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美金融监管的对比分析

中美金融监管的对比分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中美金融监管的对比分析

作者:刘喆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27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金融监管各方面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监管中哪些薄弱环节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及对中国金融监管进行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美金融;监管;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2201127-0068-01

        

        1 金融危机反映出的美国金融监管的问题

        1.1 多头监管

        同时接受多家监管机构的监管是美国金融机构的常态。多头监管是指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实行分业监管。但实际上,美国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阶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和错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以花旗银行为例,它不但要受到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还要受到50个州的地方监管者的监管。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金融机构还常常因同一件事、在同一个部门不停地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正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日益丧失全球竞争力。

        1.2 监管疏漏

        在监管重叠的同时,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还存在监管疏漏。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在LTCM事件中,许多银行在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细节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把大量的资金贷与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直到美联储最终调查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陈柳钦,2009)LTCM只是那些未受监管的上千家对冲基金中的一家。如今10多年过去了,尽管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至今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运输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从而成为引发这次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

        1.3 监管滞后和缺失

        1999,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进一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放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监管部门对信贷尤其是次贷监管缺失,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贷的法律;监管部门任由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泛滥发展,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欺诈客户、信息披露瑕疵、交易结构法律缺陷等问题未及时介入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也存在滞后等。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监管部门能够更加有所作为,美国金融危机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1.4 监管失控

        在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各种衍生过程中,监管是严重失控的。首先,从源头次贷发放来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甚至是零首付。因为他们只要把次贷转卖给两房后自己就是安全的。加之借贷人持续还款能力偏弱,这些作为次债基础资产的次贷在发放时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其次,在次贷通过证券化转为次债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担保过度的问题,而且信用增强的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依靠两房背后的隐性国家担保。最后,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是相互脱节的。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以至于一些人、机构甚至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时,就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了衣冠楚楚的金融精英们。如今,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难以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市场外部的变化而遭受风险事件的影响,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所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内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2 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的变革

        2.1 近期监管改革计划:强化协调机制

        一是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权力的前提下,增强总体金融市场工作组的协调功能。二是新设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设置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低资格标准。

        2.2 中期监管架构改革:现有监管架构的有限调整

        将美国储蓄联合会转型为普通国民银行,美联储代表联邦监管州立银行,将支付与结算系统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建立全国保险监管机构,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机构。

        2.3 长期的最优监管架构:基于目标原则的

        据此,蓝皮书提出了三大监管目标:市场稳定性监管,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审慎性金融监管,即对具有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商业行为监管,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张波,2008)

        3 美国金融监管变革对中国的启示

        3.1 目标性监管是可供参考的改革路径

        中国的金融市场综合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企业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统一监管的必要性并不充分。本质上,无论哪一种监管组织,其监管目标也基本一致,即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利益以及运营秩序等。因此,可以在协调现有机构实施功能性监管的基础上,明确主要监管目标的负责主体。

        3.2 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

        在市场综合化的背景下,市场稳定性监管成为首要监管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在现行下由人民银行承担该职责,并在人民银行内部建立专门的综合监管局,具体负责协调、整合各职能监管机构的监管与行动,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3.3 正确认识职能监管机构的利益主体性和竞争性,平衡安全与效率考量

        在分业经营的情境下,各职能监管机构的治理目标带有明确的部门性,利益难以协调,甚至可能相互冲突。在市场综合化的情况下,监管竞争可能诱使一些监管机构纵容本部门的越界行为,并造成各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在分业监管的现有下,要尤其重视对监管的组织协调和综合考量。

        3.4 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推动立法扩大监管范围

        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蓝皮书检讨了美国监管的真空现象,尤其是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的自由放任。虽然中国金融业远未发达,但在近期的股票市场震荡格局中,此类机构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

        总之,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金融经营,采用什么样的金融监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全由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规定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任何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架构符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能够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成熟的金融监管,并加以吸收、优化,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使金融监管能够在监管目标、主体、方式等各要素间实现内在的统一和协调,而非金融监管名目上的诉求。只有重视和强化实质性金融监管的协调和效率,才能选择并制定出一套系统化的、富有逻辑性的、各监管要素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的金融监管。

        

        [作者简介]刘喆(1966—),河南鄭州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基本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