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0期(2016) 甘音高旰 拒 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汪海峰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 摘 要: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 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 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家,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锖的传世孤篇。虽然传统 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期却有许多重要的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叙事的碑文, 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 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 为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 关键词:陇中;巩昌;定西;文学;宋金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6)10—001—07 陇中的概念.最早是清末左宗棠提出来的。 1876年他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有“陇中苦瘠甲于 一、宋金元时期陇中词人及其作品 天下”之说。现在我们说的陇中,其实不是行政区划, 而是一个地域文化概念。陇中以现定西市六县一区 陇是甘肃的简称之一.因为在历史上有过著名 即安定、陇西、I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为中心,包 的陇西郡.同时陇也代表着陇山以西的甘肃省辖境。 括周边的榆中、会宁、靖远,武山、甘谷、秦安、静宁等 在中国文学言语中,与陇相关的词汇.具有苍凉悲壮 县。这些县域在地理、文化、民俗等方面有许多共性, 之感,是有特定感情色彩、地域蕴含的意象性词汇。 属于同一个文化板块。 汉唐盛世,曾有很多陇中文人创作了许多伟大作品, 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 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但从安史之乱后陇中陷入吐蕃 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战争促进了民 以来,随着此起彼伏的宋、夏、吐蕃、金、蒙之间的战 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 争.随着丝绸之路的萧条,中原文化也日益远离陇 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 中,陇中成了“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落后地区。因整 文家,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绮的 个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发展日趋衰落.作家作品 传世孤篇。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 寥寥无几。 期却有许多重要的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 在陇中文学整体衰落的前提下.南宋陇中成纪 叙事的碑文.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 人张炎作为宋词的最后作者。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大 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 量词作。金代的邓千江写了一首被推为“金人乐府第 文化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 一”(杨慎《词品》)的千古绝唱《望海潮》,也算是这一 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为 时段陇中文学整体黯淡中的一道亮光。虽有张炎、邓 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以上就是宋 千江的出现,标志着陇中文学仍有一定成就,但从整 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大概,本文试从这个范畴列举 体高度和地域特色而言。陇中文学已日益远离全国 综述。 主流文坛。这一时段,除了张炎、邓千江,还有南宋陇 收稿日期:2016—07—2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12XZWO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海峰(1958一),男,甘肃陇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陇中文化研究。 