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对实施输液的患者应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对50例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致患者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及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痛苦。结果通过针对性治疗与护理,31例不良反应患者均好转。结论护士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循证医学用药原则,加强用药前健康指导及输液观察与巡视是确保用药安全,是有利于药物不良反应转归的关键。 【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877-02
丙氨酰谷氨酰胺主要成分为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主要用于肠外营养、胃肠疾病需长期禁食等。此类药主要根据分解代谢的程度和氨基酸的需要量而定。为了避免因药物给患者造成痛苦,同时避免造成药物浪费,现将消化内科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50例丙氨酰谷氨酰胺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份病例均选自消化内科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上报药剂科丙氨酰谷氨酰胺不良反应报表。用药方法为静脉滴注给药,患者年龄18~76岁。用药原因:均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1.2不良反应表现:注射部位疼痛与静脉炎13例;消化系统8例,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寒战5例,表现为惊厥、高热;低血糖反应2例,查随机血糖分别为2.1、18mmol/L;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头晕、失眠;其他不良反应2例,表现为胸闷、心慌、HR>110次/min,以上不良反应多数表现为一种,并发两种以上不良反应5例。
1.3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出现在用药后10min 2例,占不良反应6.5%;
20min3例,占不良反应9.7%;30min9例,占29%;60min11例,占35.5%;90 min 4例,占12.9%;120 min 1例,占3.2%;150 min 1例,占3.2%.
1.4转归时间与表现:消化道及静脉炎轻症患者给予减慢输液滴速和停药后自愈;呕吐严重者给予甲氧氯普胺肌内注射,症状逐渐改善,转归时间0.5~1h;寒战予停药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转归时间
0.5h~1d;心慌、心悸者,立即停药、吸氧、输注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2.0g,5~10min后逐渐好转;低血糖者立即停药、静注50%葡萄糖20mL、10%葡萄糖+维生素C2.0g静脉滴注后好转。 2护理
2.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液前认真检查药品质量,查瓶口有无松动、瓶签是否清晰、是否在有效期内;药液有无浑浊、异物,发现异常,严禁使用。药物要现配现用,严格按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给药,不能盲目执行医嘱。
2.2做好用药前评估,制定:护理计划丙氨酰谷氨酰胺,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用药前先评估患者的体重,每日剂量0.3-0.4g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kg体重。另外,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史、严重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加强临床用药监护,控制输液滴速,30~40滴/min为宜,丙氨酰谷氨酰胺10g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180min.输液过程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处理。
2.3心理护理:用药前告知患者用药目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对不良反应有正确地认识。与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如患者出现紧张、焦虑心理,护士应进行情绪干预,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克服或替代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调节。同时,护士操作中要做到轻、快、熟练,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4胃肠道反应护理:胃肠道反应是丙氨酰谷氨酰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药前不宜空腹,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轻症患者通过护士对其进行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减慢滴速,不良反应得以缓解。个别患者反应较重,本组有3例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5例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肉注射,20min缓解。
2.5注射部位疼痛护理:本组有2例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500mL(10g),60滴/min,30min后输液侧手臂延血管出现条索状红斑、肿胀并感瘙痒,立即停药、给予5%葡萄糖250mL+10%葡萄糖酸钙10mL+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温水湿毛巾外敷,逐渐好转,告诉患者避免搔抓。另11例仅表现延血管走向红、微痒,给予减慢滴速,通过三通管行双通道输液,一路输丙氨酰谷氨酰胺、另一路输5%葡萄糖溶液,患者不适症状逐渐消失。预防措施:加强巡视,重视患者主诉,认真观察穿刺部位,嘱患者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2.6对症护理:本组有2例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立即停药、平卧、吸氧、心电监测,遵医嘱予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好转。5例出现荨麻疹红斑,予激素乳膏外涂,口服扑尔敏后逐渐消失。
2.7联合用药护理:临床上联合用药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抗酸剂经常与丙氨酰谷氨酰胺联用,但抗酸剂既影响丙氨酰谷氨酰胺吸收又使其在肾小管中溶解度下降,易析出结晶损伤肾脏;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有引起惊厥的危险。所以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应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监测肾功能,观察病情变化。 3讨论
丙氨酰谷氨酰胺主要用于肠外营养,消化科临床上常用。但由于个体差异,为了警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求医护人员在药物使用中不仅要注意药物的疗效,更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本组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后10min2例,占不良反应65%;20min 3例,占不良反应9.7%;30min 9例占不良反应的29%;60min 11例占不良反应35.5%;用药后120 min、150 min各1例,各占不良反应的6.5%.说明护士不仅要严密观察输液过程,同时要警惕药物的迟缓反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宣教工作,做好出院指导和出院患者的回访工作。另外输液过程要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以防因滴速过快或浓度过高致不良反应发生。本组3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由于采取积极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措施,患者均康复出院。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药物的特性、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加强用药过程的观察,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1]药物使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护士在临床合理应用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护士作为药物具体实施者不仅要熟悉药物的主要作用,还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盲目执行医嘱。因此,护士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药物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加强技能训练,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信息,同时要树立防范意识,加强输液管理,熟练的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总结经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内科护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