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合理布局探讨

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合理布局探讨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42卷第6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 年 11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vd.42.N〇.6

__________________November.2019

研究与探讨

文章编号:1006-6993(2019)06-0058-03

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

定位研究站合理布局探讨

饶高平,陈德根,黄国贤,程明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6)

主商要: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在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特点基础

上,提出了定位站的建设目标和基础设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实验用房、气象站观测站、固定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及其配套仪器设备等。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布局;探讨;九连山 中图分类号:S718.55

文献标识码:B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Positioning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in Jiulian

Mountain of JiangXi Province

RAO Gaoping, CHEN Degen, HUANG Guoxian, CHENG Ming

(Academy of Forestry Inventory & Planning, Nanchang 330046,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positioning research st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Jiulian Mountain in Jiangxi Province has a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pos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natur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goal and infrastructure layout of the location station are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struction contents include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mental rooms, meteorological station observation stations, fixed sample plots, forest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facilities and supporting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etc.Key words: forest ecosystem; positioning research station; layout; discussion; Jiulian Mountain

为解决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在中 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观测站点分布不足的问 题,填补我国在南岭山脉北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 究上数据收集的空缺,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科研观测 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提高野外观测和研究 能力'2014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江西九连山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式加人中国森林 生态定位研究网络。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 局林规批字[2018]141号文批准建设江西九连山森 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1

区域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西赣州市 龙南县境内,位于江西最南端赣粤交界处的南岭腹地

九连山北坡,地理坐标为114°22'50\"~114°31'32\"E, 24。29,18\" ~ 24°38,55\"N。保护区总面积 13 411.6 hm2, 南北长约17.5 km,东西宽约15_0 km。距江西省省会 南昌市约650 km,离赣州市约260 km。江西九连山 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地理位置,见图1。

收稿日期:2019-04-26

作者简介:饶高平(1963-),男,江西临川人,硕士研究生,林业高级工程师.

饶高平等: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合理布局探讨

• 59 •

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n、m的种 类有粗齿桫椤、伯乐树、半楓荷等93种。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九连山位于东洋界华中区 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南部,与华南区邻近。区内优 越的生态环境,茂密的森林植被,孕育了种类繁多 的野生动物。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34目108科478 种,其中兽类7目19科74种、鸟类17目55科282 种、爬行类2目13科55种、两栖类2目7科31种、鱼 类6目14科36种;昆虫有20目223科987属1 786 种;贝类27种,其中淡水贝类8科18种、陆生贝类7 科9种。其中属于国家I级保护的有云豹、豹、黄腹 角雉、白颈长尾雉、蟒蛇、金斑喙凤蝶6种;国家n级 保护的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白鹇、海南虎斑 鴉、虎纹蛙等56种。2

九连山保护区气候属亚热带东部、中亚热带华 中区的南岭山地副区,与华南区相邻,受和海 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的干湿 季。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 年逐日气象资料,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

均温度为17.1T!,降雨量为1 816.3 mm,蒸发量为 781.6腿。具有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气 温、降水、日照均呈典型的垂直分布。

地貌由南向北从中山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势南高 北低,主峰黄牛石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430m。地貌 形态上呈山脊与沟壑纵横的盆岭相间、棋盘状展布之 格局。成土母质多样,主要有花岗岩、泥(页)岩、千枚 岩、板岩、砂岩、砾岩和红色碎屑岩等的残积、坡积物 和洪积物。土壤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性明显,在南 岭山地颇有代表性。自下而上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 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1.2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 832种,隶属于300 科1 125属,其中苔藓植物66科137属287种;蕨类 植物43科88属194种;裸子植物10科23属31种 (其中人工引种16种);被子植物182科878属 2 320种(其中人工引种65种)。林内古木参天,珍 稀濒危植物较多,其中属1999年批准发布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1 种(I级有南方红豆杉、银杏和伯乐树3种,n级有 粗齿桫椤、鹅掌楸、花榈木等18种);属1992年《中 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种类有26种(不含人工 引种),如福建柏、伞花木、白桂木等;列入《野生动

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的建设,将九连山森林生态站建设成 为设施设备完善、观测技术先进、人才团队优秀、研 究水平一流的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研究平台, 成为研究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的技术支撑,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可靠保障,成为能够为中国森林 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提供可信、完整数据库的有 力保证,同时也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批复,江西九连山森 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 建科研实验用房600 m2,综合观测塔、测流堰、地表 径流场、水量平衡场、地面标准气象站等观测设施 各1座(处),固定样地6处,购置相关仪器设备等。3建设布局

总体布局原则: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因 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 则;切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根据总体布局原则,结合九连山典型植被的垂 直分布特点,按照“一主二辅”的格局进行布局:以 位于保护区实验区的次生阔叶林为观测研究主体 (一主),以位于实验区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和人工针 叶林观测研究为辅助(二辅)进行项目建设布局,重 点研究阔叶林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水文与养分循环 的耦合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评价 全球环境变化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

馈效应。项目建设总体布局,详见图2。

• 60 •内蒙古林业调査设计2019 年

3.1科研实验用房

建设地点布局在江西龙南县城区内,位于江 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交通便利,土 地权属清晰,可充分利用保护区管理局现有的水、 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设备。新建实验楼建筑面积