第21卷第10期(2016) 汪海峰: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中静宁人刘绮有一首《鹧鸪天》传世。此外,因资料 缺如,当时即使有文人进行了创作,也无可搜罗了。 (一)南宋格律派词人张炎 张炎(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 笑翁,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籍陇中成纪,寓居临安。 他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的格律派词人。著有《词源》 《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 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 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作为南宋遗民,他的词作苍凉哀痛,述说家 国之伤,黍离之悲,代表着宋末元初的时代之声。他 的作品长于咏物,以清空之笔写个人哀怨,时代印记 鲜明。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 《解连环》、《甘州》等。 月下笛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 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 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 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月下笛》是“遗民”张炎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此 时南宋已亡.张炎流寓甬东一带.“孤游万竹山中” “因动《黍离》之感”。运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反映其 家国之恨。整首词的悲凉凄楚,含蓄深厚,代表了张 炎当时的心态。 (二)邓千江及其他陇中词人 邓千江(生卒年不详),陇中临洮人,金代初年士 子。金初张中孚镇西边时,邓千江献了一首《望海 潮》,此词遂誉满天下,奠定了他在金代词坛上的地 位,其词也仅存《望海潮》一首。明人杨慎《词品》卷 五谓“金人乐府称邓千江《望海潮》为第一”。元好问 编《中州乐府》收录此词,小题“上兰州守”,注“一作 献张六太尉。”张六太尉即张中孚llJ,天眷初,为陕西 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亦可称陕西六路节制使,太尉 是对武官大员的尊称。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2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 瓯脱昼空,兜鍪夕解,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这首词写的是金和西夏对垒背景之下名城皋兰 的重要位置以及战斗的激烈、战场的苍茫,歌颂了边 关将士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境界苍凉辽远,格调沉 雄悲壮。张中孚《蓦山溪》一词有“山河百二,自古关 中好”之句,与此词“襟喉百二秦关”同用一典,内容 相关,都形容西部地势险要。邓千江以孤篇名世,被 后人排在“宋金十大名曲”的行列,在我国古代文学 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游国恩等也认为邓千 江的《望海潮》“风格豪迈雄壮”,“颇能代表金词的成 就。”闭此词堪称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品,历来评价 是非常之高的。 除了邓千江的《望海潮》之外,还能提及的就是 刘翁的《鹧鸪天》。 刘翁(1098~1162年),宇信叔,宋代德顺军(治今 静宁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刘翁也留下了一首词作: 鹧鸪天 竹引牵牛花满街, 疏篱茅舍月光筛。 琉璃盏内茅柴酒, 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 平生赢得笑颜开。 三千里地无知己, 十万军中挂印来。 此词写英雄失意.报国无门,吴钩闲置,处境索 寞。词应作于刘翁被主和派排挤、罢兵知荆南府之 时。词的上片描写闲居之时村舍环境优美、生活安 适,由此安慰自己“休懊恼,且开怀”。下片抒怀,最终 不能忘情金戈铁马,以昔衬今,以闲逸生活的无奈抒 写理想受阻的苍凉,悲寂之情用安逸之笔写出,含蓄 隽永,耐人寻味。 二、宋金元时期陇中碑志文学 所谓碑志文,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各种文辞的总 第21卷第10期(2016) 甘诗离I午亍拒 Vo1.21 No.10(2016) 称。碑志文是中国古老的文体之一.历代文人均有 涉猎,像庾信、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陆游等人 就写过许多碑志文。