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手机市场中外品牌份额变化及原因

中国手机市场中外品牌份额变化及原因

来源:宝玛科技网
中国手机市场中外品牌份额变化及原因

国贸0501 李瑞

【摘要】: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手机市场进一步开放,随着中国对手机生产的放开,手机产品的生产、消费几乎完全市场化。中国在为世界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资本是趋利的,因此中国手机市场吸引众多国外厂商的来华投资的同时,也激起了国产手机厂商的涌现。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是供严重大于求,可想而知,竞争异常的激烈。注意到中国国产手机的发展,就会发现在中国手机市场上中外手机厂商的竞争是非对等的。国外厂商定会凭借其优势来挤压中国国产手机的市场分额。中国手机市场的真实情况演变也确实是这样的。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中国国产手机的优势和不足。并且针对这样的市场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手机市场 竞争 优势 建议

目 录

一、中国手机市场的整体概况.......................................... 1 (一)市场格局演变 ................................................ 2 (二)发展特点与现状 .............................................. 2 二、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变化及原因.................................... 4 (一)厂商的因素.................................................. 5 (二)需求的因素 .................................................. 6 (三)客观环境 ................................................ 7 三、中国国产手机的优势和不足........................................ 8 (一)优势 ........................................................ 8 (二)劣势 ........................................................ 9 (三)机遇 ........................................................ 9 四、给中国国产手机厂商面对竞争的建议............................... 10 五、结束语......................................................... 11

六、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从中国生产出第一部手机开始,至今差不多快20个年头,在这20年过程中,中国的手机生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前10几年,中国的手机市场上几乎完全被洋品牌所垄断,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的知名品牌。一直到98年,中国手机市场上,国产手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可是,到了2003年,中国产手机可谓是异军突起,一举拿下整个手机市场的55.28%。随后的2004年,对于中国手机紧跟着就是一瓢冷水,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大幅度下滑,紧接着就是200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的大洗牌,中国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在紧缩、也开始有品牌的陨落,洋品牌进一步挤占中国的手机市场。因此,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中国手机市场的状况进行了解研究。尤其对于中国的手机生产商。 一、中国手机市场的整体概况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1987年引进第一套移动通信设备时,只有700多户用户。此后,移动电话增长到1000万用户,用了10年时间;而从1000万户到1亿户,用了不到4年。2001年3月,中国手机用户超过1亿,并于同年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到2002年11月,手机用户突破2亿户;在2003年10月,中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2004年5月,这一数字达到3亿户。另据中国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接近4亿户(见图1),占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0%,是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图1.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增长示意图

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历年统计资料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必定会吸引来众多的手机厂商的参与,无论是国外的著名厂商还是中国国内的手机生产者。首先,我们来看国外厂商,从中国手机市场的开始孕育到现在的成熟,从来没有离开过外国品牌生产者的参与,像早期的

1

摩托罗拉、诺基亚以及后来的韩国品牌三星、LG等等。并且,外国品牌凭借着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几乎一直垄断着中国手机市场。中国手机生产者真正的有所作为是在2003年,当时中国手机生产者一举拿下了整个市场的60%。然而,这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而来的就是2004年的市场分额的下跌和去年的进一步萎缩。 (一)市场格局演变

中国手机市场的市场格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87年至1995年,这个时期是摩托罗拉在中国手机市场上独领风骚。这是因为摩托罗拉是首位被批准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国外厂商,这个阶段的市场是缺乏竞争的,因此,摩托罗拉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唯一的垄断者。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2000年,随着诺基亚、爱立信等国外品牌的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上第一次的开始有了竞争,结果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者一度形成鼎立之势。以上三个品牌拥有了中国手机市场的80%的份额。其余的一些份额也被国外的一些品牌像西门子等分割。最后的一个阶段,应该是以中国国产手机的开始进入手机市场的2000年为开始,直到现在的中外厂商激烈竞争彼此互相的蚕食对方的市场份额。同时,日、韩系手机也是在这个阶段初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因此,中国手机市场上的竞争在第三阶段开始走向个多元化。竞争也尤为激烈。

(二)发展特点与现状

1.全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手机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中国手机产能在2004年是2.3亿部,2005年,全行业手机产量3.0367亿部,同比增长30%,中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手机生产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增长期,目前产业处于发展壮大期,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在继续增加。统计数字也表明,中国手机生产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平稳度的增长阶段。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一位的预测:截至2005年底中国手机市场手机生产企业有60家,产能也将近一步提升,预计在2006年将达到5亿部的年产量。