600 m2,建筑为三层框架结构。3.2固定监测样地

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对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营养循环、生物多样 性、能量平衡和水循环等在人为干涉、自然条件下 或自然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情况与过程进行长期定

测坡水标综

定样地流冑堪面径流场量平衡场准气象站合观测塔

点监测,固定样地设置在保护区实验区植被垂直梯 度变化明显的地点(大丘田及横坑水实验区),选择 典型次生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共设置6块面积为 1.0 hm2的大样地,每个样地规格为100 mXl〇〇 m,固 定监测样地布局详见表1。

2基

础设施建设布局

1固

定监测样地布局一览表

序号123456

名称大样地1大样地2大样地3大样地4大样地5大样地6

布局地点大丘田实验区大丘田实验区大丘田实验区大丘田实验区横坑水实验区横坑水实验区

次生杉木林

林分现状

次生阔叶林,杜英、蓝果树、木荷,天然米槠、栲树等人工杉木林,24 a纯林

次生阔叶林,苦槠、甜槠、钩栲、鹿角栲、罗浮栲等次生阔叶林,丝栗栲、木荷、罗浮栲等次生阔叶林,执香、米槠、木荷、南酸枣等

3.3气象观测

一是在大丘田实验区设置标准气象观测站1处, 位于两条林区公路交会处附近(枧背至大丘田与鹅公 坑至大丘田),四周较平坦,多风向且位于上风方向,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 范》(QX/T45—2007)和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 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AT1626—2005)。此处设 置标准气象观测站,有利于连续观测研究区域内风、 光、温、湿、气压、降水、土温等气象因子,揭示各种类 型小气候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丨'

二是综合观测铁塔布设在横坑水实验区扶梨 坑附近,此处海拔高为443 m,地势平缓。规划建设 综合观测铁塔总高度为林分平均树高的3倍以上, 可以满足长期、连续观测森林小气候梯度变化、大 气环境、碳通量等指标的需要。

3.4观测设施

测流堰、水量平衡场及坡面径流场均布局设置 在横坑水实验区坪坑附近,此处交通及水源条件良 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文基础 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和国家

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汀1626—2005),可长期、连续观测森林生态系 统的水文动态,计量分析其水量调蓄、涵养水源等 功能。观测设施布局,见图3。

' m'v'

;

v

、.ffV剋

3

观测设施布局(谷歌地图

)(下转第63页)

庞晓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立国家公园的思考

• 63 •

有林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方向,是目前解决 各类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等问题的有效 解决方式。

将重点国有林区的29个自然保护地和北部原 始林区管理机构整合建立分散布局、统一管理的国 家公园管理局,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实 现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分块分类保护向系统保护 转变。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履行国家公园内各类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与监督职责,建立“以国家公园 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法律框架,分别制定不 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边 界并切实保障国家公园原真性和完整性。将重点 国有林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自然保护 地管理的典范。

3.3建立分散布局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的可 行性

3.3.1符合国家、便于推进

建立分散布局、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管理符 合国家要求,满足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建设实际, 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的 积极举措。重点国有林区的自然保护地权属清晰,全 部为国有林地,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公园的自然资 源资产所有权由直接行使,两者在产权、事

权的单一属性上相一致,建立国家公园不影响自然资 源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便于操作。

3.3.2原驻居民少、实施效率高

建立分散布局、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不涉及 区域内原驻居民的搬迁疏散与管理,同时,国家公 园内自然保护地建设也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水平、拉动经济和带动就业,为 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3.3.3具备社区共管、和谐发展的条件

国家公园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自然保护地周边 的居民通过提供商业服务、特色产品提高收入,其 生存发展依赖国家公园的建设,也必然会对国家公 园建设发展给予更多关心支持,从而形成公园发展 与居民增收相互促进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调动当 地居民对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监督、热爱 公平的社区共管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格局。

在重点国有林区建立分散布局、统一管理的国 家公园管理,是保护好重点国有林区自然保护 地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参考文献:

[1]、.建立国家公园总体方案[R].

(上接第60页)

4结语

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位

与观测设施相配套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水分要 素观测(土壤水分测定仪等)、土壤要素观测(土壤 碳通量观测系统等)、气象要素观测(自动气象站、 自动滴谱仪等)、生物要素观测(年轮分析仪、植物 冠层分析仪等)、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空气颗粒 监测仪、大气负离子连续测定仪等)、数据管理与存 储以及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布局 一览表,详见表2。

于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区内现保存大面积 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类森林生态系统具有 典型性、完整性、稀有性、濒危性、过渡性、脆弱性、 古老性等特点,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开展森林 生态定位观测的最佳场所之一。该项目的建设,将 填补我国在南岭山脉北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上数据收集的空缺。为研究典型区域的森林生态 环境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生态站的观测数据 和研究成果也可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评估提供 理论依据。

2

基础设施布局一览表

序号

12345

名称测

海拔

m

447455461443574

布局地点横坑实验区横坑实验区横坑实验区大丘田实验区大丘田实验区

坡面径流场水量平衡场综合观测塔地面标准气象站

参考文献:

[1 ]秦玉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定位监测站合理布局探讨[J].

内蒙古林业调査设计,2016(1) :118-119.

[2]毛旭鹏,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布局探讨[J].热带林

业,2015(3):2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