碑志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志墓文 体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的使用。传统的碑志研究一 直属于金石学的范畴.研究的思路大多以证“史”为 主,对于碑志文学特性的探讨则相对较少。[3】文学性 散文样式的确立与完善,是碑志文体真正成熟的表 现。唐宋大家的创作,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这一文体 的活力,成就空前绝后。 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整体较为暗淡.但留存在 陇中或与陇中人物相关的碑刻众多,这些碑刻铭文 不仅是陇中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陇中文学的生动 体现,具有很高的文献和文学价值。陇中地区由最 早的陇西郡到金、元、明、清时期的巩昌府、I临洮府, 一直是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 代才逐渐将这一中心移到兰州。时代的变迁,政权 的更迭,这些在碑志文中都有真实的反映。记人叙 事的碑志文也不乏生动的描述.碑志文中的纪实散 文.不但充实了宋金元时期陇中文学的内容,在中国 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陇中碑志文篇目浩繁, 以下仅举几例以窥端倪。 (一)宋岷州广仁禅院碑 唐“安史之乱”后,陇中陷人吐蕃,直到北宋熙宁 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熙河开边,收复 陇中部分地域,算起来前后300年左右陇中不在中 原文化控制范畴。宋神宗元丰年间,宋王朝曾在岷 州(今岷县)修建一禅院,赐名广仁禅院,并立碑刻文 记其事,这就是“岷州广仁禅院碑”。广仁禅院建于 种谔知岷州期间,此碑文记叙熙宁、元丰年间,宋朝 开拓熙河,收回岷州后.修建佛寺之事。对于吐蕃部 落的出家制度、坐禅方式等都有较详细的描述。“其 诵贝叶傍行之书,虽侏离觖舌之不可辨,然其音琅然 如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西 北吐蕃诵经方式描绘得形象生动,反映出这一地区 历史上藏传佛教的特色。文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写 岷县在宋代的山川形胜、今昔对比,历历如在目前。 文中海渊即是当时吐蕃高僧.也是宋代在岷州进行 民族融合的重要人物。总之,该碑文不仅反映了宋 朝对吐蕃的民族,蕴有珍贵的藏传佛教资料,具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颇具民族与地 方特色,是宋朝开拓西北的历史见证。 新修岷州广仁禅院记(节录) 王师既开西疆,郡县皆复,名山大川, 悉在封内。惟是人物之未阜,思所以繁庶 之理;风俗之未复,求所以变革之道。诗书 礼乐之外,盖有佛氏之道大焉,乃敕数州皆 建佛寺,岷州之寺曰广仁禅院。 岷州,故和政郡。通吐谷浑青海塞,南 直白马氐之地,大山重复以环绕,洮水荡涌 于其中,山川之胜,可以言天下之壮伟。前 日之颓垣废垒,今雉堞楼橹以卫之;前日之 板屋聚落,今栋宇衢巷以列之,又得佛宫塔 庙以壮其城邑,凡言阜人物,变风俗者,信 无以过此也。 西羌之俗,自知佛教,每计其部人之多 寡,推择其可奉佛者使为之,其诵贝叶傍行 之书,虽侏离觖舌之不可辩,然其音琅然如 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又有秋冬间聚粮 不出,安坐于庐室之中,日坐禅,是其心岂 无精粹识理者,但世莫知之耳。 元丰初,予以市国马数至其郡,见海渊 首其事,其后继之,则见其功之半;今年遂 自来,告其功毕,请予记其终始。予谓海渊 既能信其众,又能必其成,复能知其终,必 以示后皆非苟且者,乃为书之。 这篇碑文由北宋名家王钦臣撰写。王钦臣是北 宋藏书家,领国家藏书、校书之职。[51宋朝之所以如 此热衷于在新占领区建立佛寺,是因为佛寺及其僧 侣具有巨大的教化威力,具体有两点:一是迎合并拉 拢蛮人之心。吐蕃俗“尊释氏”而“重僧”,宋朝为之修 建宏伟壮丽的佛寺,并请高僧主其事,这无疑会大大 拉近宋朝与吐蕃民众的心。高僧海渊来到岷州后, “老幼争趋,或以车致,或以马驮,健者则扶持而至, 归信”.佛寺及其僧侣征服了武力所无法征服的 蛮人之心。二是变革风俗。变革风俗本质上是一种文 化同化。变革吐蕃风俗,纯粹中土式的“诗书礼乐”是 不可能被接受的,因此,“求所以变革之道”,“诗书礼 乐之外,盖有佛氏之道大焉”。l 6l (二)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德神道碑 王德(?一l155年),字子华,宋通远军熟羊砦(今 陇西县)人。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与金兵鏖战近 30年,坚守着南宋王朝的东部防线,战功卓著,成为 彪炳史册的抗金英雄。由于战无不胜,金兵闻风丧 胆,称王德为“王夜叉”。王德一生,战功卓著,诚如傅 雾在碑文中的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国士无双,诚 类乎韩淮阴。求其忠劲特立,抗志不回,过信远甚。” 绍兴二十五年(1155),王德在南京逝世,葬于今南京 市栖霞区燕子矶镇下庙村伏家桥。