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热力环流》位于高中地理第二章气象和气候的第一节,是在理解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它是理解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基础,是分析气候成因和天气变化的所要依据的基础性的重要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 地理1》热力环流的有关内容。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包括:(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并补充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好,求知欲高,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而合作与探究水平有待提高等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初中物理《气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大气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的大气物理知识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2、学会热力环流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压面剖面图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法 七、课堂类型 新授课 八、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预设 如何实施 九、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导入:如何选择拍照的角度?在海边拍照是面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思考。 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钟 PPT演示, 学生思考 新课 向大海还是背对大海? 教学过程展示课堂小任务: (1)受热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思设计简单明确的问题,使学生思考方5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照图讲解展示讨论结果,并且板书重点内容 考,回答问题,向明确,并带有目得出结论。 的观察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审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认识海洋和陆城市风的产生与环境密切相关,树立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学生通过已有的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与感知,达到思维的升华,完成思维的构建。 20分钟 探究 (2)受冷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怎么运动?它是怎么形成的? 案例(1)白天和黑夜的热力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流状况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地之间的热力(2)我也来当规划师:城市风的形成 性质差异是前提,用海边拍照的例子进行引入,引发思考。而城市风的例子中,学生自己画出环流示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树立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探究 (3)唐诗风雨:巴山夜雨的形成 (1)探究热力环流过程对阅读习题材巩固等压面和热力7分钟 学生自主
等压面及其变化 等压面的影响 布置观察任务:高压处和低压处等压面的弯曲,为什么。展示习题,进行课堂探究。 (2)等压面与热力环流习题:判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何处是低压区? 料,观看图片,环流知识点。 积极思考,进行课堂探究,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教师引导,师生互动,PPT演示。 课堂出示本节课知识结构的思回顾所学知识。 对本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在回顾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分钟 PPT演示 小结 维导图,回顾本节知识,点出学习的重难点。 课堂当堂练习,对错误较多的课堂思考训练。 掌握热力环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分钟 PPT演示,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练习 题进行讲解。 作业设计 展示作业 课后完成作业。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巩固,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2分钟 PPT演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案例背景知识面较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讲授,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另外学生也很难进行想象并掌握。因此,在教学方式中,教师将教材涉及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直观的、利于学生理解的图片、资料、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然后设置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全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
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学环节可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等。今后教学中,将努力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活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学习热力环流,需要借用一些原理图,如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目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热力环流;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
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然后利用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讲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分析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温、气压之间的关系。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以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生求知欲高,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而合作与探究水平有待提高等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初中物理《气
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大气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的大气物理知识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评测练习
一、单选题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2题。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 为乡村风。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
如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乙—丙—丁—甲 B.乙—甲—丙—丁—乙 C.丁—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
4.若乙地气温为10 ℃,3 000米高空的c处气温为-6 ℃,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近地面空气对流加强 ②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 ③污染物容易扩散,加快空气的净化 ④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加重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气压比G处高 B.E处气压比H处低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二、拓展题
学习了本节内容后,你有什么启发?你还能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热力环流的表现?
效果分析
课堂练习共5个选择题,一个拓展题,基本上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
第1题是基础知识,全班基本上没有错误,而且答题时间很快,说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第2、3题为读图分析题,考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其中第2题考察图中反映的热力环流原理,第3题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4题,有少部分学生对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气压的判断出现误差,教师对本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第5题,考察山谷风的形成,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的很好。
拓展题要求学生举出案例来说明 “热力环流” 的具体表现。学生举得例子很完整,对热力环流根本原因——冷热不均把握的很全面。
总之,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