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汇总-一二九知识竞赛题库

汇总-一二九知识竞赛题库

来源:宝玛科技网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一二·九历史知识

1. 一二·九运动爆发于(B)年。

A、1934 B、1935 C、1936 D、1937 2. 一二·九运动最先在(B)发生,然后得到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A北京 B北平 C天津 D河北 3. 一二·九运动中最流行的口号是:(A)

A、“日本帝国主义!”“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 B、“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C、“卖!”“立即向日本宣战!” 4. 一二·九运动是在(B)的领导下进行。

A、全国 B、中国党 C、左派 5. 一二·九运动的性质是(C)

A、反对资产阶级专政 B、反对封建军阀 C、抗日救国 6. 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B)起举行总罢课。提出罢课的具体目标是:一、誓死反对分割我国领土主权的傀儡组织;二、反对投降外交;三、要求动员全国抗日;四、争取救国自由。呼吁全国各界立即响应,一致行动。要求当局立即释放被捕学生,撤回封锁各校的军警。

A、12月9日 B、12月10日 C、12月11日 D、12月12日 7. 1935年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B),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言和通电,汉奸卖出卖华北与、逮捕爱国学生,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A、《自卫抗战声明书》 B、《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 C、《委员宣言》 D、《不以国民为对手的声明》 8. 在一二·九运动中,赴南京的学生主要是(A)的学生。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天津南开中学 D、天津南开大学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动华北事变,企图使( B)五省脱离中国,由日本控制。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 A 冀、鲁、晋、察、吉 B 冀、鲁、晋、察、绥 C 冀、鲁、晋、察、辽 D 冀、鲁、晋、察、黑 10. “一二·九”学生运动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的进步学生在学校成立的抗日救亡团体是(A )

A 女同学会 B女子爱国会 C女子救国会 D女子救亡会 11. “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在中国党天津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妇女组织是(C )

A 天津妇女救亡会 B 天津妇女自救会 C 天津妇女救国会 12. 在一二·九运动中,( B)学生组成了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A、北平 B、天津 C、上海 D、北平和天津

13.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名言生动准确地概括了( B)爆发前,广大同学当时所面临的严峻社会形势。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4. 1939年,毛在延安召开的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D),深刻地阐述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A、《学生运动是整个人动的一部分》 B、《中国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C、《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D、《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1

15. 刘少奇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划分中国( A)的一个标志。

A、反动时期与时期 B、绥靖时期与抗日时期 C、封建时期与资本主义时期 16. 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和(B)的政治意义同样伟大的。

A、西安事变 B、“五四”运动 C、南昌 D、“二·七”大罢工 17. 以一二·九运动为背景的小说是(A )

A、《青春之歌》 B、《战斗的青春》 C、《青春万岁》

18.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党发出了( C)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A、“日本帝国主义” B、“可耻,抗日光荣”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 在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决定以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准备在1935年12月9日成立( A)的消息,北平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

A、冀察政务委员会 B、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

C、上海市总工会 D、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

20. 1935年12月17日,宋哲元发表(A )称“有煽动利用学生爱国运动”,如仍有“轨外行动”,决予“适当制止”。

A《告北平学生书》 B 《告同学书》 C《敦睦邻邦命令》 21. 1935年12月13日,北平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发表(B ),称:被捕学生已完全释放,及罢课的目的已经达到,望同学们即日恢复学业。

A《告北平学生书》 B 《告同学书》 C《团结到底》

22. 1936年3月31日,为北平第17中学学生( D)死于狱中,北平举行抬棺示威。

A 孙敬文 B 郭明秋 C 刘杰 D 郭清 23. 1936年( B),北平学生举行第4次示威,反对日本继续向华北增兵。沿途军警对队伍不加干涉,并予以同情。

A 5月30日 B 6月13日 C 5月28日 D 12月12日 24. 1935年12月16日,原定本日成立的( A),延期成立。

A 冀察政务委员会 B 华北自治委员会

C 联共委员会 D 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 25. 一二·九运动在历史上讲,是准备( C)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A 百团大战 B “八·一三”淞沪抗战 C 抗日战争 D 西安事变

26. 1935年12月14日北平( B)邀各校学生代表举行茶话会,力劝学生即日复课,“勿作轨外行动”,“顾及华北现在环境,勿因言语引起对外纠纷”。

A 宋哲元 B 秦德纯 C 姚依林 D 张发奎 27. 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D) A.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B.揭露了日本侵华的阴谋

C.由北平到全国各大城市学生运动蓬勃兴起D.到工厂、农村和中宣传抗日救国 28.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的妥协投降,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A)新高潮的到来。

A 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 B 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

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C 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 D中国社会主义运动 29. “一二·九”运动开辟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这就是(A)和()相结合的方向。中国的知识青年,在中国中起着某种先锋作用。

A 知识分子 工农群众 B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C 中国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D 中国党 工农群众 30. 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被称为国防最前线的地区是(B)

A 华东 B 华北 C 东北 D 华南 31. “一二·九”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由此掀起的全国民族的大浪潮,为党正确解决震惊中外的( C )准备了群众条件,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钮,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A 五四运动 B新民主运动 C西安事变 D 五卅运动 32. 当时在教室、在宿舍,青年们时而激昂高亢地歌唱、时而沉痛地低吟着最为流行的救亡歌曲是(B )

A国际歌 B 毕业歌 C松花江上 D 义勇军进行曲 33. 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民族战争转折点的是(D) 。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 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34. “一二·九”运动一开始由学生发起,后涉及到(A) ,最后形成了抗日救国洪流。

A社会各界及海外 B民族资产阶级 C 工人阶级及小手工业者 D 无产阶级 35. “一二·九”运动是(D)。

A.工人运动 B.妇女运动 C.华侨运动 D.学生运动 36.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是(A)

A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 D 新文化运动使人民思想觉醒

37. 12.9日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等12人为代表,向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_A___递交书

A何应钦 B宋哲元 C秦德纯 D 张发奎

38. 12.9日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等12人为代表递交书,提出了__C__项要求

A 4 B 5 C 6 D 7

39. 12月10日,北平发布_D_,指出在目前形势下,首先要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危害民族生存的残暴内战,反对一切出卖民族利益的和行动。

