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4期 2011年l1月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3 No.4 Nov.,2011 一'=i j F习l— 囱1 吉I.I 较旬的语序类型特点研究 李欣芳 广州 510507)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摘要: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观察,可界定的粤方言比较句式大体有两种,一是比较句,二是差比句。以差 比句为考察重点,可发现粤方言中差比句的优势语序类型有别于普通话,有些类型特点甚至截然相反。这种语 序类型差异的形成主要源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及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粤方言;比较句;差比句;语序类型;历史动因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o09—1513(2011)O4一oo78—03 随着港产娱乐产品的广泛流行,粤方言的影响 范围从粤、港、澳等地向我国广大内陆地区扩展。 同时,大多海外华侨及华裔也以粤方言为母语。基 宾语;3.比较标记(n3arker,M),其意义已经虚 化;4.比较结果(adjective,A),既是比较点, 又是比较的内容,一般充当句子的谓语。 于粤方言的广泛影响,研究它独特的语言特点,掌 握它与其他方言、语言之间的共性及差异,对于以 粤方言为母语者在习得普通话乃至习得外语的过程 一、粤方言的几种比较句式 中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拟从语言类型学角度 来研究粤方言比较句的语序类型特点,并将其与普 通话的比较句作对比,最后分析形成粤方言与普通 话差比句语序类型差异的历史动因。 对事物的比较大体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比较 两者是否有相同之处:二是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及 其程度。粤方言中用来比较两者相同之处的句式有 以下两种:A同B一样、A同B一样+VP。[5]其中 A和B是进行比较的两个比较项。例如: 语序类型(type of word order)在语言类型学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比较句的语序类型研究 更是这个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汉语语法 史上对于比较句的定义有三种代表性观点:马建忠 首先创立了“比较”和“比较句”这一对重要的语 法范畴,并从语义关系入手概括了三类比较句:平 1.陈伯同梁伯一样。 2.陈伯同梁伯一样老。 在例1中,“陈伯”和“梁伯”是两个比较项, 介词“同”是比较标记,引出比较项B,即“陈 伯”。句子后面没有其他成分,“一样”就是比较结 果,表示比较的两个人在外表甚至个性等各个方面 都没有差异。但在2中,“一样”后带有成分 ——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 ]丁声树把比较句严格定 义为表示程度差别的句子,认为比较句可以分为平 比句和差比句两种;[。]吕叔湘提出比较句可以从异 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就动 作比较、得失(宁、不如)、倚变等十个方面来讨 论,比较句大致也可以划分为十种类型。[3]但有学 者认为这个定义太宽。 “老”。这时,后带的成分是比较结果,所指 的是比较项众多属性特征中的一点。在2中,“老” 表明了两人在年龄方面是相同的。 “A同B一样”句式中,“一样”是谓语主要成 分,而“A同B一样+、,I)”句式,“VP”才是句 子谓语的主要成分,“同B一样”作为状语修饰谓 语。A和B两个比较项在句法上应保持一致,可以 是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非名词性短语,如: 语言类型学则主要从语义关系来界定比较 句。[4]在语言类型学中,比较句包括4个比较参项: 1.比较主体(subject,SJ),是句子陈述的主要对 象,常常出现在主语位置;2.比较基准(stand, ST),也叫比较客体,一般由介词引出,在句中作 收稿日期:2011一O6—16 作者简介:李欣芳(1981一),女,广东四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语言类型学及语用学的研究。 第l3卷第4期 李欣芳:粤方言比较旬的语序类型特点研究 ・ 7g ・ 3.