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来源:宝玛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l0期 2007年10N 科技进步 与 对策 VO1.24 No.10 Oct.2007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李随成,杨婷 (西安理_T-大学_T-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分析了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的4个过程: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探讨了影响企业知识共享 的情境因素:企业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信任机制,提出了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 系模型,并根据此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发合作;知识共享;情境因素;合作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7)10—0180—05 组织与运作管理水平,提高合作项目绩效的问题进行了研 O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增 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未来企业的竞 讨.总结了影响研发合作项目绩效的3个关键因素:态度 及文化背景、组织系统、管理。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合作 动机、组织差异、合作规则、激励、沟通信任机制、信息支持 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合作的效果嘲。分析研发合 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应借鉴有关组织间 知识转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Hamel通过案例对 跨组织的知识转移进行分析,将知识转移的成功因子归结 争优势将主要来自它聚集、开发和组合各种知识资源的能 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知识资源并创造适应于市场 变化的新资源提供了途径。知识共享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 与传播,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并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 环境变化中增强企业的组织适应力和竞争力…。 为合作成员传递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它们的学习 动力,并阐述了影响成员知识传递和接受能力的因素嘲; Inkoen等建立了计量模型.对战略联盟内知识转移的过程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机会、成员的 知识吸收能力和学习动力是影响联盟内知识共享程度的 三大因素.而成员之间“相对吸收能力”的积累是一个学习 合作研发是指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基金会 和等组织机构,为了克服研发中的高额投入和不确定 性,规避风险,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应对紧急事件的威 胁,节约交易成本而组成的伙伴关系。它以合作创新为目 的,以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互补为前 提,通过契约或者契约的约束联合行动而自愿形成的 过程,主要由它们问的知识基础重叠度以及它们各自的研 发历史路径决定 I。Katz分析指出,当合作组织内的知识 共享程度较高时,由于各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均衡状态下 的研发水平不仅低于社会福利最优水平.还低于合作组织 整体利润最大化水平¨0.“】 研发组织体 。合作开发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通过相 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同时高额的研 发费用也迫使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来进行开发,通过合作可 以内部化研究开发的外部性131。合作研发组织在某种意义 上可被看作成员进行知识转移的T具。有效的知识转移促 目前,很少有人比较全面地从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度量 进了任务 作和成果共享。减少了研发成果的平均成本. 提高了研发利润。组织的知识转移过程可以被描述为高度 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方面,来研究跨组织知识共享与企 业合作绩效的关系。这方面的缺憾使企业不能了解如何衡 量企业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水平.不能洞察跨组织知识共享 环境依赖的隐性知识与显性信息问的相互转化、螺旋上升 和不断积累…. .对企业合作绩效产生作用的复杂性,也就影响了跨组织知 识共享在企业的实施。本文旨在通过对跨组织知识共享与 企业合作绩效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找I叶J跨组织知识共享程 度的测度方法,以及跨组织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绩效的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同杜克大合知名企业、 及公共机构的负责人.针对如何提高合作研发项目的 收稿日期:2006—09—12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基金(2006KR54) 作者简介:李随成(1962一),男,河南孟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供应 链管理;杨婷(1982一),女,陕西丹凤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 业战略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0期 李随成,杨婷: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181・ 杂关系,建立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建立理论基础。 1理论综述 1.1组织知识共享过程 从人们提出知识共享的概念开始,很多学者就从广泛 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 或理论。谭贤楚、肖昂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有以下5个环 节:个体知识、知识的阐明、知识的交流、知识的理解以及 组织知识创新。前3个环节主要是个体行为,后两个环节 则依赖于组织工作1。21。宋建元、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4 类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通 过互相依存的这4类活动。企业逐步实现从个体知识向群 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组 织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I131。 日本的中野郁次郎(Nonaka)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 早期开始,在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中提出了SECI模型(S0一 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malization)。用 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创造的互动过程,尤其 是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Nonaka的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4种模式,实际上就是 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4个阶段。该模型从知识特性 的角度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本质,指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 外部化、整合化以及内部化4个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 展的,如图1所示。