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当事人可以终止合同。合同终止的方式包括清偿、解除、抵消、提存、免除和混同。清偿是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债务的行为,解除可以是单方解除或双方解除,抵消是各方以债权充当债务清偿,提存是债务人将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保存,免除是债权人放弃债权,混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同归于一人。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合同履行完毕后可以终止吗
民法典规定,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的权利义务就会终止,当事人就可以终止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条【合同履行的原则】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五百五十七条【债权债务终止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除债务;
(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二、合同终止的方式有哪些
1、清偿。清偿是按照合同的约定实现债的目的的行为。
2、解除。解除包括单方解除和双方解除,单方解除指当事人一方通过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归于消灭的意思表示,双方解除指双方协议消灭原有的合同。
3、抵消。是指二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之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相互消灭。
4、提存。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
5、免除。即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消灭合同关系的意思表示。
6、混同。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同归于一人,致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
拓展延伸
民法典中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终止条件及相关规定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终止条件及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同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终止,即当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确认合同的履行已经完毕,可以自行解除合同关系。其次,合同可能存在约定的终止条件,如达到一定的时间期限、完成特定的目标等。在满足约定条件时,合同即可终止。此外,合同也可能因为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发生变化,导致无法继续履行,此时合同可以被解除。最后,根据法律规定,一方违反合同义务严重,给另一方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受损害方有权解除合同。总之,民法典明确了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终止条件及相关规定,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结语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履行完毕后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约定条件、不可抗力或违约等方式终止。合同终止意味着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结,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关系,保障各方的权益。民法典明确了合同终止的条件及相关规定,为合同履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四百七十五条 要约可以撤回。要约的撤回适用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