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

来源:宝玛科技网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 业 指 导 书

(八) 水文地质调查

受控状态: 编 号:

批 准: 蒋年生 审 核: 吴永芳 拟 制: 桂祁零

发布日期:2001年5月28日 生效日期:2001年5月28日

版 本: 第A版

目 录

水文地质调查

1、水文地质野外测绘(HYD-QA7.5.1-B1-CT06(1)) 2、水文地质采样分析(HYD-QA7.5.1-B1-CT06(2)) 3、水文地质钻探工程(HYD-QA7.5.1-B1-CT06(3)) 4、水文地质野外试验(HYD-QA7.5.1-B1-CT06(4)) 5、水文地质物探工程(HYD-QA7.5.1-B1-CT06(5)) 6、水文地质动态观测(HYD-QA7.5.1-B1-CT06(6)) 7、矿区水文地质测绘(HYD-QA7.5.1-B1-CT06(7)) 8、矿区水文地质钻探(HYD-QA7.5.1-B1-CT06(8)) 9、矿区抽水试验(HYD-QA7.5.1-B1-CT06(9))

10、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HYD-QA7.5.1-B1-CT06(10)) 11、水文地质资源计算评价(HYD-QA7.5.1-B2-CT06(1)) 12、水文地质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HYD-QA7.5.1-B2-CT06(2))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1

标题:水文地质野外测绘 页码:第 1 页 共 2 页 要求:制订观察线路间距及调查点密度,基本掌握工作区内各类基岩地层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掌握区内地质构造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掌握第四纪地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变化特征,要查明不同类型水点的水文地质条件。 要点:垂直于地质构造线和地貌界线,地层时代、岩性特征、断裂构造,NNE、NW向张扭性断裂,砂、粘土的分布规律及微地貌特征,深井分布及开采现状,泉水出露和地质构造条件及天然流量。 注意:地质露头、地貌条件,应利用已有地质成果进行,要调查清楚是走向断裂还是横向断裂,地貌界限两侧的沉积地层变化,必须查明每个深井、泉的基本状况。 1、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布置 1.1参照相应的规范布置。 1.2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1.3平原区应尽量穿越已知水点(民井、深井)。 2、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2.1岩性名称、颜色。 2.2结构、构造。 2.3成因类型、厚度变化。 2.4地层接触关系。 2.5胶结结构及胶结状态。 3、地质构造观察与描述 3.1褶皱的位置、规模、走向的变化规律及倾伏情况。 3.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 3.3构造破碎带的宽度、特征、胶结程度。 3.4在碳酸岩地区,需调查受构造影响后的岩溶发育程度、特征。 4、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4.1地层颜色、岩性、结构与构造特征。 4.2浅部土层在垂向上的岩性变化及沉积相变化规律。 4.3微地貌变化及形态特征。 5、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5.1民井调查:查明井的位置、井深、地层结构、井径、用水情况。 5.2深井调查:查明深井位置、开凿时间、井深、开采层次、过滤器位置、地层结构、开采现状及水位动态。 5.3泉水调查:查明泉的出露位置、泉的性质(上升泉、下降泉)、泉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泉水流量、水温,并描绘泉水出露的素描图。 5.4岩溶水点调查:重点调查岩溶发育地区有否地下河、溶洞水的出露及分布、水位标高、埋深以及水的物理性质。 5.5地表水体调查:重点山涧河流地表水体的迳流状况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特征。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2

标题:水文地质野外测绘 6、相关文件 页码:第 2 页 共 2 页 6.1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6.2 GB/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6.3 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6.4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7、质量记录及附表 7.1《野外调查点(地质点)质量检查登记表》(HYD-QA7.5.1-B1-CT06(1)-R(1)) 7.2《泉、井(水文地质点)野外调查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1)-R(2)) 7.3《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野外调查点(地质点)质量检查登记表

(HYD-QA7.5.1-B1-CT06(1)-R(1))

3

检查者: 年 月 日

受检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名称 起迄时间 路线编号 检查点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点 位 点性与图相符 地质、地貌条件描述 水文地质条件描述 构造特征描述 点间记录 样品采集及测试 素描、照片 路线小结 文图吻合程度 新理论、新方法应用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工程责任人 年 日 月 日至 年 月 日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泉、井(水文地质点)野外调查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

(HYD-QA7.5.1-B1-CT06(1)-R(2))

4

检查者: 年 月 日

受检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名称 起迄时间 路线序号 检查点号 1 2 3 4 5 6 7 8 点 位 点性与图相符 类型与成因描述 含水层描述 水位、温度、流量观测 井结构、取水设施记录 动态特征调查记录 工程责任人 年 日 月 日至 年 月 日 水质调查、取样分析记录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采样分析