A《自卫抗战声明书》 B《告同学书》 C《团结到底》 D 《宣传大纲》 40. 南京国民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_A_为委员长。

A 宋哲元 B 秦德纯 C何应钦 D 张发奎

41. 在贯彻党的方针过程中,曾经不断反对和克服了“左”倾 A 和 残余和“右”倾 的错误。正因如此,才使得运动始终在正确道路上前进,并得到扩大、深入、持久的发展,直到最后胜利。

A关门主义 冒险主义 机会主义 B冒险主义 关门主义 机会主义 C 冒险主义 机会主义关门主义 D机会主义关门主义 冒险主义 42. “一二·九”运动冲破了与日寇联盟的长期恐怖统治,在统治区内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运动,宣告了 B 大风暴的来临,揭开了中国人民 的序幕。 A抗日战争 民族 B民族 抗日战争 C运动 学生

3

D学生 运动 43. 今天,我们要向“一二·九”时代青年学习的是 C 。

A吃苦耐劳的精神B敢于挑战的精神 C伟大爱国主义和艰苦斗争的精神 D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精神 44. “一二·九”运动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D A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B国动的兴起

C中国党的诞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时期

45. 同志指出: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的准备一样。它推动、准备了___C___。

A西安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抗战 D平型关大捷

46. 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党发表__C__,红军走到陕北打了胜仗而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之下发生的。

A《双十协定》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八一宣言》 D国共合作宣言

多项选择题:

1. 12.9日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等12人为代表递交书,提出的要求包括(ABD)

A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

B不得任意逮捕人民,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C废除《何梅协定》 D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2 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提出罢课的具体目标是(ABCD)

A、誓死反对分割我国领土主权的傀儡组织; B、反对投降外交; C、要求动员全国抗日; D、争取救国自由。

3. 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分为4个大队,分别由(A、D)、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领,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参加的学生总计1万余人。

A中国大学 B南开大学 C 燕京大学 中国大学 D 东北大学 4.“一二·九”运动首先爆发的城市是北平,后迅速波及到全国,有杭州、武汉、(A、B)等。

A上海 B广州 C青岛 D天津

5. 一二九运动受到国内外爱国人士广泛地支持,(C、D)等爱国知名人士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

A胡适 B邓恩明 C 鲁迅 D 宋庆龄 6. “一二九”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有( ABD )

A 日本帝国主义 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 还我青岛 D反对华北自治 7. 1936年1月,(A、C)等地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抗日。

A京 B冀 C津 D鲁 8. 1935年,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 A、B)的强大群众斗争。

A 停止内战 B抗日救亡 C 土地 D 土豪劣绅

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9. 关于“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CD)

A 由民族危机引起 B 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 C 由北京扩展于各地 D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10. 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民主时期两次典型的学生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CD)

A.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都是中国党领导的 C.都是针对当时的形势开展的 D.青年学生都起了先锋作用 11. 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事(BCD)

A直接原因是“九·一八”的爆发

B 提出了“一致对外,停止内战”的口号

C 青年学生在这次运动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D 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2. 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ABC)

A 在党被认为绝对无权 B 军事“围剿”

C 文化“围剿” D 中国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5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1. 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同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哪种状态的内能为最小( D) A:气体 B:液体 C:非晶态 D :晶态 2. 下列哪项不是晶体的性质( A)

A:最大的内能 B:自限性 C:均一性 D:对称性 3. 晶体中的对称轴问题,不可能出现的轴次为( B)

A:一次 B:五次 C:六次 D:三次 4. 一次对称轴的对称型共有多少种( C)

A:25 B:26 C:27 D:28 5. 五次对称轴的对称型共有多少种( A)

A:5 B:6 C:7 D:8 6. 晶体中存在多少种晶类( C)

A:30 B:31 C:32 D:33 7. 旋转反映轴用下列那种符号表示( C)

A:C B:P C:S D:T

8. α=β=γ=90 a≠b≠c是哪种晶系的特点( D)

A:等轴晶系 B:四方晶系 C:三斜晶系 D:斜方晶系 9. 平行于a轴的的晶棱符号可表示为( B)

A:[110] B:[100] C:[010] D:[001] 10. 对于体心格子其结点数为( A)

A:2 B:4 C:1 D:3 11. 面心格子其结点数为( B)

A:2 B:4 C:1 D:3 12. 一个食盐晶胞中含有几个NaCl分子( B)

A:2 B:4 C:1 D:3 13. 布拉维格子共有多少种( C)

A:12 B:13 C:14 D:15 14. 在等径球体的紧密堆积中,八面体空隙是由( B)围成的

A 四个球 B六个球 C八个球 D十二个球 15.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晶体的性质(C)

A 自限性 B 对称性 C同向性 D最大稳定性 16. 四方晶系的几何常数为(B)

Aa=b=c α=β=γ=90° Ba=b≠c α=β=γ=90°C Ca= b=c α=β=γ≠90° Da≠b≠c α=β=γ=90° 17. 均质体的折射率值有(B)个?

A 2个 B1个 C 3个 D4个 18. 下面哪个不是二轴晶光率体的切面(C)

A 垂直光轴的切面 B 垂直bxa的切面 C 垂直光轴面的切面 D平行光轴面的切面 19. 单偏光显微镜不能观察到下面哪一个(D)?

