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分析与综合
▲●★解读考纲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具体分为七个方面。其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从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在深层次上对原文的解读。
(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和表达出来,或者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确的判断。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题型展示
从2000年以来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基本稳定,对以上三个考点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
①全都说明(表现)××人××特点的一组(下列各项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
②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说明此类题目考查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考查效果良好,已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传统题目。 §方法技巧
第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类题的应对技巧:
这考点的题型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1、 吃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 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设错方式
理解题干和选项语句是关键。命题人设计错例的方法主要如下: ①故意嫁接,两事糅成一事。文言文中,往往涉及几个人物、几个事件,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为了考查是否把握了文中的重要信息,命题人往往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故意混淆视听,在设计错例时,把他人所做的事错放到题干所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题干中要求的“某人”的行为举止进行筛选分辨,准确地筛选出题干所要求的信息。
②张冠李戴,偷换表述对象。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手法既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有时命题人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只要我们审清了题干,就能排除干扰。
3、 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4、 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
1 .
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注意▲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
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 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 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
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 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题的应对技巧:
这个考点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这个考点的题型要求学生做题时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很难发现。因此,在阅读时,对有关的词句应特别敏感,可以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看看是否能够对上。 设错方式
理解题干和选项语句是关键。命题人设计错例的方法主要如下:
①内涵不清,前后顺序颠倒。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也是隐含的,需要细心揣摩。有时命题人便利用我们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深层内涵。 ②主旨杂糅。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是暗合的。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命题人很看好这一点,在题干里要求筛选某一种传统美德后,便“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这就设计出“主旨杂糅”的筛选误区。 ③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对文言文中某个关键的词语故意解释错误,或对本来没有的事情故意牵强地解释。这是高考命题者拟制错误选项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④或然、必然、已然、未然混淆。有的事件已经发生,有的事件还没有发生,有的事件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断,出题者经常故意混淆它们的区别,拟制错误的选项。
⑤逻辑混乱。在文言文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都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命题人有时会故意混淆其逻辑关系,强拉因果或者因果颠倒,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排除法是做以上各类题较简便快捷的方法。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设错方式主要是答非所问,此外选项组合时往往真伪并存。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的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1 、总揽文意,整体把握,分析人物言行。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
2 .
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 、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 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