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目圆 耄 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湖rsi北ty 经of 济Ec学on院o学mi报cs 简析康德美学思想中的“共通感” 夏 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共通感是审美判断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前提,它被放在审美主体的主观性中 来讨论。康德美学思想因其自身的矛盾性而难以被把握,在理解时只能把它看作一种先验性的假定,而不能用经 验归纳来证实它。 关键词:共通感;主观;先验;经验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1)05—0098—04 康德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审美判断 思想的一个基础,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划分?在 康德的思想体系里,逻辑具有于人的意识而存 在的先验性,就是说有了逻辑人才可能认识客观对 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定根据何在?在康德的《判 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共通感” 被设定为分析这一问题的理论前提。康德认为审美 判断联系于主体的情感,将它同运用概念来进行的 逻辑判断(认知)作了区分,所以若从概念与逻辑上 象而不是相反,相对于主体的意识来说,它是客观 的;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心灵的情感,不具有 于主体的客观性。所以康德紧接着上面的话说:“至 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 可能是别的。”【1I(哪,把审美的规定根据划归主观范畴 后,如果有“共通感”存在,那么它只能是主观的普 遍性根据,从而寻求审美判断的普遍性规定就不能 来理解康德所说的“共通感”,很可能就与其所谓背 道而驰。那么,作为解决核心问题的前提,何谓“共 通感”? 一、“共通感”是对审美主体的主观普遍性的设定 在自然界和绘画作品中,都可见红色的玫瑰, 一从主客体的关系入手,而是要探求存在于主体之问 的共性。对于“玫瑰是美的”这样的审美判断,就不 般而言,它们都会给人带来热烈的感受。“玫瑰是 红色的”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可以从光谱学的角 度进行分析,认定“红色”是客观存在;“玫瑰是美 的”属于审美的范畴。问题在于:红色的玫瑰是否会 能从人与玫瑰的关系进行分析,而要对审美主体的 规定性进行反思。 在酷暑中,人一般都有“热”的感觉,但这种热 感有没有恒定、普遍的规定呢?如果有的话,那么为 何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并非只在同一温度下感觉到 热?为何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同一个人对同一温度 给每个人都带来热烈感从而让“玫瑰是美的”成为 一种普遍、必然的审美判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知识判断和审美判断:“为了判别某一对象 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的第一节就严格 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 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 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 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 是审美的。”【1】(P39)将审美同逻辑区分开来是康德美学 会有不同感受?我们只能说,热感是存在的,其前提 为人是恒温动物,至此前提我们无法再追问下去。 我们还可以说,“热”是一种经验,同人的生理和心 理相关联,既客观又主观,而“恒温动物”既是先天 命定的条件,又是我们能感知冷热的原因。这个例 子看起来同审美判断无关,就其推演到于人的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夏宏(1971一),男,湖北洪湖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化批评、文艺美学研究。 圜 夏宏:简析康德关学思想中的“共通感 意识而存在的“恒温动物”这一条件来说,应该属于 的普遍可传达性。”嘲‘嘲埘 这种解读抓住了“共通 认知的范畴,但它牵涉到主体规定的恒定性,这种 规定不是个别、偶然的,我们可以将此称为主体的 感”的主观普遍性,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 却会带来理解上的含混。“人同此心”是就审美判断 客观的普遍性。寻求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也必须找到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定,如果 找不到,那么不同的人、不同文化体系的种族在审 美判断上只会是各行其是。同认知不同的是,审美 中的主观情感而言,“心同此理”却显然是蕴涵着逻 辑和概念的理解,而康德对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 与作为认识能力的知性的先验规定作了区分,“这 共通感是和人们至今也称作共通感Sensus Com— munis)的一般理解本质上有区别:后者(一股理解) 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存在于人的主观情感中,是主体 的主观普遍必然性。在“论美的理想”这一节,康德 例证式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对一个美男子的判断标 准,他先假定“从同一种类的多数形象的契合获得 一平均率,这平均率就成为对一切的共同的尺度”,田 但对于审美判断而言就有了两个问题:一是这是从 审美对象人手进行分析,获得的是对于对象的经 验;二是不同的种族会有不同的平均率。康德在此 分析了第二个问题,“一个黑人在这些经验的条件 下较之白人必然具有另一种的规范观念。一个中国 人比欧洲人也具有另一种”,但是“这规范观念不是 从那自经验取得的诸比例作为规定的规律导引出 来的;而是依照它(指规范观念)评定的规律才属可 能。