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来源:宝玛科技网


3.2.(4)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Ⅰ Ⅱ Ⅲ 物质溶解性概念 B A A 物质的溶溶液 解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B B A 素 说明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定性表示,是物质的本质(内因). 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 设计控制变量法实验进行验证。 2.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

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

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

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

(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

制变量法;

(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难点: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六、教学用品

1、教学媒体:电脑,

2、实验用品:植物油、碳酸钙粉末、钾,高锰酸钾,酒精,水,试管和药匙,

酒精灯,试管夹,烧杯。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情景创设、引出课题 生活中事例)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交流、回答 指导理解、实例迁延 物质溶解性定义 阅读定义、倾听事例、迁延理解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上台实验演示 对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归纳 巩固知识 练习、交流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提供药品和仪器 组织交流、方案补充 引导分析实验 组织、反馈 教师 2

学生 设计 环节 引入新课、揭示主题 活动 【视频】: 煮鱼汤 【提问】:在家里同学们有没有抄过菜、煮过汤吗?在煮汤时放了油、食盐、味精等为什么上面漂着油花、而整锅汤有咸味?说明物质的什么性质不同? 【讲解】物质在水中溶解与不溶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这种性质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板书】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大家一起阅读书P74。 【提问】:物质溶解性是一种物质溶解能力,这个溶解能力怎样体现? 【举例】比较学生们数学成绩,依据什么来定性?能否比较不同年级学生? 【讲解】溶解能力指的是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质量的多少,溶解的质量越多,溶解性越大。所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就是比较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质量。 【提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讨论、交流 【归纳】把学生的猜想归纳,明确可探究方向。 【板书】:影响因素: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讲述】:上述猜想得到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那么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展示】:实验提供的药品和仪器。 【讲述】:根据我提供给大家的实验药品,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活动 观看 个别交流 (初步得出食盐和味精溶于水,而油不溶于水) 全班齐读定义。 回答(看溶解多少为溶解能力强弱)。 回答(分数) 定量分析意识产生。 意图 生活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提升原认知。 引出学习主题。 结合课本。 事例迁延,明确定性判断以定量来实现。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猜想全面性和正确性。 物质的溶解性定义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前后左右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猜想,补充。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每小组设计一个因素) 小组分享实验方案并且完善实验方案。 初步形成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 3

【组织】抽五位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五位学生分别①钾加入水中②碳酸钙加入水中③植物油加入水中④植物油加入汽油中⑤钾加入水中并加热) 【指导】实验操作 【引导】比较①②③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③④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①⑤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⑤试管中未溶解的钾,除了加热外,还可以改变什么得以溶解? 五位学生实加强实验基验。其余学本操作技能。 生在下面观看,并及时指出实验操作错误点。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回答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渗透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思想。 学习重点小结 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及时反馈。 小结 巩固 【PPT】]:一起来归纳验证得到结论 【组织】学生练习 【反馈】学习结果 学生回答 做学案中习题 九.板书设计:

物质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溶解能力。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温度、溶质、溶剂

十.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方面: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用视频、举例、互动、实验等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生猜想、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2、教学内容方面:物质溶解性这节课,从基本内容出发,认知难度不大,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经过学习上升为科学知识。而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是教学内容的难点,经过学习后,初步体会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3、教学策略方面: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教学。采用知识迁延策略,形成对概念理解;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策略,巩固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策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附: 课堂学案:

4

3.2(4)物质的溶解性

一、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实验验证:药品:钾,碳酸钙粉末、植物油、水,酒精。 仪器:酒精灯、试管夹、试管。

实验方案: 具体方案 现象 讨论、得出结论:1、 2、 3、 二、课堂练习

1.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实验温度 第一组 20℃ 20℃ 第二组 20℃ 冰糖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粉末) (块状)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20℃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第三组 20℃ 20℃ 第四组 80℃ 5

溶剂种类 溶剂质量 水 50g 植物油 50g 水 10g 水 10g 水 10g 水 10g 水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课后作业

1. 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时实验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分析后请回答: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液体 10mL水 10mL乙醇 10mL水 10mL乙醇 加入物质 少量食盐 少量食盐 几小粒碘 几小粒碘 现象 溶解 不溶 不溶 溶解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和 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3)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的种类确定,要比较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

(3)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答一条).

2. 为什么烧开水时在开水未沸腾时水壶中就有一些气泡冒出?这些气体是什么? 说明气体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6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 A、X>Y B、X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