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劳动的开端》评课

《劳动的开端》评课

来源:宝玛科技网

  教材简析:

  《劳动的开端》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继续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那里都要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其中10—29自然段紧扣课题,详细地继续了作者在第一次挑煤的过程中所受的苦难。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本教时在球形设计原理的指导下,紧紧抓住重这一球心来进行教学设计,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课以“哪些原因令我肩头的担子如此沉重?”为探究点,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究造成担子沉重的种种原因,从而体会我受到的苦难。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把握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流程,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来加以。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10—29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重点: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

  教学难点: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手  看图“说”艰难

  1、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能说说吗?谁来说说“我”的家庭状况?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认真看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瘦小、草鞋、羊肠小道、托着扁担、有的同学说他长得面黄肌瘦,身子是皮包骨头;有的说他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脚下是破草鞋;有的说他家很穷,否则小小年纪也不会出来干重活了;有的说山路难走,小男孩挑得煤很重,扁担快把他压扁了;也有的说他很坚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同学看了后,都觉得他很可怜,同时显得很坚强。)

  3、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来表达这幅图的意思吗?(给图取名)(艰难的挑煤之路、挑煤的艰难、重担)

  4、刚才有同学说我肩头的胆子很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大家来估计我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吗?那么这副担子究竟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防来研究研究。该研究什么内容?

  二、主动探究  读文悟“艰难”

  1、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10——29自然段)找一找,令这副担子沉重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如果按一个原因担子句重了10斤的话,看看你能否把这副担子的重量准确地称出来。

  1、读课文找艰难的句子。

  2、组合作学习:

  (1)、交流一下,一共找到了哪些原因。

  (2)、抓住感受最深的1-2个句子,自由选择学法读懂难句。

  4、全班议读: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读读悟语,悟悟读读,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虽然发生在挑煤之前,但是它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更令我肩头沉重。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打秋千”着重写出了煤筐摇晃的厉害程度。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着重理解红肿的肩头和流血的伤口带给我的是巨大的痛楚,但更可悲的是身心俱痛令我肩头更加沉重。

  三、质疑想象  写话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师复述课文,课件出示对话: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训练:(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四、内外结合  积累拓“坚强”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沿着山路,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是如此地沉重和艰难;而当我们听他平静地说出“我明天还去挑。”时,更多的是赞叹和折服。曾有人写下诗句赞美作者吴运铎:威风凛凛数运铎,死神屡屡擦肩过。 拼将残躯酬壮志,换来神州满春色。中国保尔人钦敬。

  当然,在赞叹之余,别忘了去读一读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或去观看电影《九死一生》和电视连续剧《中国保尔》。尤其要读一读,看一看吴运铎后来在战场上3次身负重伤的事迹,想一想这一些事迹与他小时候挑煤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