表1 1999-2005 中国手机生产规模与增长状况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生产力 830 2300 3851.7 8397.5 12000 184 23300 30367 (万部) 增长(%) 119.6 177.1 67.4 118.1 42.9 54.8 28 30 2

信息来源:信息产业部历年统计信息

2.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手机生产技术这样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技术上基本是一片空白状态,各个进入市场的厂商普遍采用“贴牌”(CKD组装)的生产方式,直到1998年,中国原则上不再批准这样的生手机生产企业的建立,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开始在手机技术和开发方面加大力度。第二个阶段就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从无到有,产业链基本形成。同时,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在国家的扶持下,也在积极地自主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并且,在3G领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中国企业生产的3G系统设备已经成功出口海外。

3.国产手机市场份额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市场占有率不是很稳定。 中国国产手机企业的建立是以合资和对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始的。可以说,中国国产手机的起点相对比较高,这对开始进入手机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说迅速的打进国内市场是有一定的意义。从信息产业部统计信息(表-2)可以发现中国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相对起步阶段已经有明显的提高。其中2003年的市场翻盘,尤其引人注目,仅仅前10个月就拥有了整个市场的60%。虽然2004和2005两年的市场分额出现萎缩,可是中国国产手机的绝对市场销量还是有实质性的增长的。

表2 1999-2005 中国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 2003前1999 2000 2001 2002 2004 十个月 3 9 12 30 60 44.5 年份 份额 (%) 2005 40.6 信息来源:信息产业部历年统计信息 4.中国市场上各个厂商的财务状况良莠不齐。大部分国产厂商财务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六大国产手机厂商中,除联想手机实现盈利外,昔日承担国产手机领军角色的五大“巨头”已尽数告“亏”。跟据2005年11月各大手机厂商出台的财务报表,就可以验证事实的严峻。波导、TCL通讯和夏新电子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额度分别为人民币2亿8000万元、4亿6000万港元和人民币1亿3000万元。而这些手机厂商的全年预期也不尽乐观。新联想集团发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中显示,联想移动手机盈利9400万港币。一份海尔公告说,由于中期业绩正在编制中,因此目前没有涉及亏损金额的具体数

3

字。其中不乏曾经风云一时的手机品牌先后摘牌离去,像科健、熊猫和南方高科。国外厂商总体上是能够实现盈利的,但也有退出市场(像三菱)或者出售手机业务的(明基入主西门子)。5.中国手机出口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的主要力量。2005年中国手机出口2.28亿部,同比增长56%,出口金额达206.35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同期中国进口手机1267万部(套)(其中97%为生产配套用成套散件),同比下降0.6%,进口金额11.93亿美元,下降19.2%。2005年实现顺差194.42亿美元,同比增加67.57亿美元。2005年全行业手机出口量占销售比重为75%,比上年(63.3%)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出口数量突破了1000万部,全年出口达1321万部,同比增长106.2%。波导公司仍是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出口的领先者,他们通过启动双品牌战略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与海外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加快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变化及原因

中国的手机生产制造起步于1999年。当年国产品牌手机销量只占全国市场的2%左右,2000年达到8%,2001年达到15%,2002年突破30%,2003年前10个月就已创记录地超过60%。

2004年这一数字就下滑到40%。在2005年的前6个月,国内手机市场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6281.17万部,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共销售23.4万部,整体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了46.1%。和去年相比,国产手机呈现出复苏回暖迹象。但是到了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则不升反降,进一步下滑到34%。

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整体的情况Pie图

图2 .中国手机市场各厂商销量分布图

从数据上看,不难发现,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和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加,中外厂商的市场产销量一直在增加。当然这其中不乏被市场所淘汰的。但

4

是,对于外国厂商总体来说,一段时期内他们几乎独占中国的手机市场,随着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加其产量和销量自然而然的增加,且势头很迅猛。因此,国外厂商的这条产销量增长路径随时间一直在稳步的上升。对于中国手机生产者来说,事态的发展似乎就不是很顺利。首先,各个厂商经历了市场进入者的起始阶段,产销量也一直在底线徘徊。直到2003年,这条曲线开始陡转直上。展现在中国手机厂商面前的好像是一篇大好的景象,转眼2004年国产手机销量不升反降。2005年也没有什么起色,而是继续保持了2004年的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本土手机又是如此疲软之势,这不得不让人思考。