大码同细码一样贵(大尺寸跟小尺寸一样 中的谓词一般由形容词性短语充当,动词性短语如 “增长”、“减轻”等,不适用于“过”字句。 贵)。 4.但着裙同着裤一样靓(她穿裙子跟穿裤子 一样好看)。 二、粤方言与普通话差比句语序类型比较 前述的比较事物之间差别的三种句式都属于 “差比句”的范畴。具体来说,差比句是对“两个 (或多个)比较对象在程度、数量或性质等方面”[6] 但B项可能以某种形式的缩略形式出现,表面 看来也许和A项不完全一致,但这种情况是可以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补充出来的。如: 5.上海啪空气同广州一样差(上海的空气跟 广州一样差)。 的差别进行比较。粤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可以归 比较两者差异及其程度的句式有三种[引,第一 纳为I型 +M+sr+VP(M一比)、II型sI+VP 种是A+VP+过+B(……)。A和B代表进行比 +M+ST(M一过)两种。I型如: 较的两种事物,A是比较的主体,B是比较的基 13.铜比铁硬。 准,“过”是比较标记,VP是句子陈述的核心。比 U型如: 较项B后面出现的成分则是比较的差别程度,此成 14.老公高过但好多(丈夫比她高很多)。 分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I型的出现受语体色彩的制约,只用于较正式、 6.我食得多过老豆(我吃得比爸爸多)。 文雅的场合;II型即“过”字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7.阿哥高过细佬成个头(哥哥几乎比弟弟高 常用于口语化的场合。 一个头)。 根据李蓝的研究,当把包括标准语(普通话) 以7为例,“阿哥”和“细佬”是比较项,“阿 在内的现代汉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时候,差比句 哥”同时是主语,还是比较的主体和话题的中心。 应被视作多语序类型,而不应是单语序类型。普通 “细佬”是比较的基准,“高”是比较结果,而“成 话中I型的差比句,即“比”字句是优势句型,但 个头”是比较的程度值。在这个句式中,比较项A II型“过”字句也时有出现。以老舍、王朔、刘心 和B可以由名词性短语充当,也可以由非名词性短 武、汪曾祺等17位现代作家为例,他们的作品中 语如动宾结构、小句等来充当。VP作:为谓语部分, 时有“过”字句的踪迹,尤以“大过”、“高过”、 通常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多过”、“强过”为多,如: 8.弹电子琴易过弹钢琴(弹电子琴比弹钢琴 15.台下掌声一潮高过一潮。(王朔《顽主》) 容易)。 16.他的什么都得高过别人,自己的儿女就更 9.我食盐多过你食米(我吃盐比你吃大米还 无须乎多说了。(老舍《邻居们》) 要多)。 17.花的直径大过一尺。(孙福熙《清华园之菊》) 第二种句式可看作上述“过”字句的一种特 18.他暗暗高呼“老犯万岁”是因为老劳 例:A+VP+多/少+(B)……。 改犯教给他的诀窍多过五个教授孜孜不倦的指点。 1O.天冻就着多件衫啦(天冷就多穿件衣服)。 (张贤亮《习惯死亡》) 11.细佬罗多佐我两蚊鸡(弟弟比我多拿了两 19.一定勉强挤入五强或四强,非举出自己的 块钱)。 强处不可,至少,就这一点而论,是强过世界上任 这种句式省略了作为比较标记的“过”,但是 何国家的。(吴晗《论说谎政治》) 比较的程度值必须出现,如句(10)中的“件衫” 另外,粤方言与普通话差比句的差别还表现在 和(11)中的“两蚊鸡”。 “A+Ⅵ’+多/少+(B)…・..,’句式上。在表示数 第三种比较差别的句式是:A比Ij+VP。 量增加或减少的时候,粤方言中的“多”和“少” 12.农民啪税收负担比以前减轻佐好多(农民 常常放置在动词后面,这个特点刚好与普通话截然 的税收负担比从前减轻了很多)。 相反,如上文例l1。 粤方言中带“比”字的比较句比’“过”字句少 得多。一般在书面语、较为正式的场合如新闻播报 三、不同优势语序类型的历史成因 等使用“比”字句,它具有与“过”字句不同的特 点和功能,可补充“过”字句的不足。“比”字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粤方言差比旬的优势句式 ・ 8O・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生 不同于普通话呢?两者语序类型差异的历史成因体 现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上。 样不平衡。大约在15世纪前后,新的组织信息原 则在北方汉语已经确立,但在南方方言(包括粤方 言)中,动补结构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 该原则的作用还十分弱。此后,北方汉语差比句的 自先秦至唐,古汉语的比较句、被动句等都表 现为在谓语中心之后用介词引入有关的名词性成分 的格式。