A 晶体的形状 B 晶体的颜色 C 晶体的突起 D 晶体的结晶度 20. 按照解理的完善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属于的是(C)

A 完全解理 B 不完全解理 C 一般解理 D 中等解理

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21. 由矿物折射率与加拿大树胶的折射率不同引起的现象称为(A)

A 突起 B 解理 C 多色性 D 粗糙 22. 下列不属于消光的类型的是(C)

A 平行消光 B 对称消光 C 正消光 D 斜消光 23. 均质体光率体是一个(C)

A 正方体 B长方体 C圆球体 D椭球体 24. 一轴晶正光性光率体的特点(B)

A NeNo C Ne=No D Ng>Nm>Np 25. 一轴晶光率体平行光轴的切面,双折射率等于(B) A Ne+No B Ne-No C Ne×No D 0 26. 一轴晶光率体斜交光轴的切面为(B)切面

A 圆形 B 椭圆 C 长方形 D 菱形

27. 二轴晶矿物的光性符号是根据主折射率Ng、Nm、Np的相对大小来确定的,当(A)时为正光性。 A Ng-Nm>Nm-Np B Nm-Np>Ng-Nm C Np-Nm>Ng-Nm D Ng-Nm>Np-Nm 28. 单偏光镜下能够观察、测定的主要特征:(A) A 晶体的外表特征,如形状、解理等;

B 与晶体对光波吸收有光的光学性质,如颜色、多色性等;

C 与晶体折射率有关的光学性质,如轮廓、糙面、突起、贝克线、色散效应等; D 以上都是。

29. 正吸收的吸收公式:(A)

A Ng>Nm>Np B Np>Nm>Ng C Nm>Np>Ng D Nm>Ng>Np 30. 以下属于正高突起的糙面及轮廓特征的是(D) A 表面光滑,轮廓不清楚,提升镜筒,贝克线移向树胶。 B 表面光滑,轮廓不清楚,提升镜筒,贝克线移向矿物; C 糙面显著,轮廓明显而且较宽; D 表面显得粗糙,轮廓清楚; 31. 影响光程差的因素有(D)

A 矿物性质 B 矿物切面的方向 C 矿片的厚度 D 以上都是

32. 当矿片干涉色为一级灰时,加入(A)后,升高变为二级蓝,降低变为一级橙黄。 A 石膏石板 B 云母石板 C 石英楔 D 什么也不加

33. 一轴晶矿物斜交光轴切片的干涉图中,当视域内只有一个水平黑带时,顺时针旋转物台,黑带向下移动,证明黑十字交点一定在视域的(D)

A 下方 B 上方 C 左方 D 右方

34. 一轴晶平行光轴的干涉图中,加入试板后,视域内干涉色降低,即异名半径平行,可证明(B) A Ne=Ng B Ne=Np C Ng=Np D 都不对 35. 以下可判断二轴晶矿物光性符号为正的是(B)

A Bxa=Np B Bxa=Ng C Bxa=Ne D Bxa=No 36. 以下方法中,不能比较矿物和浸油的折射率的是(D)

A 贝克线法 B 色散法 C 斜照法 D 衍射法 37. 下列哪一项不是X射线衍射的方法(C)

A 劳厄法 B 粉晶法 C 德拜法 D 转晶法 38. 下列哪一项不是X射线衍射对光源的要求(B)

A 稳定 B穿透能力强 C 强度大 D 光谱纯洁 39. X射线衍射试样的晶粒尺寸变小会使(B)

7

A 衍射峰变强 B 衍射峰变弱 C衍射峰变宽 D 衍射峰变窄 40. X射线衍射卡上所列出的衍射强度是(B)

A 绝对强度 B 相对强度 C 标准强度 D 实际强度 41. X射线衍射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着误差,这些误差不包括(B)

A 几何象差 B 视觉象差 C 物理象差 D 测量象差 42. X射线衍射谱的峰位是由(C)决定的

A 物质的含量 B 微观应力 C 晶体常数 D 嵌镶块大小 43. 下列哪个不是X射线衍探测器的扫描方式(D)

A 连续扫描 B 步进扫描 C 跳跃步进扫描 D 跳跃扫描 44. 下列不属于X射线在近代科学工艺上的应用的是(C) A、X射线透视技术 B、X射线光谱技术 C、X射线散射技术 D、X射线衍射技术 45. 对X射线描述错误的是(C)

A、X射线的波长只有0.01—100埃 B、X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的多 C、X射线不是电磁辐射 D、X射线具有波粒二象性 46. 下列不是X射线产生条件的是(D)

A、产生自由电子的电子源 B、设置自由电子撞击靶子

C、施加在阴极和阳极间的高压 D、将阴阳极置于与大气相通的管内

47. 连续X射线光谱又称白色射线,它由某一短波限λo开始直到波长等于无穷大λ∞的一系列波长组成。下列对连续X射线的规律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D)

A、当增加X射线管压时,各种波长射线的相对强度一致增高,最大强度波长λm和短波限 λo变小;

B、当管压保持恒定,增加管流时,各种波长的X射线相对强度一致增高,但λm和λo数值 大小不变;

C、当改变阳极靶元素时,各种波长的相对强度随靶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 D、以上都对。

48. (D)不是X射线探测方法

A、荧光屏法 B、照相法 C、电离法 D、劳厄法 49. 衍射花样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

A、衍射角 B、线形 C、强度 D、衍射线的峰位 50. 衍射仪用的试样要求(D)

A、平板状 B、粉末状 C、块状 D、以上都可以 51. 以下不属于定峰位的方法的是(B)

A、峰巅法 B、割线法 C、切线法 D、重心法 52. 下列不能用来测量线形的方法是(A)

A、微分宽度法 B、半高宽法 C、积分宽度法 D、方差宽度法 53. 下列不是X射线定量相分析方法的是(C)

A、外标法 B、内标法 C、称量法 D、K值法 54. 对衍射线指标化,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

A、原始立方晶体,sin2θ1: sin2θ2: sin2θ3…… =1:2:3:4:5:6:8:9…… B、体心立方晶体,sin2θ1: sin2θ2: sin2θ3…… =1:2:3:4:5:6:8:9…… C、面心立方晶体,sin2θ1: sin2θ2: sin2θ3…… =1:2:3:4:5:6:8:9…… D、原始立方晶体,sin2θ1: sin2θ2: sin2θ3…… =2:4:6:8:10:12:14…… 55. 下列不是热分析的四大支柱之一的是(C)

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差热分析 B 热重分析 C x射线衍射分析 D 热机械分析 56. 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DTA曲线的主要因素是(D)

A 仪器因素 B 试样因素 C 实验条件 D 室内温度 57. 下列不是DTA曲线上出现吸热峰的原因的是(C)

A矿物脱水 B矿物分出气体

C低价元素被氧化为高价元素 D晶体由低温体向高温体转 58. DTA曲线上出现放热峰的原因(A)

A 加热过程中非平衡态晶体的转变 B 固体的熔化、升华 C 液体的气化、玻璃化转变 D B或CO的氧化 5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按测量方式分(A)

