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铁水的要求:成分,带渣量,温度 件,吹炼终点温度和含碳量,通过与反应有2.铁水的成分:硅,锰,磷,硫 关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的关系式计算出吹氧3.原料的要求:a铁水含硅量高,渣量增加,量,并按计算结果进行装料和吹炼,在吹炼有利于脱磷脱硫,硅含量高会使渣料和消耗过程中不在修正,直接决定终点时间,故静增加,易引起喷溅,金属吸收率降低,渣中态控制是一种预测控制方法 过量的SiO2也会加剧对炉衬的侵蚀,影响石21.动态控制:在吹炼前,除静态模型进行预灰渣化速度,延长吹炼时间。铁水中含硅量测计算外,在吹炼过程中,根据测定的金属为0.3%--0.6%。B锰,铁水中的锰氧化后形成分,温度以及炉渣状况等有关量随时间变成MnO2有效促进石灰溶解,加快成渣,减少化的动态信息,对吹炼参数进行修正,以达助溶剂的用量和炉衬侵蚀,同时铁水含锰高,到预定的吹炼目标。动态控制方法的关键是终点钢种余锰高,从而可减少合金化时间所吹炼过程中迅速,准确,连续得到反馈信息。 需的锰铁合金,有利于提高钢水的纯净度。22.电炉三种冶炼方法:氧化法冶炼,不氧化锰含量为0.2%--0.8%。c磷,有害元素,含法冶炼,返回吹氧法冶炼 量越低越好,应控制在0.2%以下。D硫,应23.原料种类:金属料,非金属料,气体。金控制在0.05%以下 属料:铁水,废钢,铁合金。非金属料:冷4.带渣量:高炉中含硫,SiO2和Al2O3量较却剂,造渣剂,增碳剂 高,过多的高炉渣进入转炉内会导致转炉钢 量增大,石灰消耗增加,造成喷溅,降低炉 衬寿命,因此转炉的铁水要求带渣量不的超 过0.5%,若带渣量大时,在钢水兑入转炉之 前应进行扒渣
5.温度:应控制在1250℃,且保持相对稳定 6.操作制度:装料制度,供氧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终点控制和出钢
7.装料制度定义:每炉装入铁水和废钢的数量
8.供氧制度定义:向熔池的供氧方法
9.氧气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向熔池供氧的数量 单位m³/h或m³/min 10.供氧强度定义:单位时间每吨钢的消耗量 单位m³/(t*min) 11.位操作:早化渣化透渣,不返干不喷溅,均匀升温,准确控终点。动动作:少准稳 12.位与搅拌的关系:a软吹:高位----对液面搅动强,对熔池内部搅动弱。B硬吹,低位----对液面搅动弱,对熔池内部搅动强
13.位与FeO的关系:a低位:氧气动能增强,化学反应加快,FeO消耗增多,当FeO消耗大于生成时,则FeO降低。B高位:氧气动能减弱,化学反应减慢,当FeO消耗小于生成时,则FeO增加。总之,高位增加FeO,低位减少FeO 14.位与温度的关系:a低位--反应速度快,冶炼时间短,热损失小,升温快。B高位--反应速度慢,冶炼时间长,热损失大,升温慢
15.熔渣的氧化性: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时间内熔渣向钢液供氧的数量
16.成渣途径:钙质成渣途径,低位 铁质成渣途径,高位 17.单渣法:整个吹炼过程中只造一次渣,中途不倒渣,不扒渣,知道吹炼终点出钢。入炉铁水硅、硫、磷含量较低,或者钢种对硫、磷要求不太严格,以及冶炼低碳钢均可采用单渣操作。采用单渣操作工艺比较简单,吹炼时间短,劳动条件好,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单渣操作一般脱磷效率在90%左右,脱硫效率为30%--40%
18.双渣法:整个吹炼过程需要倒出或扒出1/2--1/3炉渣,然后加入渣料重新造渣。在铁水含磷量高且吹炼高碳钢,铁水含硅量高,为防止喷溅或在吹炼低锰钢种时,为防止回锰均可采用双渣操作。双渣操作脱磷效率可达95%以上,脱硫效率约60%左右。双渣操作会延长吹炼时间,增加热量损失,降低金属收得率,也不利于过程自动控制。其操作的关键是决定合适的放渣时间
19.脱碳:a前期:因钢水中的硅含量很高,而钢水温度很低,所以以硅的氧化为主,而脱碳反应收到抑制。硅的氧化速度又快变慢,而脱碳速度由慢到快,最后达到最大值。B中期:钢水温度上升,钢水中的碳以极大速度转移到点火区,供给的氧几乎100%消耗于脱碳,因此脱碳速度始终保持着最高水平,几乎为定值,此时钢水中的溶解氧几乎降低到最低水平,此期脱碳速度只决定于供氧强度。C后期:脱碳反应继续进行,但钢水中的碳的浓度已很低,脱碳速度随着钢中碳含
量的减少不断下降。
20.静态控制:在吹炼前根据已知的原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