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B、C理念;基本技能;小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91-03
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是对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经典古老话题,已被所有医护人员所掌握,但笔者认为A、B、C对所有高危患者,包括心搏呼吸未停危重患者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院前急救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群体中有其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小儿院前急救病例175例,根据时间点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两组病例入选标准均按国际治疗分类为红色区域患儿,甲组75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1例(28%),交通事故、外伤15例(20%),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2例(16%),小儿惊厥8例(10.7%),溺水6例(8%),异物吸入4例(5.3%),其他9例(12%)。乙组100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6例(26%),交通事故、外伤22例(22%),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4例(14%),小儿惊厥10例(10%),溺水9例(9%),异物吸入5例(5%),其他14例(14%)。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科在2010年1月在科室进行小儿院前急救讨论,对基本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流程,于2010年2月开始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经实践4年,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前后(甲、乙)两组病例,查看当时转运回本院的交接记录,送到医院时有生命体征定为成功,无生命体征或途中死亡定为失败。回顾性采用多位医师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的成功率和规范率。
2 结果
甲组75例中院前急救成功67例(%),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乙组急救成功率、规范率明显高于甲组。
3 讨论
3.1 A、B、C理念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院前急救患儿多为突发、病史多不详、环境复杂、辅助检查缺如,诊断一时不明,但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实施有效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有时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患者,应该先做什么,最该处理什么临床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小儿情况如何,均应遵循A、B、C,把A、B、C作为首要的重中之重问题来解决,任何处理均应建立在A、B、C之后。任何患者均应首先开放气道,保持良好的呼吸、良好的循环,院前急救只有首先做好A、B、C三点,才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创造其他更多治疗机会。A目标为通畅气道,实施手段:摆,清除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必要时)。B目标为有效呼吸,维持一定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实施手段:鼻导管、头罩给氧;必要时仍需气囊面罩通气或机械通气。C目标为良好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实施手段: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止血,输血,胸外按压(必要时)。
3.2 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到达某一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掌握院前急救更多基本技能技术,很多院前急救经过简单、有效、及时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或进行手术的机会,基本技能为“三基”核心,有时不需要更高医疗技术及昂贵医疗设备即可达到目标。
常见基本技能技术,其中一般技术包括手法开放气道、摆、清除异物、普通氧疗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更深一步技术:液体容量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通气途径,但气管插管的操作在较困难,且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只能由受过儿科培训、有良好插管经验者才能操作[1],且在抢救中如果没有给患者通气时,千万不要反复地尝试气管插管,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的两种通气方式具有相同治疗效果[2]。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给氧的操作技术。低氧血症及低血容量是可避免的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儿科医生还应掌握王一镗教授推荐的异物卡喉海姆立克(Heimilich)手法[3-4],这些基本技术关键时可挽回患者的生命。。
3.3 A、B、C理念及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将A、B、C理念及基本技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停留在理论上、模拟人上,未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并不少见,要掌握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保证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并遵循:评估决策实施再评估再决策再实施的程序,切忌一种方法到底,不评估有效性。一般30 s~2 min评估一次,一种方法达不到目标应及时更换另一种方法方法。
要掌握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基本的方法。评估应在2 min内完成,通过患儿哭声、问话、观察小儿面色、呼吸是否费力,即可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通过血压测定、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数6 s心率或脉搏(6 s心率×10=1 min心率)即可快速评估小儿的基本循环功能,对小儿血压测定有困难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估计,笔者的经验是触摸到桡动脉搏动收缩压≥70 mm Hg,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 Hg,触摸到股动脉搏动收缩压≥50 mm Hg;对意识评估可采用AVPU系统评估:清醒(awake,A),对语言指令有反应(verbal response,V),对疼痛刺激有反应(painful response,P),无反应(unresponsive,U)。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把握在你手中的理念。院前急救应遵循快速、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快速询问病史,快速评估病情,及时有效现场救护,切忌在问病史、查体上消耗有效时间和决策犹豫不决,如新生儿心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急救知识,科学构建急救医疗体系。儿童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部分之一,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科学构建我国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是广大急诊急救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6-7]。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在直辖市和各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部分儿童专科医院拥有院前急救系统,参与院前转运,但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儿童急救体系的发展史,各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医疗规范尚未基本一致[8]。目前边缘地区医护人员对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尚未接受过儿科急救,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迫在眉睫[9-10],其次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11]。据报到院外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后存活率为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 CA后开始CPR的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越低,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2]。因此对大众非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以便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对患儿的最终恢复非常重要[13-14]。早期伤害预防、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综合救治5个环节[15]构成了儿科患者的生存链,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与创伤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笔者认为小儿院前急救应遵循A、B、C理念及加强基本技能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三基”培训及“适宜技术”培训,并将“三基”及“适宜技术”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这样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推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儿童心肺复苏期间与复苏后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5-7.
