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省莆田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考场座位号:

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3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4分)

(4)材料五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在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10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薪水补贴。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元代在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户匠制度。明代承元制,工匠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凡是住在京城里的工匠服役,以“住坐匠”制,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而京城以外的工匠服役,则实行“轮班匠”制,一般以四年一班,到京城服役。在所有工匠中,班匠约有23万,约占工匠总数的80%。但是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成化二十一年(1485),工部准奏,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南匠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下令,班匠“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月纳银钱四钱五分,成“班匠银”,但匠籍仍存。 ———摘编朱绍厚《中国俸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

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7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府兵例从受田民户中选拔,自备资粮,免除租调力役,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征防,“若四方有事,则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高宗、武后之后,均田制日趋破坏,边境战事频繁,府兵负担愈益苛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农民逃亡日多,府兵征发无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唐玄宗“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官给资粮,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 ——摘编自李国轩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募兵制与府兵制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兵制改革的影响。(7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竟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普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籽、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精兵简政,为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的变化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所产生的影响。(6分)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参

1.(1)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8分)

(2)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3分)

(3)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4分)

(4)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措施: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将兵法等理财和军事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10

2(1)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3.(1)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6分)

(2)提高工匠地位;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未能从根本上工匠。(9分)

4.(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8 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7分

5.(1)自行招募与农户服兵役;职业士兵与兵农合一;

官给资粮与自备资粮;兵将隶属关系与兵将分离(每点2分,共8分) (2)积极: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保障兵源稳定。(1分)

消极:加重财政负担;(2分)导致军阀形成,为唐末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2分) 6.(1)变化: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平共处。(6分)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摸的冲突。(3分)

(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