5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要求:所取水样必须在开泵抽1∽2小时后才能采集,民井水须是居民常用井;分析检测按不同的评价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要求。 要点:采样点要均匀布设,并具代表性;水样检测按送样单要求检测。 注意:取样须尽快送到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疑问样品,须同送样人联系处理。 1、水样采集 1.1采样水样瓶及化学添加剂准备(一般由实验室准备)。 1.2采样贴上标签,注明取样地点、什么水型、水温、气温、取样日期、取样人、分析要求等,并填写送样单。 2、分析检测 2.1 简分析 物理指标:肉眼可见物、嗅、味、透明状态、感官性态。 化学指标:Ca、Mg2.2全分析 物理指标:肉眼可见物、嗅、味、透明状态、感官性态。 化学指标:Ca、Mg+2+2+ 2+2+ 、Na、Cl、SO4、HCO3、PH值、矿化度、硬度。 + - 2— — 、Na、K、Fe、NH4、Cl、SO4、HCO3、NO3、NO2、F。 6+++2++ — 2— - — ——其它指标:SiO2、 PH值、矿化度、耗氧量、永久硬度、暂时硬度。 五项毒物:Hg、CN、Cr、As、酚。 2.3其它分析 3、相关文件 3.1 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2 DZ0130.4-94《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3.3 GB5749-85《饮用水水质标准》 3.4 GB8538.1∽.63《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4、质量记录及附表 4.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4.2《样品采集及测试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2)-R(1))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样品采集及测试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

(HYD-QA7.5.1-B1-CT06(2)-R(1))

6

检查者: 年 月 日

受检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名称 起迄时间 路线序号 点 号 1 2 3 4 5 6 7 点 位 点性与图相符 样品类别与数量 采样时间与送检 工程责任人 年 日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分析、测试(鉴定)数据 测试成果登记 测试数据准确性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钻探工程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7

要求:详细制订孔深、开孔、终孔口径、岩芯采取率要求,详细划分含水层或圈定富水带。 要点:应注明富水断裂带的深度和含水砂层的位置,含水砂层的粗细、厚度,破碎带的胶结程度和导水性,灰岩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 注意:在设计孔深时应留有加深余地,对基岩岩芯采取率低的段落要仔细观察、描述,砂层需注意密实、松散程度。 1、编制水文地质孔钻探技术指示书 1.1按项目设计书要求,编制单孔钻探技术指示书。 1.2据初步掌握施工场区内的地层结构,编制钻探深度内的地层柱状结构图及岩性特征。 1.3按不同的地层岩性提出不同的岩性采取率: 破碎基岩和砂性土单层岩芯采取率≥40%; 完整基岩及粘性土岩芯采取率≥70%; 无样间距不超过2米。 1.4孔斜每百米不超过1度。 1.5在基岩中钻探应采用清水钻进,在松散地层中,采用泥浆护壁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1.2,粘度18-22秒。 1.6钻探结束后,进行质量验收。 2、岩芯采集及编录 2.1每钻探回次均记录进尺数、岩芯长度,计算岩芯采取率。 2.2所采集的岩芯需放在大样箱中,并填写好采样回次、深度表牌。 2.3如对岩芯样有其它采样分析要求,应随时采样、记录、包装,并填好送样单。 2.4岩芯段划分及描述:据岩性的差异分别描述名称、颜色、结构与构造,并按不同岩性进行水文地质特征描述。 构造破碎带:深度、揭露的厚度、压性还是张性的、胶结程度、导水性能。 灰岩:岩溶裂隙发育的深度、部位、岩溶现象,统计岩溶率及岩溶富含地下水程度。 松散岩类含水砂层:砂层的顶底板埋深、厚度,并按不同的颗粒直径分别定名为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 2.5对第四纪松散岩类含水砂层可视埋深并对比区域划分方案,分别划分为浅层地下含水层、深层地下含水层或相应的第Ⅰ、第Ⅱ、第Ⅲ……含水层组。 3、相关文件 3.1 DZ/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3.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地质钻探钻孔质量暂行要求》 4、质量记录及附表 4.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4.2《水文地质钻探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3)-R(1))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水文地质钻探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

(HYD-QA7.5.1-B1-CT06(3)-R(1))

8

检查者: 年 月 日

受检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名称 起迄时间 勘探剖面序号 钻孔编号 1 孔 位 岩芯采取率、岩性描述及地2 层划分 3 4 5 6 7 8 9 10 口径及井管、止水 孔深与孔斜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物探测井 洗井及抽水试验 原档资料 资料整理 施工总结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工程责任人 年 日 月 日至 年 月 日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钻孔野外抽水试验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9