[2] 黄国英.儿科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98-60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54.
[4]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2-23.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46.
[6] 武秀昆.从“两个体系”建设的开篇说起―院前急救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规划设计[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4.
[7] 武秀昆.从战略高度科学构建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5-87.
[8] 陆国平,任晓旭,宋国维.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23-27.
[9] 王莹,钱素云,李壁如.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191.
[10] 杨子初.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32-1035.
[11] 刘春峰,宋国维,钱素云.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1):1-3.
[12] 陆国平,程晔.复苏后综合征得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6):415-418.
[1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14]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490.
【关键词】急救模型 急救技能 掌握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03-02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够给伤者最快救治的往往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1],因此,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们急救中心的“培训基地”拥有大量种类齐全的急救模型,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模型被安置在急救技能操作室内的相应位置,操作室分为四个练习区,分别为: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创伤救护四项技术与AED除颤术练习区,在相应的位置都配有简便的操作说明与示意图。急救技能操作室面积为120 m2,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可供多人多内容同时进行急救技能练习。
1.2 操作练习流程 急救技能操作与考核均在急救模型上进行,每项操作练习均严格按照专业培训师讲解示范、指导学员学习、学员反复练习与考核检验的流程进行。
1.2.1 首先,中心根据普及性急救技术操作规范在医疗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制订了简化的操作流程。培训师结合急救模型将流程清晰地讲解,使非专业人员更易接受。然后,培训师在模型上进行操作示范,示范中突出动作要领,并对操作中可能或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进行重点解析。
1.2.2 接着,学员开始在急救模型上进行练习,首次练习有培训师在旁进行指导,以便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学员分组到各个练习区在模型上进行循环反复练习,直至操作流畅、熟练(练习时可参照各练习区配有简便的操作说明与示意图或向培训师请教指点);最后进行考核检验。
1.3 考核检验 通过操作考核来检验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培训师以准备好的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的在模型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将根据学员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以及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以85分以上为合格,以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间,我们急救中心共举办了30个急救知识培训班,有828名普通人群参加了培训与考核,在急救技能的考核中,828名学员成绩都在85分以上,达到了合格;其中,有143名学员成绩在95分以上,达到了优秀。
3 体会
3.1 我国急救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应予普及的急救技能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气道异物处置、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除颤等方法[3]。急救技能重在实践,而要有效掌握这些技能往往只能或者最好在标准的急救模型上练习才能做到,并且我们感到,在学习时,专业的指导与规范的练习是快速、简单、有效掌握这些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普及性急救技能的操作方法并不十分复杂,加上简化与规范的练习流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学会这些技能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每当意外伤害与危重急症发生时,往往情况紧急、现场环境复杂,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在实际使用时,救护者往往会感到自信心不足,动作不规范到位,从而影响了抢救的效果。因此我们感到,必须准确、熟练、规范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才能在危害发生时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反复进行标准规范的练习。练习中,在急救模型上进行的练习又是最为规范、便捷与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晓丽等 1999~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 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
参加完专科护士培训后,方知自己其实与专科老师的要求相差太远,实是惭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对省内高尖端的医学领域有了近距离接触和较多的了解,认识到护理事业职业内涵的深遂与广阔,领略了省内护理界精英在急诊护理事业中的探索与贡献,同时也使自己对急诊这份工作增添了更多的热情。我也要做得更好!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培训最佳的方式。说实话,在参加专业培训以前,受晋升与考试的需要,我们一直也在学习着,培训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我们在自学大专的书本上都学习过而且考试过,但由于只为考试而学习和缺乏动手的物质环境,所以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成过眼烟云,随着考试的通过而丢弃。这次专科护士培训的学习方式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两方面让我们学员特别满意。一是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所学的即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急诊是个全科性较强的科室,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那样棘手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所以这次课程周到的培训内容让我们大家都非常满意。二是充足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内容。看得出,省护理学会为我们的培训化费了很大心血。
