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6期 第27卷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NO.6,2009 Vo1.27 (总第107期) JOURNAL OF BIJIE UNIVERSⅡrY General No.107 书法形象思维探析 陈侃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 水城553004) 摘要:书法美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线条的艺术组合,但人们在创作书法或欣赏书法时,往往会受 到客观世界具体形象的启悟、产生联想,从而使抽象线条中寓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毕竞不是形 象本身,而是依附于抽象表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自由联想。书法艺术这种形象的联想与 异化,正是书法线条本身的抽象与综合,这种形象思维是关的艺术作用的显示。 关键词:书法形象思维;艺术联想;意在笔先;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9)O6一O115一o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书法,它“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无色而兼图画之神 彩”,构成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书法是用笔墨在纸上造型的一种线条艺术,以此表 现一定的内容、意趣与思想情感。从艺术创作角度分析: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 维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 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因而,书法与诗、画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以生 动可感的形象反映着时代、社会的面貌。作为艺术的书法,是应当把形象思维作为创作的根本规律 的,下面就书法艺术的某些特点谈谈这个规律。 一、诗、书、画艺术的形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王摩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已传为美谈;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之说,由来已久。同时是诗人、画家、书法家的,历史上不 乏其人。现代画家黄宾虹说过:“诗、书、画合一不朽也”。可见,诗书画是沟通的,是互为促进的。 我国的文字从象形的图画发展而来,这些象形的图画取法于星云、山川、草本、兽蹄、鸟迹等各种形 象而成。古文字中的象形字比重是很大的,试看殷商的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的鸟虫书与其它古 文,图画的意味就很强。例如:“山”、“水”、“火”、“日”……,是事物形态的着力描绘;“早”、 “暮”、“采”、“伐”……,是象形符号的组合会意。其后汉字虽发展演变成篆、隶、楷、行、草各 种书体,但仍然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书画之间仍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书法家是精通技法的画师,善书则是文人画家”。“字的造型虽然是在纸 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中国画与书法 一样,是通过墨线的顺逆顿挫、徐疾轻重、回旋曲折、驰骋飞舞等来表现某种形态与意趣的。试看传 统国画中所描绘的飞翔着的仙人,画面上虽无佛面的大风,缥缈的烟云,但看了人物的衣袖飘带、衣 纹皱摺、旌旗流苏等流动的墨线,就使人联想到仙人凭虚御风的美妙的景致。书画用笔相通,无怪乎 赵孟频说:“石如飞白木如箱”,黄宾虹说:“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气象万千的书法艺术 作品,主要是通过笔画、结构、章法几方面来体现的。笔画瘦挺,显出清峻刚劲;笔画肥厚,表现健 收稿日期:2009—02—12 作者简介:陈侃(1965一),男(彝族),贵州六枝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书法。 ・ll5・ 美沉实。结构茂密,感到严谨蕴藉;结构疏朗,以示开阔豁达。章法有度,字里行间,自然会疏密得 体,揖让有致,顾盼有情。一幅书法佳作,尽可能做到笔画、结构、布白的和谐统一,“凛之以风 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孙过庭《书谱》),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论书者常用“内揠”,“外拓”来区别笔致的紧敛疏朗。内揠法用笔含蓄,讲求骨力,结构严谨, 象一个藏而不露的学者;外拓法用笔放纵,讲求气度,结构疏朗,象一个乐观豁达的诗人。用沈尹默 的话说:“内揠法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就“二王”的书法而论,羲之是内揠之书,献之 是外拓,就颜真卿的、柳公权的书法而论,则是“颜筋柳骨”。 古代书论中也常用“锥画沙”、“屋漏痕”的形象说法来说明用笔。当锥子在地上画沙运动,留 下的线条不是平滑死板、拖沓柔弱,而是起伏变化、骨力十足的。当天雨屋漏,雨水顺墙而下,所形 成的线条则是直中有曲,动中有静,抑扬顿挫,别有一番意趣。以此来比喻用笔,确是很巧妙的。 “锥画沙”用的是内揠法;“屋漏痕”,用的是“外拓法”。二者同样适用于国画的用笔。“戈戟锸锐 可畏,无象生动可奇。”通过墨线在纸上造型,得出如此生动可感的形象,从中可看到形象思维所发 生的作用。 二、书法创作的意在笔先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夫欲书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 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 书,但得其点画尔。”…这里道出了意在笔先的过程与重要性。 书法创作和写文章一样,预先要作一番布局谋篇;也和绘画一样,要作认真的构图立意;又和作 诗一样,借着感情的兴起和物象的启发,胸中酝酿着诗句。这个过程就贯穿着形象思维。小孩子初学 书法,有的人就提倡先进行“双钩”练习,即用铅笔描摹字体笔画的轮廓。这是一个好办法。因为 这样可以熟悉基本笔画的形态特点,当日后拿起毛笔写字的时候,每一笔的形态已熟记于脑子里,从 而做到“意在笔先”。在学“永字八法”的时候,又懂得“侧、勒、弩、超、策、掠、啄、磔”分 别取势于“侧头、勒马、张弩、趣球、策马、掠发、啄木、磔肉”,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动笔之前 已在脑海里留下印象,那么对于基本笔画如何取势,已做到心中有数了。 唐朝张旭是草书中的能手,每每醉后写狂草,从而得名张颠。他用笔如神,极尽笔法之妙。他常 留心观察事物,把书法艺术与事物形象联系贯通起来。他看见担夫争路,听到鼓吹的音节,或者看见 舞蹈的姿态,便从中得到启发,与运笔相理通神会。杜甫赞叹他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 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宋代苏轼是位全能的文学艺术家,而且善画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书欲画者……”就是说只有成竹在胸才能把竹画好。清代画家傅心动笔之前,往往手舞足蹈, 如痴如狂,然后一气呵成完成画作。但有一次他的朋友在他手舞足蹈之际抱住了他的腰,于是败坏画 兴,打乱了他的思维,因而无法完成画作。每当我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情思 横溢,兴致正浓之时,即着墨挥毫,一挥而就,会得到满意的作品,甚至事后就难于写出这样的佳 作。