要求:需编制成井方案及工作步骤,安装抽水设备并确保完好,解决好排水问题,抽水实验资料整理应根据规范及技术要求进行。 3要点:成井质量、止水效果;抽水时抽水量应大于10m/小时,水位降不小于1.0m;含水层参数。 注意:扩孔下入井管后要及时换浆,井管必须加有扶正器;抽水工具及条件;试验的时间系列。 1、扩孔成井 1.1第四纪水文地质孔扩孔口径不小250mm,探采结合孔扩孔口径为井管口径的2∽3倍。 1.2过滤器下入位置必须与含水砂层对齐,在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过滤器可相应间隔下入,但过滤器总长度不少于15m。 1.3回填石英砂料,应视含水砂层颗粒确定: 粉细砂回填石英砂粒径1∽2mm,中粗砂回填石英砂粒径3∽5mm。 1.4回填砂料到位后,必须采用粘土球严格封孔止水。 1.5采用拉活塞法、压风机或深井泵洗井,有条件的可采用CO2洗井,要达到水清砂净。 1.6洗井结束后或开采井停泵后,需待12∽24小时后测定静止水位埋深。 2、抽水试验 2.1进行抽水设备安装,或采用压风机或采用深井泵,利用生产井抽水则可利用已安装好的抽水设备。 2.2单孔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动水位稳定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 2.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必须有一个抽水井,一个以上的观测井,观测井至抽水井的检举,需视含水砂层颗粒细——粗,分别选择间距为含水层厚度的1∽3倍。 2.4抽水动水位及水量观测:水位观测时间间距如下:30\"、1′、2′、3′、5′、7′、10′、15′、30′、……,待水位趋于稳定时,观测时间间距可1小时或2小时观测一次;稳定流抽水动水位稳定时间为24小时,非稳定流S—tgt曲线后部直线需有3∽4个水位观测点就能满足要求。 2.5水温、水量观测:在整个抽水过程中,需每2∽4小时观测记录一次。 2.6恢复水位观测:在抽水结束后,立即开始水位恢复观测,观测时间间距同上。 3、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3.1稳定流抽水试验,分别绘Q、S—t 过程曲线。 3.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应绘制S—tgt 过程曲线。 3.3根据试验获取的各种资料,分别求取以下主要水文地质参数: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R—抽水井影响半径,m ; 2T—含水层导水系数,m/d ;S—含水层储水系数,无量纲; B—越流系数,无量纲。 4、相关文件 4.1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4.2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5、质量记录 5.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HYD-QA8.2.4-B1-CM02(1)-R(1))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物探工程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10

要求:剖面线方向应横穿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及构造线方向;在咸淡水相间变化地区,必须做电测井解决其界面变化;浅地震测量应采用击震源;放射性测井应采用连续测井法。 要点:电测深法在形势起伏变化大的地段不宜开展;井淤浓度太大会影响电测井测量结果;浅地震测量尽量与电测深剖面线一致;放射性测井在开采井中进行。 注意:应保持剖面线方向相对一致,电测深法每次测量不少于2次;浅地震测量尽量避开地下管网线;放射性测井必须与深井单位协调好。 1、电测深法 1.1设定工作区范围及剖面线方向,AB选取1000∽2000m,MN选取1/3AB∽1/6AB。 1.2在有钻孔或深井点附近做旁测深。 1.3资料整理:每个电测深点均绘制电测深曲线类型图,剖面方向上绘制等ρs断面图。 1.4资料解译:解译原则是从已知到未知、由点到面展开。 2、电测井法 2.1在已钻探结束的孔内,先进行钻进液稀释。 2.2在孔内放置探头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测井。 2.3获取在钻探深度内地层的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 2.4对获得的资料解译,划分含水层的分布位置及咸淡水界面。 3、浅地震测量 3.1合理布设测量线方向。 3.2测量点距5∽10m。 3.3测量线应尽量穿越已有勘探孔位置。 3.4资料整理分析。 4、放射性测井 4.1将深井中的取水设备提出。 4.2放入探头进行测井。 4.3对资料进行解译,恢复在井深之内的地层岩性和结构。 5、相关文件 5.1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6、质量记录及附表 6.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6.2《水文地质物探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5)-R(1))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水文地质物探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 (HYD-QA7.5.1-B1-CT06(5)-R(1))

检查者: 年 月 日

11

受 检 单 位 技 术 负 责 项 目 名 称 起 迄 时 间 剖 面 线 序 号 检 查 点 号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工程责任人 1 2 3 4 5 6 7 8 点 位 点性与方法依据 点距、点数 读数、记录 实测曲线 成果解释 精 度 新方法应用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动态观测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12