培训为我添自信。专科护士培训过程中,各位前辈都为我们讲述了CPR术的操作规程以及国际CPR术的普及和发展;人工气道的建立和呼吸机的使用是急诊急救病人的当家技术,培训中系统的讲解,不仅使我在配合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时还能成为新医生操作的指导者;学习了急救药物的应用与管理,使我对一些常规抢救药物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电图的识别,可帮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急诊护士必须爱病人胜过爱自己。培训期间,有好多积极的事情感动着我,好多积极的人物带动着我,帮助我进步。面对飞速发展的特殊的医疗事业对护士提出的业务要求,面对当今社会对护理事业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我曾经有过这样感概:当护士难,当好护士更难,当一个急诊好护士难上加难,学习期间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教育,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成绩告诉我们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我深切体会到爱病人胜过爱自己是急诊护士必备的品质。
总之,两周的培训中,我所得到的知识、经验与感悟,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急诊是个需要不断学习和乐于付出的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智力。不管怎么说,既然选择了它,就要坚定做好它。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h”规范化护理服务。
护理部自从3月在全院开展“3h”规范化护理服务以来,护理人员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营造温馨、舒心、舒适、安全的就医氛围”为宗旨,努力做好护患沟通、礼仪服务、温馨服务规范化。今年1月份,借医院“深化六项措施,营造精神家园,创建品牌医院”活动的东风,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3h”规范化护理服务。通过继续深入学习实施方案,检查措施落实情况等,使“3h”规范化护理服务深入人心。。帮助无陪人病人买饭,购买生活用品,代缴押金,陪护危重病人做检查,为病人提供针线、梳子、花镜、书报等生活必需品等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让病人备感温馨。各病区实行弹性排班制,根据病人需求合理安排班次,在工作比较繁忙、病人需求量较大班次增加了帮班,尽可能的为病人增加便利,尽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进一步完善特色服务示范病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各护理组的专业特点、技术优势、服务特色,挖掘潜力,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争创健康教育示范病区、温馨服务示范病区、礼仪服务示范病区、心理支持示范病区、技术操作示范病区。我院心血管内科病区经过积极筹备、规范护理服务,4月份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专家组评审,5月份,被省卫生厅授予首批“山东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二、提高护理质量,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护理部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检查、抽查力度,采用全面检查与单项检查相结合,垂直检查与循环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季检查、月检查与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及时召开护士长会议反馈检查结果,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坚持护士长夜查房制度,上半年安排护士长夜查房20余次,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制定了icu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使专业科室护理质量检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发现的问题,护理部认真调查,做到问题没有查清不放过,定性不准确不放过,当事人没有接受教训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保证了各项计划的落实,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今年上半年,在全院病人居高不下,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无差错事故发生,病人满意度不断上升,实现了零投诉,为病人提供了全面无缝隙护理。
三、加强各级护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加强各级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分三个层次: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护理、护患沟通技巧及护士礼仪等内容培训;护士长、教学老师、护理骨干进行新业务新技术等内容培训;。
。
2、加强急诊科、icu护士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人员急诊急救及危重病人护理技术。对急诊科、icu的护士进行了专业理论、技能培训,并定于9月份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电动洗胃机洗胃等急救技术考核;这些措施的执行,使我院急诊科、icu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危重病人护理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4月份,icu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医疗护理工作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被确立为山东省icu专业护士培训基地。
3、对为筹建儿科传染病房、ccu病房、icu扩建床位、nicu规范管理等补充招聘的60余名合同护士,进行初步的培训。
4、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上半年共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护理学院教授来我院进行护理查房四次,组织我院相关科室护士长与我院赴美工作护士李春香(现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icu)进行了座谈,安排4名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选派nicu人员一名外出进修(现在北京儿童医院),组织icu、nicu、肾移植、急诊科护士长外出参观等。
上述一系列培训措施的实施,优化了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素质,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病人得到实惠。
方法:对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份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进行归纳和分析,其中185例是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有162例作为观察组。归纳两组儿童患者在我院的护理投诉数据,总结和分析影响儿童患者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并且对采取防范措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采用防范措施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比例为5%,大大地低于采取防范措施之前的投诉率22%。
