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杨苗木繁育及造林技术
第一花木网资讯:
红叶杨是由河南省虞城县高级工程师程湘军发现并选育的2025杨芽变品系,具有彩叶、速生、抗性强等优点。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长江中游南 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 ℃,年平均降水量1 530.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2007年1月从河南省引种红叶杨进行苗木繁殖。造林地在东至县木塔乡某村,位于北纬29°45′40″,东经 116°56′56″的龙泉河上游,距东至县城70 km。该造林地属冲积轻砂壤土,土层深厚,肥力中等,面积13.33 hm2。 为探究红叶杨在该地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对比栽培试验,利用2芽短穗扦插,运用2025杨作砧木嫁接、1叶1芽扦插技术繁殖红叶杨。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 设计,3次重复,对照杨树为皖林1号杨。2010年11月16日测量胸径等有关数据,分析二年生红叶杨生长情况。短穗扦插、嫁接育苗和1叶1芽扦插方法培 育的红叶杨,其树高分别为6.1、6.5、5.6 m,平均6.1 m;胸径分别为7.1、7.7、6.8 cm,平均7.2 cm。对照皖林1号杨的树高和胸径分别为6.3 m和6.2 cm。试验地2010年7月遭洪水冲击,9月又受到杨扇舟蛾为主的食叶害虫危害,吃光树叶,对生长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二年生红叶杨平均胸 径比皖林1号大1.0 cm,平均树高与皖林1号相当,仅低0.2 m,综合表现红叶杨的生长量占优。另外,从试验地观察,红叶杨杨树天牛的危害也比皖林1号更轻。当年春季利用2芽短穗 来源:花木网
扦插红叶杨成苗2万株,运用2025 杨作砧木嫁接红叶杨1.2万株,运用快繁技 术当年繁殖红叶杨6万株。2009年造林13.33 hm2。现将红叶杨繁殖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苗木繁育 1.1短穗扦插
整个扦插在钢架塑模大棚中进行。大棚长40 m,宽6.2 m,插前施入腐熟的鸡粪500 kg,过磷酸钙30 kg,细致整地,做苗床宽1.5 m,床高20 cm,步道沟宽40 cm左右。苗床用1%高锰酸钾喷雾消毒。苗木调回后,立即浸入河水中3 d以上,然后将苗木捞起剪成穗条(根部可栽植作采穗圃),将穗条放入0.5%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 min后剪成5~8 cm的2芽短插穗,上部平剪口,距上芽5 mm左右,下部呈马耳形斜剪口,剪口在下芽的背面。上剪口用石蜡封闭,然后放入配制好的生根剂溶液中浸泡10~15 min,于大棚中用竹片引洞扦插,扦插深度以刚见到上芽为好,密度8 cm×10 cm,扦插结束立即喷透水,此时恰好露出上芽。喷水后在苗床上覆盖地膜保温,并覆盖大棚裙膜。整个大棚扦插2万余株。至3月上中旬插穗展叶达50%以上时 揭去地膜,视苗床干湿度适度进行喷水,并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害发生。当幼苗达4~6片叶、苗高10 cm以上时,停止供水并揭开裙膜炼苗7~10 d,然后移栽到苗圃地继续培育,株行距40 cm×80 cm,栽后立即喷透水定根,栽后10~15 d要保持苗床湿润,防止因苗床太干导致幼苗脱水死亡[1-2]。后期管理以除草为主,适度追肥,病
虫害极少时可以不防治。扦插中发现插穗以上中部最好,基 部次之;顶部发叶最慢,可能是由于中
上部芽较为饱满,储存的营养物质多,而顶芽中存有抑制萌发的物质,需要较长积温才能消除。 1.2嫁接育苗
采用早春扦插的2025杨作砧木时,可于6―7月当砧木地径达0.8~1.0 cm时开始进行嵌芽接。在红叶杨采穗圃采集接穗,立即剪去叶片,保留叶柄,放入装有清水的水桶中,将接穗削成马耳形,略带木质部,将砧木距地面8~10 cm处的光滑面削成与接穗大小相似的面,将接穗插入砧木并绑紧不留缝隙,露出接穗上的芽,然后在接穗上方保留2~3片叶进行第1次剪砧,剪除多余的萌蘖, 抹除砧木上除接芽以外的芽2~3次,保留叶片,待接芽成活并长叶后解绑,并距接芽上方1~2 cm处进行第2次剪砧。注意第2次剪砧不可过早,否则易导致接芽不能进行光合自养而死亡。嫁接时要注意避开雨天,但因为有叶片的阻挡,小雨天、高温时节嫁 接仍然能保持很高的成活率。 1.31叶1芽扦插
将红叶杨剪穗后的根段冬季栽入大棚中作采穗圃,株行距0.8 m×1.0 m,大棚中重施基肥,扣棚保温,促使加快萌芽与生长。每株选留2~4根穗条培养,当5―6月穗条长60 cm以上半木质化时即可采条繁殖。
