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顽存在问题推动 对竹山县发展茶叶产业的 熊 飞 文/图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非 常适合种植茶叶。测定结果显示,该县茶叶茶多酚含量 34.22%,氨基酸含量4.2%(其中茶氨酸含量高达3.26%), 茶多糖含量4.2%,香气相对总量最高达65.88%。较高 的氨基酸含量和香气相对总量,使该县茶叶口感舒适独 特,天然花香浓郁。在历届茶叶品比大赛中,该县茶叶 多次荣获大奖,尤其是“圣水毛尖”曾多次荣获中国农 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一等奖、“鄂茶杯”金奖。“圣 水绿茶”已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近年来,该县咬定“茶叶富民”战略目标,持之以 恒地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已 达18.5万亩,基地遍布全县15个乡镇、120个村,茶农 近三万户。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湖北 圣水茶叶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小微型 茶叶加工企业近百家,机械加工设备近千台、套,固定 资产八千余万元。加工的茶叶产品涵盖绿茶、红茶、黑 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年产干茶5256吨,产值近六亿 元。目前,该县已被授予“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 国重点产茶大县”,综合实力在湖北省茶叶主产县市中名 列第七位。 从纵向看、与自身比,近年来竹山县茶叶产业发展 较快,成效显著。但从横向看、与发达地区比,该县茶 叶明显存在“八多八少”现象。即:建园时重视的人多, 建成后坚持督促抓好管理的人少;茶园建的多,最终成 为高产高效茶园的少;春季高档芽茶采摘利用的多,夏、 秋季鲜叶采摘利用的少; ̄1II绿茶的多,加工红茶、黑茶、 乌龙茶等其他茶种的少;低水平的小型茶叶加工作坊多, 标准化、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车间少;单纯追求自身效益 的弱小茶企多,实力强、责任心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 茶叶企业少;注册的茶叶品牌多,知名度高的茶叶品牌少; 依靠本地销售茶叶的多,将茶叶销售到外地的企业少。 一、随着茶叶投产面积的扩大,市场趋于饱和,竞 争更加激烈。国家出台严格控制购买茶叶后,该 县茶叶产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1.高产高效的标准化茶园所占比重较小 由于地块选择不当,建园投入少、标准低,茶籽播 种量过大,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等原因,目前该县茶园 建设总面积虽然达到l8.5万亩,但真正投产的只有l4 万亩左右。在投产茶园中真正高产高效的标准化茶园, 面积只有5万亩左右,约占投产茶园面积的35%,有近 三分之一的茶园基本没有发挥效益,全县能够机械化采 摘的茶园面积不超过5000亩。 2.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山区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务农劳动力较少, 目前该县农村请工每日价格高达百元左右。由于可机采 茶园面积很小,茶叶绝大部分依靠手工采摘,芽茶则全 部依靠手工采摘,每千克仅采摘工价就高达百元左右, 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春茶上市高峰期,很多茶场 都忙于四处争抢采摘工,一些小茶场则面临“一工难求” 的尴尬局面,既浪费了部分鲜叶,又直接拉高了茶叶生 产成本,导致该县茶叶在与外地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 十分不利的位置。 3.加工产品比较单一,原料利用率偏低 近年来茶叶深加工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地方不仅开 发出绿茶、红茶、黑茶等多个茶类,甚至还开发出茶叶 提取物、茶饮料、茶食品等,将产业链拉得很长,既满 足了当前市场多元化需求,又大大提高了鲜叶利用率和 产品附加值。但该期以来在茶叶加工上研发不够, 绝大部分茶叶都加工成了绿茶。在绿茶中,又以采摘春 秋芽茶加工高档绿茶的居多,占到该县茶叶总产值的 60%以上。国家严格控制购买茶叶后,高档芽茶的 价格、销量出现同步下滑,给茶企带来很大压力。而大 量的普茶由于采摘成本高,产品价格低,企业加工利润 不高,浪费的比较多,夏茶更是基本没有利用。近年来, 该县在红茶、乌龙茶、工艺茶砖研发与生产上虽然已经 起步,但加工的数量还非常小,茶叶深度开发的潜力还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缺乏示范带动力强的茶叶企业 匦 至 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近年来,该县着力培 成本下降、效益大增。三要适当控制每年建园规模,提 植了湖北圣水、星梦茶业等一批在县内有一定影响力的 高建设质量。要压缩播种茶园在整个新建茶园中的比重,茶叶企业,这些企业在推进茶园流转、搞好引导示范、 重点发展性状一致、投产快、产量高、品质好且能机采 带动茶农管理、提高种茶效益、促进一方茶叶产业发展 的高效无性系茶园。要强化责任意识,抓好建园各个技 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但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实力非常有限, 术环节,确保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在80%以上,力争 对产业的示范和拉动能力还不够强。不少小型茶叶加工 实现一栽全苗,三年投产,四年高效。企业则只顾眼前利益,对农户茶园管理投入、指导较少, 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2.