(一)厂商的因素 1.生产技术方面。

虽然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在手机生产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手机生产的关键的核心技术依然被少数的手机生产巨头所垄断,因此相比这些“技术带动产业”的手机巨头来说,中国国有手机生产者的技术积累就显得不够深厚,那么,在技术竞争上也不可能有优势。

2.生产规模。

国外厂商的生产能力几乎涵盖了整个手机生产的产业链,再加上国 外厂商本身拥有自主的技术,很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在零部件的供应上也不至于受制于人。而中国国有手机生产者多数是单独引进手机的生产线,“帖牌”生产。虽然最近几年也有很大的研发投入和成果,可是一些重要的零部件依然要依靠国外厂商的供给。这很容易受产品供应链的影响,也不可能得到规模效应。

3.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是品牌在产品上的使用,为品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是品牌使用的作用。也就是品牌能够给品牌的使用者带来的价值。对于任何的厂商来说这都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国外的厂商无论是在世界市场还是中国市场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同时,因为其成熟的技术给其品牌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进而影响手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中国的手机品牌发展比较晚,最近几年虽然也有一些成长起来的品牌,像波导、联想等,但是其品牌价值并没有达到可以与手机制造的巨鳄相提并论。

5

4.经营策略。

现在的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尤其是中国国产手机充斥的低端市场,应该说更主要的是营销的竞争。不同的目标市场,厂家所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厂商应该利用好这个地利人和的优势。

5.产品的多样化。

2003年以前国外厂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档市场,就使中国国产厂商在低端市场外来竞争不是很激烈。但是随着外国厂商的抢占低端市场。中国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就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中国国产手机各个型号除了样式差别以外,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很显著的差别。无疑这会失去一部分手机市场份额。

(二)需求的因素

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的手机市场已不再是当初的卖方市场。现在整个市场上手机品牌林立、型号繁多、功能齐全,各个厂家又都竞相的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有利的卖点,在市场上激烈的竞争。现在的手机市场完全是由消费倾向主导的买方市场。因此,整个手机市场的状况会很大程度的受消费者的因素所影响。

首先,从消费行为研究角度来说,消费者的特征因素在影响手机市场份额变化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由于消费者的特征因素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像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另外,消费者的心理钱包因素则是短期内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想见,相对于特征因素来说,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在短期内是有可能变化的。那么,手机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就会提高。相应的购买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

再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者的在手机消费中所感受到的顾客价值和满意程度。只有产品的价值符合消费者的价值观的时候,消费者才可能购买该产品的手机。手机的消费的价值包括:手机自身的价值、服务的价值还有形象的价值。

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手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就是手机使用价值,通过手机的使用消费者可以得到快捷的沟通和其他消费者所期待的附加功能。服务的价值方面包括消费者在购机时候得到的服务还有产品的售后服务所让消费者能感觉到的满意。国外厂商和中国国内厂商的服务质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般国

6

外厂商经营时间比较长,相应的配套服务比较完备。国内的厂商虽然有本土优势。但是总体讲,这方面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晚,有些时候服务会有明显的滞后性,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关于形象的价值那就是手机的品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和形象的提升和地位的展示。由于不同的消费者社会地位也不相同,其对手机的形象侧重点也不相同,像商务机、娱乐功能手机。国产手机很大的特点就是在功能上大同小异,并不能满足各个不同的消费者主体的形象需求。相对来说国外品牌做的就要好一些。因此,在这个有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上,如何最大程度的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众商家应该做文章的重点。

(三)客观环境

1.手机牌照核准制推出。2005年2月,国家正式下发《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确定了企业申请手机生产牌照的资质要求和变更条件约定,将手机生产准入制度由手机牌照的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这样,中国手机市场的进入壁垒大大降低。竞争主体的增加显然会有更多的竞争,而且首次拿到手机生产牌照的企业中,除了少数以外,其他大部分厂商在手机产品方面缺乏技术积累,短期内很可能集中在低端市场展开竞争。

目前手机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中国每年手机的需求量在7-8千万部,2003年和2004年有些手机厂商已经出现库存危机,而2005年中国手机生产量将超过2.7亿,原来以贴牌为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么向海外谋求发展空间,要么被淘汰。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国产手机有大多数集中在缺乏核心技术的低端机市场,结果就会导致原有的中国国有厂商的产品市场份额减少。同时由于国外的大厂商加入到低端市场的份额争抢行列中,使得中国国产厂商的份额进一步减少。