要求:观测孔布设基本上控制工作区,观测时间应大致在同一时间段内。 要点:观测孔应均匀布设,流量应采用泵流量或流量计测量。 注意:观测点应布设于交通方便的位置,观测人员需相对固定。 1、观测孔布设 1.1选择已有的水点(民井、深井、泵)布置观测孔。 1.2水文地质勘探孔尽量留作观测孔。 1.3落实好观测人员。 2、观测内容 2.1观测周期:每月1-2次,开采井需统计每月的开采量。 2.2观测内容:静止水位埋深(m)、动水位埋深(m)、水温(℃)、气温(℃)、开采量(吨/小时)、自流量(吨/小时)。 3、相关文件 3.1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3.2 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3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4、质量记录及附表 4.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4.2《动态监测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6)-R(1))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动态监测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

(HYD-QA7.5.1-B1-CT06(6)-R(1))

13

检查者: 年 月 日

受检单位 项目负责 项目名称 起迄时间 点 号 观测项目齐全性 地1 下水 精 度 观测频率 水样采集 水位观测 地2 表水 流量测定精度 观测频率 水样采集 平 均 分 值 点 评 等 级 工程责任人 年 日 月 日至 年 月 日 注:

1、受检各分项可按5、4、3、2分评定填入相应栏目,无此项打“×”,不参与点评,漏项记入“0”分。

2、点评按受检项目平均值评定,按5、4、3、2分划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 页码:第 1 页 共 2 页 14

1、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确定 要求: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应。 区域按1:5万或1:2.5万精度,矿区按1:10000或1:5000精度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收集有关资料编图。 2、测绘范围确定 要求:划分水文地质边界应准确。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应该是比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尽可能包括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区。 3、水文地质剖面图布置原则 要求:最大可能暴露水文地质条件。 3.1至少应纵向和横向控制性剖面各一条。 3.2水文地质剖面通常选择在地形变化大、构造复杂、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多的地段。 3.3剖面图上除反映地层、构造条件外还应反映矿体、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位、水质等资料。 4、各类水文地质控制点的调查 4.1地表水体应圈定范围,测量流量和水位。 4.2各类地下水观测点应测量其位置和标高,观测其流量和水位并取代表性水样。 4.3调查生产矿井或露天采坑的深度、开采范围、排水量及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5、机(民)井水文地质调查 要求:了解矿区含水层基本情况。 要点:原则上控制主要含水层。 注意:准确划分含水层、隔水层界线。 5.1机(民)井位置及所处地貌部位、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5.2机(民)井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位置、厚度和含水层性质。 5.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质分析样。 5.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6、泉的调查 要求:根据泉水流量大小选择合适的堰板。 要点:泉的性质控制及揭露的主要含水层涌水量。 注意:若泉中有气体逸出,注意采集气体样。 6.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6.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地质特点,泉的类型。 6.3根据地质构造和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6.4调查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测量水温及流量,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 页码:第 2 页 共 2 页 15

6.5泉眼附近有特殊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鉴定,必要时采样作化学分析。 6.6了解泉水目前使用状况及进一步扩大泉的可能性。 6.7遇有矿泉时,应特别研究矿泉水的化学成份、成因和地质构造条件。 7、相关文件 7.1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7.2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7.3GB12719《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7.4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8、质量记录及附表 8.1《机(民)井调查记录表》 8.2《泉、井(水文地质点)野外地质调查质量检查验收登记表》(HYD-QA7.5.1-B1-CT06(1)-R(2))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机(民)井调查记录表

矿区名称: 第 页

16

统一编号 成因时代 层底深度(米) 层厚(米) 原编号 地层及井孔结构1: 岩性描述 位 置 地面标高(米) 井台高(米) 水井类型 井壁结构 井的用途 环境卫生 与地表水及其他水体之关系 年变化幅度(米) 气温 汲水设备 凿井日期 含水层埋深(米) 含水层总厚(米) 含水层(段)数 水位埋深(米) 水位标高(米) 抽水试验 抽水方法 S降深(米) Q(升/米) q(升/秒米) K(米/日) 县 (市) 备 注 阳离子 每升水中含量 毫克 毫克当量 毫克当量% 阴离子 每升水中当量 毫克 毫克当量 毫克当量% 水温 颜色 透明度 项目 全硬度 永久硬度 暂时硬度 负硬度 总硬度 水化学式 毫克/升 气味 口味 项目 总矿化度 游离co2 侵蚀co2 H2S PH M T ℃ 毫克/升 合计 合计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调查者: 日期:

