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中国教的人性化的缺失

浅析中国教的人性化的缺失

来源:宝玛科技网
浅析中国教的人性化的缺失

——从《爱弥儿》教育过往未来

摘要:教育本身蕴含了人性化的内涵和诉求,然而人性化的缺失,无疑是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政治化和功利化成了压在中国教育身上的两座大山。减少政治化和功利化对教育的影响,提倡人性化教育任重道远。

关键词:人性化 教育 政治化 功利化 《爱弥儿》 诉求

“胡斌飙车案”、“我爸是李刚”、“”···近年来,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无不处处体现着这个社会深刻的道德堕落。然而这些事件不过是当下中国社会的豹之一斑,放眼中国社会:强拆致死、暴力执法、“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你哪个单位的?”、“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出了问题,而人的问题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纵观上述问题,无不体现出一个症结:行为人性化的缺失,导致对对公共权利、他人生命、人格尊严的漠视。人性化的缺失,乃是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对于上述问题,可能有的社会学家会以“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为依据来解释,但我们却无从知道这种“必然”是经过何种严谨的推理论证得出来的。作为一个受教育者和将来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更愿意将当今社会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久以来中国教育人性化的缺失而导致一些列问题在当下社会的全面爆发。至于对错,见仁见智。

受自然主义哲学影响的法国学者卢梭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充满了对教育人性化的推崇和颂扬。而教育的人性化,无疑也是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诉求。教育的人性化,其核心价值是对于人作为“人”(而不是“公民”)的尊重。

一、 政治挂帅的教育

从教育本身而言,当然希望培养出来的是人,“不是文官,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首先是人(1)”。然而,现代社会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存在的,受很多教育以外的因素的影响,所以教育除了要承载本身的内涵以外往往还要承担很多本身以外的目的。这些影响教育的因素中,最大的无疑是政治。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因而教育除了在培养“人”之外,往往还要充当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角色。在教育中,两者所占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实绩。而且两者的比重不是恒定的,而是处在动态变化中,即教育从来都是在自身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博弈中进行的。政治目的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而教育自身目的式微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公民”而非“人”,相反,则培养出来的人公识淡薄,政治参与性不强。找到一个平衡的分配比例,教育才能实现自身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双赢。

然而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我们的教育从未达到过这种平衡。由于政治的强势介入,教育一直以来偏重于培养“公民”而忽视了培养“人”,从而教育丧失了自身的内在价,沦为单纯的政治说教和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这种教育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一提则伟大的党有几千万党员,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引下,出了多少个孔繁森;而另一方面,60年来,中国思想界一直万马齐喑,再也没有出现过胡适,再也没出现过蔡元培,而以前在艺术上成绩颇丰的郭沫若、茅盾之流也在政治的高压下放弃了艺术追求,沦为意识形态的留声机。当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全世界时,在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国家,我们正在极尽毁坏之能事“破四旧”,正在表扬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正在号召全国人民向毛的好战士雷锋同志学习。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过是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临死前的呼喊罢了!

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发现的个人价值在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前,显得那么唯唯诺诺,个人发展,个性发展的诉求显然是得不到实现的,“公民”只是以社会为分母,是社会的1/n。诚然,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公民,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付出(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里,向社会要求得到什么是不光彩,甚至是可耻的),那么付出的东西何去何从何从呢?不过沦为少数当权者权力意志下的玩物罢了。社会这个有机体毕竟不同于生物有机体“在生物有机体中,它的各个器官是为着整体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他的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除了社会各个成员,社会本身不应成为目的。”(2)“社会是为了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成员为了社会利益而存在”。(3)在中国,从小所受的教育却与此相反,有那么多的官僚主义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为他们(或者为其他人,至少不是为自己)服务才是好孩子。

我想问题基本已阐释清楚了:政治意识强加干涉教育,教育就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于是集体利益就成了空泛的“人民大众”最高追求。而一些当权的个人借此机会“挟集体利益以令民众”。那么当有人说“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时候自然底气十足,毕竟他是站在代表大众利益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可谓立了头功,而其自身育“人”的目的和功能亦是核心价值却完全丧失。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并不十分可怕,最可怕的是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这种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采取明哲保身、鲜有提出反抗,安于不正常的现状才是中国教育的可怕之处。这样下去,随着部分力意识的膨胀,中国再出几个皇帝也未可知。