差比句的语序类型为“SJ+VP+M+ST (M一于/於)”,经典的例子有“季氏富于周公” (《论语・先进》)。这已经是经过论证的典型s、 语 语序类型逐渐被逆行结构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包括 粤方言在内的不少南方汉语方言则依然保留顺行结 构为差比句的优势语序类型。粤方言中一些非结果 言的语法现象。唐朝时,这种格式出现解体的迹 象。“老过荣公六七年”(自居易《送刘五司马赴任硖 州兼寄崔使君》)、“直如富过石崇家”(《禅门十二时 曲》)一类句子开始出现,比较标记“过”开始取 代“於”。到了宋朝,“SJ+Vp+M+ST(M一于/ 於)”的格式最终解体。 而现代汉语差比句中的比较标记“比”,在秦 汉时期还主要用作动词。魏晋时期,“比”字开始 时而出现在“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世说新语 ・品藻》),“比臣有国士门风”(《世说新语・品藻》) 一类的句子中,这种用法为“比”向比较标记发展 提供了进一步虚化的句法条件。唐朝出现在“若比 李三犹自胜” (自居易《发商州》)这种句子中的 “比”,无论在语义上还是结构上已经和汉语比较标 记的“比”非常近似了。尽管如此,“比”字差比 句的使用频率在明初的《水浒传》中还是十分低 的,发展到明代中晚期才在白话文献中开始超越 “过”字句略占上风。在清朝中晚期的《红楼梦》 中,“比”字句上升到了优势句型的地位,如: 2O.贾环素日惧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 叫他,忙唯唯的出来。(《红楼梦》第二十回) 和其他南方方言一样,粤方言早期的差比句语 序类型根据推断应该都是“过”字句。这个语序类 型被桥本万太郎称为“顺行结构”[7],而普通话的 优势句式“比”字句被叫做“逆行结构”。汉语史 研究表明,顺行结构的语序类型在汉语中一直到明 朝早期都占优势地位。宋朝时期,动补结构在汉语 里最后确立了优势地位。而动补结构产生了巨大的 类推力量,推动了以下现代汉语组织信息原则的形 成:伴随特征+谓语中心+结果特征。Is]也就是说, 原来出现于谓语中心后面的非结果性成分位置发生 变化,移到了谓语中心之前。比较句中引入比较项 的介词短语因为不属于谓语中心的结果成分,就顺 随上述类推力量,必须移到谓语动词之前了。 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汉语发展步 调不可能完全一致,动补结构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同 性成分,包括差比句中的比较基准,可以出现在谓 语中心之后。因此,“过”字句的语序类型到现在 还占据着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粤方言中比较句与普通话中的比较 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差比句中占优势的语序类 型不同,粤方言中sI+vP+M+ST(M一过)的 句式使用非常广泛,而在普通话里,sI+M+ST+ VP(M一比)的句式更为常见。两者的差别是由 历史原因造成的。此外,动补结构在不同地域发展 不平衡,它在北方方言区得以确立,推动了新的汉 语组织信息原则的形成,而在南方(包括粤方言 区),动补结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新的汉语组织 信息原则就弱,所以,非结果性成分,如“比”字 引入的比较项,直到今天依然常常出现在谓语中心 之后。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35——143.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79.1O8一llO. D-]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l卷[M].沈阳:辽宁教育 出版社,1982:352--370. [4]STASSEN L Comparison and Universal Gmmrmr I-M-]. Oxford:Basil B1nekwell,1985:22. [5q潘小洛.广州话的比较句式[C]//单周尧,陆镜光. 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92——194. [6]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 2003,(3):214—232. -[7-1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5:57. [8]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 育出版社,2004:3l一36. [责任编辑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