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PEOPLE 喜歌剧剧组在北 外举办讲座 李卫:让歌剧成为平民的艺术 引进外国的戏剧无疑是一种文化交流,如果这种文化交流完全是拿来主义的话, 就没有生命力。西洋歌剧必须打上本民族的烙印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文陶红 在前不久结束的“首届北京国际喜歌剧季”上,现 在法国工作的日子,让李卫感受最深的是法国人做 代版喜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 事的严谨和开放的思维。他认为,一个科学严密的剧院 女仆当家 以及歌剧精粹选段音乐会受欢迎的程度超 体系决定着一个国家戏剧演出水平。李卫深感歌剧已经 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闭幕式上亮相的 女仆当家 是 到了随心所欲的时代。“也好,专家也好,对艺术没 该剧在北京的首演,诙谐幽默的剧情加上演员精彩的表 有任何框框。艺术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有好与坏;重要 演,让剧场里响起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的是受众体的反映,如果受众体排斥,说明你想要表达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深受观众热捧的歌剧的导演是 的东西没有表达出来。” 谁? 李卫后来在很多国家做过导演,无论法国、意大利、 他就是上海歌剧院的李卫。 日本等国的歌剧院都很认可他。 在法国做助理导演 喜歌剧怪才 李卫是上海人,10年前,他前往法国谋求发展。最初 作为中国第一位将歌剧改编成喜歌剧的新一代导 他在几家剧院里从事制作布景模型、舞台监督、调试灯 演,李卫近年来在国内歌剧舞台上异常活跃。李卫认为, 光等基础工作,进入排练时他在圣埃安市歌剧院做助理 中国艺术家在底蕴、传统文化上,没有必要向西方学习。 导演,即所谓高级的跑龙套。除了协助导演工作外,李卫 充满自由的、不带任何框框的艺术思维对于中国艺术家 常给导演出主意,不过这些主意常常超出导演的想象。 来说尤为重要。 开始导演很斤欠赏他的睿智和才干,但后来慢慢变得疏 有人说李卫是个怪才。当年他学的是与艺术不沾边 远。李卫深知自己有些越俎代庖,从而导致了导演的不 的会计专业,自学外语做了歌剧院的翻译,又从歌剧翻 快。李卫意识到,他也该到走人的时候了o 译做到了助理导演,最后做到了导演位置。虽没有进过 2 2国际人才交流INTERNATIONALTALENT 2011 1 06 人物PEOPLE 正规艺术院校的大门,他却对艺术有着非常好的悟性。 除个人天赋外,李卫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与其家庭影响 院外,还有喜歌剧院。喜歌剧院不一定只演喜歌剧。“喜 歌剧的概念就是用不一样的手法来做同样的剧目。像 ((蝴蝶夫人 这样的悲剧也可以做,但它在喜歌剧院做 可能要用抽象的手法,前卫的手法,完全不同于大剧院 的常规手法。” 李卫一开始尝试西洋歌剧本土化就是喜歌剧。他认 不无关系。李卫从小在大院里长大,父母都是 文工团的歌唱演员。耳濡目染,李卫人生的天平对艺术 有着本能的倾斜。无论他最初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他的 人生轨迹都会重叠于他钟情的艺术。 与李卫交谈会让你觉得他不仅是位敢想敢做的导 演,连说话的嗓音也像歌剧演员。难怪在他做翻译时, 为,第一,喜歌剧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第二,喜歌剧有了 很大的改变空间。比如((费加罗的婚礼 在李卫的演绎 男主角生病缺席,他就会顶上去,有时甚至比主角演得 还要好。他说:‘‘人很多时候是不能勉强的,命运终究还 下,它就不是在伯爵府里发生的故事,它可能变成了现代 办公室里的故事,对白改成了中文。第一步他要让喜歌 剧亲民。他说:“做艺术面对的是观众,我要用各种手段 让观众了解我做的是什么,并且还要让观众认可。” 是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成为导演之前,他说不知 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一试过做歌手、画家、演员、运动 员。虽然都没有成功,但也没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 叹 国内歌剧与国外歌剧 在不脱离歌剧本质的基础上,现在西方已经把歌剧 改变了很多。李卫说:“首先,对演员表演的要求已经到 歌剧需要本土化 今年1月5日 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西方歌剧在 了很高的程度,国外歌剧演员的表演水平甚至比中国最 好的话剧演员水平还要高;其次,在手法上完全超脱了 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整体向抽象写意剧转化。国外除 国有大剧院外,很少看到有完全实景的歌剧。在巴黎歌 剧院上演的((瓦格拉》,台上就是一个柱子,一块黑布。 西方人很聪明,尤其是现在经济萧条,他们要把钱花在 刀刃上,他们认为一部戏真正吸引观众的是人。因此对 中国进入繁荣期 的报道中引用了李卫的一句话:“歌 剧应该成为平民的艺术。”李2 ̄:1998年涉足歌剧领域, 并进入上海歌剧院工作,2002-2004年为歌剧院导 演 丑角 、 乡村骑士 。2001年获法国奖学金前 往法国圣埃安市歌剧院担任助理导演。 “首届北京国际喜歌剧季”结束后,网上有人质疑 李卫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歌剧,这样改编还是歌剧吗? 面对不同声音,李卫表示:“2l世纪,在保持--@ 演员的表演要求高 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演员表演已 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一甩袖一踏步就知道演员传达 的意思。