Nonaka进一步指出.从隐性到隐性这 个阶段,是知识创新活动最为关键的阶段 61。 隐 知识 隐性知识 隐 娃 性 性 知 知 i=f{ 识 隐 显 性 性 知 知 识 识 性知识 显性知识 图1 SECI知识螺旋模型 模型来源: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情报科学 (1)社会化阶段的知识转移(个体到个体一隐性到隐 性)。在知识转移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个体隐性知识积累 和不断传递的过程,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社会化过程 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 的过程;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是知识发展螺旋的起点.是个 体之间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过程。 (2)外化阶段的知识转移(个体到团体一隐性到显性)。是个 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生知识的过程。 (3)整合阶段的知识转移(团体到组织一显性到显性)。是 若干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的过程.是将显性 知识发展为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4)内化阶段的知识转移(组织到个体一显性到隐性)。 是将组织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Nonaka&Takeuchi将知识在主体间分为4个层次: 即个体、团体、组织与组织问。因此,知识的转移也就相应 地在上述4个层次间发生,即个体与团队、个体与组织、团 队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旧。Szulanski等人 用交流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的知识转移.认为知识转移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 程.并将知识转移分为4个阶段:识别阶段、实施阶段、调 整阶段、整合阶段旧。 本文将基于日本管理学家中野郁次郎(Nonaka)教授 提出的SECI模型,分层次、分阶段地对组织问隐性知识与 显性知识的转移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其与企业合作 绩效的关系。 1.2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 唐炎华、石金涛在综述国外知识转移相关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个体关系特征、组织关系特征、组织的学习 文化、社会网络特征、目标任务特征5个知识转移的情境 因素l181。Gupta和Govindarajan(1991)在分析公司内 的知识流动中,用任务环境、结构特性、行为要求(可以看 成组织文化)3个方面来界定主要的情境变量.研究这3 类情境变量与知识流动之间的关系[191。徐金发、许强、顾 惊雷提出企业知识的5个情境维度,包括文化、战略、组 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ml。 从上述对知识转移情境因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关知 识转移情境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化、组织结构与 组织技能、外部环境3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企业知识 共享的4个情境维度,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 外部环境、信任机制。 1.3知识共享程度的测定 为了提高知识共享理论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 必要建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知识共享程度评估体系. 只有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测量,才能对其活动进行有效的 管理,进而科学地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然而目前国内外关 于知识共享程度测量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国外学者通过对24个分属于制造业、石油、银行、软 件和咨询业的3l项知识共享计划的调研发现.影响知识 共享计划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8个:①与产业价值的 沟通;②组织与技术基础设施;③标准、弹性知识结构;④ 知识友好文化;⑤明确的目标与语言;⑥激励机制的变化: ⑦知识的多渠道传递;⑧高层管理者的支持[21】。李长玲通 过对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分析,指出知识提供方对于隐性 知识的垄断性、知识接受方的情绪抵触、知识提供方与接 受方之间缺乏信用及组织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隐性知识的共享gZl。钟耕深、赵前通过分析指出,团队 组织中知识共享的风险及障碍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4个 方面:传统保守思想的阻力、激烈竞争的压力、人员层次差 异和观念差异、缺乏知识共享的渠道和技术支持[2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8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仨 综合上述文献分析,根据影响知识共享成功的重要因 素,本文给出了知识共享程度测定过程中的程度要素和机 理要素。见表1 表1 SECI知识螺旋模型的程度要素与机理要素 程度要素 社会化程度 创新的速度、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新产品的种类、产品 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合作满意度、合作目标达成程度。其 中前4个属于客观绩效的测度指标.后两个属于主观绩效 的测度指标。从时间和成本角度考虑,技术创新速度和新 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属于时间柔性指标;新产品种类和产 机理要素 知识特性、共享意愿、激励机制、沟通、编码解码能力 品成本降低幅度属于成本指标;合作满意度和合作目标达 成程度属于质量指标。上述指标的选取改变了传统的企业 黻 詈 姚 蝴 企 绩效评价。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只是对企业短期和过去绩 整合程度 业组织结 企业管理 业信 内化程度 吸收能力、保持能力、创新能力 1.4企业合作绩效测度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研发合 作企业问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关系的专门研究。而这一课 题无论对完善知识共享理论体系,还是指导管理实践,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绩效的关系 研究中,有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如如何衡量企业的知识 共享效果、知识共享对合作绩效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怎 样等等。 杜荣等在分析同一个组织中各个经营单位之间知识 共享程度的一些度量指标和影响跨单位知识共享效果的 一些权变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刻画跨单位知识共享 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系统化模型.并研究了几种权变因素对 跨单位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㈣。 在管理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绩效作为结果变量,来衡 量影响因素变化所产生的效果。绩效评价一直被看作是企 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的绩效评价与管理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发现 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使企业得 以长足进步。 长期以来.评断一个企业的优胜劣败主要依靠财务指 标和比较其与竞争对手间的获利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 代和后工业社会,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强调速 度、成本和个性化。