在茶园管理上改“经验”管理为“标准化”管理, 要扭转过去“重建轻管”做法,将茶园管理放在更 加突出位置,加大茶园管理的投入支持力度,对现 鲜叶收购季节四处争抢原料,扰乱市场价格,影响了茶 全力扩大机采茶园面积 5.茶叶品牌杂乱,优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口感舒适,味香浓郁,内在品质优良,是竹山茶叶 有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改造。要通过引导、群众参 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竹山茶叶的最大优势。但目前该县茶 与,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推进流转、强化管理, 叶尚处“群雄并起”时期,众多茶企山头林立,各自为政, 使新建茶园迅速成园,已建的低产、低效茶园变为高产、品牌众多,各树一帜,加工手法各异、质量参差不齐,虽 高效茶园。对立地条件好的茶园,要争取按照机械化采 有优质资源,却未得到有效整合。分散用力导致茶叶在 摘标准进行修剪改造,使其适宜机械化采摘,努力破解 本地销售时虽觉得一些牌子响当当,但在外地销售时全 山区采茶工严重不足、工价过高难题。对基础太差的茶 县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优质资源没有转化为优势 园酌情放弃,争取通过“扶优去劣”实现“以少胜多”。资源,产品虽好但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与竞争力。 6.市场开拓不够,产品外销比重很低 3.在茶叶生产加工上改“乱兵上阵”为“一以贯之”, 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 长期以来,该县茶叶都以本地市场销售为主。近年 来,随着该县及周边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要聘请有关专家,组织技术力量,围绕市场与企业 对原料需求,制定从基地规划、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管 产品数量激增,市场趋于饱和,仅在本地拼抢市场已无 理措施,一直到制茶、加工、包装全过程的量化技术标准, 法生存,必须开拓外部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但目前该 同时抓好茶农与茶叶加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使标准 县除湖北圣水、星梦茶业两家企业在开拓外地茶叶市场 深入人心,并在茶叶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得到全面落实,增 上有一定建树外,其他企业在外销售的茶叶数量很少, 全县茶叶外销比重不到40%。 7.专业人才匮乏,茶农素质偏低 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确保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 可控、优质稳定,逐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进而彰 显竹山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4.在茶叶品牌建设上改“百花齐放”为“天下归一”, 目前该县学习、研究茶叶种植与加工、营销的专业 业发展步伐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少。同时,茶 人才较少,尤其是能够站在科技前沿,紧跟现代茶叶产 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要加快茶园流转步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改 农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茶 变当前茶叶经营规模过小,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机械 园流转缓慢、规模形成难,导致茶叶高质量建园、标准 化程度太低的局面。要灵活地运用各种,采取切实 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面积较小,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 可行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与品牌间 的发展。 的有序整合,逐步把全县茶叶品牌整合到“圣水”旗下, 建立“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利益共享”的 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未来茶叶产业发展趋势, 市场、效率、效益”四大要素,努力在转型中化解难题, 实现突破性发展。 建设高标准茶园 一建议竹山县在今后的茶叶产业建设上,紧紧围绕“科技、 产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使现有的茶叶基地、设施、 人才、资金和品牌等实现科学配置、合理共享、高效利用, 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实现由低水平的“家族 建园、采摘、收购、加工实施全程标准化控制能力,进 而实现对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控制,降 5.在扶持对象上改“天女散花”为“锦上添花”, 1.在建园上改追求“数量”为提高“质量”,坚持 式”管理向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迈进,增强企业对 要选择在最适宜地区、最适宜地块相对集中连片 建园。二要科学规划、严把建园标准,确保茶园新建一块、 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成器一块,努力使新茶园产量提高、品质提升、采摘提速、 圆匦巫 王振学 山东省邹城市春播花生面积常年在20万亩以上, 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在18.5万亩左右。