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法律与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总学时 开设学期 课程类型 课程层次 合作 开发企业 编写 执笔人 学时36 理论学时 18 实践学时 18 第三学期 授课方式 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 学分 讲授+实训 2 纯理论课□ 理论+实践课√ 纯实践课□ 院级精品课□ 省级精品课□ 国家级精品课□ 院内一般课程□√ 百度营销大学日照分公司 编写邵勋勋 日期 课程承担单位 2018-03-05 国际商学院 审定 负责人 郭昕 教研室 审定日期 物流管理 2018-03-10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物流法律与法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法律角度阐述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设立、变更、终止及破产、清算等问题,特别介绍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与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法律规范及相关的货物运输合同、仓储和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买卖合同、配送合同、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物流实务为背景,解决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物流环节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常见的物流法律纠纷。使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开阔眼界,培养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研究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原理及其应用。该课程主要讲述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电子支付平台、网络安全交易、B2B、B2C、网上开店及移动商务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能够开店进行网上运营。
(二)先修后续课程
《物流法律与法规》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网络技术的基础。《管理学》为学习本课程奠定了
- 1 -
-
商贸理论知识。后续课程为《运输管理与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后续课程是本课程的拓展与延伸。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按照物流环节分为九大板块,分别是物流法概述,物流企业法律规范,货物运输法律规范,货物仓储法律规范,物流包装法律规范,货物搬运与装卸法律规范,流通加工法律规范,物流配送法律规范,物流中有关保险的法律规范。通过教学内容项目的设计,以案例带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穿插项目,突出教课主题,集中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
三、课程目标
物流法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物流法规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纠纷和法律问题。
(一)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物流环节的各种合同法律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终于见的问题; 2.对我国物流业经营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有所了解和研究
3.能够规范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并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权。
(二)知识目标
1.使学生对物流法律法规领域的一些基本合同法问题有所了解和掌握
2.按照物流活动的内涵,使学生全面了解物流活动每一个操作流程(如:销售、包装、配送、仓储、装卸、搬运、水运、陆运、空运多式联运、口岸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法律和法规;
(三)素质目标
1.具有一定法律素养
2.能够冷静理性看待一些问题,相应做灵活处理。
四、课程内容
表4-1课程整体内容及学时安排
- 2 -
-
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涉及教学单元 理论 1 情景模拟:货主维权 课外实训:调查设立物流企业的程序和法律要求 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与太仓富豪铜业有限公司运输合同纠纷案 辩论赛:摩托车丢失案 物流法概论 2 实践 2 2 物流企业的法律规范 2 2 3 货物运输法律规范 2 2 4 货物仓储法律规范 2 2 5 案例分析:包装纠纷案 思考题:物流企业在集装箱码头搬运装卸中的权利义务 上海英宁贸易有限公司与上海华钟古兰地袜子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 物流配送合同纠纷案 物流包装法律规范 2 2 6 货物搬运与装卸法律规范 2 2 7 流通加工法律规范 2 2 8 物流配送法律规范 2 2 9 以案说法:自相矛盾的保险合同 物流保险法律规范 2 2 学时合计:3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50 %) 合计 18 18 表4-2 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教学内容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方式手段 及步骤 考核内容及方法 1 情景模拟:物流法概货主维权 论 1. 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保价规则的法律适用原理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每班学生以6到8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与教师的联系和统筹1. 掌握物流法律关系 全组的活动,开展实践2. 掌握物流服务合活动。 同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3.情景演绎 4.法律分析 5.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情景演绎的角色参与及辩论过程进行评价 - 3 -
-
2 课外实训:调查设立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法律规的程序和范 法律要求 1.能够进行课外实地调查 2.能够理解公司法公司设立解散的相关原理 3.进行实践活动汇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掌握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2.掌握物流企业设立、变更、终止和清算制度 1.以班级为单位,抽签决定汇报次序 3.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实践汇报,每组限时十分钟; 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及演讲表现进行评价 3 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与太仓富豪铜业有限公司运输合同纠纷案 货物运输法律规范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格式合同相关原理 3.能够正确运用保价规则解决案件争议 1.运输法律关系的特征 2.多式联运合同的责任承担。 每班学生以6到8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与教师的联系和统筹全组的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活动。 1.明确打分标准; 2.了解案例; 3.案情分析 4.