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来源:宝玛科技网
座右铭:在你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你什么也不是。

第五节 清朝的新政

(一)概述:自1903年开始的清朝新政,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1901年至1911年地清末新政,是清迫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自洋务运动之后的又一次自救行动,清明白了新政不能够只停留在器物和技术层面,要推行相应的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推行民主宪政。

(二)新政内容:在官制方面,增设改建了新的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首先改革的机构是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从1903年7 月到1905年4月,清相继添设了商部、巡警部、学部和财政、练兵、税务三个处,开始以新机构的添置,逐步为取代旧机构做准备。其机构设置有:1.外务部2.度支部3.民政部4.陆军部5.法部6.农工商部7.邮传部8.学部9.吏部10.礼部,但其实实质上是没有太多变化的。反而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影响和成效更大些。文教方面,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推行新的学制。对中国影响甚远的科举制度就此被结束。学制更改后,全国新式学堂数量猛增。在经济方便,颁布《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展实业。在军事方面,为了提高素质,清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在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目的是为了加强法制建设。在社会习俗方面,提倡新风易旧俗,以期在社会风貌上有所改变。经过这次改制,行政机构由原来的六部和各个监寺,变为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大理12个部院,基本上有了现代行政的形式。无论是新建各部还是原来的部,不仅长官配属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满汉双轨、多头负责的格局,而且内部机构也按照现代行政要求进行了改造。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作为立宪的前奏,清朝成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国务大臣由各部大臣担任,与总理、协理一道组成内阁。内阁成立后,原来的各部隶属于内阁,原来的内阁、军机处被撤销,结果反而失掉了人心,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从总体上看,地方自治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仅为地方政治注入了某种民主的因素,而且促进了新兴事物的发展(比如办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政治的结构。 新政的军事改革,实际上是从袁世凯新建陆军的扩张开始的。 军事改革虽然使中事现代化的进度大大加快,但客观效果却只是造就了大小不等的军阀。 (三) 参考题目:

座右铭:在你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你什么也不是。

一)填空题

1、清末新政中,1905年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结束了中

国延续一千余年的 制度,在成立 部。(科举取士 学部)

2、1901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的奏请变法的奏折是 。(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为维护其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清第三次实行自救改革,这个改革是 。 ( 清末新政) 二)名词解释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向清廷上陈的3个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奏请变法。第一析提出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者四: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试;奖励游学。第二折提出中法必应变通整顿者十二: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考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第三折提出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清廷以其所奏“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此后清廷所行新政,大多未逾此会奏三折范围。 三)简答题

1.如何评价清朝的新政?

答:清末新政是新中国成立前影响最大的一场改革运动。它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

座右铭:在你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你什么也不是。

建愚昧的面貌。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各省广泛的创办大中小学校、图书馆,把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理念传播到了士绅官僚中间推进了立宪运动;政治上进行了新官制改革,设立了度支部、法部、学部等等新部门大大加强了的管理能力,也为后来建立责任内阁打下了基础。同时清全面改革法制,颁布《大清新刑律》等等法令,废除了封建落后的旧法,到1911年制定《钦定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为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军事上训练新式陆军,并派遣徐世昌在日俄战争后前往东北设立东北总督,向东北移民,大大加强了中国对东北的控制。从表面上看,新政内容和戊戌变法差不多,但他斌不是戊戌变法的重现。其性质大体是洋务运动的翻版。新政内容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西学的传播,出现了一批同士大夫不同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有了一些扩散的原地。 2.为什么清末新政会失败?

答:首先,新政是在清王朝统治者的权威合法性急剧流失以后,在这一政权业已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情况下急剧推进的。然而,由于清末新政规模太广,改革难度、幅度太大,统治王朝的权威低落到了不足以支持这种大难度、大幅度变革的程度。其结果是改革过程中积聚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不满,而这种不满又进一步严重地削弱了清政权的权威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危机的深化又反过来引诱统治者去从事力不从心、更大幅度的改革,以此来试图重新取得流失的权威,大幅度改革缺乏地方上实验的机会就匆匆出台,会进一步把事情弄得更坏。这就会使政权陷入一种饮鸠止渴的恶性循环。 其次,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战略也是错误的。当时的立宪改革由于日俄战争的影响而提前发起,确实是过于超前了,如果当时仍然采取戊戌变法时的开明主义模式,而不是君主立宪模式,将会更稳妥些。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传统官僚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集权政治的文化惰性十分强固。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权威的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惰性,传统君主创新能力过于微弱,是清末变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

座右铭:在你没有取得成功之前,你什么也不是。

清末新政对辛亥的间接推动 叶明华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LT201114086.htm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http://aiwk.sysu.edu.cn/A/?C-1-173-11.Html

明清史研究信息資訊網:http://mingandqing.bokee.com/

明清史研究信息資訊網

http://9.douban.com/subject/9135730/

09历史学1班 陈颖聪 0901049

2011年10月2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