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D-_聚体测定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D-_聚体测定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来源:宝玛科技网
D-_聚体测定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 敏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3期

杨敏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测定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D-二聚体的生成、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三个方面探讨D-二聚体。结果 检测D-二聚体是一个理想的检测指标,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结论 动态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了解D-二聚体对疾病的诊断意义,还要了解检测D-二聚体的多种影响因素,才能对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做到心有所知。

[关键词] D-二聚体;影响因素;疾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1(c)-0014-02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在血浆中凝块生成早期,D-二聚体是唯一的标志物,在凝块产生和溶解过程中是作为最终产物出现的,反映受检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最近10多年来,D-二聚体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抗凝治疗领域,但在检测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D-二聚体的生成

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在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生成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聚体和其他的片段。

2 D-二聚体的影响因素

2.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

受检者的状态如:性别、年龄、妊娠、生理变化、疾病、饮食、服药等都会 影响D-二聚体的检测结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年长女性(>40)D-聚体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男性[1]。月经期妇女纤溶活性也明显升高,妊娠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随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2]。并且分娩过程对孕产妇的

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非常大,产后第一天达到峰值,产后第二天开始下降[3]。

食物的摄入也会对纤溶系统的活性造成影响。有研究表明[4]多食用高脂肪食物的高脂血症者因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增高,所以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浆D-二聚体也会降低。也有报道饮酒者较不饮酒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5]。

2.2标本采集的影响

采血时,检测者应在空腹、安静状态下进行,以早晨7:00到9:00适宜。止血带束缚时间要小于5 min,因为束缚时间长会激活凝血机制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引起纤溶活性增强造成假阳性。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或硅化的玻璃管。血液和抗凝剂按9:1混匀时应避免气泡产生使纤维蛋白原变性。避免用力震荡而破坏凝血蛋白[6]。以3000rpm离心15 min,收集上层血浆在2~3 h内进行实验。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血浆标本在-20、4、20、32℃温度下2 h之内测定结果无变化并且4℃放置24 h测定结果无变化,但是在20、32℃放置4 h后,纤溶酶活性会增高,导致D-二聚体结果升高[7],所以血浆标本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放置2℃-8℃冰箱保存。

2.3干扰物质的影响

D-二聚体的检测易受血浆中多种干扰物的影响,如:类风湿因子、胆红素、血脂、血红蛋白等。一般认为总胆红素17<umol/L、直接胆红素<6.8 umol/L、间接胆红素<10.2umol/L、血红蛋白<150g/L、乳糜<1960浊度单位,类风湿因子<5ku/L,对测定值无影响[8].当血浆中类风湿因子增高时,D-二聚体测定结果也会增高,可以在受检标本中加入变性抗人抗体IgG中和RF,清除它对D-二聚体测定的影响[9].

2.4试剂盒和仪器的影响

目前D-二聚体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值范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现在全自动血凝仪主要用于免疫比浊法,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准确,敏感度高,在临床研究中越来越广泛被应用。常见D-二聚体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的性能比较见下表。

3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3.1对DIC诊断中的意义

在DIC形成过程中,D-二聚体出现早,结构简单、稳定,是DIC早期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不但有助DIC的诊断,还可以和原发纤溶比较。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明显增高。一般认为血浆D-二聚体>500 mg/L时对DIC有很好的诊断意义。D-二聚体的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反应,随病程进展而升高,经治疗有效后含量逐渐降低。

3.2 诊断深静脉栓塞(DVT)和肺血栓栓塞(PTE)的意义

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的表现。DVT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血管造影,PTE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虽然DVT和PTE患者D-二聚体会升高但不能单凭D-二聚体升高来诊断VTE,D-二聚体对VTE具有高敏感性(82%~100%),但特异性不高(32%~52%),可用于DVT或PTE的筛选诊断。

3.3 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患者因为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造成微循环障碍引起血管动脉硬化,导致血栓形成,心脑血管闭塞。据统计糖尿病死亡的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动脉硬化为主的病变,而检测D-二聚体是判断血栓形成的最直接实用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说明其凝血活性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能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方式或

发展.因此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观察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和预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3.4 在其他疾病检测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部分伴有凝血和纤溶异常,血浆D-二聚体往往升高,例如白血病初诊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而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初诊期,在实体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另外D-二聚体在创伤、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

的变化,是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综上所述:检测D-二聚体是一个理想的检测指标,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动态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了解D-二聚体对疾病的诊断意义,还要了解检测D-二聚体的多种影响因素,才能对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做到心有所知。以上论述希望各位同行给予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闻平,俞晓丽,周永兵.年龄和性别对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J].现代检验 医学杂志,2012,27(4):96-97.

[2] 韦任喻,孙蕾,李建,等.妊娠期D-二聚体的变化特征及临界值建立[J].现代检验学志,2012,27(4):104-105.

[3] 李帅,吕时铭,汤杰英.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7):580-585.

[4] 居岭,王健.高血脂对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0,10(4):52-53.

[5] 魏陵博,史红霞,戎冬梅,等.饮酒对冠心病患者抗凝与纤溶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278-1279.

[6] 宋艳茹,杨小红,李贞洁.直肠癌手术前后D-二聚体检测值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护理,2010,(2).

[7] 薛慧芳.测定D-二聚体和FDP的血标本保存条件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1427.

[8] 王鸿利.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9] 李静,刘建平.类风湿因子对ELISA法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干扰分析[J].检验医学,2001,26(4):358-359.

(收稿日期:2013-1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