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杀人应根据年龄确定刑责: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恶劣情节需追诉;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刑责但从轻处罚;满16周岁,完全刑责能力。注意,未满18周岁不可判死刑。
法律分析
未成年人杀人的,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确定其所负担的刑事责任。具体分为以下情况:
1、如果行为人已满十二周岁而未满十四周岁的,犯故意杀人罪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如果行为人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属于刑事责任人。需要对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
3、如果已满十六周岁的,则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因此,应当对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被判处死刑。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杀人犯罪的法律制裁及保护措施
未成年人杀人犯罪的法律制裁及保护措施是指针对未成年人涉及杀人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并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杀人犯罪行为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制裁,包括但不限于刑罚、少年管教、社区服务等。然而,与成年人不同,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制裁还应注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因此,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少年司法制度、少年矫正教育、心理辅导等,旨在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重塑价值观,最终实现社会重新融入和个人成长发展的目标。通过这些法律制裁和保护措施的综合运用,既能够对未成年人杀人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又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结语
对于未成年人杀人犯罪行为,法律制裁和保护措施并重。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刑事责任会有所不同。对于十二至十四周岁的情节恶劣者,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十四至十六周岁者,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十六周岁以上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对于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判处死刑。法律制裁同时注重保护,包括少年司法制度、少年矫正教育、心理辅导等,旨在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既能有效制约未成年人杀人犯罪行为,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未成年人的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