王德以战功拜清 3 第21卷第10期(2016) 注海峰: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Vo1.21 No.10(20l6) 远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充荆湖北路马步 军副都总管、荆南驻札、陇西郡开国公,赠检校少保, 谥威定。墓前石碑刻王德生平事迹,为知韶州军州 事傅雾撰。共5千多字,铭文如此之长的碑刻在全国 也是非常少见的 陇西县首阳镇也有王德将军衣冠 冢。《宋史》立有《王德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 卷・中国历代著名军事人物》立有王德条目。 碑文描述王德体貌性格:“公讳德,字子华,代为 熙河著姓,占籍巩州。公体貌雄伟,少有大志,慷慨 喜任侠,不拘细节。世保赐田籍,习骑射,射必命中。 居西陲,距虏不远,故虏畏之,莫敢犯塞。”寥寥数语, 写出他体格魁梧.性格豪放,武艺高强。他从小生活 在战火纷飞的西部边陲,常习骑射,素有报国鸿志。 “燕云之役,诏天下武勇,公求用于熙帅姚公古。 时古提军与宣抚折公彦质遇怀、泽间,患谍者多诈, 遂遣公往。尽得虏情。斩虏酋一人,持其首还,以功补 初等官。古复命公俘生口,将亲诘之。公引十六骑疾 驰入上党.手擒伪守姚太师以归。”作者描写王德在 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战役的大背景下投军从戎,实现 其报国衷心。初战即不同凡响。既斩虏酋。又率领十 六骑敢死队突人上党.亲手擒获伪守姚太师。出入万 军丛中如人无人之境。其过程是惊心动魄的,王德 的神勇于此可见一斑,作者择其要述之.以朴实笔法 塑造其生动的形象,符合碑文叙事简略的特点。 绍兴十一年.兀术帅九万精兵南下侵宋.取东路 而进。东部战场为张俊(循王)、杨沂中、刘绮和韩世 忠等人驻守。此时。王德是张俊手下都统制。此次 战役,张俊指挥有误,致使宋军先胜后亏。在战斗 中,王德的神勇再次凸显。“十一年春,金人率步骑 大入淮淝,江东震动 咸请分兵守江。公日:‘敌远 来趋战,强弩末势,当其未定,济师急击,以折其 气。若弃淮守江,则唇亡齿寒矣!’遂率所部涉采 石,循王督军踵之。至中流,众闻贼盛,莫敢前。公 首登岸,约循王明旦会食历阳。循王宿江中,公夜 袭历阳,拔之。晨迎循王,悉如公料。又败北军于万 岁岭,乘胜克昭关.追至柘皋。酋帅兀术率铁骑十 余万,分两隅夹道而陈。公谓诸帅日:‘贼右隅皆劲 骑,吾先为破之,遏其奔冲,然后诸军奋击之。’公 麾军渡桥,贾勇先登,薄其右隅,贼陈动。一酋被铠 跃马,指画.公引弓一发,酋应弦堕马.叱左右 斩其首还。公大呼驰击,贯贼阵。诸军鼓噪乘之,贼 大败,辎械被野,俘斩万数,遂复合肥。”料敌如神, 指挥有方,不畏强敌,奋勇当先,这是王德的真实 写照。尤其柘皋战役宋军大获全胜,王德功不可 4 没。作者傅雾对王德的描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突 出了王德的英雄气概,是碑志文学的典范。 (三)元代巩昌汪氏相关碑刻 汪世显家族是一个历金、元、明、清四代,鼎盛于 元代,且在元代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重大影 响的家族。巩昌汪氏作为西北的望族,除了对国家统 一的贡献之外.对以陇中巩昌为中心的广大地域的 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 西部地区的安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受到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尊重和拥戴。 汪世显、汪德臣、汪惟正三王的神道碑文均出自 当时一流的文章大家之手。汪氏三王神道碑碑文留 存了下来,但石碑现仅存“总帅贞肃公汪惟正神道 碑”,此碑原在甘肃省陇西县教师进修学校院内,后 移置陇西仁寿山碑林。 下面着重以金蒙之际文学家、河南路廉访监榷 征收课税所长官杨奂撰写的“总帅义武公汪世显神 道碑”碑文以及汪氏门人冉南翔所撰“万卷楼记”碑 文为例,来看看汪氏碑刻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汪世显(1195—1243),字仲明。巩昌盐川(今甘 肃漳县)人。“王名世显,字仲明,巩昌人。仕金以战功 擢千夫长,累迁巩昌府便宜总帅。金亡逾年,始属国 朝,职仍旧,赐金虎符,伐蜀有功。癸卯岁卒,年四十 九。”汪世显本是金朝旧臣,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 度使、巩昌便宜总帅。直至金朝灭亡之后,郡县风靡, 汪世显依然率部坚守。面对元蒙的反复进攻,汪 世显告诉大家:“宗祀已失,吾何爱一死,千万人之命 悬于吾手,平居享高爵厚禄.死其分也。余者奚罪?与 其自经于沟渎姑殉一时之节。孰若屈己以纾斯人之 祸乎?”作者杨奂的这一段语言描写,说明汪世显在 封建时代“臣节”的矛盾中作出降元的决定,一方面 是因为金已亡,无所归依,一方面是为了保全阖城军 民。汪世显降蒙元,舍弃自己的名节,保全数十万人 生命,使陇右地区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浩劫。而会州 (今甘肃会宁)守军将领郭虾蟆顽固抵抗以致屠城, 百姓遭殃.相比之下汪世显的选择是顺应天下之变 的明智之举。降元之后,因功高被封陇右王,不能不 说汪世显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归降元蒙之后,即从蒙 古军南下攻宋,断嘉陵江路,捣大安军,入武信。元太 宗窝阔台于十年(1238年),进军葭萌,取资州、嘉 定、峨嵋。十一年,从都元帅塔海绀b略地东川,破开 州。十二年,攻重庆。十三年,从阔端攻成都,杀宋蜀 帅陈隆之。