对于近几年来对于中国教育对于去行政化的诉求,我想说的是,不只是教育机构的组织形式的去行政化,更要教育内容的区政治化(完全去政治化似乎不大可能,但至少应对政治意识所宣传的价值观加以反思)。否则,从学校赶走几个主任、,学校自身又将培养出更多的主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令人颇感失望的是,培养人格,思想自由的人的教育本身的目的依然未被纳入教育目的当中。其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如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

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依然是充满政治意味而缺少人性化关怀。纵然全面发展,亦不过是政客们手中的玩物。

二、功利至上的教育

在中国,上大学以前,无论学生选择那所高中,不会是因为某高中支持

学生有思想,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人性化关怀程度高,只有可能是因为某高中升学率高。在高中,学生只有背不完的单词、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学生向老师提人性化教育,要培养自由的精神,的人格,丰富的涵养,老师定会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这些形而上的问题过于高深,再或者,认为那个学生有神经病。因为这些不是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他们应谋划如何上一所好大学。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如今中国的大学里,

可谓将这句话的后半句演绎得淋漓尽致。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无一不是为就业而设置,目的只有一个,培养能够就业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能够养活自己的人。学校关心的是就业率,就业质量。至于学生自身涵养、道德修为,学校相信“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胡斌之流似乎打破了这个老祖宗总结的经验。但是,在没有确认人性化教育能够提高就业率之前,学校还是不敢轻易亵渎老祖宗的。

政治化加上功利化,彻底将教育沦为奴隶,而教育本身的人性化诉求,

只是成了空的口号来作中国教育的遮羞布。功利化或许本没有错,但将其作为中国教育的全部内涵,这就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了。功利之下,在学校只应付考试,在社会只追逐利益,甚至为了利益沦丧道德,泯灭人性。当众多个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出现社会问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一些掌握着社会发展方向的所谓精英阶层,所谓专家学者总是站出来分析一番,然后批判一番以表明立场。熟不知,正是这些道貌岸然的腐儒们的所做作为造成了这些问题。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由于自责自毁双目,流浪他乡,而这些人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那些道的败坏之人。

三、 希祈教育回归本身

政治化和功利化,如两座大山压在中国教育的身上,致使教育人性化的脊梁已然断裂,教育本身趋于扭曲。要改变这种现状,绝非朝夕可成。出于对未来不曾破灭的希望,还是对真正的教育,蕴含了自身人性化内涵的教育,做一点展望。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物或人以外的一切东西的价值的肯定,即“把人当做人,不当作物,是恢复人的尊严”。(4)重视学生的尊严,学生不再向政治意识形态、向考试怒焰屈膝,不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为自身的个性化(而不是趋同于政治形态和考试的认同标准)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人性化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尊重“首先是对其精神自由的尊重”。(5)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精神自由的国度里,是不会有所谓异端邪说的。做到这一点,还需“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6)相信做到这一点,学术自由将为时不远,中国思想界的火山喷发也终会到来。其次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即要培养卢梭所说的“自然人”

(7)(亦或是尼采所说的生命本能横溢的人):“自然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的,他是数的单位”,不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的1/n,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利益的附庸。再次,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主要是权利意识,生活于社会不免参与政治,要让公民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主体,而不是上位者的仆人。充分行使监督权那么个力意志势必受到挤压。

在当今中国社会提出上述意见,似乎无异于乌托邦。然而,对于未来,总要有希望,求其上者得其中,暂且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吧,望诸君共勉。

————————————

(1)卢梭 《爱弥儿》李平沤译 商务印书馆1978 13页 (2)刘放桐等 《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8 69页 (3)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第一卷 伦敦英文版 479页

(4)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 1988上海译文出版社 2页

(5) 朱永新 主编《中国教育缺什么》苏州大学出版社 42页 (6)朱永新 主编《中国教育缺什么》苏州大学出版社 43-44页 (7)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 商务印书馆1978 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