结论:有效采取儿童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中的风险,降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43-01
儿童患者由于其年龄幼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又加上儿童特殊的体质,用药敏感性高等原因,使得儿科护理较比成人科室护理的风险更大些,很易产生护理纠纷。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儿科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总结出产生儿童护理纠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且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从2011年 6月-2012年 6月就诊的 347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其中有男的175例,女的 为172 例,年龄在分布在1个月至8 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5 岁 。 其中162例是加强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是未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为对照组。。
1.2方法。搜集和归纳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儿童患者,在我院院内或者儿科室内的护理投诉情况,并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对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 处理各种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
1.4结果。对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常见投诉原因,及对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前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情况进行归纳比较如表1。 由表1中可表明采取防范措施前,患者的投诉率为22%,而经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实施后,其患者的投诉率降为5%,下降了17%,防范效果明显。
从归纳的风险因素分析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儿科护理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下:
2.1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得力: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护理规章制度来作保障。 没有护理规章制度的细致落实 ,儿童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就会无法的得到保证。
2.2护理人员的资历较低:年轻护士较多,临床经验不足,而且儿科疾病又面临着发病急,复杂,变化较快,而患者年龄幼小,无法描述病情,家长又缺乏相关知识,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就不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其服务态度较差:由于儿科病房的环境太过嘈杂,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难免会有烦躁情绪。因而就很难做到耐心解释家属的各种质疑,冷静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又有少数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缺乏及时巡视儿童患者,家属呼叫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患儿家属强烈不满。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因素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佳。
3采取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制定如下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且有效地实施,以降低减少纠纷的发生。
3.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细致的落实,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打错针,避免发错药。严格规范和执行护理交制度,交时要做好病人情况、急救物品和器材,以及确缺失的物品及时补充等相关事宜的交接。
3.2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护理风险防范中,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强弱,及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要想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有预见性高水平的护理,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我儿科护理人员招聘人员较多、年龄较小,水平较低,又参差不齐,有中专、有大专等,严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临床先进精密仪器操作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精密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专项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胃插管操作、静脉穿刺操作技术、 头皮针均能熟练掌握,并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也均能熟练掌握。
3.3加强沟通技巧。发生儿科护理纠纷经常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服务态度不良或者没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护士年龄较小、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普遍较低,导致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和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3.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患者用药同成人比,其用药剂量极为严格,剂量又常常较低,对药物反应又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加强儿童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以及是否过敏。此外,还需要做到及时清点和专人管理各种急救物品,以保证儿科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风险大多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儿童的健康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儿童伤害;伤害监测;流行病学
为探讨肥西县6~14岁学龄期儿童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与预防策略,笔者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初诊的伤害儿童4748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肥西县县级综合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普通卫生院各1所,研究这3所医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所有初次就诊的学龄期儿童伤害类病例共4748例,均诊断为各种类型伤害。