汪世显南征北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为 元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幸于四十九岁时 第2l卷第lO期(2016) 甘啸高竹子拒 疾作而亡。“癸卯春,公且疾,忽被召,即戒途。既见, 赐虎符,擢便宜都总帅。手札付秦、巩、定西、金、兰、 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 叠、西和二十余州事,无巨细,惟公裁决。”元初于巩 昌府(治今陇西县)设置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作为 元代西北地方军政官府。辖地包括今甘肃省大部分 地方。这也说明巩昌汪氏作为军功世家对稳定西北 局势的重要性,以及朝廷对巩昌汪氏的信任与重视。 碑文最后,杨奂用富有感情、叙议结合、整散相间 的笔调对汪世显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喜儒术,闻介 然之善,应接无少倦。羁人寒士,解衣推食。生馆死殡, 各得其所。……士卒必同甘苦,如父兄之于子弟。然临 阵整肃,无敢干者……燕居逸游,若不胜衣。遇敌先 登,刈旗斩将,勇冠三军。虽古之名将无以加矣。” 此碑原在甘肃省陇西县城,今已不存。元代文 学家、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苏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六・ 总帅汪义武王》主要据此碑文。 1964年4月.陇西县城西门内城墙下出土了一 块元代《万卷楼记》碑刻。该碑刻记载了汪氏祖孙搜 罗图书文物.建万卷楼陈设的过程。是关于巩昌汪氏 的一块重要碑刻。历任巩昌便宜都总帅的汪世显、 汪德臣、汪惟正祖孙三代,屡次受命南征南宋治下的 四川。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文化发达,“文物繁夥,户 有诗书”。汪世显在战火纷飞中不看重金玉财帛,却 看重书籍、绘画等文化遗散物,并于兵火中尽力抢 救搜罗,运抵巩昌。汪世显去世后,二儿子汪德臣 袭任其父之职,数度从征四川,在战火中又抢救出 许多孤本珍品。德臣子汪惟正袭巩昌总帅时,对书 籍十分笃爱,对先祖获得的这批文化遗物倍加珍 惜。他于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在府治东南择地 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书楼。楼中除陈列书籍 外,还陈设了大批搜罗来的字画、文物等珍玩。各类 书籍分门别类,设架置放,造册编目,存典籍二万卷, 故称万卷楼。 汪氏藏书经三世而成,可以想见,万卷楼在当时 西北地区是规模最为宏大的藏书楼兼博物馆。汪惟 正在史家笔下也是全国有影响的著名藏书家和文化 传播者之一。与耶律楚材、张文谦、张柔、贾辅、庄肃、 张雨并称元代七大藏书家。 万卷楼记 国家创业以来,披舆地图,启土西南。 越岁丙申,惟我陇西义武汪公,佐命之初, 总戎先驱,比岁浑入蜀。承平日久,文物繁 夥,户有诗书。于是,诸将士争走金玉财帛, 惟公所至,独搜典籍,捆载以归,常日:“金 帛世所有,兵火以后,此物尚可得耶?吾将 以遗子孙耳!” 厥后,仲子忠烈公世其官,补所未足, 雅欲创书院,集儒生,备讲习,以建、油、益 昌戎事倥偬,未遑也。 舣斋相公方妙龄,袭祖父爵任,于书尤 笃好而宝藏之。凡遇善本,又极为收致。既 而,即府治东南隅隙地,摒瓦砾,铲荒秽,因 城闰,建书楼。列架于中,签整排比,条为之 目,经史子集,亡虑万余卷;图画、琴剑、鼎 砚、珍玩横列其间,皆希世宝。扁颜日“万 卷”。万,取盈数也。 昔杜兼聚书至万卷,每卷必题其末日: “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 鬻之为不孝。”夫兼之用心远矣,惜子孙无 闻焉。公今创斯楼,可谓克念厥绍,而无忝 乃祖矣! 然公之于书,非惟藏之,而实宝之;非 惟宝之,而又详读之、明辩之,克之于行已 治政,非直为观美而已。敢请刻诸坚珉,以 示将来云。 至元四年岁强圉单阏相月七日’, 门人素斋冉南翔谨记 清真老人书 碑文作者冉南翔为汪氏门人,生平待考。碑文不 仅记述了汪氏搜书、藏书的过程,并且用唐代杜兼题 卷后诗的事例.委婉地希望汪氏子孙能够珍惜万卷 楼珍藏。“万卷楼”毁于何时无考,但因为巩昌便宜都 总帅府辖地广阔,万卷楼的图书资料在元代及以后 应该流布陇中及西北地区,无疑对陇中乃至西北民 风、民俗、文化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陇中各地遗留了宋金元时期的大量碑刻,参见 《陇右金石录》(张维著,三十二年甘肃省文献征 集委员会校印本),《西北民族碑文》(吴景山著,甘肃 人民出版社2001),《陇西金石录》(汪楷著,甘肃人 民出版社2011)。这些碑刻不仅为我们讲述逝去的 历史。同时作为记人叙事的历史散文,也充实了陇中 文学的内涵。 三、外籍文人记述陇中诗文 陇中悠久的历史文化、苍凉广阔的山川形胜,使 不少客陇文人驻足。因而在陇中文学的历史长河里, 5 第21卷第lO期(2016) 汪海峰:宋金元时期的陇中文学综述 Vo1.21 No.10(2016) 有本土作家的创作,也有外籍作家的创作。但在整 个宋金元时期。旅陇作家很少。陆游有一首诗作表 现了陇中金戈铁马之声。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揭篌斯诗作.既是对陇右巩昌汗氏的称颂,也是对这 个显赫军功世家的总结和评价。王恽与汪惟正有交 情,曾赠诗称赞他。