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一,工人签了劳动合同,不干了怎么办
签了合同不想干了,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1、试用期内,劳动者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试用期满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一、辞职的流程有如下:
1、写辞职信;
2、和主管详谈;
3、交接工作;
4、人事手续;
5、开离职证明;
6、储存工作档案。
二、新入职员工劳动合同的办理流程如下:
1、填写《员工履历表》;
2、发放向新员工介绍公司情况及管理制度的《制度汇编》,使其具备基本公司工作知识,要求其通过公司内部网络了解进一步情况;
3、按照《新员工入职手续清单》逐项办理入职手续;
4、确认该员工调入人事档案的时间;
5、向新员工介绍管理层;
6、带新员工到部门,介绍给部门总经理;
7、将新员工的情况通过邮箱和公司内部刊物向全公司公告;
8、更新员工通讯录;
9、签订《劳动合同》。
总之,签了合同不想干了,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关系。试用期内,劳动者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满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可以辞职,但不得口头辞职。
二,员工刚签劳动合同就辞职怎么办
1、需走流程,如劳动者不按照流程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在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劳动者才负有赔偿的义务。
2、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申请,则不需单位批准。
3、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签定劳动合同时注意事项
1、如果求职者进入到单位是通过熟人牵线的,碍于情面关系,求职者或者用人单位只是简单地达成了口头用工协议合同,但这种口头合同对求职者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一旦日后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利益纠纷后,用人单位可以随意对待求职者,而求职者本人因无字据为证,只能承受可能发生的一切损失。为了保障个人的利益,求职者在正式进入到用人单位工作时,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定正式的用工合同,以便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在求职者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许多个人单位常常事先起草了一份劳动合同文本,在文本中约定的责、权、利明显对单位,正式签定合同时用人单位只需要求职者简单地签个字或者盖个章就可以了。但求职者仔细推敲合同后,发现条款表述不清、概念模糊,而切合同内容只约定求职者有哪些义务、要何遵守单位的各项制度,若有违反要承担怎样的责任等等,而关于求职者的权利,除了报酬外几乎一无所有。为稳妥起见,求职者在正式签定劳动合同时,最好要求用人单位到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劳动事务咨询事务所进行劳动合同文本鉴定为好。
3、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本意就是想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签定的合同本身就是违法的,那么求职者的权益照样得不到法律保护。为此,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定的劳动合同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包括:用人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私营企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权利与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不得从事非法工作;此外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形式必须合法。
法律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