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句,整体把握内容。 2.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学习白求恩的优秀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内容。 2.了解白求恩的优秀品德。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思路的厘清是通过默读来完成的。 2.在活动中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
3.对于难点互相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各显神通搜索“白求恩”
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了解一个白求恩的故事,制作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和搜索资料的水平。 (二)导入:众说纷纭大话“白求恩”
通过预习,学生们搜索了相关白求恩的故事。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给大家说说白求恩的故事。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和白求恩聊天”和“介绍白求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写作背景。 (三)你读我听初识“白求恩”
1.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四自然段,小组编号,采取接力朗读的方式。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勾画出重点词语,辨析是否与自己朗读的一致。并思考: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挑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下列练习。 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派qiǎn ( ) 狭隘( ) 以身xùn职 ( ) 拈轻怕重( ) 鄙薄( ) 热忱( ) 漠不关心( ) 见异思迁 ( )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基础上全面感知。 (四)对比阅读了解“白求恩”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用“ ”划出每段关键句并归纳要点。
2.学生默读《纪念白求恩同志》(朱德),用“ ”划出每段关键句并归纳要点。
3.比较两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总结:的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朱德的文章是“总—分”的结构。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的水平。
(五)布置作业
阅读《回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杨成武)片段,从这个片段能够看出白求恩大夫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他常说:“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应具备像鹰一样的眼睛,对病看得准;要有一个狮子般的胆,对工作大胆果断;要有一双绣女似的手,做手术灵活轻巧;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无微不至地体贴和关心伤病员。”
为了了解手术是否做得成功,给伤病员第一次换药,他总是要亲自动手。 为了抢救失血过多的伤病员,随行急救手术前,他主动献血。
他认为:对抢救伤病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抢救一名伤员,为伤员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医务工作者最大的乐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水平。引导学生精神素养的提升。
附文:
纪念白求恩同志 朱德
白求恩同志是真正充满着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从他身上,表现了党人的高尚纯朴的品质。
白求恩同志是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模范。他清楚的知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一切劳动人民、一切民族、全人类,就不能自己,所以他忠诚的协助一切被压迫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己的斗争。他以前参加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者和反对本国反军阀的斗争,又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把中国人民的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在他致同志的一封信中热烈地表示:“我在此间不胜愉快,且深感我们应以英勇的中国同志们为其美丽的国家而对野蛮搏斗的伟大精神,来亚洲。”白求恩同志这种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每个中国党员都应该学习。
白求恩同志的高尚的主义品质,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无限责任心,他的实际主义作风,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无限热忱。他已五十多岁了,不顾战地各种危险和困难,亲自跑到火线附近,在炮火下抢救受伤的将士,他说:“一个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来叩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医生应该跑到病人那里去,而且愈早愈好。”甚至在意外的情况下,即使不能赶到作战地区,至少也能够在半路上找到伤兵运回后方。他的技术高明,在我军中为第一位,但仍精益求精,研究
在游击战争环境下如何实行医疗工作。他不但以这种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来执行自己的业务,并且教育了他周围一切人,从医生、护士到勤务、马伕,告诉他们:“没有哪一件工作是小的,没有哪一件工作是不重要的”,鼓励他们每个人:“要学习工作,不要那半斤八两的协助。”
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富于实际主义精神的人,他看到我军很多医生技术水平低,便把教育和提升医生、护士作为自己的职务,他自己写课本,办学校,走到哪里,教到哪里,没有夸夸其谈、言多于行的坏习气。他说“空谈代替不了行动,话是人们发明来描写行动的,照它底本来的目的去用它吧。”白求恩同志的工作和著述中正充满着这种明亮清透的实际主义的光辉。
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坦白正直。他对一切伤病员、一切同志、劳动人民,表现了他无限的忠诚热爱和无条件的协助他们,平等地看待他们中的任何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也最能坦白正直,批评他们的缺点,严正的指斥工作中的毛病,协助改正。凡是受过他治疗或看见过他工作的人,莫不为之感动。至今晋察冀的军民心中,仍怀念着白求恩这个亲切的名字。
……
《日报》194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