它是从人人不同的直观体会中浮沉出来的整个 种族的形象,大自然把这形象作为原始形象在这种 族中做生产的根据”,关键在于“它绝不是这种族里 美的全部原始形象,而只是构成一切美所不可忽略 的条件的形式;所以只是表现这种族时的正确性”。 Ⅲ 可见在康德这里,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根据不在 审美对象身上,而是主观的普遍规定性作用于审美 对象。 所以,必须把“共通感”放在审美主体的主观性 中来讨论,它不是从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中分析而 得,也不是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一般关系中得 来。 二、对“共通感”的假定显示出康德美学思想中 的矛盾 朱光潜先生对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有一个 著名的汉语解释:“其所谓可普遍传达,是根据人类 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有这种‘共同感觉力’,一切人对认识功能的 和谐自由活动的感觉就会是共同的,所以我对某种 形象起这种感觉时,这感觉虽然是个人的,主观的, 我仍可假定旁人对这同一个形象显现也会引起这 种感觉,康德把这种同一感觉的可共享性叫做主观 是不按照情感,而是时时按照概念,固然通常只按 照不明了地表示的原理判断着。”[11(P76)相对而言,审 美判断中的“共通感”只通过情感不通过概念而普 遍有效地规定着何物令人愉快(不愉快),它具有概 念那样的普遍有效性,但它不是“理”。 有研究者将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解读为“常 识”,“康德求助于常识,他认为要使普遍有效的趣 味判断成为可能,必须‘预先假定’(Presupposition) 一个对一切主体都共同的‘常识’,借助常识这一 ‘理想标准’,就可以使与这一标准一致的判断成为 ‘对每个人的规则’,从而得到一切人的同意。康德 这里所用的‘常识’一词也是Commonsense(德文 Gemeinsinn)。他强调使用这一词着眼于它的两个含 义,一是它的‘共同性’(Common),因为只有当常识 是人人共同享有的,才能保证任何人对审美判断 ‘无异议’;二是它的‘感受性’,由此它使审美判断 与知性判断和道德判断相区别。常识的‘感受性’是 由sense规定的。”『31 这种解读比较贴近康德所谓 的“共通感”的使用效果。康德借用了当时流行的 “常识”一词,“共通感(德文Gemeinsinn,法文bon sens,英文common sense,拉丁文sensus communis) 在l8世纪是风靡全欧洲的时髦字眼,一般译为‘常 识’或‘健全理智’,由伏尔泰和洛克等力提倡, 反对经院式地玄思冥想而主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 知性”,但康德对其加以改造和重新界定,不仅将其 置放于情感(感性)中来同知性概念相区别,而且 “把‘共通感’从知性(理智)那里夺回给了感性”,认 为相较作为“常识”的健全理智,审美判断更有权利 具有“共通感”。 (P稍 ’经过康德改造使用的“共通 感”,成为审美判断的普遍必然性的规定根据,但它 又不能像知性概念那样被解释清楚,造成审美判断 的普遍必然性只有在与知性的对比中映照出来, “这种必然性在一个审美判断里被思考着时只能作 为例证式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普遍规律的一个例 囫 2011年9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第9卷第5期 证,而这个普遍规律却是人们不能指说明白的(不 像科学的理论的规律,也不像道德规律)。” 后人对康德所设定的“共通感”产生理解上的 困难,同康德美学思想自身的矛盾性直接相关。康 德在构筑其思想体系时,沿袭传统而将人的一般心 意机能划分为知、情、意,与此对应认为人有三种认 识能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他认为人的诸认识能 力之所以具有普遍性,不在于人有共同经验,而是 因为诸认识能力都有各自的先验法则,其中“共通 感”就是审美判断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法 则。但是,对于作为“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之“情” 与认知现象界的“知”,他认为二者在先验法则的设 定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知性里,从逻辑判断方面 进行设定的“范畴”可被称作客观原理,而从情感的 普遍性进行设定的“共通感”是主观原理,不可能 通过概念表达出来,“凭借概念来判定什么是美的 客观的鉴赏法则是不能有的。因为一切从下面这个 源泉来的判断才是审美的,那就是说,是主体的情 感而不是客体的概念成为它的规定根据。”[11 ’但康 德却又是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假定了这个主观原理 的存在,“我们确实是设想一个共通感,这种不确定 的规范为前提的:我们之敢于下鉴赏判断就证明了 这一点。至于实际上是否有一个这样的共通感作为 经验的可能性的构成原理,或是有更高级的理性的 原理把它对我们仅仅做成节制的原理,……事实上 仅是一种理性要求,是一种要求产生感性形式的一 致性”,ll l这就是说,只能从逻辑上推演“应该” 有“共通感”的存在,这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第 一节所说的“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 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就自相矛盾,审美判断是非 逻辑的,而他所谓的审美判断的主观原理却是用逻 辑来推演出来的。 有必要回到康德思想中的先验性来理解。康德 在对知性作批判分析时,认为只有运用一系列的范 畴才能把现象界的对象看作是客观的,才能把握对 象,主观范畴是用来建立现象的,范畴是先天不可 违背的,所以就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先验的就是客 观的,才是普遍必然的。那么对于审美判断中的主 观原理来说,它也必须是先验的才能成为审美的必 然规定,但如果是先验的,它也就是客观而非主观 的了。所以,虽然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只是根据情感 而不能建立在概念之上,但是脱离了概念和逻辑分 衄 析,其主观原理无法被把握,“诸认识能力的协调 (与不协调)在认识活动中的普遍可传达性已经包 含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的共通性,它不仅是鉴赏之 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而且也是认识本身的条件。 