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磁卡
近年来不断有人质疑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指其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应收账款与存货非正常增长、多项收入和资产的确认可疑、支付职工现金及税项异常,并揭露其“验钞机神话”、控股子公司的“海卡神话”、房地产联营迷雾重重以及其10.39亿投资背后的秘密,等等。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3]10号)中,指出了天津磁卡存在如下违法行为:
1、 提前确认收入与成本,2000年年报虚增收益63702万元
2、 未扣除成本,2001年中报、年报分别虚增利润656、741万元
责令公司改正虚假行为,罚款30万元;对直接责任人分别处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分别处以警告并罚款3万元等。
(一)2000年年报虚增利润6370万元
其一、磁卡公司披露,其控股子公司海南海卡有限公司(海卡公司)将委托他人开发的两项pos机技术协议转让给另三家公司,收取技术转让费5500万元,扣除委托开发成本230万元,形成营业毛利5270万元。经查,海卡公司与受托开发方签订的委托开发合同规定,海卡公司除了支付了全部开发经费和报酬外,还支付了约定的“技术转让费”的,方可对研究开发成果享有完全的使用权和转让权,但截止年报审计报告日,海卡公司尚欠79万元开发及转让费未付清。海卡公司在尚未享有pos机技术完全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情况下,向三公司转让使用权,并将所收取的费用确认为收入,提前确认收入5500万元,提前确认成本230
万元,虚增利润5270万元。
证实此项事实的主要证据有:记载披露内容的2000年年报、pos机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支
付委托开发费用的记帐凭证、汇款凭证等。
其二、磁卡公司披露,公司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天洁)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证实此项事实的主要证据有:记载披露内容的2000年年报、相关合同文本等。
(二)2001年中报、年报分别虚增利润6,568,900元、7,410,150元
中报披露:公司上半年生产验钞机13万余台,向天津环球高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高新)按市场价格销售验钞机,销售收入213,348,888.元。年报披露:公司与环球高新签订购销合同,销售静态验钞机131403台和动态机2800台,实现销售收入226,171,094.02元。经查,静态验钞机台和动态验钞机由天津开发区中银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公司)研制开发,其生产销售权属中银公司。双方约定,磁卡公司生产销售全部点验钞机,收入归磁卡公司,磁卡公司支付中银公司核心技术黑匣子技术许可费静态机50元/台,动态机300元/台。但中报未扣除成本6,568,900元,形成等额虚增利润,年报未扣除成
本7,410,150元,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证实此项事实的主要证据有:记载披露内容的中报、年报、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中银公司董事会会议纪要、技术许可合同、付款确认书、成本明细表等。 案例分析
为虚增利润,随意确认收入、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然而2000年磁卡公司的子公司海卡公司在未满足合同条款从而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将收取的技术转让费确认为收入,提前确认收入5500万元,提前确认成本230万元,虚增利润5270万元。这违反了及时性原则,以达到其虚增利润的目的。
配比原则包括时间配比和因果配比。其中,因果配比要求必须将收入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本案例中,由于静动态验钞机乃由中银公司研发,其生产销售权属于中银公司,并且双方已经约定,磁卡公司销售全部验钞机的收入归磁卡公司,但磁卡公司必须将中银公司支付核心技术的技术许可费。该项技术许可费本应当构成与该项收入相对应的成本,然而磁卡公司在2001年的中报和年报中却未扣除该技术许可费成本656和741万元,这种只确认收入不扣除成本以虚增利润的行为,主要违反了因果配比原则。
大冶特钢
1993年4月经湖北省体改委鄂改[1993]178号文批准,由冶钢集团有 限公司(原大冶钢厂)作为主要发起人,以其生产经营主体部分与东风汽车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原襄阳轴承厂)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了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5月18日在湖北省黄石市登记注册。公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省黄石市,距武汉市 仅70公里,有宜
黄高速公路、武大铁路线连通,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公司现有员工13012人,总资产225914.9万元,净资产74417.4万元。
普华永道在2004年报审计中发现了重大会计差错,通过追溯调整,公司2003年末净资产由16.2亿元降为7.7亿元,每股净资产从3.612元降至1.719元,净资产缩水高达8.5亿元。
公司的会计差错主要存在于:应收账款账龄资料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少提坏账准备4.35亿元;错误的成本差异分摊方法使得存货少转成本、少提减值准备2.08亿元;账龄与实际情况不符,其他应收款少提坏账准备0.94亿元;不按会计正确计提折旧、记录固资报废,少提固资折旧及报废损失0.58亿元;没有对法律诉讼损失包括本金、违约金、利息
及诉讼费用等入账,少计损失0.54亿元。
更正前的2002、2003年度净利润分别为0.46亿元和0.25亿元,大信事务所出具了标
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更正后分别为-2.62亿元和-0.43亿元。
未料,换审计机构换来巨亏,直到2005年3月8日,正值年报审计期间,大冶特钢突然改聘普华永道对公司2004年报进行审计。而普华永道发现重大会计差错,通过追溯调整公司2002 2003年度将出现累计净亏损约7亿元。
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累计7亿元的差错是因为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少计提了坏账准备,高估了存货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企业应当按照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金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适当顾及资产的减值损失。
华源制药
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造假明星股无疑是华源制药,这家上市公司2006年下半年被立案调查,2007年初被财政部行政处罚。如今,华源制药因三连亏已暂停上市。
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为\"浙江省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老八股\"之一。自1997年11月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本公司第一大股东以来,公司完成了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成功实现了由化工产业向制药产业转型的战略目标。
公司于2001年3月14日将法定注册地由浙江迁至上海,同时将公司法定名称更改为上海华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账外资金和债券转换股份,虚减成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