将消毒后的轻砂土装入营养钵中,摆放到大棚苗床上,大棚中安装自动喷雾设施,用电子控制仪自动控制喷雾时间与间隔。从采穗圃中剪取红叶杨穗条放入盛水桶 中,提到靠近大棚的庇荫处用修枝剪剪成1叶1芽短插穗,上剪口平剪,剪口距芽应不少于5 mm,下部斜剪,剪切前需对修剪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由于红叶杨叶片较大,应将数张叶片整齐地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剪为原叶片1/3~1/2大小,这样扦插后插 穗不易倒伏,另外扦插时叶片应保持同一方向,不应相互遮蔽,以免叶片不能充分接收雾滴而影响喷雾效果。1叶1芽繁殖成功的关键是保持叶面不脱水,特别是扦 插前期或气温较高的白天更要保持短的喷雾间隔期,随着根系的形成,可延长喷雾间隔期。夏季大棚中温度较高,需覆盖50%遮阳网进行遮荫,并打开裙膜通风。 但通风会对喷雾效果产生影响,大棚四周会有少量营养钵因缺水造成死苗。据观察,生根较快、长势较好的还是半木质化中上部穗条,因其营养高、活性好,这与冬 季扦插表现一致。而且试验用嫩梢扦插也能成活。幼苗生根长叶后可进行根外追肥,每7 d追施1次。当苗木长成4~6片叶后,将营养钵喷透水运到大田脱钵移栽继续培养(喷透水后脱钵时不松散),成活率很高。25~30 d可培育1批小苗。
快繁技术的核心是水分的控制与管理[3-4]。插穗通过自身叶片进行光合自养,为芽、茎、切口的发育源源不断地提供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其他生根促进 物。要保证叶片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需安装大棚、动力泵、供水管道、微喷头、电磁阀、止回阀、过滤器、电子育苗控制仪等组成自动喷雾控制系统。喷雾效果要 达到叶面有干有湿,干不萎蔫,湿不烂根的效果。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以及温度、湿度、光照等灵活设置育苗控制仪的喷雾时间及间隔。一般喷雾时间设置 为10~15 s(选择喷雾时间长短需加上水在水管中的运行时间),间隔时间设置:夏季晴天中午2~5 min,早晚5~10 min,夜间20~30 min。苗木生根、新叶长成后逐渐延长喷雾的间隔时间。
由于快繁技术的关键是生根问题,因而基质的无菌与透气性很重要。本苗圃第1期使用香 菇废料、沙、土各1/3配成营养土装钵扦插红叶杨,10 d后发现
插穗半木质化的髓心出现腐烂,插穗逐渐死亡,造成了很大损失。并且全部用香菇废料装钵试验的也发生同样问题,而用粗沙、细沙、沙性土装钵试验扦插 的发根正常,未出现腐烂。分析原因是袋装香菇废料未充分腐熟所致,因此生产中要确保基质完全腐熟。 2造林
用挖机深翻土壤,采用插干造林方法,设计株行距5 m×6 m。在苗圃地选取3.5 m大苗,用快刀贴地砍取苗木,用修枝剪剪去侧枝,每10株成1捆,运至造林地后立即放入河水中浸泡,浸泡时以全部没入河水中为好。栽植时用钢钎引定植孔, 再用快刀将苗木基部切削成马耳形光滑切口,随即插入定植孔,深度60 cm左右。并且要用钢钎将苗木周围土壤靠近苗木挤一下,使苗木与土壤密切接触,不留缝隙,以防止苗木基部水分蒸发散失,影响生根与成活。 红 叶杨插干造林的主要技术关键:一是苗木的浸泡时间要在24 h以上,浸泡时以流动的水最好。笔者将苗木在河沟中浸泡从12月至翌年3月中旬,历时逾3个月后栽植效果很好,主要原因是当水温低于苗木发芽起始温度时, 水中的含氧量能满足苗木微弱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苗木的正常生命活动。二是注重栽植深度。扦插较深,一方面可扩展根系吸收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苗木稳固, 增强其抗风性。一般苗越高、土壤越疏松越宜深栽,但栽植深度不宜少于50 cm。三是栽植要紧实。苗木与土壤密接不留空隙,有利于苗干保持水分及快速生根。此外,东至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秋季落叶后土壤未上冻之前在不是很干旱 的情况下栽植能延长根系形成时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效果会更好。红叶杨是速生树种,特别要注重创造促进苗木快速生长的条件,比如采取除草、松土、施 肥、灌水、病虫害防治、修枝等技术手段,集约经营,才能发挥良好的经济
效益。 3结语
1叶1芽扦插繁殖速度最快,效果最好,成本最低。2007年运用此法成功繁殖苗木3批次,移栽面积2 hm2, 培育苗木6万余株,成活率达98%以上。此法打破了过去每年只能繁殖1代苗木的惯例。1叶1芽快繁的技术核心是叶片与基质的水分管理,一方面要保证叶片的 正常光合、呼吸作用,避免叶片过干萎蔫或过湿糜烂;另一方面要保持基质疏松透气无菌或少菌,利于根原基的形成及根系生长发育。运用插干方式造林栽植红叶杨 是利用红叶杨易生根的特性而采取的造林方法。同时,能大大减少造林投资成本。插干造林要注意把握苗木浸泡、栽植等关键环节。根据对二年生造林情况观测,红 叶杨与皖林1号杨的高生长、胸径生长基本相当。红叶杨彩叶美观,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红叶杨生长速度快,耐水淹,抗虫抗病性强,材质好,也是东至县优 良的杨树用材林替代品种,适宜在东至县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