A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法 B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法与温度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C 温度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与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法 D混合型差示扫描量热法与温度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60. 热重分析分为(A)

A 静态法与动态法 B 静态法与等温热重法

C 非等温热重法与静态法 D 等温热重法与非等温热重法 61. 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热重曲线的仪器因素(D)

A浮力与对流的影响 B挥发物冷凝的影响 C温度测量的影响 D试样的用量与粒度 62. 影响热重曲线的实验因素有(A)

A升温速率,气氛,纸速 B试样的用量与粒度

C气氛,纸速与试样的用量 D升温速率与试样的粒度

63. 综合热分析法分析矿物时,以下分析参考的基本规律不正确的有(A)

A产生吸热效应并伴有质量损失时,一般是物质脱水或分解;产生热效应伴有质量增加时,为还原过程 B产生吸热效应而无质量损失时,为晶型转变所致;有吸热效应并有体积收缩时,也可能是晶型转变 C产生放热效应并伴有体积收缩,一般为重结晶或有新物质生成

D 没有明显的热效应,开始收缩或膨胀转为收缩时,表示烧结开始。收缩越大,烧结进行得越剧烈 . 综合热分析的应用包括(D)

A 分析矿物的组成,设计高温材料的配方

B 设计高温材料的配方,矿物结晶结构上细微变化的研究 C 矿物结晶结构上细微变化的研究与纯度测定

D 分析矿物的组成,设计高温材料的配方,矿物结晶结构上细微变化的研究 6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应用范围不包括的是(D)

A 纯度测定 B 水泥矿物水化过程的研究 C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D 设计高温材料的配方 66. 差热分析的应用范围不包括的是(D)

A 胶凝材料水化过程的研究 B 高温材料的研究 C 类质同象矿物的研究 D 纯度测定 67. 以下不是TEM的基本成像原理的是(D)

A衍射衬度 B 散射衬度 C 相位衬度 D 反射衬度 68. 以下不是电子显微镜镜筒必须具有真空的原因(D)

A 防止气体电离和放电现象 B 防止电子灯丝被氧化 C 防止高速电子与分子碰撞而散射降低成像衬度以及污染样品 D增加透明度 69. 以下不是透射电镜主要性能指标(B)

9

A 点分辨率 B 线分辨率 C 放大倍数 D 加速电压 70. 电子透镜的象差主要包括(C)

A 色差 球差 相差 B 球差 象散 相差 C 色差 球差 象散 D 色差 相差 象散 71. 以下不是TEM试样直接制备方法有(D)

A超薄切片法 B 薄膜法 C 粉末分散法 D 萃取复型法 72. 透射电镜研究聚合物不可以归纳为(D)

A 非晶态聚合物分子形态的研究 B 结晶态聚合物的晶体形态和结构的研究 C 嵌段共聚物,接枝与共混体系细微结构的研究 D 表面的研究 73. 扫描电镜的最佳分辨率并不取决于(A)

A 电子束量的多少 B 电子在试样中的扩散效应

C 信噪比 D 杂散电磁场的干扰及机械振动大小等因素 74. 扫描电镜的衬度不包括(D)

A 形貌衬度 B 原子序数衬度 C 电压衬度 D 相位衬度 75. 用于透射电镜分析的样品,不满足的条件有(A) A 试样最大尺寸不超过0.5mm

B 100kv以上的透镜,样品厚度不超过0.1-2000nm

C 样品中不得含有水分、易挥发物质及带有酸碱性的和任何具有腐蚀性的物质

D 化学稳定性好,在电子束轰击下,不损坏,不荷电,样品必须非常清洁,切忌尘埃、棉花纤维、金属屑等物的污染

76. TEM样品间接制备方法有(A)

A 一级变型法,二级变型法 B 三级变型法 萃取复型法 C 萃取复型法 三级变型法 D 三级变型法 二级变型法 77. 扫描电镜对样品的要求不对的是(C)

A 样品必须在真空中长时间稳定,不含水分的固体

B 样品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有氧化膜的要事先除掉,有油污的要清洗干净。 C 样品尺寸以直径30mm,厚25mm为宜

D 生物样品一般需要脱水干燥、固定、着色、真空镀膜后,才能进行观察分析 78. 试样镀膜的方法没有以下哪一项(D)

A 真空镀膜 B 离子溅射镀膜 C 化学镀膜 D 氧化镀膜 79. 以下哪一项不是分子的弯曲振动(D)

A 变形振动 B 摇摆振动 C 卷曲振动 D 伸缩振动 80. 对无机化合物来说,不是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内在因素的是(D)

A 质量效应 B 化学键强度的影响 C 物质状态的影响 D 吸收带的类型 81. 不是压片法的优点是(A)

A 没有溶剂和糊剂的干扰,不能一次完整的获得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B 可以通过减小样品的粒度来减少散光。从而获得尖锐的吸收带

C 只要样品能变成细粉,并且加压下不发生结构变化,都可以用压片法进行测试 D 可用于定量分析, 压成的薄片便于保存 82. 以下不是常用的制膜法的是(D)

A 熔融法 B 溶液成膜法 C 直接剥离薄片 D 真空蒸法 83. 红外分析时,定量分析选择的分析波长谢列不满足条件的是(B) A 所选吸收带必须是样品的特征吸收带

B 所选特征吸收带能被溶剂或其它组分的吸收带干扰

C 所选特征吸收带有足够高的高度,并且高度对定量组分浓度的变化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10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D 尽量避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区

84. 不是红外光谱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是(D)

A 标准法 B 吸光度比法 C 补偿法 D 积分强度法 85. 红外光谱的吸收谱带分为(C)

A 基频带 倍频带 宽频带 B 倍频带 合频带 宽频带 C 合频带 基频带 倍频带 D 宽频带 合频带 倍频带 86. 热分析中,“程序”控制温度并非是指 (B)

A线性升温 B变温 C循环 D线性降温 87. 以下不是升温对DTA曲线影响的是(D) A 升温越快,容易出现尖锐而狭窄的峰 B 升温不同明显影响峰顶峰温度向高温偏移