因此,企业间的竞争重点已逐渐转变成 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到 当前顾客手上。所以,企业必须从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多 样化的顾客需求为中心,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也要同步转变, 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产品质量、顾客服务及满意 程度的关注已成为现代企业绩效控制改革的方向㈨。 汤建影、黄瑞华认为研发联盟企业问知识共享绩效的 考察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次展开 。陈志祥等在激励策 略对供需合作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按照竞争要 素把供应链中的供需合作绩效分为4个构面,即时间与柔 性构面、成本构面、质量构面以及合作倾向性构面l矧。 基于上述绩效评价的分析.本文对研发合作企业间知 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考察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技术 效的评价,对于反映一个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其它 非财务指标未加考虑,在财务评价时间上是滞后的。本文 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企业整体、动态的角度衡量企业 的合作绩效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2理论模型及测度体系 2.1理论模型 (1)企业的知识共享程度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各个过程 和阶段中:社会化程度、外化程度、内化程度、整合程度(以 下称程度要素)。 (2)各个程度要素有不同的设计原则或机理(以下称 为机理要素)。如社会化程度的机理要素包括知识特性、共 享意愿、激励机制、沟通、编码解码能力。 (3)各阶段的机理要素促进知识在各阶段的共享程度。 组织成员有良好的共享意愿,具备较强的沟通、解码能力, 在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就会增强社会化阶段的知识共 享强度。 (4)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理要 素。 在分析上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研发合作 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见图2。 图2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2.2测度体系 社会化程度。主要是个体隐性知识积累和不断传递的 过程,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此阶段的机理要素包 括:知识特性、共享意愿、激励机制、沟通编码解码能力。沟 通、解码能力是指接受者的聆听、快速反应、专心的技巧能 力。沟通编码能力是指知识源的表现技巧,如清晰地表述 本人的想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述,并易于被人所理解。员工 之间有知识共享的意愿.并且具备较强的解译码能力,在 企业的激励机制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提高成员间隐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0期 李随成,杨婷: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183・ 知识的转移程度.亦即增强知识转化第一阶段的社会化程 度。 外化程度。外部化过程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 显性知识的过程。此阶段的机理要素包括:解码能力、激励 机制、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由于 此阶段是将员工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的 过程,所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信息系统均会对知识的 外部化过程产生影响.同时强的沟通解码能力将增强个体 从事知识转化活动的能力。 整合程度。是若干群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 知识的过程.是将显性知识发展为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 程。这一阶段的机理要素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弹性的组织结构、员工授权的企业管理模式、规范的企业 信息系统建设都会增强组织问知识整合的程度。 内化程度。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 识的过程。该阶段的机理要素可以概括为:吸收能力、保持 能力、创新能力。吸收能力是知识接受者认识和估价外部 信息、消化吸收、应用信息的能力。保持能力使所转移的知 识能够被保持下来。只有这样,知识的转移才是有效的。知 识共享的目的是将共享的知识经创新后转化为自己的隐 性知识 企业的知识共享具有开放性,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并 与内外环境存在知识的交流关系。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知识 共享程度。 组织文化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亚 瑟・安德森公司和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70多家公司 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88%的人感到营造开放和信任的气 氛对知识共享很重要 。 相互信任是知识交易的灵魂。企业员工之间彼此信 任,会减少沟通的成本和障碍,促进知识共享 。知识所有 者一般不会完全共享或完全不共享其知识资源,而是共享 其中的一部分,并随着对共享对象信任程度的改变而不断 地调节知识共享份额[31】。 当企业组织结构能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 交流结果的共享、吸收与下传时,就会促进知识共享的进 程,反之将会阻碍这一过程。我们要变革传统的企业组织 结构,朝扁平化、网络化、弹性化方向发展。 2.3假设 根据上述文献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1)企业的知识共享程度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假设1a:企业问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程度与合作绩效 正相关 假设1b:企业问知识共享的外化程度与合作绩效正 相关。 假设1c:企业问知识共享的内化程度与合作绩效正 相关 假设1d:企业问知识共享的整合程度与合作绩效正 相关。 (2)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机理要素与企业各知识共享 程度要素的关系。 假设2a:企业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程度的机理要素与 企业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程度正相关。 假设2b:企业知识共享的外化程度的机理要素与企 业知识共享的外化程度正相关。 假设2c:企业知识共享的内化程度的机理要素与企 业知识共享的内化程度正相关。 假设2d:企业知识共享的整合程度的机理要素与企 业知识共享的整合程度正相关。 (3)情境因素对合作绩效的影响。 假设3a:企业的文化氛围不同。企业的程度机理要素 存在差异。 假设3b: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的程度机理要素 存在差异。 假设3c:企业外部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不同。企业的程 度机理要素存在差异。 假设3d:企业的信任程度不同.企业的程度机理要素 存在差异。 3结论与实证研究建议 本文从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 出发,分析了研发合作企业问知识共享程度与合作绩效的 关系问题,并从逻辑上推证出具有实证意义的12个子命 题,为研发合作企业问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指 出了方向。 对于实证过程,本文建议: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上述子 命题中的抽象概念需要通过更具操作性的问题来体现。