艺术跟经商其实是一回事,经商是用最小的投 资获得最大的利益;艺术是用最简单的元素,达到最完美 的效果。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但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 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没有什么不能动的,即便是经 典。”梅兰芳曾经说过:“我一点儿也不反对京剧改革, 如果能够做到移步不换形,那就是真正的京剧改革。”李 卫改编的 风流寡妇 ,原剧场景是巴 黎的使馆区,他改成了北京三里屯的 使馆区,对白全部改用中文。在广州演 出时,对白用的是广东话。在上海演出 时,场景则变成了世博园。事实证明, 改编后的剧场效果都非常好。 李卫说:“引进外国的戏剧无凝 是一种文化交流,如果这种文化交流 完全是拿来主义的话,就没有生命力。 西洋歌剧必须打上本民族的烙印才 有真正的生命力。不仅是为了在本民 族推广作品,更是作品本身生存的需 要。” 在国外,很多国家除了国家大剧 《灰姑娘》剧照 2o11 I o6 INTERNATIONALTALENT国际人才交流23 人物PEOPLE 状况恰恰相反。我不反对写实,也不认为歌剧一定要豪 华布景,这是对歌剧的误读,是艺术观念上的差距。其 实中国人的艺术灵魂是写意的。现在人们的观念、意识 都在提高,观众不会被骗。留住观众要花很大的心思,赶 走观众却很容易。” 歌剧界存在以指挥为中心的现象。指挥只是歌剧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现在欧洲1,指挥已经没有话语 权。中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建制,歌剧需要按照戏剧的方 向来发展。” 没有比笑更可贵的 中国歌剧存在的问题 儿时的李卫总是喜欢把他认为好看好玩的东西让 李卫认为,西洋歌剧在中国存在许多问题。“第一, 周围人与他一起分享,导演喜歌剧延续了他儿时的这一 乐趣,他要让观众来分享他想做的这些事。李卫坦言: “中国人需要笑。中华民族是个很压抑的民族,中国人 需要通过笑来宣泄。在中国,没有比让人笑更可贵的 西洋歌剧被过于拔高。人们往往把西洋歌剧称为‘高雅’ 艺术,它的负担特别重,这种负担使得歌剧在中国的发 展受到投资的极大制约,好像做一部歌剧不上几百万几 千万就做不了。现在国外很少能看到实景的歌剧,歌剧 已经走到一桌二椅式的简单写意布景上。在中国看到的 西方歌剧,场面一定是宏大漂亮的。中国人做歌剧应该 如果又让人笑,又让人接触美好的音乐,同时又让自己 认为抬高了身价,为什么不呢?歌剧需要给观众能接受 的方式。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应少点 图兰朵 ,多点 风流寡妇 。” 有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应该把中国人做艺术的理念贯穿 到舞台中去,让洋人看到中国的舞台艺术是以反映本民 李卫对中国版喜歌剧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北京,他 要排话剧 三个火手)),还会做一个歌剧的 巴黎 系 列,他要把以巴黎为背景的4部歌剧串起来,让歌剧与旅 游挂起钩来,开辟一条新的旅游路线,其路径就是歌剧 中出现的巴黎场景。 据悉,今后每年北京都将举办一次喜歌剧节。李卫 将继续高举“要让歌剧成为平民的艺术”的大旗,在中 国的歌剧舞台上呐喊! ……………………………………………・族文化艺术特征和底蕴来表现作品的,这是做歌剧最大 的价值所在。第二,歌剧要平民化。歌剧要放下架子,否 则死路一条。第三,没有正规的剧场管理,太把剧院当 博物馆。歌剧院在使用剧场时会有很多,在很短的 时间内完成复杂构想将成为巨大挑战。国家大剧院在管 理上上了一个台阶,但国家大剧院基本上没有自己运行 的剧目和演出季,多半是博物馆一类的性质。第四,中国 …………………………………………………● 中印科技人才纷纷回国发展加州硅谷闹人才荒 随着美国收紧移民、生活费高涨,以及移民本 无法填补4/ ̄Java软件工程师的空缺。 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庞大,但的签证份额 身的家乡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外来科技人 才离开硅谷回国发展。 ((今日美国》报道,美国当局承认,近年有数以万 计的人离开美国回到印度或中国发展。硅谷的损失让 却有限。2000年初,美国最多可发出l9.5万张工作签 证,但现在却只有约6.5万张。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承 印度和中国获益。印度虽是个软件工程师人才汇集的 地方,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却不普及。现在,印度充斥 着立志成为业界翘楚的互联网服务公司。 在中国,尽管当局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研究与开 发上,但效果有限。现在,在美国受教育和培训的中国 人纷纷回国,并在中国的科研发展上扮演关键角色。 诺要修改移民法律,并说:“如果我们引进高技术移 民,为何我们不让他们留下来?他们能制造工作机会。 我们不希望他们回到中国或法国设立另一家英特尔 (Inte1),我们要他们在这里设立。” 据统计,52%的硅谷起步公司是由移民设立的。科技 风险资本家费尔德说:“阻止人才进来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人才外流,美国科技公司闹人才荒。为中小企业 提供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Palo Alto软件公司总裁帕森 斯说:“要在美国聘请人才超级困难。”他的公司就迟迟 国际人才交流INTERNATIONALTALENT 2011 l O6 24 不过,印度和中国经济强劲发展,也使外来人才没 有多少理由要到美国发展,更别说留下来了。(来源:新 加坡 联合早报 ,2011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