可见,康德的‘共通感’的理论依据仍然要借重于认 识上的‘健全理智’(普通知性)才能获得其先天的 普遍必然性证据,而摆脱经验性的心理学解释。”『4l( 至此可以看到,康德美学思想中的“共通感”是主体 情感(感性)的先天规定,而且是一种必须的假定, 否则就无以产生审美判断的普遍性,但无论是把它 解读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常识”,都不可 能追问到“此理”、“常识”的概念内容。 三、反思如何理解康德设定的“共通感” 正是因为有上述康德思想自身的矛盾,造成后 人对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的理解,在不同的思维 方式下所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有学者指出:“康 德的学说不易理解,是因为他按照批判哲学的性 质,力图构造一个脱离经验内容的先验目的原理, 然后再回头用之于现实经验,而我们习惯于从现实 经验出发,从经验中归纳和抽象出法则和原理,这 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I61‘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第4l节里,康德谈到 审美与人的社会经验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经验 里,美只在社会里产生着兴趣”,社会中的人“倾向 于并且善于把他的情感传达于别人,他不满足于独 自欣赏而未能在社会里和别人共同感受”,Iii“ ,康 德还以色彩文身、独木舟等为例,说明美的形式在 社会文明的教化发展中强化着普遍可传达性。朱光 潜先生对此分析说:“从此可见,康德是从社会的角 度来看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还应该说,康德一 般是缺乏历史发展观点和鄙视从经验出发去分析 哲理问题的,但是上段引文中却流露了一点(尽管 是微乎其微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对经验事实的信 任。”【21(嗍 他也许忽视了康德在此节中下面一段话 的重要性:“这种由于对社会的倾向,间接地系于 ‘美’上去的兴趣,因而是经验性的对于美的兴趣, 在此地对我们却没有任何重要性。我们的任务只是 去考察,什么是和先验的鉴赏判断关系着的,哪怕 是问接的关系着。”【I】(H42)这里所谓问接的关系,就是 说它对审美判断的主观原理不起决定作用,相反, 先验的主观原理才是审美判断连接于社会经验的 规定。康德指出了在社会中,美的形式是和价值结 夏宏:简析康德关学思想中的“共通感” 合着的,审美判断的普遍传达性只是在无限扩大着 审美的社会价值,而包含着价值功利的社会经验不 是审美判断的规定根据,“如果对美的兴趣是建筑 纳,而非先验假定。 无论是从经验进入还是从先验着手,从不同的 思维方式出发所得出的理解和评判结果,没有绝对 真理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康德毕竟也只是把审美判 在这上面的话,那么,它就仅能提供一个从舒适性 到善的很可疑的过渡了。”I1](P142)可以说,若从社会经 验的角度来认识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最后的结 断的普遍性根据假定为“共通感”。但是,如果以经 验主义方式对“共通感”进行分析,再对康德的假定 果只是对康德美学思想的一种评判,而非对此“共 通感”本身的理解。 进行评判,那就可能已经同康德美学思想中的“共 通感”相去甚远了。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在德语思想史中,也有学者以社会文明教化为 基础,对康德在其美学思想中设立的先验主观原理 给予了批判。解释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在《真理与 方法》中屡处评价了康德对“共通感”的设定,比如: “如果康德就这样把趣味称之为真正的‘共通感’, 那么他就不再考虑共通感概念的那种我们前面所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3】周晓亮.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J].江苏行政学院 学报,2004,(3). 说的伟大的道德一政治的传统”;“康德所感兴趣的, 仅在于有一个审美判断力的自身原则,因此,对康 德来说,重要的只是纯粹的趣味判断”。 ‘一 加达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1997. 默尔是根据那属于人文传统中历史主义的一脉,以 历史维度来评判康德的先验维度。从这里也可应 证,加达默尔在解释学理论中提出的作为理解“前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7】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9. 结构”的“成见”,其理论原则更多来自于经验的归 (责任编辑:卢圣泉张娜) Analysis of Kant S Aesthetics in“Common Sense” XIA 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Wuhan Hubei 430205,China) Abstract:In Kant"s aesthetic thought,common sense is the universality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o— retieal premise.It is plac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discussion.Kant S aesthetics as its own contra- dictions,it is diffieuIt to be sure,in understanding,can only see it as a kind of a priori assumptions,and not with vast ex- perienee to prove it. Key words:common sense;subjective;priori;experience 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