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完整定稿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式 3、启发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
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美文不厌百回读。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清、静、悲凉(ppt)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问题3:文章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呢
(抓住五幅秋景图。这五幅画面集中在3—11自然段。)(ppt) 秋晨静观(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盛景
以景显情。作者通过这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问题4:画面中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具体研习
1、欣赏第一幅画 秋晨静观(学生齐读第三段)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是一种“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是一种“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与凄凉的秋草,是一种“悲凉”。整个面面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耐人寻味。
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冷色调: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欣赏第二幅 秋槐落蕊(请学生朗读第四段)
扫帚的丝纹是渺小到甚至都不会有人注意的细纹,但是在郁达夫的眼里却是细腻清闲,潜意识里还有些落寞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是那么的随意,对于郁达夫,却是如此的扣人心弦。
“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整段都渲染
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秋蝉残声
在故都的秋天,秋蝉那衰弱的残声是北国的特产。“哀弱”描写出了蝉声是细小微弱的,但是这微小的声音却依然清晰能听见,可见故都的秋天是十分清静的、同时“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与南方要上郊外才能听到蝉鸣不同,在故都,秋蝉是如“家虫”般的存在,无论哪里都能听到秋蝉的啼唱。这嘶叫声是如此的哀弱,连绵不绝,时时触动着郁达夫,使他勾起心里的落寞与悲凉。
这一“啼”一“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样的诗句,给人以悲凉感。 4、秋雨话凉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闲散,他们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表现一股衰朽之气,再配以冷雨后落寞的斜阳背景,正好传达秋的悲凉。 5、秋日胜果
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 总结:在这五幅图中,“清”表现在哪里?“静”表现在哪里?(清、静,更多的是客观景物展现的特点,而“悲凉”更多的是主观情感)(ppt展示) 清:色调 静:声音 悲凉:心境
三、知人论世
问题:“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郁达夫对于这种秋味是礼赞的,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 独特的审美趣味
(2)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3) 写作背景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ppt) 1、个人经历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17岁随兄长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郁达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子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晴、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留恋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受漂泊之苦。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性格。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2、独特审美情趣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情趣倾向。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为了更明确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地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下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再送灵柩归去。小舟上除了舟子以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横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这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阴冷凄凉。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景 情
秋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清 静 悲凉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