调查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时间、地点,发生时的活动,发生原因,伤害意图、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及结局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全国伤害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和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相对比,统计推断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
结果
一般情况: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报告学龄期儿童伤害类病例4748例,男性儿童3317例(69.86%),女性儿童1431例(30.14%),男女比例2.32:1。
伤害发生地点分布:伤害发生地点居前4位的分别是学校(31.8%)、家中(29.5%)、公路与街道(26.7%)、公共居住场所(9.6%)。
伤害发生性质分布:伤害发生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2586例(54.5%),锐器伤、咬伤、开放伤1273例(26.8%),骨折532例(11.2%),扭伤、拉伤183例(3.9%)。
伤害发生原因分布:伤害发生原因居前4位的分别是跌倒,坠落2209例(46.5%)、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905例(19.1%)、动物致伤609例(12.8%)、钝器致伤481例(10.1%)。其中男性儿童前4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1628例(51.6%)、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520例(16.5%)、动物致伤399例(12.7%)、钝器致伤375例(11.9%);女性儿童前4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581例(40.6%)、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祸385例(26.9%)、动物致伤210例(14.6%)、钝器致伤106例(8.92%);男性儿童跌伤,坠落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伤害意图已非故意伤害为主共4472例(94.19%),故意伤害共252(5.30%)。伤害部位以头部及四肢为主,头部伤1546例(32.56%),双上肢1095例(23.06%),双下肢1287例(27.10%),躯干部263例(5.54%)。伤害发生严重程度及意图分布:监测病例以轻度伤害为主,占92.98%,其次为中度伤害(6.59%),重度伤害0.42%,其中死亡4例。
讨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抽检结果显示,全国桶装饮用水抽检不合格率达23.83%。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和溴酸盐超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样品大多是大桶水。
肺癌可潜伏20余年
最新研究发现,肺癌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可达20余年,因此如能及早发现肺癌,把它扼杀在尚未开始沿多条进化路径发展的萌芽状态,那么将会有更多肺癌患者存活。
风景照的“治愈”效果远超预想
有没有什么既简便又有效的放松身心的方法呢?观看优美的风景照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调查显示,只要观看一下风平浪静的大海和花海等“治愈照”,就能减轻疲劳,其效果远超预想。
精神疾病患者可获免费基本药品
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积极推进六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服药工作。从2014年1月起,已为北京市146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门诊基本药品,而目前,全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正呈上升趋势。
灭蚊行动严控登革热疫情
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统计显示,我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面对疫情,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要求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规范做好病例诊疗,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检查指导力度。
三手烟加速人体DNA损伤
我们都知道一手烟损害健康,二手烟也不好,而如今科研人员又发现,三手烟也严重危害健康。所谓三手烟,就是指二手烟留在物体表面的烟灰,三手烟里的亚硝胺是已知的最主要致癌物之一。它们留在布料、地毯等物体的表面,对儿童的潜在威胁尤其大。
明年每千人病床可达4.97张
我国日前出台文件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到2015年,基本可以形成较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而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病床数可达4.97张。
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结果
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九成的血脂异常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但其中近四成的患者血脂不达标,特别是极高危患者中,血脂达标率不足40%。因此,迫切需要优化当前降脂治疗模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患的风险。
三大恶习使肠道废弃
日本专家日前指出人的三大坏习惯有可能对肠道清洁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包括:即使感到便意也不马上去洗手间;冬季饮水量减少;为预防便秘只食用含双叉乳杆菌与乳酸菌的食物。
七省市将试点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国家卫计委、商务部日前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7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试点工作,这意味着今后中国人面临医疗选择时,选择面将会更广,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机会也更大。
从口腔吸收药物效果或更好
法国专家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双酚A能够通过口腔途径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人们研发出通过口腔途径吸收的药物,从而使药物得到更好的吸收。
矿泉水“有益元素” 多是噱头
矿泉水中的有益元素常成为商家宣传的卖点,可对6个品牌矿泉水中的有益元素进行检测的结果却显示,锂、锶、锌、硒等有益元素数量均未达到国家标准。事实上,获取这些有益元素的主要途径还是一日三餐。
不足1%的人掌握急救知识
研究显示,在发病或灾难发生的前十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是非常关键的,可我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多超过十分钟,普通人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率更不足1%。试验表明,在急救现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会上升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