C 升温速度不同影响相邻峰的分辨率,较低的升温速度率使相邻峰易于分开,而升温速率太快容易使相邻峰合并

D 升温不同对 峰顶温度无明显影响 88. 背散射电子特征(B )

A 其能量与入射电子的能量相近,运动方向受收集极电场的影响 B 背散射电子发射量随元素表面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C 背散射电子不随元素表面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变化 D 背散射电子能量与入射电子的能量相差很大

. 单晶样品在电子衍射时,在感光板上形成的衍射花样是(A)

A 点花样 菊花线 B 环花样 菊花线 C 菊花线 线花样 D 线花样 点花样 90. 多晶样品的电子衍射花样是(B)

A 点花样 线花样 B 环花样 线花样 C 菊花线 线花样 D 线花样 环花样 91. 电子透镜成像引起色差的原因(B) A 磁透镜对波长不同的光具有相同的焦距 B 磁透镜对不同波长的电子有不同的会聚能力 C 不良的生产工艺

D 镜体不同部分对电子有不同的会聚能力

92. 下列哪一项不是电子透镜采用磁透镜作会聚透镜的原因(C) A 磁透镜的焦距可以做得很短,获得较大的放大倍数和较小的球差 B 静电透镜要求过高的电压,难以解决仪器的绝缘问题 C 静电透镜成像效果差

93. 红外光谱的主要研究范围(A)

A 晶体的晶格振动 B 金属有机物的金属无机键 C 分子的纯转动 D 金属无机物的金属有机键 94. 下列不是糊状法制样品具有的优点是(D)

A 凡能变成细粉的样品,均可用该法测定 B 方便快速

C 可以获得样品在红外区的完整光谱 D 制成的样品便于保存 95. 糊状法制样品的缺点(B) A 重复性好,难用于定量分析

B 只能用于测试可以磨成细粉的样品,对于某些坚硬的、有黏着性、柔软性和弹性的样品,多数场合得不到满意的红外光谱 C 制得的样品不便于保存 D 不能得到尖锐的吸收带

11

96. 红外定量分析时,哪一项不具备分析波波长选择的条件:(B) A 所选吸收带必须是样品的特征吸收带

B 所选吸收带能被溶剂或其它组分的吸收带干扰 C 所选吸收尽量避开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区

D 带有足够的高度,并且高度对定量组分浓度的变化有足够的灵敏度

97. 热分析法中,应用的最早、应用得最广和研究的最多的一种热分析技术是(A) A 差热分析 B 热重分析 C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D 热机械分析 98. 电子显微分析与其它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方法相比不具有的特点(D) A 具有在极高放大倍率下直接观察试样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

B 为一种微区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成像分辨率达到0.2~0.3nm(TEM),可直接分辨原子,能进行纳米尺度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组成分析 C 各种仪器日益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 D 操作复杂

99. 电磁透镜要得到清晰且与物体的几何形状相似的图象,哪一项不是必须满足的(D) A 磁场分布是严格轴对称; B 满足旁轴条件; C 电子波的波长(速度)相同 D电子波的波长不同 100. 透射电镜的结构(A)

A光学成像系统 B电子系统 C电气系统 D 减震系统

多项选择题

101. 晶体的性质包括下列哪几项( BCD)

A:最大的内能 B:自限性 C:均一性 D:对称性 102. 晶体三大晶族中的对称轴问题,有可能出现的轴次为(ACD ) A:一次 B:五次 C:六次 D:三次 103. 二轴晶光率体的切面包含以下哪几种?(ABD)

A 垂直光轴的切面 B 垂直bxa的切面 C 垂直光轴面的切面 D平行光轴面的切面 104. 单偏光显微镜可观察到晶体的哪些性质?(ABC)

A 晶体的形状 B 晶体的颜色 C 晶体的突起 D 晶体的结晶度 105. 按照解理的完善程度,可以分哪为三类(ABD)

A 完全解理 B 不完全解理 C 一般解理 D 解理 106. 下列属于晶体消光类型的是(ABD)

A 平行消光 B 对称消光 C 正消光 D 斜消光 107. 晶体的光率体包含下列哪几种(BCD)

A 正方体 B三轴椭球体 C圆球体 D旋转椭球体 108. 以下可判断二轴晶矿物光性符号为正的是(AB)

A Bxo=Np B Bxa=Ng C Bxo=Ne D Bxa=No 109. 以下方法中,可以用来比较矿物和浸油的折射率的方法是是(ABC) A 贝克线法 B 色散法 C 斜照法 D 衍射法 110. X射线衍射方法包括下列哪几种(ABD)

A 劳厄法 B 粉晶法 C 德拜法 D 转晶法

111. 为了得到稳定的X射线光谱,下列哪些项是X射线衍射对光源的要求(ACD) A 稳定 B穿透能力强 C 强度大 D 光谱纯洁 112. X射线衍射在测量过程中存在着误差,这些误差包括(ACD)

1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几何象差 B 视觉象差 C 物理象差 D 测量象差 113. 下列属于X射线在近代科学工艺上的应用的是(ABD) A、X射线透视技术 B、X射线光谱技术 C、X射线散射技术 D、X射线衍射技术 114. 以下属于定峰位的方法的是(ACD)

A、峰巅法 B、割线法 C、切线法 D、重心法 115. 热分析的四大支柱包含以下哪几项(ABD)

A 差热分析 B 热重分析 C x射线衍射分析 D 热机械分析 116. 下列哪些项是影响DTA曲线的主要因素是(ABC)

A 仪器因素 B 试样因素 C 实验条件 D 室内温度 117. DTA曲线上出现吸热峰可能的原因的是(ABD)

A矿物脱水 B矿物分出气体

C低价元素被氧化为高价元素 D晶体由低温体向高温体转

118. 综合热分析法分析矿物时,以下分析参考的基本规律正确的有(BCD)

A产生吸热效应并伴有质量损失时,一般是物质脱水或分解;产生热效应伴有质量增加时,为还原过程 B产生吸热效应而无质量损失时,为晶型转变所致;有吸热效应并有体积收缩时,也可能是晶型转变 C产生放热效应并伴有体积收缩,一般为重结晶或有新物质生成