地膜覆盖可起到 壤干旱,多雨年份又易造成内涝,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 常生长。 保持墒情、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效果。 制造地膜的主要原料聚乙烯属高分子化合物,微生物无 施肥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不易随 雨水或灌溉水下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花生根系生长 法分解,也不能自行解体(在自然条件下地膜生态周期 不良,综合抗性特别是抗根部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为200~300年)。累积在花生田的残膜,改变了土壤理 青枯病等)逐年降低,致使花生根部病害大面积发生。 化性状,影响了花生根系生长,造成花生产量和商品品 保花生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之一。 一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必然造成花生根系之间相对独 质同步下降。残膜的治理和新型地膜的应用,已成为确 立,影响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在施肥不均匀 的情况下,往往引起肥害。 二、新型地膜的试验与开发 、普通地膜的作用和危害 1.普通地膜的作用 生态地膜的研发与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 邹城市从1985年开始在春播花生上进行地膜应用 生态地膜是在光的作用下,生态成对土壤环境、自然环 试验,所用地膜厚度为0.006厘米,花生收获后基本能 境、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形成危害且作物能够吸收利用 回收。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地膜越做越薄,目前使用 最多的地膜厚度为0.004厘米,其次为0.003厘米,由于 留在土壤中)。多年的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 的物质。 双色地膜是利用植物对光需求的原理研制而成,目 合而成,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还具有除草效 厚度变薄,花生收获后,很难回收(80%以上的地膜残 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双色地膜是透明白色膜与黑色膜复 006厘米,花生收获后 花生是花生生产的一大,可增产20%~30%、饱果 果,由于黑色部分厚度一般为0.率提高15%以上,农民使用地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 前邹城市93%的花生田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2.普通地膜的危害 易回收,不会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 液态地膜主要以腐殖酸为原料制备而成,理论上能 够具有普通地膜的作用,同时对环境友好。 为了验证各种新型地膜的应用效果,自2006年以来, 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切断了土壤孔隙度的连续性, 土壤浅层),降低了土壤储水能力,少雨年份极易造成土 全力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导致重力水下移遇到一定阻力(移动速度减慢或暂存于 我们进行了多次、多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1.液态地膜试验 加大对茶叶产业支持力度 要更新观念,树立扶持优质茶叶企业就是扶持广大 茶农、扶持整个产业发展理念,一方面继续支持本地有 潜力、有责任心的茶叶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增强企业自 茶叶产业是竹山县经过多年实践认定的优势产业, 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可以在转型发展中得到解决。因 此一定要克服摇摆不定、知难而退思想,提高认识、坚 身盈利能力与开拓外部市场、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另一 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 方面放宽眼界,主动出击,积极引进市场影响力强、认 将倾斜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措施推进到位,保证 可度高的大型茶叶企业,或者熟悉市场、占有市场的茶 产业发展的连续性。要整合项目资金,设立茶叶发展专 叶销售企业,通过联营、重组、兼并、托管等方式,支 项基金,在高标准基地建设、幼龄茶园管理、低老茶园 持企业对现有茶叶产业改造提档升级,围绕市场抓好茶 改造、标准化车间建设、茶园流转与企业整合、三品一 叶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在扶持茶叶企业上要改变过去 标认证、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新产品开发、茶农实用 平均主义、利益均沾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扶优 技术培训与素质提升和突出贡献人员奖励等方面给予扶 扶强、区别对待,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6.在支持产业发展上改“摇摆不定”为“坚定不移”, 持,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匦 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