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4 辩论赛:摩托车丢失案 货物仓储法律规范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保管合同相关原理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保管合同的特征 2.无偿保管与有偿保管法律责任的区别 5 案例分析:物流包装包装纠纷法律规范 案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包装法律原理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包装合同纠纷赔偿责任 每班学生以6到8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与教师的联系和统筹全组的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活动。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3.情景演绎 4.法律分析 5.教师评价 每班学生以6到8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与教师的联系和统筹全组的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活动。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辩论过程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 4 -
-
3.情景演绎 4.法律分析 5.教师评价 思考题:物流企业在集装箱码头搬运装卸中的权利义务 上海英宁贸易有限公司与上海华钟古兰地袜子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 1.港口搬运装卸作业的法律规范 2.集装箱码头搬运装卸作业的特殊规定 1.加工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加工承揽合同的主要内容 3.加工承揽中的法律责任 6 货物搬运与装卸法律规范 1.集装箱码头搬运装卸中的权利和义务 2.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 分组讨论 2. 每组选代表表达该组讨论意见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7 流通加工法律规范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承揽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3.情景演绎 4.法律辩论 5.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8 物流配送合同纠纷案 物流配送法律规范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理解配送合同的相关原理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能够归纳争议焦点 2.能够进行辩论 3.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案件纠纷 1.配送合同的主要内容 2.配送合同中物流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3.情景演绎 4.法律辩论 5.教师评价 1.明确打分标准; 2.角色分工; 3.情景演绎 4.法律辩论 5.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的分析内容及表现进行评价。 9 以案说法:自相矛盾物流保险的保险合法律规范 同 1. 保险合同的订立与生效 2. 保险索赔与理赔程序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为学服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相长”的原则。突破以往“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该课程运用了讲授法、案例讨论法、视频资料观摩法、体验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比较特色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1)体验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法律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 5 -
-
(2)项目教学法
设计了9个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教材编写或选用建议
《物流法律法规》,苏彩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参:
1、《物流法律法规概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冬云主编。 2、《新编合同法案例教程》,赵万一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四)教学条件建议
设备、场地:多媒体课室,相应的影视音像资料。希望能建设一个模拟法庭实训室,一个案例模拟实训室。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有特点的桌椅设备。
(五)师资条件建议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法学理底,善于学习和掌握最新法律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充分的法律实践经验,熟悉大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的先进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目前只有一位,随着招生范围和在校学生的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招聘相关教师,以便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强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完善教师科研和教学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考核原则
(1)评、考结合,以评为主原则。 (2)伴随教学过程的动态考评原则。
- 6 -
-
(3)“五结合”原则,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二)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
1.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2.本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具体见下表
项目 平时 主要观测点 出勤情况(20分) 课堂表现(20分) 平时作业(60分) 教师 100分 20% 评价主体 分值 项目比重 备注 中期 项目汇报(100分) 教师、学生评审团 100分 30% 演(30分) 讲(40分) 期末 写(30分) 教师 100分 50%
七、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和主题分类,自编实训指导书。教师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时数和研究特长,在设定主题中有所侧重。
2.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主题安排项目设置,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观察、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布置主题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要求把项目作业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稿作为作业上交。每堂课前组织一至二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准备课前讨论发言的小组要求把讨论内容写成书面稿,在课前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分组一般由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划分,每一个活动或者课题要求小组不同成员轮流担任课题负责人,并进行分工,
- 7 -
-
各司其职。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