17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水文地质钻探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1、矿区水文地质钻探 要求:按ZD/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要求进行。 要点:清水钻进,测量水位及冲洗液消耗情况。 注意:孔斜及孔径。 1.1钻孔施工应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的洗井措施。 1.2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返工。 1.3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应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一般≥91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 1.4岩芯采取率:岩石>70%,破碎带>60%,粘土>70%,砂和砂砾层>50%。 1.5钻孔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1.6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 1.7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1.8除长期观测孔外,一律封孔。 2、矿区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 2.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要求:力求准确,记录清晰。 要点:观测设备仪器应经常校核。 2.1.1每班至少观测提、下钻水位各一次。 2.1.2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发现的涌水、漏水、涌砂、逸气、掉块、塌孔、缩(扩)径、裂隙和溶洞掉钻等现象出现的起止深度,采取溶洞充填物样品。 2.1.3涌水钻孔应停钻测量水头高度和涌水量、水温等,必要时进行自然降低的简易放水试验。 2.1.4小口径钻孔可采用测漏仪或水文测井等手段,取得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2.1.5钻孔漏水程度判定:根据冲洗液消耗情况,孔口不返水为全消耗;孔口少量返水为大量消耗;孔口大量返水,冲洗液需少量补充为少量消耗;孔口全返水,冲洗液基本不需补充为不消耗。 2.2钻孔水文地质编录 要求:描述准确,统计无误。 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 3、相关文件 3.1 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3.2 DZ/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3.3参照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4、质量记录 4.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18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抽水试验 页码:第 1 页 共 2 页 1、矿区抽水试验 1.1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暴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了解边界条件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取得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或渗透系数、贮水系数或给水度、越流系数等),为预测矿坑涌水量提供依据。 1.2抽水试验钻孔应具有代表性,一般布置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富水性强、裂隙或岩溶发育、构造破碎带发育的地段,地表水体附近。 1.3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水文地质条件、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要求确定,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孔及人工或天然水点作为观测点。 1.4抽水试验水位降低的深度与次数: a、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深度应尽量大,一般不少于10米。大水矿床抽水试验水位降低达3不到上述要求的,其孔组叠加的抽水量应达到1000米/时;当抽水量已经达到上述要求,而仍达不到初步评价要求时,需经设计、矿山和地质部门协商,另行组织力量,密切配合生产部门的排水疏干试验方案,共同进行专门性的大型抽水试验工作。 b、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次数:当采用涌水量与水位降低相关分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三次水位降低的S3应达到最大值,S2、S1应分别为S3的2/3、1/3;其它情况下,一般可进行一次大降深抽水试验。 1.5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条件和要求: 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适用于具有“裘布依”型稳定条件的含水层和具有“傍河型”稳定条件的水体近旁。 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质量标准: a、在稳定时间内,涌水量和水位的波动不得超过一定范围,且不得有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趋势。水位波动范围:主孔应不超过平均值的1%;观测孔应不超过2cm;涌水量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值的3%。 水位和涌水量的误差值按下式计算: 误差值= 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 平均值 b、抽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压水>8小时; 潜 水 8—16小时; 越流系统含水层 16—24小时。 1.6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a、一般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进行定降深抽水;越流系统含水层一般可进行一次定流量抽水。 b、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同时观测水位和流量。观测的时间要求,可按抽水试验开始的第1、2、3、4、6、8、10、15、20、25、3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可隔30分钟观测一次。 c、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根据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确定。承压水和潜水在上述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进线后,一般延续一个对数周期;越流系统含水层在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 d、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绘制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和不同时刻的等水位线,掌握试验进程,分析出现的问题。 e、抽水试验停泵后应连续测量恢复水位。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19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抽水试验 页码:第 2 页 共 2 页 1.7洗孔和试抽是保证抽水试验质量的关键。正式抽水前应进行洗孔和试抽,直至孔内出水澄清时为止。 1.8正式抽水试验前应连续系统地测量抽水孔、观测孔及其它水点的自然水位、流量。 1.9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采水质分析样。 1.10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防止抽出的水回渗和倒灌,注意观察地面沉降和塌陷情况。 1.11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测量抽水钻孔的深度。 2、相关文件 2.1 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2.2 DZ/44-86《城镇与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2.3 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3、质量记录 3.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20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1、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要求:点位要四等控制一级水准测量,保证标高和座标准确。 要点:选点应按剖面为主,观测点应涂红漆。 注意:每次下雨前后应作好记录。 1.1选择代表性的泉、井、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进行动态观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和复杂的矿区,初步勘探阶段应及早建立动态观测网。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 1.2地表水观测点应设在:流入和流出矿区地段、不同岩层出露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地段,地下水观测点应考虑含水层富水性的强弱、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观测点宜按剖面布置。 1.3应每隔5∽10天测一次水位、水量和水温,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应加密观测。按季节(丰、枯季)采水质分析样,一般观测时间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 1.4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主要来源的矿区,若外围气象站的资料不能利用时,应在矿区内建立以测量降水量为主的简易气象观测站。观测时间至少要有一个水文年。 1.5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动态观测孔、点不受破坏和堵塞。 2、相关文件 2.1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2.2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2.3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质量记录 3.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页码:第 1 页 共 1 页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21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资源计算评价 要点:勘查精度;地下水开采动态系列资料。 注意:工作精度及动态系列资料。 1、资料分类 1.1允许开采资源,即已探明的资源量代号为A、B、C、D。 1.2尚难利用的资源,即推断和预测的资源量,代号为Cd、D、Dd 、Ed。 2、资源计算评价 2.1 A级允许开采量计算评价适用于水源地扩建勘察及工作精度为1:1万或1:2.5万,计算评价的条件为: 2.1.1在水源地勘察和3年以上连续开采历史,且积累了地下水开采的动态系列资料,对水均衡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2.1.2在直接引用泉水的水源地,要有30年以上的气象资料、15年以上的泉流量和水质观测资料。 2.1.3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需掌握3年以上地下水连续开采和动态变化系列资料。 计算评价方法: a. 对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具有连续3年以上动态观测资料的,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并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场的数学模型的。 b.对泉源水源地,依据连续15年以上泉流量观测资料,进行频谱及频率计算,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 c. 在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采3年以上,动态已明显趋于稳定,采用计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许开采量的评价精度。 