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事后报警无效,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包括财产和人身关系纠纷,如债务、房产、合同、损害赔偿、离婚、著作权等。协商可具备法律效力,否则需诉讼处理。
法律分析
一、民事纠纷事后报警有用吗
民事纠纷事后报警是没有用的,可以由当地村委或居委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可以向起诉。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二、民事纠纷怎么处理?
1、协商。双方依靠自身力量,相互妥协和让步,解决纠纷。该方法快捷简便、心平气和,但应以书面方式记载协商内容。
2、调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争议各方相互谅解和让步,最终化解矛盾。当争议各方失去对话基础,寻求第三方调解实为高明选择。
3、仲裁。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由其居中裁决的纠纷解决机制。仲裁一裁终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对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4、诉讼。一方向提出请求,由裁决纠纷的制度。诉讼是最终、最权威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当事人保护权利的最后屏障。
三、民事纠纷有哪些
1、民事纠纷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就人身和财产关系等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法律关系发生的各种纠纷。
2、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
3、民事纠纷包括:债权债务纠纷、房屋产权纠纷、合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离婚纠纷、著作权纠纷等。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民事纠纷的处理一般是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进行认定的,特别是双方如果就有关赔偿的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可以具备法律效力的,但如果达到了立案标准的就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情况下是必须由判决处理的。
结语
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报警是没有用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民事纠纷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的问题,如债权债务、房屋产权、合同、损害赔偿、离婚和著作权等。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可以具备法律效力;而符合立案标准的纠纷需要由裁决。因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是处理民事纠纷的关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十条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规和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六章 法 律 责 任 第八十条 在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鉴定过程中,寻衅滋事,阻挠有关工作人员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扰乱医疗机构、鉴定机构工作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有其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保证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正确履行职权,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制定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