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误区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 口百色市百胜蓝天希望小学 曾志军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学生误区 教学策略 3.45ב百11一 )=45×导.这个错误 是学生没有养成简便计算的意识,对所 学的乘法分配律没有建立应用的意识。 该错误率在班级中占30%。 设置过于集中,安排没有做到延续性,也 缺乏连续性的练习渗透,这个非常客观的 原因使得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乘法 分配律,再加上练习设计的只是整数范 畴,后面教材的小数和分数都没有系统化 的设计和安排。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一 0082—02 4.45×(告一 )=45× 一 4.这个 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算之后,笔者批 错误是学生的拆分错误导致,该错误率 在班级中占到了18%。 学生的这些错误让笔者陷入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学生对乘 法分配律的学习难点到底在哪里?如何 在第一次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没有形成扎 实的基本功,在后面的学习中容易陷入似 是而非的错误中,导致错误频繁发生。 (二)教师引导缺乏层次性 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这样两道题目的出 错率相当高:一是 5× + × 10 6 O 6 ,二是 45×(百11一 4)。学生的错误大多出在以下 几点: .首先,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环节,从 规避这些错误,提前做好预防呢?该如何 进行有效教学,使乘法分配律深入学生 教师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将教学的重 点放在了对外在的计算形式的引导和记 忆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计算规律, 而对计算算理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和认 知,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这一规律的内 涵和本质。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容 未一×}+ × :c + ×c + 的数学实际,让学生切实掌握并能够正 确运用呢?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 1)笔者考量分析后认为,这是对乘法分 ・配律存在理解错误导致的,这个错误率 占到了30%。 2. × + × = ×( × 1)笔 .整理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并 且有必要全面分析其错误原因,更有必要 进行《乘法分配律》课堂再教学。下面结合自 己的思考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易将括号外的数只乘括号内的一个数,出 现类似(34+36)x4=34x4+36或(54+46)× 4=54 ̄4+46的错误。 者认为,这是对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混 淆造成的错误,而这个在班级中的错误 率 到了5% 、对学生错误的全面再分析 (一)教材编排缺乏系统性 其次,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因 为急功近利的缘故,往往注重灌输而直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人教版教材的 有效的记忆方法首先应建立在正确、 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对乘法 指为1,第二个手指为2……一直到第十 出口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反 应还不够快,甚至还背错的学生,教师要 个手指代表10,想要知道几个9的乘积, 只要弯住第几个手指头,那么,这个手指 口诀表进行纵、横、斜相结合来观察,找出 口诀的规律,有效记忆。比如,有的学生观 给予个别辅导,加强背诵,直到能熟练背 诵为止。 左边的其他手指就给出了乘积的十位数, 右边的几个手指就是乘积的个位数。学 生们都纷纷尝试了这个游戏,体验了过程 的有趣性和记忆方法的有效性,对9的乘 法口诀有了强化性的记忆。最后,教师要 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不定时地抽查,检 察出竖着背的规律:每一竖列的第一个字 记忆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适合自 己的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广大教师要引 导学生去探索、体验多种记忆方法,结合 自身的学习特点,汲取最有效的记忆方 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责编林剑) 相同,相同的数是几口诀中的积就依次增 加几。其次,对于一些难记忆、易混淆的口 诀,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儿歌、游戏等形式, 巧记口诀。如,开展9的乘法口诀的手指 操游戏:把双手手指伸开,左边第一个手 查学生的记忆效率,对于能快速、准确背 0 譬鳓露鞋 罐 瞩鞭嚣 耀辫黼鬻藤臻嘲麟瓣鞘鳓 接忽略对这一知识的理论建构。对于这 样一个数学规律的认知来说,学生需要 从数学现象见证数学规律,经历这样一 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教师却武断地剥 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直接让学生 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 所以然,那么出现错误便是不可避免的 了。 再次,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会 激活生活经验,体验数学活动过程,并由 此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但教师因为急 于想让学生掌握,便采用大量的题海战 术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对算 理和规律的认知流于表面,不但思维没 有得到拓展,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使思维受限。 