2.2 B级允许开采量计算评价适用勘查阶段水源地勘探报告,或水源地1:1万-1:2.5万勘查精度。 2.2.1计算评价条件 a.已通过详查或选定的水源地,在补充勘探和试验、动态观测1年以上,已查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和边界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评价计算。 b.对泉源水源地,在查明补迳排条件的基础上,掌握了10年以上水量、水质观测资料和不少于3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 2.2.2计算评价方法 a.在水源地内已查明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观测成果计算不同分区内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地下水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 b.对泉源水源地,则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料,进 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 2.3 C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计算评价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页码:第 1 页 共 2 页 要求:根据规范 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划分。 22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资源计算评价 万,计算评价的条件为: a.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包括枯水期半年以上的动态观测,并基本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及补迳排条件。 b.泉源水源地应初步查明泉水的补迳排条件,掌握历年开采量并开展3年以上的水量、水质观测工作。 计算评价方法: a.在查明水源地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包括进行了半年以上的动态观测工作,计算水文地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评价。 b.泉源水源地。则通过补迳排条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找出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评价。 2.4 D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适用于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提供的资源量和水源地普查报告提供的资源量。 计算评价的条件为: a.在收集已有地质、水文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物探和少量的抽水试验工作,初步查明了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b.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初步分析泉水的补迳排条件,访问其开采动态及变化,取得了1年以上丰、枯水期流量观测及水质资料。 计算评价方法: a.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单孔抽水试验取得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或解析法进行概略计算。 b.泉源水源地,依据补迳排条件、多年气象观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及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观测结果确定允许开采量。 2.5 E级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计算评价 适用于1:50万小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提交的主要资源量。 计算评价条件为: a.根据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和少量的民井,进行一些路线调查,概略掌握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b.可作为水源地的泉水,具有1次或1次以上的实测流量和水质分析资料。 计算评价方法为: 利用经验参数,根据水文、气象资料,结合地质、地貌条件,采用均衡法、比拟法进行计算评价。 3、相关文件 3.1 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4、质量记录 4.1《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A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页码:第 2 页 共 2 页 适用于水源地详查或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水文地质工作精度1:2.5万-1:5 23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 1、水文地质综合分析研究 要求:查明与水文地质条件相关因素的形态、特征、规律;查明第四纪地层、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 要点:含水层地下水补迳排条件、水化学场及动态变化;地层、岩性、构造。 注意:应加强综合研究,从已掌握的或收集到的资料着手。 1.1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1.1.1分析研究基础碳酸盐岩富水性块段的分布规律,富水断裂带的分布位置。 1.1.2第四纪松散含水层在垂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的展布规律,按其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划分不同的含水层次,并编制不同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图。 1.1.3地下水动态研究,根据已收集和观测的资料,分析研究工作区内在自然状态及开采状态下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和规律。 1.1.4地下水水化学条件研究,分析含水层系统内的水化学场,评价开发利用的价值。 1.1.5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研究,分析工作场内的地下水流场、补迳排条件以及含水层系统的边界条件。 1.2基础地质条件研究 1.2.1地层岩性及分布规律分析研究。 1.2.2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确立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张扭性断裂的分布。 1.2.3埋藏型、隐伏型岩溶灰岩的分析研究,确定起埋藏深度、分布范围。 1.2.4第四纪地层岩性时代、沉积项研究。 2、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2.1前言 目的任务由来,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对工作量评价。 2.2区域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交通位置及现状; 水文气象概况;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3区域地质 前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2.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划分,含水岩组划分,各含水岩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迳排条件。 2.5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类型及分布,水质评价(饮用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 2.6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7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2.8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页码:第 1 页 共 3页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24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 2.9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规划原则,规划方案。 2.10 结论与建议 3、水文地质报告图件编制 要求:图件比例尺可任选;要全面系统反映出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要点:主要为基础地质图件;含水层及富水性。 注意:基础地质图件以收集资料缩编,其它图应室编;要对含水层进行系统划分,富水性等级划分也可根据地方实用进行。 3.1 报告镶图类图件 3.1.1第四纪地貌图; 3.1.2基岩地质图; 3.1.3地质构造图; 3.1.4各含水层的水化学图; 3.1.5其它分析类图件; 3.1.6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3.2报告附图 3.2.1综合水文地质图; 3.2.2第四纪空隙承压水水文地质图系,可分编为: ·第Ⅰ承压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图 ·第Ⅱ承压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图 ·第Ⅲ承压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图 3.2.3水文地质剖面图; 3.2.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图; 3.2.5编图细则: A、基岩低山丘陵区:划分为三大含水岩类:即碳酸盐岩岩溶(溶洞)水、碎屑岩类构造裂隙水、火成岩类风化裂隙水。 富水性可按岩类中不同岩组岩石的软硬状态、岩溶的发育程度再划出富水性不同含水岩组。 断裂带分为二种类型,张扭性和压扭性。张扭性断裂一般为导水断裂,压扭性断裂不导水。 B、平原地区:根据含水砂层的埋藏深度、砂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砂层的时代成因,可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100米),深层地下水(埋深大于100米),或第Ⅰ、第Ⅱ、第Ⅲ……承压水。 页码:第 2 页 共 3页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建立水文地质计算评价模型,地下水资源计算。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25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水文地质报告编写及图件编制 D、 富水性划分等级: <100吨/日 富水性差 100-500吨/日 富水性尚好 500-1000吨/日 富水性较好 1000-2000吨/日 富水性良好 2000-3000吨/日 富水性极好 >3000吨/日 富水性极佳 E、水质分类: 矿化度<1克/升 淡水 矿化度1-3克/升 微咸水 矿化度3-5克/升 半咸水 矿化度>5克/升 咸水 水质矿化度大于3克/升的半咸水地区,可以不按富水性等级编制。 4、相关文件 4.1 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4.2 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4.3 GBJ27-88《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4.4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4.5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4.6 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5、质量记录及附表 5.1《水文地质剖面图质量检查内容表》 5.2《综合水文地质图质量检查内容表》 5.3《单项资料检查结果及修改情况表》(HYD-Q8.2.4-B1-CM02(1)-R(1))(见院单项资料检查规定) 5.4《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质量等级评分表》(HYD-QA7.5.1-B2-CT06(2)-R(1)) 5.5《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评分表》(HYD-QA7.5.1-B1-CT06-R(1)) 页码:第 3 页 共 3 页 C、富水性,统一以井径450mm,降深S=10m,求取开采井水文地质勘探的涌水量(吨/日)。 拟 制 修改章节号

