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理论教程总结

文学理论教程总结

来源:宝玛科技网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

世界

↗↙ ↖↘

读者 作家

↖↘ ↗↙

作品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理论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任务

1、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单社会生活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作品,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3、文学作品作为本文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本文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接受论。

4、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其他活动有不同之处,而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文学活动的发生

(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过剩精力”的发泄。

(4)劳动说。

文学活动发展当中与经济基础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文学随劳动生产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总是同经济发展同步。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人类历史的相对低下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并不是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繁荣昌盛。

不平衡的原因在于:

经济基础虽然是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要通过很多上层建筑领域的中介环节起作用,这些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设施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因此,经济基础是根本原因,终极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文学活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一、世界

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二、作者

三、作品。如作品的形式。

四、读者。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的重要作用。

文学活动是一种整体的关照。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由对文学含义的广义与狭义的认识,切入到对文学统一的性质的认识: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指其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雅与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

文学创作的对象或者客体

(一)文学理论史上的观点

1、客体即“自然”说,即文学写什么的问题

2、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对于文学主体的种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是“旁观者”或“移情者”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指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中所形成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自然界。无论是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还是对心灵世界的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改造的社会生活。生活当中一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成为文学的素材是必然的。但丑的东西经过作家的批判也就具有了审美价值,同样能够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体验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总之,熟悉或者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饱含着情感、思考、认识、判断。

上述三个方面是对于文学创作对象特殊性的界定。

想象与联想

再现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叫做再造或再现想象。

比拟想象:将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

虚构想象: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成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

联想:联想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形状,而只是改变了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相反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联想与想象常常混和在一起,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对某事物根本性质的突发性领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思索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于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灵感的特点:创作主体的亢奋性、突发性、创造性。

2、直觉是指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灵感是长期思索的结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则是第一次就能把握其中奥妙;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一种推测。

文学真实对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特征

形式创作的基本要求

1.内容形式化

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最先是文字形式,内容融化到形式之中。

2.形式的内容化

形式为内容服务,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形式创作既能让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现,又能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

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的形式具有的价值。由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说法肯定了艺术形式的特征。由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二是采用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三、象征型文学

它是一种侧重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征。

现实型的特点:

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作品类型的演变

(一)古典时期: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中国古典时期,现实型以《诗经》为代表,浪漫型以《楚辞》为代表,象征型以《庄子》为代表

西方古典时期,现实型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理想型以希腊神话为代表,象征型以戏剧为代表。但三者之间在特征上有交叉。

中世纪的文学类型分为宗教文学、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宗教文学属于象征型文学,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兼具现实与浪漫的特征。

《神曲》兼有三者的特点,莎士比亚的戏剧以现实为基础,兼具浪漫色彩。

(二)近代时期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发展

近代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全面展开,浪漫主义文学得以发展,这个时期一直到19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两大对立阶级的

矛盾日益严重,社会等级之间的距离拉大。因此,批判福楼伯现实主义文学得以产生,实际上这也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诸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等著名的作家。作品展示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

19世纪末到20世纪,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时期社会的异化现象,特别是人自身的异化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出现了象征主义文学。

(三)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全球带来了灾难,更给人的精神造成巨大的影响。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等,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以及梦幻的现实,总之是变形地反映资本主义严重异化的社会现实。

20世纪的文学类型,除现代派艺术之外,还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突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刘玲)

恩格斯:所谓现实主义的意思是说,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所谓典型环境是指典型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历史大环境和具体人物所处的小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环境影响或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

2、典型人物也反过来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对环境起反作用。

总之,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之间是互相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2、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它的态度的变化。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

在当前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曾经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典型形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中,仍然需要典型,而且要与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反映伟大的时代。

意境的定义: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他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1、景中藏情

纯然写景,但景中蕴情,情不着痕迹。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二)虚实相生

实境、虚境

(三)韵味无穷

所谓意象就是包含某种道理、某种含义的物象、形象、符号等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2、叙述话语。

3、叙述动作

形成风格的主观因素

一、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先天因素

二、创作个性的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变化

三、风格与人格的关系

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一、时代因素

二、民族特色

三、地方地域性因素

四、阶级特色

五、随体成势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 整体 话语特色。

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17.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

(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大众传媒发展后,文学消费包括文字也包括影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着新的消费者。社会导向作用,比如50年代的消费者和 现在的消费者)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1)首先,文学作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的实现

(2)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特征

文学消费像其它物质商品消费一样,遵循一般的商品消费规律,但文学消费因为是精神消费,所以它又有其特殊的规律。

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则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第二,一般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分配和消费,但文学产品无法按照等价的原则来交换来定值。

第三,物质消费其实是消耗,它最终被消灭,被耗尽,就是说它有一个损耗的过程,而文学消费则不是如此。尽管有些被淘汰,但精品不会被淘汰。

第四,一般的物质消费就是消费,是消耗,但文学消费主要是传播信息和文化交流。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

区别: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两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于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4、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

期待视野:阅读之前基于个人爱好和以往的阅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图式。也叫期待视野,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

(一)期待视野的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义期待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首先是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其次,是读者的文学素养。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性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一)美则与历史原则相结合的方法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