2.出口退税调整,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对手机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7%,对手机产业和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意味着进料加工出口和国内采购部分在出口时能够得到全额退税。国家在这个节点上调出口退税率,更多的是体现对中国手机厂商走出去的一种鼓励。提高出口退税率同时也将吸引更多国际手机零部件商进入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也有助于整个手机产业链在国内布局的完善。所以,在2005年国产手机把目光开始向世界市场转移,使出口量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的同时,国内市场的份额就有可能减少。

7

3.手机定制策略实施,2005年,中国运营商的手机定制策略开始实施。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通过定制手机参与销售,并且各自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参与渠道的竞争。中国移动:从2003年10月中国移动首次推出定制手机,到2004年2月的8款定制手机,再到2005年一次推出12款定制手机,中国移动的定制路线愈发坚定。中国联通:联通一直主要自己代理CDMA手机销售,以“预存话费送手机”等营销方式推向市场,旗下联通华盛控制了大部分CDMA手机采购。虽然国产手机针对这部分市场也开始发力,但是在中国运营商定制的手机中,主力军依然是国际品牌,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等。显然这也是影响中国手机市场中外品牌份额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国产手机的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与国外手机厂商相比,国内手机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但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1.本土优势。

首先相对国外手机厂商而言,国产手机对国内市场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手机外型、铃声设计等方面更能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偏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其次,国内手机厂商在经营中更好地利用文化背景优势,根据区域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

2.营销优势。

相对洋品牌的层层代理制,国内手机采用了区域性的营销渠道模式,一方面通过利润分流激励和保价提高了渠道成员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销渠道增殖和协同作战,使营销渠道不仅仅是一个销售的平台,更是一个物流 、服务和管理的平台。 3.注意力优势。

国产手机基本上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发,克服了国外手机全球销售,某一地区针对性弱的弊端。此外,国内手机更注重的是对整个手机价值链的某个环节的有效把握而非国外手机涉及手机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取得了:“注意力经济”。 4.成本优势。

国产手机厂商大多是原先在IT行业、家电行业有丰富经验的厂商,这使得

8

其产品在某些有形、无形资产方面可以共享。其次,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价格都使得国产手机比国外手机有更低的制造、销售成本,这构成了其竞争力的生产成本竞争优势。

(二)劣势

国内手机产业的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不强。

国产手机经过几年发展,塑造了一批如波导、TCL、海尔等知名品牌,但与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品牌相比,国际市场影响力差异显著。同时,国产手机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全国性的高速、高质售后服务体系,国产手机与国外手机的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造成了国产品牌不能很好的建立顾客的忠诚度。

2.核心技术的缺乏,技术研发速度慢。

尽管国内某些手机厂商已初步掌握了手机的核心技术,但对于整个产业而言,核心技术缺乏仍是困扰大多数厂商的难题。此外,国产手机技术研发速度慢,对于高端市场的技术要求跟不上,从而使得国产手机难以占据高端市场,制约了国内手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竞争停留在经营层面,缺乏签约能力层面与企业家能力层面的竞争。 中国国产手机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热火朝天的运营业,冷冷清清的制造业”。尽管在经营层面的竞争可以以低成本、低价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对于其他的两个层面的竞争而言,经营层面的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效益是较小的。

4.国产手机厂商各自为战,整体实力不济、低水平竞争激烈。

中国手机企业尽管有几次联盟,但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聚集成一些财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经济联合体,这使得中国手机厂商一方面无法挑战洋品牌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彼此间的低水平价格竞争,同时形成了国产手机开拓国际市场缺乏力的局面。 (三)机遇

中国手机市场容量增量的巨大市场空间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在全球通信行业状况低迷的背景下,近两年来中国手机市场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年

9

需求增长率高达十几个百分点,旺盛的市场需求做大了国内手机市场,从而提升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

网络运营商的技术进步给手机产业提供了支持。从GSM到3G时代,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再加上网络运营商的增值服务,使手机功能更趋完善,同时手机资费的进一步下调也使手机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内手机的需求。

零关税实施将国产手机置于前线。从2003年起,手机零关税正式执行,这使得国内市场的竞争全面国际化。脱离了国家10%的关税保护,这使得2004—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洗牌顺理成章,这是中国手机产业不可逆转的产业发展趋势。

