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
何庆元
语文课堂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规划者,其教育理念、运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语文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展开研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素养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语文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情意、语文能力四大方面,是个体日后学习与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优化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为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转变知识本位,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受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传统语文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使课堂失去了探究的乐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知识本位不利于个体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升。转变知识本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语文教学,有助于重新唤醒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索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以知识为本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模式化的思维,应对考试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创新力与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论是写作还是赏析,学生回答都是按照教师教授内容来的,很难看到个体自身的思想。新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考试机器”只能换来分数上的认可,但不能让学生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认知并不是完全空白,其可以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思考,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这样做学生才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个性发展。只有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注重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才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二、注重全面发展,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聚焦语言建构与应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语文经验积累是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句型的丰富,并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强化其对句型的理解、词语的运用。二是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堂上教师要减少无效的提问,
150
增加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提问,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培养其思考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其发展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发展。三是突出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科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能够促进个体知情意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文章品读、语言赏析环节,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来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通过对意境的感悟来增强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四是关注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不论是教材中的诗歌还是寓言故事,都渗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品格。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一方面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大部分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文体类型来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教学文体包括说明文、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培养的核心素养内容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文体类型确定教学内容,从而确保教学有效性。其次,不同学段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教学规定,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标砖以及教材的研究,将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最终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兼顾个体差异性,需要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语文课本不能随机应变但是人可以,教师不能完全遵循教材要求进行教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教材内容的变化可知,教材充分考虑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思维潜能开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应根据班级的具体学习情况,准确把握教材,教授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使语文教学不偏离教学内容的本质,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合理拓展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生由教材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看到语文的存在,从而提升个体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各个学科发挥教育作用,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影响。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加大研究力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策略的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