桂祁零 审 核 修改主题内容 吴永芳 批 准 修改/日期 蒋年生 批准日期 2001.5.28 批准/日期 26

水文地质剖面图质量检查内容表

地 形 线 准 确 性 图 名 项 目 比 例 尺 剖 面 长 度 剖 面 方 位 勘探线与坐标线 相交点数据 坐标线及数据 钻 孔 冲 洗 液 漏 失 位 置 高 程 线 及 数 据 坑内 放水 钻孔 编号 、流量及中段标高 钻 孔 位 置 钻 孔 编 号 孔口标高 钻孔投影线 终 孔 深 度 地 层 分 层 界 线 含水层分层界线 岩 性 代 码 岩 性 花 纹 矿 体 编 号 矿 体 界 线 吻 合 程 度 围 岩 蚀 变 及 代 号 坑 道 位 置 长 度 及 编 号 坑 口 位 置 及 编 号 钻 孔 封 孔 位 置 钻 孔 溶 蚀 段 位 置 钻 孔 见 溶 洞 位 置 钻 孔 涌 水 位 置 含水含水组含组原水段始静界线止水与代位线 号

构造裂隙含水带界线及代号 钻孔注水试验位置及试验结果 钻孔抽水试验位置及试验结果 钻孔压水试验位置及试验结果 含水组水位动态长期观测孔标记 平面图钻孔位置及编号 平面图钻孔终孔点投影位置 平面图坐标线间距及数据 图 例 图 签

