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新兴产业投资分析
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的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概念性的板块整体炒作在2011年业绩曝光时会逐步趋于收敛,未来会转向具有实质性业绩增长的新兴产业公司。
好四类新兴产业的公司:
(1)所处产业正处于或即将进入爆发增长期的公司,这些公司会伴随下游需求的增长而获益。(2)产品和技术突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或打入国际市场的公司。
(3)在全球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主流产品的主要零部件或材料供应商的公司。
(4)由传统产业转型到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或(和)先发优势,能够实实在在提升业绩的公司。
(1) 核电:爆发增长前夜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运营成本在三种新能源(核电、风电、太阳能)中最低,发电成本接近甚至低于火电的成本。
2009年,全世界核能发电量为2560亿KW。中国核发电量为65.7亿KW,约占全球核能发电份额的3%;全球运行机组数为439台,中国的运行机组数为11,约占全球机组份额的3%。我国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仅有1.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20.2%,日本28.9%,法国75.2%)。
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核电建设的高峰,目前有24台核电机组在建,33台拟建,共计57台,建设期集中在2010到2016年,另外还有150台正在规划中。
推进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是国家战略,我国确定了“统一第三代技术”路线的发展思路。基于首台AP1000机组要等到2013年才能商业运行,因此在2013年之前采用成熟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将是主流,到2013-2014年,即第一台AP1000核电机组满功率运行之后,三代核电技术批量化建设将毫无疑问成为主流,并将实现批量化建设。
从个股情况来看,核电设备的国产化,促使相关公司受益。重点关注设备制造企业:东方电气、江苏神通、二重重装、中国一重。
(2) 新型平板显示:厚积“薄”发,掀开显示新篇章
TFT-LCD 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中游的面板和模组,下游的电视、笔记本、手机、显示屏等应用。上游的材料和设备包括: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和其他材料。液晶上游材料毛利率高达40%以上,国内企业纷纷介入上游材料行业,已经在玻璃基板、液晶、偏光片等环节取得了技术突破。
问题:毛利润高是否可以持续,如果不可以,需要回避。是否有技术优势,还是低端,只是市场需求拉动,警惕未来产能过剩
我国的莱宝高科、欧菲光、长信科技、南玻A等公司介入触摸屏产业链,未来这些企业将分享触摸屏盛宴。
(3) 物联网:进入实质性应用推广阶段
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2015年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从产业链结构看,物联网分三个环节,即上游的传感器、通信设备,中游的有线网、无线通信、广电网等网络层,下游的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物流、医疗等应用领域。上游的传感设备产业将率先受益,根据研究机构贝叶思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亿元左右,未来几年将快速发展,年增长率超过30%,201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
RFID和二维码:物联网的基石,将率先受益
物联网上游感知设备包括:RFID、二维码、摄像头、红外仪、摄像设备、识别器等。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和底层设备,上游感知设备对物联网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率先受益。从全球范围来看,二维码和RFID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标签技术,未来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将拥有一个二维码或者RFID标签,因此RIFD和二维码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RFID技术和应用处于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基于低频和高频的非物流应用,超高频段的大规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校园“一卡通”、出入控制、公共交通(如火车自动识别系统、轨道交通单程票卡、城市公交卡)等领域已广泛应用。未来,随着交通管理、银行卡EMV迁移、医疗管理、物流管理、电子票证、防伪等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和广泛应用,RFID将面临广阔的
从个股情况来看,重点关注新、远望谷、东信和平、长电科技、同方股份。
Note:基本感觉是上游传感器较好,但中下游还要进一步看。总体物联网产业不大,那么关注是否出现龙头垄断,垄断企业值得关注。
(4) LED:未来5年面临爆发式增长
蓝宝石衬底短期依然短缺,长期有望缓解:据LEDinside统计,随着MOCVD台数的急剧增长,LED外延片用的高品质的蓝宝石衬底供不应求,目前已经安装的MOCVD大约有三分之一处于停产的状态,而蓝宝石衬底平均价格更是一路从最低8美元/片上涨至30美元/片(2英寸)。目前,全球蓝宝石衬底产量居前2名的美国Rubicon和俄罗斯Monocrystal都有扩产计划,但均不明显。但韩国Hansol LCD、LG Siltron和Biemt等公司开始涉足蓝宝石晶棒,我国的水晶光电、江苏省阜宁县与协鑫集团的合资项目也开始建设蓝宝石项目,这些项目有望在2011年或2012年量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蓝宝石衬底短缺的现象。