D 没有明显的热效应,开始收缩或膨胀转为收缩时,表示烧结开始。收缩越大,烧结进行得越剧烈 11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应用范围包括的是(ABC)

A 纯度测定 B 水泥矿物水化过程的研究 C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D 设计高温材料的配方 120. 差热分析的应用范围包括的是(ABC)

A 胶凝材料水化过程的研究 B 高温材料的研究 C 类质同象矿物的研究 D 纯度测定 121. 以下哪些项是TEM的基本成像原理的是(ABC)

A衍射衬度 B 散射衬度 C 相位衬度 D 反射衬度 122. 以下哪些项是电子显微镜镜筒必须具有真空的原因(ABC)

A 防止气体电离和放电现象 B 防止电子灯丝被氧化 C 防止高速电子与分子碰撞而散射降低成像衬度以及污染样品 D增加透明度 123. 以下哪些项是透射电镜主要性能指标(ACD)

A 点分辨率 B 线分辨率 C 放大倍数 D 加速电压 124. 以下哪些项是TEM试样直接制备方法(ABC)

A超薄切片法 B 薄膜法 C 粉末分散法 D 萃取复型法 125. 在红外分析中以下哪些项是分子的弯曲振动(ABC)

A 变形振动 B 摇摆振动 C 卷曲振动 D 伸缩振动 126. 对无机化合物来说,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可能的内在因素是(ABC)

A 质量效应 B 化学键强度的影响 C 物质状态的影响 D 吸收带的类型 127. 压片法的优点包括哪些项(BCD)

A 没有溶剂和糊剂的干扰,不能一次完整的获得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B 可以通过减小样品的粒度来减少散光。从而获得尖锐的吸收带

C 只要样品能变成细粉,并且加压下不发生结构变化,都可以用压片法进行测试 D 可用于定量分析, 压成的薄片便于保存

128. 以下哪些项是升温对DTA曲线的影响规律(ABC) A 升温越快,容易出现尖锐而狭窄的峰

13

B 升温不同明显影响峰顶峰温度向高温偏移

C 升温速度不同影响相邻峰的分辨率,较低的升温速度率使相邻峰易于分开,而升温速率太快容易使相邻峰合并

D 升温不同对 峰顶温度无明显影响

129. 电磁透镜要得到清晰且与物体的几何形状相似的图象,哪些项是必须满足的(ABC) A 磁场分布是严格轴对称; B 满足旁轴条件; C 电子波的波长(速度)相同 D电子波的波长不同

1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概论

1.

Unlike brittle ceramics, A are frequently lightweight,low-cost alternatives to metals in stru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s.

A. polymers B. glasses C. semiconductors D. structural steel 2. The term superalloys refers to a broad class of metals with especially B . A. high strength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B. fracture toughness C. hardness D. fatigue strength 3. The two main categories of materials are D and functional materials.

A. polymers B. glasses C. semiconductors D. structural materials 4. Silicon is a/an C . A. good electrical conductor B. electrical insulator C. semiconductor D. polymer 5. The B leads to loss of visible light transmission by providing a light-scattering mechanism. A. high melting point B. porosity C. ductility D. chemically stable 6. The general term for noncrystalline solids with compositions comparable to the crystalline ceramics is

A .

A.glass B. composite C. polymer D. semiconductor 7. As the descriptive title implies, “plastics” commonly share with metals the desirabl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A .

A. ductility B. fracture toughness C. hardness D. fatigue strength 8.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ir A . A. structure B. porosity C. ductility D. chemically stable 9. D is relatively invisible rather than polymers visible, but has a comparable social impact. A.glass B. composite C. polymer D. Semiconductor 10. Precise control of chemical purity allows precise control of A properties. A. electronic B. mechanical C. optical D. molecular weight 11. With appropriate impurity additions, some of the A display semiconducting behavior. A. ceramics B. composites C. polymers D. metals

12.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ir A. A. structures B. composites C. blend D. molecular weight

13. Only about A porosity can cause Al2O3 to be translucent, and porosity can cause the material to be

completely opaque.

A. 0.3%, 3% B. 3%, 0.3% C. 0.5%, 5% D. 5%, 0.5%

14. The wide range of materials available to engineers can be divided into B categories. A. four B. five C. six D. seven

15. Al2O3 is C in a wide variety of severe environments, whereas Al would be oxidized. A.glass B. composite C. chemically stable D. chemically unstable 16. By forming the product shape during the C, complex forms can be obtained. A. melting stage B. lower melting point C. glassy stage D. viscous stage

17.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ost common magnetic ceramics leads to some D spin pair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net magnetic moment below that possible in metals.

A. opposite B. perpendicular C. parallel D. antiparallel

18. There is, however, another category of magnetic behavior in which the relative A is substantially

15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greater than 1 (as much as 106). Such magnitudes provide importa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 permeability B. induction C. field D. magnitude

19. A Bloch C is a narrow region in which the orientation of atomic moments changes systematically by “180°”.

A. edge B. boundary C. wall D. line

20. As a result, the small area hysteresis loop of a B magnet provides a minimum source of energy loss. A. hard B. soft C. light D. heavy

21. As with the garnet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agnetoplumbites is substantially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e ferrite spinels. There are, in fact,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for C . A. atoms B. electrons C. cations D. anions

22. As the descriptive title implies, “plastics” commonly share with metals the desirabl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A .

A. ductility B. fracture toughness C. hardness D. fatigue strength

23. Stainless steels are B resistant to rusting and staining than carbon and low-alloy steels. (A) not (B) more (C) less (D) no 24. Microstructures of rapidly solidified alloys are characteristically C . (A) coarse-grained (B) white (C) fine grained (D) grey

25. The excellent electric conductivity makes them the leading material for D . (A) insulators (B) semiconductors (C) radiators (D) electrical wirings

26. The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have the C structure retained at room temperature. (A) ferrite (B) martensite (C) austenite (D) graphite

27. Once a thin, tenacious oxide coating formed on its surface, titanium’s A works to its advantage. (A) reactivity (B) density (C) toughness (D) hardness 28. The stress versus D is plotted to be the fatigue curve.