手机生产许可证的放松加剧了行业竞争。国内手机市场脱离了国家生产许可证的保护,一方面不少境外厂商直接将生产基地设在国内,这将挑战国内手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提供手机制造技术的专门厂家的出现,手机准入门槛很低,可能造成又一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行业内竞争激烈。

国内手机赖以制胜的营销优势、广告宣传、市场策略、机型设计等优势持久生命力不强。吸取国内手机区域代理营销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外手机企业逐渐放弃原先的层层代理制,同时也更注重广告宣传和机型设计的美观度,国产手机的这些制胜法宝所形成的优势容易被人模仿,这些优势将愈来愈不明显。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阻碍了国产手机成本的降低。国产手机在产销上大部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手机市场上也出现较大的供求矛盾。2003中国手机生产能力将超过2亿部,按照一般经济规律,生产能力过剩必然带来供需市场矛盾,从而引发价格战,稀释行业利润。结论二:中国手机需求的高潜在增长提升了国产手机生产厂商的供给预期,在以技术范式转移为特征的动态市场竞争中,意识觉醒的国产手机厂商已经注重自我创新和外在创新的快速商业化,因此,对国产手机发展前景保持谨慎的乐观。

四、给中国国产手机厂商面对竞争的建议

在手机制造设计方面,注重“科技美学论”理念,打造“时尚”概念手机产业。在经过资本的激烈竞争之后,产品品牌的同质化趋势严重,工业设计成了竞争中的利器,中国手机厂商要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注重手机外型时尚化与

10

附加值的开发,例如TCL的宝石文化到科技美学。

将竞争聚集于服务。从目前来看,手机制造商的主要竞争还集中在价格、款式、色彩、功能等产品特性方面,但随着手机同质化现象不断加剧、市场增长率下降、销售利润低等情况的出现,“服务”必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目前,国产手机厂商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波导“广、快、专”的客户服务,以及厦新的服务万里行。

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不同的消费群体有自己偏好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将极大提升产品的潜在需求。

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价值链。改变传统的垂直性价值链,建立以一定品牌为中心的价值链体系,汇聚上游供应商、下游代理商以及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等力量,以用户为核心,环环相扣,将手机开发,功能完善与售后服务整合成一体,形成一个闭合环路。

建立集团联盟,协同作战。国产手机厂商要避免国内的低水平价格竞争,建立有效的集团联盟,发挥集体优势,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经济联合,形成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的竞争优势,各企业协同作战,挑战国外品牌。

培育企业的签约能力和企业家能力,进行能力的高端层次竞争。国产手机应该在现有经营能力层面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注重签约能力层面和企业家能力层面的竞争,这样才能培育起其持续的竞争力,获取高端市场的较高利润。企业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和改进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将具有商业潜力的新奇事物商业化。 五、结束语

中国对于任何厂商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中国本土的手机生产者还是国外的手机厂商,若想在将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地参与这场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因此,可以想见,在未来的竞争中肯定会有优胜者,也肯定会有出局者。对于竞争的任何一方都没有理由不认真的对待。尤其是中国本土的生产者,要想将来在中国手机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研发和服务,积极调整经营战略。

11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在线.2005-2006年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年度报告[S]. 【2】.江鑫珊.国产手机突围的利器.新财经[J].2005.12

【3】.Subhash C.Jain著.市场营销策划与战略案例(第6版)[M].中信出版 【4】.李民.浅析国产手机的发展战略.经济论坛[J].2005.09 【5】.仲德涛.土洋手机搏杀低端市场.中国外资[J].2005.09 【6】.赛迪顾问.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S]. 【7】.严莉.国产手机前行道路探析.江苏商论[J].2005.08 【8】.管基成.手机市场产销两旺.粤港澳价格[J/OL].2005.10

【9】.孙放.2004年中国手机进出口分析.世界机电经贸信息[J/OL]2005.03 【10】.2005年国内国际市场双丰收-波导蓄势2006跻身国际一流.通信世界[J/OL].2005.4

【11】.韩小冰.2005手机市场群雄逐鹿中外厂商苦乐不均.IT时代周刊[J/OL].2006.

【12】.2005中国通信业十大知名手机品牌.通信世界[J/OL].2005.48 【13】.砺志.国产手机_堕落_2005.大众软件[J/OL].2005.12 【14】.刘健.国产手机出路何在.中国投资[J/OL].2005.02

【15】.余永波.国产手机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以及对策.移动通信[J/OL].2005.07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