这一时期外籍文人以吟咏洮砚 的诗文最多,苏轼、黄庭坚、张耒、陆游、洪咨夔、范成 大、冯延登等都从不同角度赞誉陇中洮砚。由于他 们大多没来过陇中,因而诗文范围和生活涵盖面不 广,并没有深入陇中生活。这种现象与当时陇中政 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关系。 陆游《陇头水》抒发陇上边关将士报国无门的 情景: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 谈,谴责“和亲”的不得人心,抒发了“报国欲死 无战场”的悲愤之情,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 临洮县城东岳麓山上有一超然台.宋元丰中,知 熙州蒋之奇登县城东岳麓山凤台眺望,因易名超然 台,并有《寄超然台故友》一诗: 超然台上望超然,一别悠悠路八千。 春水满濠花满谷,不知今此得依前。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王恽曾赠诗《寄赠 总帅便宜汪侯》,称赞汪惟正在西北地区的贡献: 陇西名将相山东,与别诸侯总不同。 陇右风尘天一柱,将坛恩礼汉元戎。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揭侯斯写了一首 与巩昌汪氏相关的长诗《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 诗题中的汪司徒是汪世显曾孙、汪惟正次子汪寿昌 汪寿昌先袭任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后在陕西、四 川、江南等行省以及朝廷担任过重要官职。顺帝时, 汪寿昌见朝政日非,深感宦海浮沉,为官不易,且自 己又早已过了致仕年龄,于是上疏,恳请告老还乡。 顺帝见其言词恳切,又离家数千里。遂准其以银青荣 禄大夫、大司徒的正一品衔致仕还乡。这首诗是揭 侯斯写给汪寿昌的送行诗。诗中盛赞巩昌汪氏“父 子穹百战,祖孙勤四征”,追述了汪氏家族的显赫战 功和开发建设西北边疆的丰功伟绩。诗中还表达了 “愿公与终华,永为西人正”的希望,祝愿汪氏家族继 6 续在西部建功立业。将祖上的功业发扬光大。 汪氏起秦陇,世总西方兵。 赫赫大圣朝,独擅勋与名。 父子穹百战,祖孙勤四征。 智勇侔造化,忠孝通神明。 雷电避韬略,风云随旆旌。 勒铭望帝国,走马镇王城。 一顾青海晏,再顾流沙清。 三边罢斥堠,四海收经营。 建国余百年,以身为重轻。 至今论兵力,劲节莫与并。 司徒蹑世胄,弱岁影华缨。 出即拥旄节,入则持钧衡。 脑绝函谷隘,气直金天晶。 文尚存治体,武贵锄奸萌。 服义贯夷险,施仁齐死生。 方深省台寄,忽辞轩冕荣。 天子为之叹,百辟为之惊。 命契美虞廷,饯疏陋汉京。 眷德追祖烈,临轩注皇情。 锡爵超五等,延赏懋群英。 因之劝臣工,岂独尊老臣。 及此春正月,发轫方启行。 祖帐充路衢,轩盖集公卿。 赵女合奇舞,燕姬扬妙声。 东日红杲果,西云白庚庚。 共叹君子去,何由赞隆平。 秦A-N公还,牛酒出郊迎。 夏人闻公至,瞻望如父兄。 耄耋或垂泣,军士皆光精。 愿公与终华,永为西人正O 诗中说汪氏起于秦陇,坐镇巩昌,概括写其祖孙 几代对元代建国及稳固的重要功绩。接着从文、武、 义、仁等个人品质方面,写汪寿昌本人继承先祖功 业.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汪寿昌告老回乡的 请求,天子叹,百官惊,无奈之下准其所请,这都说明 汪寿昌的人品和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 由于陇中洮河出产洮砚质地优良,为中国四大 名砚之一。唐代开始开采,至宋鼎盛,因而宋金元时 期有许多外籍文人写了大量吟咏洮砚的诗歌。限于 篇幅,以下仅列举几位诗人诗作。 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赞誉洮砚质地,可 磨刀,终为文房珍宝: 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 第21卷第10期(2016) 郡洮岷,至中国。弃矛剑,参笔墨。 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 甘青高忤孑报 诗用“鹦鹉”“清辉”“翠微”意象,写洮河石其润 如玉,其色如碧,令人神往。尤其后两句写诗人整日 独在书斋无人打扰,写作枯坐,静看砚池里浓墨如乌 云漫天,砚池外洮石似山色青翠,一方小小洮砚,引 发了诗人将人文融于自然的情怀。 陇中洮河流域所产“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在 宋代以来受文人青睐、珍视的程度。但是陇中地域在 宋金元时期战争频仍,突出,导致了这一地 域经济文化落后。再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 素,历代文人很少亲临陇中。陇中的地域文化、民风 民俗等.在当时并未受到主流文化的重视。 参考文献: 黄庭坚酷爱洮砚,他有一首著名的诗《刘晦叔许 洮河绿石砚》: 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这首诗不但赞誉洮砚色泽美丽、质地优良,更是 借题发挥,抒发了文人的豪迈之气。他还在《谢王仲 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诗中运用浪漫文笔描写洮 砚色泽:“洮砺发剑贯虹日,印章不琢色燕粟。”在 《以团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中盛赞“洮河 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可见自唐代开采 以来,到了宋代,洮砚已普遍被文人所认同,成为文 人的珍宝。 