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一、实验电路
图20-1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二、预习要求
1、分析图20-1电路中各三极管工作状态及交越失真情况。
电路中采用NPN、 PNP两支晶体管,其特性一致。利用NPN、PNP管轮流导通,交替工作,在负载RL上得到一个完整的被放大的交流信号。
静态时,电源通过V2向C充电,调整参数使得三极管发射极电位:
动态时,Ui>0,V2导通V3截止,iL=ic2,RL上得到上正下负的电压。Ui<0,V2截止V3导通,C两端的电压为V3、RL提供电源, iL=ic2,RL上得到上负下正的电压。
输入信号很小时,达不到三极管的开启电压,三极管不导电。因此在正、负半周交替过零处会出现一些非线性失真,这个失真称为交越失真。
电路中二极管D1、D2即可消除交越失真。
2、电路中若不加输入信号,V2、V3管的功耗是多少。 静态时,Vin = 0V , V2、V3均不工作 ,此时其功耗为0。 3、电阻R4、R5的作用是什么?
电阻R4、R5与三极管V1构成放大电路,为后级电路提供电压。 4、根据实验内容自拟实验步骤及记录表格。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信号发生器 2、示波器
四、 实验内容
1、调整直流工作点,使M点电压为0.5VCC。 2、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效率。
3、改变电源电压 (例如由+12V变为+6V),测量并比较输出功率和效率。 4、比较放大器在带5K1和8Ω负载 (扬声器)时的功耗和效率。 电源电压加12V,负载接入喇叭:
首先调整直流工作点,使M点电压为0.5VCC。然后在输入端接1KHZ信号时,输出端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逐渐增大输入电压幅度,直至出现失真为止、记录此时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幅值、并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输入电压Ui(有效) = 219mV 输出电压Uo(有效)= 1.2V 电流I=81.2mA
输出功率Po = Uo2/ RL= 0.18W PV=VCC*I/2=0.487W 转换效率 = Po/ Pv= 36.96% 电源电压加6V,负载接入喇叭:
首先调整直流工作点,使M点电压为0.5VCC。然后在输入端接1KHZ信号时,输出端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逐渐增大输入电压幅度,直至出现失真为止、记录此时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幅值、并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输入电压Ui(有效) = 104mV
输出电压Uo(有效)= 488mV
电流I=34.2mA
输出功率Po = Uo2/ RL= 0.0298W Pv = Vcc·I/2=0.2052W 转换效率 = Po/ Pv= 14.5% 电源电压加12V,负载接入5.1kΩ电阻:
首先调整直流工作点,使M点电压为0.5VCC。然后在输入端接1KHZ信号时,输出端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逐渐增大输入电压幅度,直至出现失真为止、记录此时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幅值、并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输入电压Ui(有效) = 179mV 输出电压Uo(有效)= 3.28V
电流I=7.95mA
输出功率Po = Uo2/ RL= 0.00211W Pv = Vcc·I/2=0.0477W 转换效率 = Po/ Pv= 4.4% 电源电压加6V,负载接入5.1kΩ电阻:
首先调整直流工作点,使M点电压为0.5VCC。然后在输入端接1KHZ信号时,输出端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逐渐增大输入电压幅度,直至出现失真为止、记录此时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幅值、并记录波形。 实验结果:输入电压Ui(有效) = 87mV 输出电压Uo(有效)= 1.42V
电流I=3.45mA
输出功率Po = Uo2/ RL= 0.000395W Pv = Vcc·I/2=0.01035W 转换效率 = Po/ Pv= 3.8%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Vcc相同条件下,随着负载增大,功耗相对增大,效率降低。在直流电源合理情况下随着Vcc减小,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