(A) strain (B) strength (C) elongation (D) number of cycles 29. The elastic region of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is the initial B portion. (A) nonlinear (B) linear (C) distinct (D) plastic

30. The slope of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in the elastic region is the modulus of A . (A)elasticity (B) plasticity (C) rigidity (D) shear 31. Toughness is defined as the total D under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A) length (B) height (C) width (D) area

32. The B test is available as a relatively simple alternative to the tensile test. (A) impact (B) hardness (C) toughness (D) fatigue

33. Ferrous alloy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amount of carbon in the alloy composition. One is

steel with less than 2wt% carbon, the other is D . (A) stainless steel (B) grey iron (C) white iron (D) cast iron 34. A more traditional form of cast iron with reasonable ductility is A .

(A) malleable iron (B) white iron (C) gray iron (D) ductile iron 35. The high B of HSLA steels is the result of optimal alloy selection and carefully

controlled processing.

(A) brittleness (B) strength (C) stress (D) fracture 36. Tool steels are used for cutting, forming, or otherwise C another materials. (A) heating (B) melting (C) shaping (D)loading 37. In the pull test, the specimen is pulled in tension D . 1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slowly (B) quickly (C) rapidly (D) at a constant rate

38. The strain induced in a typical metal bar loaded below its yield strength at room temperature can be

calculated from B .

(A) Ohm’s law (B) Hooke’s law (C) Arrhenius equation (D) Diffusion equation 39. The D of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in the elastic region is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A) linearity (B) length (C) height (D) slope

40. The term fracture mechanics has come to mean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failure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preexisting A . (A) flaws (B) patterns (C) fibers (D) directions

41. Stainless steels require alloy additions to prevent damage from a B atmosphere. (A) warm (B) corrosive (C) nitrogen (D) dry

42. Most superalloys contain chromium addition for oxidation and C resistance. (A) shrinkage (B) expansion (C) corrosion (D) elongation 43. A B curve is the immediate result of the tensile (or pull) test.

(A) stress versus strain (B) load versus elongation (C) creep (D) fatigue

44. The load versus elongation is normalized for D to obtain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A) width (B) cross section (C) length (D) geometry 45. The plastic region is the D portion in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A) slope (B) linear (C) distinct (D) nonlinear 46. Ductility is frequently quantified as the percent elongation at D . (A) expansion (B) last (C) beginning (D) failure 47. Applying a shear stress on a sample, it will produce A .

(A) an angular displacement (B) a linear extension (C) a linear contraction (D) an elongation 48. Sharp notches can give lower impact energy values due to the C at the notch tip. (A) opening (B) crack (C) stress concentration (D) size

49. Tool steels require alloy additions to obtain sufficient B for machining applications. (A) ductility (B) hardness (C) brittleness (D) elasticity

50. The absence of A in the rapid solidified alloys helps make them among the most easily

magnetized materials.

(A) grain boundaries (B) pores (C) iron (D) carbon

51. A composition of 5 wt% of A additions will several as an arbitrary boundary between low

alloy and high-alloy steels.

(A) noncarbon (B) carbon (C) silicon (D) iron 52. A cast iron is formed into a final shape by pouring molten metal into a D .

(A) pool (B) solution (C) specimen (D) mold 53.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D is the distortion and reformation of atomic bonds.

(A) elastic deformation (B) flaws (C) stress concentration (D) plastic deformation

54. Ther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elastic deformation, viz., a contraction C the extension caused

by a tensile stress.

(A) parallel to (B) owing to (C) perpendicular to (D) attention to

55. Low-carbon steels that are ductile in room-temperature test could become B when exposed to

lower-temperature ocean environments.

(A) smooth (B) brittle (C) ductile (D) reactive 56. Aluminum, magnesium and titanium share the property of C . 17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ductility (B) brittleness (C) low density (D) high temperature strength 57. Aluminum is an fcc material and therefore has 12 A systems, leading to good ductility. (A) slip (B) composition (C) coordination (D) valence 58. Fracture toughness is represented by the symbol C . (A) σ (B) ε (C) KIC (D) ρ

59. Fatigue is the general phenomenon of material failure after several D to a stress level below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ss.

(A) loadings (B) heatings (C) formation (D) cycles of loading

60. Fracture toughness is the D value of the stress-intensity factor at a crack tip necessary to produce

catastrophic failure.

(A) important (B) critical (C) intermediate (D) lower

61. Creep can be defined as plastic deformation occurring at high temperature under constant load over a

long A period.

(A) time (B) distance (C) mobility (D) expansion

62. The indenter used in the hardness test is B than the test piece. (A) softer (B) harder (C) lighter (D) higher

63. Elastic deformation is D deformation. It is fully recovered when the load is removed. (A) permanent (B) long (C) nonlinear (D) temporary

. The maximum stress in the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 is termed the C strength. (A) yield (B) compressive (C) tensile (D) bending

65. The refractory metals are especially resistant to A .

(A) high temperatures (B) strain (C) chemicals (D) impact

66. Ferrous alloys fall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steel and cast iron, based on the amount of C in the

alloy composition.

(A) iron (B) steel (C) carbon (D) silicon 67. The refractory metals are especially resistant to A .

(A) high temperatures (B) strain (C) chemicals (D) impact

68. Creep is probably more important in ceramics because B applications are so widespread. A. room-temperature B. high-temperature C. low temperature D. factory

69. The D gives the most basic design data, including modulus of elasticity,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A. hardness test B. fracture toughness test C. fatigue test D. impact energy test

70. 3. The final glass-ceramic product is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cal and A far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ceramics.

A.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B. fracture toughness C. electricity conductivity D. density 71. D may be the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strength of a ceramic material. A. composition B. bond type C. grain size D. flaws

72. For glass-ceramics, optimum temperature exist for A the small crystallites. A. nucleating and growing B. depressing the growth of C.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D. decreasing

73. The resistance of glass-ceramics to mechanical shock is largely due to the elimination of B .

A. impure B. stress- concentrating pores C. additions D. cracks

74. The common use of ceramics and glasses at high temp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ir inherent brittleness

1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leads to a special engineering problem called B .

A. Creep B. thermal shock C. Static fatigue D. brittle fracture

75. Creep can be defined as B occurring at high temperature under constant load over a ling time

period.

