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后的责任:
1、双方要互相返还财产,不能返还的要折价赔偿;
2、有过错的一方要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规定,部分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有效性。
根据第一百五十七条,无效、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后,行为人应返还财产,不能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责任。
法律分析
合同撤销之后,双方要承担的责任是:
1、当事人因合同而取得的财产,要互相返还,不能返还的,要折价赔偿;
2、有过错的当事人,要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拓展延伸
合同撤销后双方责任划分: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的差异
合同撤销后双方责任划分涉及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根据法律规定,合同撤销后,双方应当根据合同约定、交易方式、违约情况等因素进行责任划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特殊情况和争议,导致责任划分变得复杂。例如,一方可能主张合同撤销后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另一方则认为应当追究违约责任。此外,法律规定的具体解释和适用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因此,在处理合同撤销后双方责任划分时,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并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判断和决策。
结语
根据以上规定,《民法典》明确了合同撤销后双方的责任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应互相返还因合同而取得的财产,无法返还的则需进行折价赔偿。同时,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规定,即使合同的某部分无效,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划分可能面临复杂情况和争议,需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并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