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训的方法和种类
义训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的分析,直接用通行词去解释,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一种词义方法,义训不是推求语义的方法,而是直陈语意的方式,义训的示义较为准确简明,成为训诂之常法,它既可以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去释义,也可以用反义词去解释词义,这种方法不仅从古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现代字词书的主要释义方法和手段,义训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同义相训,反义相训,标明义界,属中求别,描述比况。
一,同义相训,用相同或相近的词作注的巡释方法,同义相训的优点是简明醒目,在通行语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很少,仅用近义词来解释词义不十分准确,给理解带来困难。
同义相训的体例:
1, 用一个同义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
《尔雅·释言》:“增,益也”。
《广雅·释言》:“贱,卑也”。
《说文》:“氓,民也”。
2,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组同义词,这种训示方法又称为同训。
1
《尔雅·释诂》:“悦,怿,愉,宾,胁,服也”。
《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广雅·释诂》:“龄,齿,稔,年也”。
《广雅·释诂》:“苛,款,实,信,诚也”。
3,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相互训释,也称递训。
《说文·心部》:“ ,恨也,恨,怨也,怨,意也”。
《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 ,守宫也”。
4,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相互训释,也称互训。
《尔雅·释诂》:“遐,远也;远,遐也”。
“众,多也;多,众也”。
《说文·足部》:“蹲,踞也;踞,蹲也”。
《说文·口部》:“咽,嗌也;嗌,咽也”。
5, 以今语释古语。
2
《孟子》:“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
《说文·舟部》:“舟,船也”。段玉裁注:“古人曰舟,今人曰船”。
6, 以通言去解释方言。
《左传·宣公二年》:“楚人谓虎乳 ,众人谓虎於莵”。
杨雄的一部《方言》基本上采用的是以雅言释方言这种解释方式。《方言》:“嫁,逝,徂,适,往也;逝,语也;徂,齐语也;适,宋语;往,凡语”。
7, 常用语解释不常用语。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
《广雅·释言》:“韪,是也”。
《广言·释言》:“韪,是也”。
同义相训还有几种变式:
1, 以狭义释广义。用外延较小的词去解释外延较大的词。
《孟子·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赵岐《孟子·章句》:“欲,利欲也”。
3
《礼记·乐记》:“小人乐得其欲;君子乐得其道”。
郑玄《礼记·注》:“欲,淫欲也;道者仁义也”。
《国语·吴语》:“执玉之君皆入朝”。
南北训诂学家韦昭:“玉,谓珪璧也”。
2, 以广义去通释狭义。
《诗经·小雅·伐木》:“相彼鸟也”。郑玄笺:“相,视也”。
《诗经·大雅·大东》:“监亦有光”。郑玄笺:“监,视也”。
3, 以共名释别名,又称以大名释小名。它要指出被解释词所属的种类。
《说文·玉部》:“璙,玉也;璥,玉也”。
毛亨《诗·诂训传》:“蓬,草也;榛,木也;葑,菜也;杞,木也,苕,草也。”
4, 以类相释,解释词与被解释词之间不具有同义关系,但却是同类事物。
《诗诂训传》:“几,案也”。 《玉篇》:“镣,铐也”。
二,反义相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习惯上把这种释词方法称为反训。
4
《尔雅·释诂》:“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
近代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
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之所以能成立,因为某些事物本身就具有相反或相对立的特征,还因为某些词在引申过程中产生了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
三,设立界说,下定义来解释词义,该法又称为界说或宛述。
《尔雅·译训》:“善父为谓孝,善兄弟为友”。
《尔雅·释天》:“粟不熟曰饿;蔬不熟曰饥;果不熟曰荒”。
这种解释方法是古代训诂专著和注释书籍最喜欢使用的方法。他的释义准确而生动,极易于人们把握某词的意义核心,因而,也成为现代字词书中所喜用的一种释义方法。
《说文·口部》:“园,所以树果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圃,所以植菜蔬也”。
《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苍门谓之闳”。
四,描写形象,对被释词所标志的事物形状,性能加以描写。
《尔雅·释兽》:“披发,迅走,食人”。
5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畜》:“蛟,如马,倨牙,食虎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