从个股方面来看,重点关注三安光电、东山精密、浙江阳光。
Note: 实际已经产能过剩,这个行业门槛非常低,买了MOCVD机器就可以生产。国内乾照光电有9台,比较多,产能过剩的问题困扰。仅欣赏上游设备供应商的水晶光电(公司具
体如何还不能确定)。浙江阳光已经被大幅炒作了。
(5) 聚光太阳能:优势明显,具备高增长潜力
Note:感觉产能非常过剩(进一步确认),上游设备厂商都在扩产。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高,可能我国会学习欧洲模式,比如房屋表面之类,现在我国这方面普及率很低。所以设备和电池板厂商可能是产业链中相对较好的。但是电池板行业门槛低,只需要买设备就行,谨防产能过剩,毛利率低。上游设备提供商可能会不错(还要分析)。总的说来,这个行业关键要看个股。
未来随着聚光技术、跟踪技术的发展,随着相关上游材料国产化进展的推进,随着聚光太阳能的转换效率的提高,其成本将会下降到一个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水平。预计2012年以后将会出现大规模聚光光伏电站建设的项目,并逐步成为太阳能电站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
从个股情况来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安光电、东山精密、乾照光电。
(6) 高端装备制造:步入制造强国必经之路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高端装备制造的范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通用航空——低空“解禁”在望,通航好戏开场
今年下半年,随着、《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的发布,低空开放正式提上决策议程。《改革意见》总体目标为“通过5至10年的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将分为试点(2011年)、推广(2011-2015年)和深化(2016-2010年)三个阶段,分层次、分步骤以点促面推向全国。
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分两大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处于市场铺垫和积累期:低空域开放首先需要机场、空管和航油等配套逐步完善;通用航空运营业务也将直接开展;由于细分市场较为成熟,外资品牌通航飞机在此期间将占据大半江山,国内与外资品牌合作的维修企业将直接获益。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国产通用飞机制造商通过与外方合作逐步积累并逐步推出新品,国产航空制造将后来居上,并与国际接轨开始逐步走出国门。
个股方面,从受益顺序来看建议关注通航运营、维修、机场建设及航空器制造行业相关的海特高新、中信海直、威海广泰和哈飞股份。
Note:具体能落实还早得很,不是太看好这个行业。可能卖私人飞机的从长远一点讲还不错
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北斗导航步步为营
卫星产业链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应用四个方面。“十二五”前期,我国将陆续发射十来颗北斗二代卫星,后期将开始北斗三代的组网, 未来十年将是北斗二代和北斗
三代组网的高峰期。
我们认为在2010-2020 年间,随着我国卫星发射提速卫星产业链将整体获益, 其中卫星制造和发射行业受益最为直接。此外,卫星制造关键部件的厂商也将分享我国卫星发射量的增长,卫星导航芯片和模块、卫星导航模拟器、时间同步系统的需求也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2012年后,伴随我国在轨卫星数量提升,我国卫星运营和应用将迎来新的转折点。全球卫星运营应用产业主要包括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三大类业务。当前我国卫星导航和已处于产业化转折的关键时期,卫星遥感应用正在探索商业化发展的道路,卫星通信广播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综合来看,短期卫星导航市场机会更近。
2006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元、用户终端年产销量超过百万台、个人导航终端数量已超过车载导航终端数量,预计2010年我国导航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2008年美国卫星产业链的收入折合人民币已达万亿元, 2020年后北斗卫星能够覆盖全球,届时我国卫星产业链的收入也有望能达到2008年美国卫星产业万亿元水平。随着“北斗二号”发射高峰的临近,我们认为卫星应用三大方向中卫星导航从运营、导航终端至应用系统,甚至电子导航地图行业将迎来飞速发展。
个股方面,建议关注卫星制造和应用终端制造的中国卫星、华力创通、北斗星通、国腾电子、四维图新。
Note:民用导航,商业化发展比较有前景,一般讲,运营商比较赚钱。具体还要看产业利润怎么分配。
(7) 智能电网:中国能源安全的坚强后盾
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智能电网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2011-2015年我国将进入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
从投资规划规模来看,第一阶段2009~2010 年的电网总投资为5510 亿元,第二阶段2011~2015(“十二五”期间)的电网总投资15000亿元;第三阶段2016~2020 年(“十三五”期间)的电网总投资14000 亿元。
在智能化投资方面,“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投资都为1750亿元。其中,用电环节占智能化投资的比重最高,达到30.8%,主要是用电信息采集等项目的建设规模大。其次是配电环节占23.2%,变电环节占19.5%。