5

综合水文地质图质量检查内容表

相对位置 地层地质界线 地层吻合程度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产状代号 地层岩性花纹、颜色 岩浆岩吻合程度 岩体岩性花纹 岩体接触关系 断裂位置及编号 断裂相互切割关系 构造吻合程度 破碎断带断断裂大裂裂错小性产动产质 状 方状向 编号 地下水原始水位标高等值线 蚀变矿体吻合程度 褶皱轴位置及代号 富水性分区界线及分区单位 蚀变带类型及编号 蚀变带与矿体关系 蚀变花纹符号 项 目 方比图里例名 网尺 精度 方里网数据 相应坐标 地层代号 岩体界线 岩体产状 岩体产状 褶皱轴产状 蚀变强度 蚀变矿体吻合程度 水文地质工程吻合程度 泉的编号及流量情况 河流标高及流量情况 地面、井下水样及编号 水文地质分区界线及编号 地层柱状图吻合程度 其 它 矿体编号 矿体形态产状 矿体花纹符号 矿体规模大小 勘探线位置及编号 钻孔位置及编号 浅井位置及编号 坑口位置及编号 物探工作区及编号 注水试验钻孔情况 抽水试验钻孔情况 压水试验钻孔情况 长期观测钻孔情况 地形地物吻合程度 洪水淹没界线 地下水主要流向 含水段投影边界 剖面图吻合程度 图 例 图 签

6

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质量等级评分表(HYD-QA7.5.1-B2-CT06(2)-R(1))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 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20分) 考评内容及要求 (1)基础技术资料的完备程度。6分 (2)文字报告、附图、附表的完备程度。8分 (3)数字化成果的完备程度。6分 (1)区域地质、构造论述的吻合程度。5分 2.地质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2)基础技术资料的吻合程度。4分 (3)文字报告、附图、附表的吻合程度。6分 得分 合程度(20分) (4)气象、水文数据的吻合程度。2分 (5)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论述的吻合程度。3分 (1) 含水层、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程度。3分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研究程度。3分 3.地质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20分) (3)地下水资源量的研究程度。4分 (4)地下水水质的研究程度。3分 (5)地下水开采的技术条件研究程度。3分 (6)地下水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程度。4分 (1)地下、水文地质的查明程度。3分 4.地质成果和综合图件的质量(20分) (2)地下水赋存和运移规律的查明程度。3分 (3)地下水资源计算参数的依据、计算方法选择合理性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的可靠性。5分 (4)图件设计和编制的准确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可读性。4分 (5)数字化成果和信息系统的质量。5分 5.提交的主要地质成果是否符合任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0分) 合 计 报告质量等级 评分标准 审查人签字: 年 月 日 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注:原始资料检查未获优秀者报告不得评为优秀 优秀100∽90分; 良好∽75分; 合格74∽60分; 不合格59∽0分; 报告质量等级 (1)工程部署的合理性。5分 (2)技术方法选用的正确性。4分 (3)地质成果与任务书的符合程度。6分 (4)地质成果与有关技术标准的符合程度。5分

7

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评分表(HYD-QA7.5.1-B1-CT06-R(1))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 考评内容及要求 (1)野外调查点(地质点)资料是否齐全、准确。5分 1.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25分) (2)井、泉(水文地质点)和地下水观测、动态监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5分 (3)水文物探资料是否齐全。5分 (4)水文钻探资料是否齐全、准确。5分 (5)水、土、岩样品采集分析资料是否齐全、准确。5分 (1)水文地质测绘。4分 2.是否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量(24分) (2)水文地质物探、遥感解译。4分 (3)水文地质钻探及取样、测井。4分 (4)抽水试验和其它野外试验。4分 (5)地下水、地表水动态监测。4分 (6)样品测试。4分 (1) 遥感、物探部署的合理性。4分 3.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20分) (2)钻探及取样、测井布置的合理性。4分 (3)样品采取和测试项目布置的合理性。4分 (4)水文监测布置的合理性。4分 (5)野外试验布置的合理性。4分 (1)是否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整理分析地质资料。3分 4.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2)地质记录、测图和测试等基础资料是否进行了系统整理。3分 究是否符合有(3)对野外基础资料是否进行了初步综合研究。3分 关要求(12分) (4)是否应用了新理论和新技术。3分 5.质量体系运(1)是否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4分 行是否正常、工作质量是否符(2)检、抽查及问题处理的完整、客观程度。4分 合要求(20分) (3)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记录的质量。3分 6.工作总结是否系统、全面(9分) (1)工作量及施工总结。2分 (2)任务完成情况总结。3分 (3)质量总结。2分 (4)地质、水文地质成果初步总结。2分 合 计 野外工作质量等级评分标准 审查人签字: 年 月 日 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优秀100∽90分; 良好∽75分; 合格74∽60分; 不合格59∽0分; 野外工作质量等级 得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