问 卷设计既要逻辑严谨,又要容易理解,建议采用李科特七 段式量表对相关概念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严浩仁,贾生华.试论知识特性与企业知识共享机制[J].研 究与发展管理,2002,(6). [2]郑金娥.合作研发的动机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3]骆品亮,陆毅,王安宇.合作R&D的组织形式与虚拟研发组 织[J].科研管理,2002,(11). [4] 张远征,骆品亮.具有学习效应的虚拟研发组织的激励效率 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5]Duke University,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Repoa of a Workshop[J].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997,(6—7):8—14. [6]Hamel G.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Partner Learning with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4. [7]Inkoen A C.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 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pl[J].Academy of Managemen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4・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年 Executives,1998,(12):69—80. the Structure of Contro1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8] Lane P J,Lubatkin M.Relative Absorptive Capability and I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768- 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792. 1998,(19):461-477. [20]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 [9] Mowe ̄D C,Oxley,E,Silverman B S.Strategic Alliance and 科研管理,2oo3,(3). lnterfinn Knowledge Transf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21] 王旭东.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J].中国质量,2004,(2). nal,1996,(17):77-91. [22] 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 [10] Katz M L.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 与实践,2005,(2). ment[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7):527—543. [23] 钟耕深,赵前.团队组织中知识共享的风险、障碍与对策 Gupta A K.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 [J].山会科擘,2005,(7). ture of Control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Acade— [24] 杜荣,赵雪松,全小梅.论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 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4):768-792. 情报科学,2oo5,(9). [12] 谭贤楚,肖昂.基于虚拟经营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 [25] Barnad C1.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M].Cambridge: 管理科学,2004,(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3] 宋建元..组织网络化中的知识共享——一个基于知 [26] 孙锐.王海燕.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合作联盟绩效评价 识链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8). 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14] Nonaka,1.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J.Harvard [27] 汤建影,黄瑞华.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 Business Review,199l,(10,1 1):96. 证研究[J].预测,2005,(5). [15] Nonaka,L,Takeuc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 pany [28] 陈志祥,罗澜,赵建军.激励策略对供需合作绩效影响的理 [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75. 论与实证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6). [16] Nonaka,1.A Dynamic Theo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29] 宋建元.陈劲.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方法与组织文化研究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5. [J].技术经济,2005,(4). [17] 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30] 厉荣.企业知识共享实践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职业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 大学学报,2003,(6). 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44. [31] 陈娟.王文平.知识型企业生命体智能单元间知识共享策 [18] 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 略与激励措施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oo6,(1), 2004,(11). [19] Gupta.A.K.&V.Govindarajan.1991.Knowledge Flows and (责任编辑:高建平) On th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between R&D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our processe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which are 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and internalization,and the contextu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enterprises,which are enterpris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terprise culture and trust mechanism, this paper proposed a relational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opera- tive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this model,the author proposed the theory hypotheses,which has provided the theory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empiircal study. Key Words:R&D cooperation;knowledge sharing;contextual factors;cooperation perform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