电力电子是未来智能电网中成长较快的领域。电力电子技术是智能电网重要技术基础之一。电力电子细分领域包括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变频器、无功补偿装臵、IGBT等。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好的可控性和更强的控制功能,为智能电网的快速、连续、灵活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此外,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机械、矿冶、交通、石油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和太阳能、风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天航空、高铁等新兴产业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电力电子产品还主要基于晶闸管;虽然也制造一些高技术的电力电子产品和装臵,但是基本上是采用国外生产的电力电子器件和组件多以组装集成的方式制造的;特别是先进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全部依赖进口。
中国电力电子器件市场规模2007 年为298.5 亿元,预计2011 年将会增长到1680.4 亿元。2007-2011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1%。
在智能电网方面,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电表、光纤到户)、电动汽车站、数字变电站、配电自动
化、在线监测和无功补偿将首先受益;大容量储能、智能小区、智能建筑受益顺序靠后。建议关注科陆电子、国电南瑞、国电南自、许继电气、理工检测、荣信股份和思源电气。特高压建设提速将使相关设备厂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特变电工、天威保变、平高电气。
Note: 智能电网迫在眉睫,这个领域很好,可惜先进技术全靠进口。关注是否可能有技术引进和提高的企业。还要看个股
(8) 锂电池:整个产业正在蓄积能量
目前日本、韩国、中国是锂电池的生产大国。2009 年日本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为56.3%,韩国为23.9%,中国为12.3%。中国已是锂电池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锂电池产业链包括上游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超薄铜箔铝箔等辅助材料)、中游电池片和电子元件、下游电池封装。其中上游的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是最核心的3 种材料, 占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的70%以上,毛利率很高。
正极材料对锂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占锂电池成本的40%。2009年全球正极材料的销量达到了3.76万吨,而中国的正极材料销量占全球销量的47.87%,达到1.8万吨。预计2011年全球正极材料销量将达到5.6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2.9%。
电解液约占锂电池成本的15%。根据IEK统计,2009年全球电解液市场为4.79亿美元,并预计2013年增长到5.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电解液产业相对比较平稳,从产能储备上看,国内目前3万吨的产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需求,可以满足未来市场增长的需要。
表 1:锂电池领域建议关注的公司
电池组成 正极
成本比重 40%
建议关注
当升科技、杉杉股份、中信、中国宝安、多氟多
负极 隔膜 电解液 其他
10% 20% 15% 15%
中国宝安、杉杉股份 佛塑股份 江苏国泰、新宙邦 中科英华
资料来源:IIT,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电解液中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约占成本一半。根据Macquarie预测,六氟磷酸锂全球市场将从2008年的1.1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六氟磷酸锂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市场为KDK、Stella Chemifa、Morita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从全球产能上来说,六氟磷酸锂并不过剩。国内企业目前基本靠进口,进口替代潜力巨大。隔膜是锂电关键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的20%左右。2009年全球锂电池隔膜市场需求量超过2.8亿平方米,中国需求量1.2亿平方米,而国内隔膜材料产能约为6500万平方米,缺口较大。 由于存在技术壁垒,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主要由Asahi Kasei、Celgard、Tonen、Ube、SK Energy占据。国内企业目前基本靠进口,进口替代潜力巨大。
Note:关键是找高附加值的部分,还要看每个部分是否产能过剩,国内产能及国际产能。最profitable的是高附加值部件进口提到(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佛塑股份前期暴涨吧),锂原料企业是否向好待确认
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前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并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1) 在日益全球化的行业竞争格局下,相关新兴产业及其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臵和行业地位。
(2) 所属产业国家支持的重点方向和支持力度 (3) 所属产业未来下游需求增长的空间和幅度 (4) 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品质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