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编写: 审定:高二地理组 编写时间: 完成时间: 课标要求 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时边 间 活 设动 置 双 重 点 难 点 问 题 探 究 【情境引入】 看现象,找原因 思考: 观察右图,描述图中的地理现象, 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教师导入 自 主 探 究 1 分钟 【主干梳理】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 以西、日月山以东、 以南、 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概述:造成当地 恶化,影响区域 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耕地 ,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 ②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 。 ③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 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4 分 钟 2.人为原因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3)破坏植被: 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I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①固沟:在沟谷修建 、小水库和营造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②护坡:缓坡地段,实施 和修筑梯田相结合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生产。 ③保塬:在塬面上 ,大力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平整土地、 、田间管理、 、轮作套种。 ②技术:选育良种、发展 、喷灌和滴灌、 。 ③目的: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生产。 (3)生物措施 ①森林草地的作用: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等功能→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②具体实施 地区 不宜耕种的地区 有条件地区 措施 退耕 目的 地表植被 和 结构,提高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 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 3.成功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三类治理措施其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 【要点聚焦】 一、由黄土高原看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一方面与地形、气候、土壤、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出现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为因素表现得更为明显。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人口增长,生存压力加大,导致出现不合理人类活动,改变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况,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如下表所示: 因素 表 现 产 生 的 影 响 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地理 过渡性 教 师 精 讲 10 分 钟
位置 土质 疏松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气候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 活动频繁 植被 覆盖差 不 过度开垦 合 过度放牧 理 毁坏树木和樵采 人 露天开矿 类 活 滥用土地 动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为解决粮食问题在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了水土流失的物源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点 拨 特别提醒: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极其缓慢,是人为因素“放大”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使该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功治理经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是人类活动,由于,口增长导致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重心。 典 例 精 析 问题探究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例1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以下问题。 教 师 点 拨 3 分 钟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 。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 【思路点拨】由图知我国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小以及治理面积。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调动思维,全面评估我国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成因状况,注意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进行对比。第(1)题,长江流域面积大,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因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第(2)题,松花江及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好,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第(3)题,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较差,因而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变式训练】 (2009·如皋模拟)图3-3—2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1)、(2)题。 学 生 合 作 探 究 2 分 钟 (1)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 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小结 师1 生分合钟 作 教3 师分点钟 拨 问题探究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例2 (2008·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 (mm) 33 14 19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降雨量 降雨强度 径流量 泥沙量 径流量 泥沙量 径流量 泥沙量 径流量 泥沙量 (L) (k) 0.1 0.5 0.3 (L) 155 327 113 (k) (L) (kg) 4.7 0.8 0.4 (L) 154 212 52 (kg) 18 25 0.6 弱 很强 强 111 29 28 41.3 153 39.4 71 1.2 51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 由表中数据知不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是不同的,这是解答该题的突破口。第(1)题, 解答本题应提取题干中“相同降雨强度下”的信息,然后选择任意一栏做泥沙量的比较。如从泥沙量来看,选择第一栏比较: 混交林地(0.1)<荒草地(4.7)<油松幼
林地(18)<坡耕地(41.3)。第(2)题,从不同植被覆盖下对水土的保持能力来看, 混交林地、荒草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较高,这也是当地的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比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要好得多的原因。坡耕地的泥沙含量最大,所以开垦坡地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植被生态平衡的保持,不容易发生病虫害。当地气候较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所以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如退耕还草。 小结 师1 生分合钟 作 先 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探究后教师点拨 8 分 钟 【基础达标】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陕西省六道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 ( ) A保水、保土、保肥 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 C保塬、护坡、固沟 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 (2009·海淀模拟)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2009·启东模拟)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约45万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使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冲刷 ③流水化学溶蚀 ④气候干旱 ⑤毁林开荒 A.①③④ B. 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6.贵州省所在地形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合理措施是 ( )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建设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③开发优势资源 ④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图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调查,从2000年以来四川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达到7 280多个,占地总面积近42万公顷,累计的弃土、弃渣总量高达l6亿立方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已成为四川重要水土流失源。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四川省耕地中坡地、梯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8%,这些坡耕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是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发源地,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大都位于这一地形区域,然而对坡耕地的改造至今仍严重滞后。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l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2)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4)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中下游的危害是什么?对三峡水库的危害是什么? (5)由材料二分析可知,造成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 【本节小结】 师2 生分合钟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