大约是洮砚碧绿的色泽引发了文人无穷的想 『11蒲向明.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 《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2. 象,发而为诗,句皆精美。张耒《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 壶次韵》:“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明 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陆游《休日与客 燕语既去听小儿诵书因复作草数纸》:“玉屑名笺来 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洪咨夔《洗研》:“自洗洮州 绿,闲题柿叶红。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范成大 【3】魏宏利.北朝碑志文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8. [4]刘绚蓓.中国古代碑志文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9. 《嘲峡石》:“端溪紫琳腴,洮河绿沉色。”诗人每将洮 砚与端砚、歙砚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深邃 优美的意境。 [5】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6】廖寅.传法之外:宋朝与周边民族战争中的佛 寺僧4g[J].中国文化研究,2014(4). [7】揭侯斯.揭侯斯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5:189-190. 冯延登@Is石砚》更于细微处见文人的雅静情愫: 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 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 The Song Dynasty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Period Longzhong Literature Review WANG Hai一 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Dingxi Teachers College,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song,jing in gansu is the national war battleground of the battlefield,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gional ethnic integration.Although the war promoted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therefore affected.Throughout the ifve hundred years of song.jing and there are very few in the countyr have a signiifcant impact in the literati,in addition to zhang yan’s ci.also only Deng Qianjiang,liu chow’s most isolated.Whil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verse is absent,but this time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inscriptions,inscriptions preserved,the narrative of the inscription,remember also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in gansu.Especially with Kongchang shee relevant inscriptions,poetry,more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ifcance.China’S river basin in the produce of China inkstone is one of China’S four big name inkstone,in this period,there are many national famous literature for the passion of flush,wrote the poems abound. Key words:Longzhong;Gongchang;Dingxi;literature;the song dynasty jin and yuan dynasty 责任编辑:杨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