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优美环境下,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舒畅心境下完成的。此时的王羲之思维非常活跃,情绪非常高涨, 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境界。事后回到家中,书了数遍皆不满意。这岂不是内在情感所引起的艺术力量吗? 意在笔先,这个“意”,不但是对字型的预想,篇章的安排,而且是书家内在情感、书法这二艺 术形象在书家脑海里的酝酿。 三、书法的形似与神似 作文赋诗,要有神采。刘勰《文心雕龙》说: “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王昌龄 《诗格》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缺少神采的作品,是不会有多大艺术感 染力的,势必“味同嚼蜡”。-2 书法亦然。正如南齐王僧虔《笔意赞》里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 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 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这段论述,很值得我们借鉴,“书之妙道”在于 处理“形质”与“神采”的关系。“形质”指的是字体的笔画结构;“神采”,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的 精神面貌。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都要“兼之”。两者相比较来看,应当是“神采为上”。另一方面, 作品的神采又来源于“心”——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笔而倾注在书体上的。总之, 要写出形神兼备的好作品,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必须要有形象思维。由于各种不同形质、不同神采 ・116・ 的作品出现在书法艺术百花园中,所以形成不同风格。有妩媚的、清秀的、遒劲的、雄强的、古朴 的、粗拙的……。且透过不同的字体面貌,多少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气质,这就是所谓 “字如其人”。书法史上很有地位的王羲之,梁武帝对他的评价是“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 阙”。而看王帖《兰亭序》,倒是妩媚秀逸的。王羲之习字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世人评其书“如插花 舞女,低昂美容”,l3 这对王羲之的姿媚风格不能说没有影响。颜真卿的书法刚健丰伟、笔力透背、 气度轩昂,反映唐朝盛世繁荣富强而富有生机的社会面貌,也表现了颜真卿刚毅的性格和昂扬的精神 面貌。其中的《争座位帖》,是颜面真卿在代宗广德二年(七年)写给仆射郭子仪的书信手稿, 告诫他不要谄媚那个专横跋扈、朝野侧目的宦官鱼朝恩。全篇书法气势磅礴,劲健气足,表现了颜真 卿的刚直而厚实的性格。有人评元朝书家赵孟频的书法过于绵软妍媚,讥讽为“奴书”,还把他的书 法与政治上的变节联系起来。可见,人们论书往往不局限于形质,而更重于神采,同时顾及作者与时 代。一字一帖,竟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是书法艺术所固有的形象性的反映。 历来人们都强调,学书者在临帖时切莫追求描头画角的形似,而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在神似方面 下功夫。要做到这样,首选要把帖读懂,深入领悟字帖的神采。当某一作品的艺术特点为读者所理 解,当作品的艺术力量叩动读者心扉的时候,读者才能成为这一作品的知音者。相传欧阳询不惜重 金,购得王羲之教儿子的习字用的“指归图”,如获至宝,日夜揣摩,喜而不寐。又传他酷爱索靖书 写的碑帖,在碑前反复观摩研究,倦了就在碑前坐卧,花了三天时间,直到把碑上的字从用笔到结构 都熟记于心后才离开。这难道不是透过书法艺术而看到形象思维的内在因素吗?一 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线条是不能用直接的语言说清楚是什么的,由此显得神秘。书法艺术是一 门抽象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其形象思维,那么,就有可能变抽象为具像、变枯燥 为生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中曾辩证地指出:“中国书法,在抽象的东西中带有 象形的成分,也就是成为一个艺术性的基础”。书法的线条,直接的语言很难说清楚,必须借助其它 艺术才可能看出庐山真面目。用“空中坠石、犀角、一波三折”来解释笔画写法;用“担夫争道、 孙大娘舞剑”来解释结构造型。书法强调线条与形的结合,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图形的特点, 而且在没有图形的情况下又能正确地做出图形,就能达到较高的境界。书法创作主要就是依靠形象思 维,书法家通过形象思维,这样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增加自己的想象,将现实生活中许多生动具体 的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书法艺术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书法追求之目的,因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养成书法要用形象来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6. [2]卢辅圣.书法研究[J].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3):15. [3]王琪森.书法艺术初步[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242. ‘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HEN Kan (Chinese Department,Liupanshui Teachem’Higher College,Shuicheng,Guizhou553004,China) Abstract:Calligraphy 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abstract art combination of lines, but people in the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or appreciate calligraphy,they would be speciifc imag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Qiwu,a Lenovo,SO htat in the abstract lines have a certain image of.This image is not the image itself,but depend on the performance of bastract“mihgt not like,but do not seem like” ̄eedom of association.This image of the art of callirgaphy Lenovo and alienation,lines of callirgaphy itself is abstract and comprehensive,this image of the art of thinking is that the U.S.role in the show. Key words:Callirgaphy Thinking in Images;Art Imagination;Meaning before Writing;Unity of Form and Spiirt (责编:张宁洁责校:张永光) ・l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