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
部编教材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
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XXX从田野中被任用,XXX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贩鱼卖盐中被任用,XXX被从XXX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XXX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XXX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
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祸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出自《孟子》中《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富贵不能淫》出自《滕文公下》。《孟子》是记录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
⒉XXX,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位置仅次于XXX,后世常把他和XXX并称为“XXX”,并称其为“亚圣”。
⒊XXX把XXX“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XXX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课下重点词
1.XXX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
2.XXX说举于版筑之间(举:提拔、任用) .
3.XXX说举于版筑之间(举:提拔、任用) .
4.XXX吾举于士(士:狱官) .
5.XXX举于市(市:集市) .
6.饿其体肤(饿:使……禁受饥饿之苦) .
7.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
8.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
9.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起来)
..
10.XXX所不能(曾:“曾”同“增”,增加能:才干) .
11.人恒过(恒:常常过:犯错误) ..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XXX:“衡”同“横”,梗塞,不顺虑:思虑作:
...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施展阐发色:脸色,面色发:施展阐发,流露而:然后喻:了
.... 解、明白)
1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在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拂
..... 同“弼”,辅佐)
15.出则无敌外洋患者(出:在外洋敌国:势力、位置相当的国度敌:匹敌、相当)
.....
16.XXX亡(恒:常常亡:灭亡)
..
三、其他重点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故:所以。降:下达任:责任,使命是:代词,这,这样)
...
2.必先苦其心志(必:一定苦:,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4、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四、其它用法 (一)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⒉困于心,XXX“衡”同“横”,梗塞,不顺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⒈XXX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升引今义:送出,发生
⒉XXX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施展阐发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XXX:了解,明白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XXX:连词,透露表现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没法家拂士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外洋患者古义:在外洋今义:出去(动词) ⒐XXX吾举XXX:狱官今义:士兵 (三)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⒉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⒊饿其体肤饿:使……禁受饥饿之苦
4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起来 5人恒过过: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干改正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XXX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祸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六、对内容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中列举古代XXX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⑵XXX说(工匠)⑶胶鬲(商贩)⑷XXX(囚犯)⑸XXX(隐士)⑹百里溪(奴隶)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经过努力都有所作为。其作用是:(1)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概括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但有所作为事迹(2)从正面论证,真实具体有力证明“生于忧患”的论点(4)引出下文的论证。(3)增强语言气势。
2.XXX以为人如何才干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客观)。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才。
3.一个国度要想制止“亡”的运气,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安乐”指:没法家拂士,无敌外洋患。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实这一观点。(统编课本课后考虑探讨)
答: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XXX和享乐会使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XXX和XXX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举例:吴越交战,XXX战败,XXX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XXX,在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XXX所败,身死而国灭。
5.本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变式设问:XXX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
答: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相结合:
(1)先列举了六个人物事例,(2)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反面论证,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理由有二。(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主要是围绕“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
而第二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
(2)从认知的层面上看,第一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第二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
(3)如果交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发生紊乱,以是不能交换。
7.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示例一:XXX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示例二:原保山地委XXX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代价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募给国度。
其他问题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9.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个人):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个人),第二句从反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XXX(国家)”一句从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
七、理解性默写
1、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招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洋患者”。2、XXX对治理国度提出的论断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XXX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5、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