综上几点可以看到,教师的问题显然 在于缺乏层次性引导,使学生不能从算理 上理解乘法分配律,也无法从现象到规律 的过程建构中形成系统认知,因而导致对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淡薄。 ’ (三)学生学习缺乏渐进性 针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规律的学 习,学生存在着如下问题:其一,缺乏感性 积累。在学习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时,学 生有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活动积累,掌握 起来就轻而易举也水到渠成。但在学习 乘法分配律时,无论是教材还是平时的 教学,都缺乏一定的数学积累。到了分数、 小数时,学生不但对乘法分配律有所混 淆,而且也缺乏运用意识。其二,对算理不 能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变化较 大,学生因为对算理了解不透彻,所以一 旦形式发生变化就束手无策,不知道怎 么解决。诸如34 ̄99 ̄34、3.8x2.3+0.62x2.3 的变式,学生不会抓住关键,不知道如何 下手。其三,自主体验较少,没有完成这 一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为没有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是由教师的 灌输式教学获得这一知识,因而对乘法分 配律的内涵界定、数学本质推导缺乏深 入,只从形式上把握,无法从本质上理解。 由上可以知道,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 缺乏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过程,无法实现 从表层到深层的过渡,因而显得肤浅。 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面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针 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要从数学本质人手, 抓住这一数学规律的根源所在,引导学生 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规律的推导。 (一)抓住前期渗透,建构系统 根据学生的错误,笔者认为教学乘法 分配律要抓好前期的渗透和铺垫,为学生 建构数学知识系统打好基础。尤其是要 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激活其活动经 验,经过同化和顺应,促进知识的自主建 构。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呢?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乘法的意义 人手,挖掘不同年段的乘法相关知识,激 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进行分层导 入,带领学生一步步发现规律、建构规律, 展开知识系统的建构。 1.理解乘法算式 在人教版教材第三册中有这样一道 题目:7x6+7,7 ̄4—4,7x2+7,5×7+5,7x7— 7,7+6+7.在教学这一题时,笔者并没有将 重点放在让学生计算结果上面,而是最大 限度发挥这道习题的延伸和拓展功能。 像7x6+7这样一道算式,学生要先按照 一般的算法计算出结果,而后引导学生思 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快算出来结 果?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到简便算法: 7x7=49。这样就奠定了乘法分配律的基 础,有了一个初级模型。 2.理解拆分原理 在人教版第六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24x12=( ),说说你怎么算的?学生有 两种思路,一种是24x10=240,24 ̄2=48, 240+48=288.另一种则是竖式计算,但道 理是先算24乘2的积,而后算24乘1O 的积,然后两个积相加。这样学生就有了 拆分的意识,逐渐积累起“把一个数拆分 。 成两个数相加的和”的活动经验,为下一 步乘法分配律的深入学习积累足够的感 性体验。 (二)立足数学本质,拓展延伸 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要学生从生活 现象提炼出数学规律,这就需要从特定的 情境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找到支 点,突破数学的抽象性与直观感性之间的 困境。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首先要从 生活人手,突出现实背景,将学生引向生 活现象。例如,刘老师到批发市场买衣服, 上衣是65元,下衣是35元,如果她想买 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钱?想一想有几 种解答方法?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由此 发现,两种计算结果相同[即65x8+35x8 与(65+35)x8]。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结 果相等?并出示情境来让学生理解算理: 学校扩建草坪(如下图),求扩建后的草坪 8 56 44 面积。通过数形图学生能够直观理解算 理,而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完成抽象概括: 如果将这里的8套改成c,将上衣的价格 65元改成a,将下衣的价格35元改成b, 你认为等式还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在探 究过程中逐步将直观形象与抽象建立联 系,加强了对乘法分配律特征的认识。 在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完成之后, 最终要实现对这一数学规律的运用,此时 教师要让学生对内涵本质有所理解,同时 要形成自觉的简算意识并熟练掌握这一 技巧。为此笔者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 变式题,引导学生寻找意义根源,沟通原 式与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而后步步推 进,使学生的技巧向成熟迈进。 总之,把握数学的本质,是数学课堂 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根基所在。教师只有 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 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课堂的效率和价值。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