A. elastic deformation B. plastic deformation C. failure D. cracks extension

76. Thermal shock follows from the properties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C in one of two ways. A. hardness B. strength C. thermal conductivity D. impact energy 77. Ceramics are relatively weak in A but relatively strong in A .

A. tension compression B. compression tension C. hardness tension D. tension hardness 78. The elimination of A made polycrystalline Al2O3 a nearly transparent material. A. porosity B. crack C. dislocation D. impurity

79. In term of mechanical behavior, A occurs below Tg with viscous deformation occurring above

Tg.

A. elastic deformation B. plastic deformation C. temporary deformation D. permanent deformation

80. For metals, fatigues is a loss of strength created by microstructural damage generated during B .

For ceramics and glasses, the fatigue phenomenon is observed but without B . The reason is that a B rather than B mechanism is involved. A. static loading, cyclic loading, chemical, mechanical B. cyclic loading, cyclic loading, chemical, mechanical C. cyclic loading, static loading, mechanical, chemical D. static loading, static loading, mechanical, chemical

81. For the synthesis of tempered glass, slow cooling to room temperature allows the interior to contract

considerably more the surface, causing a net A residual stress on the surface balanced by a smaller tensile residual stress in the interior.

A. compressive B. tensile C. big D. small

82. The inherent brittleness of ceramics combined with their common applica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

make B a major concern.

A. Creep B. thermal shock C. magnetic properties D. optical properties

83. D are high-temperature-resistant structural materials that play crucial role in industry. A. metals B. polymers C. semiconductors D. refractories

84. Single fibers several kilometers long must be manufactured with a minimum of A . A. scattering centers and light-absorbing impurity ions B. transmitting light C. refracting light D. absorbing of light

85. Ceramic materials are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hat consist of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elements

bonded together primarily by C . A. ionic bonds B metallic bonds C. ionic and/or covalent bonds D. hydrogen bonds 86. C in brittle ceramic materials are regions where stress concentrates

A. impurities B. dislocations C. pores D. cracks

87. Thermal shock follows from the properties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C in one of two ways. A. hardness B. strength C. thermal conductivity D. impact energy

88. A include oxides that form oxide polyhedra, which can connect with the network of SiO44-

19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tetrahedral associated with vitreous SiO2.

A. network formers B. network modifiers C. network intermediates D. network deformer . For ceramics, D frequently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creep.

A. grain size B. porosity C. strength D. grain boundaries 90. The absence of A in ceramics and glasses account for their transparency.

A. Impurity B. conduction electrons C. slip system D. metallic bond 91. Each B bond is a pair of electrons shared between adjacent atoms.

A. double B. covalent C. metallic D. ionic

92. The term polymer simply means \"many B ,\" where is the building block of the

long-chain or network molecule.

A. monomers, monomer B. mers, mer C. blocks, block D. groups, group

93. Among the general-use polymers, note that B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a copolymer as

discussed in Section 9.1

A. PS B. ABS C. PVC D. PE

94. For linear structures, there are two such parameters. C the second length parameter is a

hypothetical one in which the molecule is extended as straight as possible (without bond angle distortion A. Root-mean-square length B. Molecular weight C. Extended length D. Hypothetical length

95. C are added to reduce the inherent combustibility of certain polymers such as polyethylene. A. Stabilizers B. Colorants C. Flame retardants D. Plasticizer

96. A common synonym for polymers is \" A ”, a name derived from the deform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fabrication of most polymeric products.

A. plastics B. ceramic C. metal D. conductor

97. C polymers are the opposite of thermoplastics. They become hard and rigid upon heating. A. Viscous B. Thermoplastic C. Thermosetting D. Elastic

98. For typical B , linear polymers such as polyethylene and polyvinyl chloride, there are two

bond lengths per mer, or m=2n

A. monofunctional B. bifunctional C. trifunctional D. polyfunctional

99. A used to reduce polymer degradation. They represent a complex set of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large variety of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xidation, thermal, and ultraviolet). A. Stabilizers B. Colorants C. Fillers D. Plasticizer 100. The initiation reaction converts the C of one monomer into a single bond. A. double bond, metallic bond B. covalent bond, metallic bond C. double bond, single bond D. ionic bond, single bond

101. A common synonym for polymers is \" A ”, a name derived from the deform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fabrication of most polymeric products.

A. plastics B. ceramic C. metal D. conductor

102. B properties such as transparency and color, so important in ceramic technology, are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selection of polymers.

A. Mechanical B. Optical C. Metallic D. Conductive

103. Thermoplastic polymers become soft and deformable upon heating. This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olymeric molecules.

A. linear B. natural C. synthetic D. cross-linking

104. C can strengthen a polymer by restricting chain mobility. In general, C are largely

used for volume replacement, providing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reduced cost.

20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Stabilizers B. Colorants C. Fillers D. Plasticizer

105. The one D electron is free to react with the nearest monomer, extending the molecular chain by

one unit

A. metallic bonding B. covalent bonding C. double bonding D. unsatisfied bonding 106. B polymers will become soft and deformable upon heating

A. Viscous B. Thermoplastic C. Thermosetting D. Elastic

107. n CH2=CH2 ( CH2-CH2 )n illustrates the overall reaction of C by the process of chain

growth.

A. nylon B. polyethylene C. polystyrene D.polyacetal

108. For linear structures, there are two such parameters. First is the A , L, given by Llm. A. root-mean-square length B. molecular weight C. extended length D. hypothetical length

109. The extent of cross-linking is controlled by the amount of C addition. This permits control of

the rubber behavior from a gummy material to a tough, elastic one. A. chlorine B. bromine C. sulfur D. phosphorus

110. B are additions to provide color to a polymer where appearance is a factor in materials

selection.

A. Stabilizers B. Colorants C. Flame retardants D. Plasticizer

111. A C is another form of alloying in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already formed polymeric molecules

are mixed together.

A. polystyrene B. linear polymer C. blend D. polyformaldehyde

112. There are two distinct ways in which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can take place. A and A. Chain growth, step growth B. Chain growth,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C. Step growth,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D. Chain growth, copolymerization 113. C is a polymeric structure in which side groups are irregularly placed. A. isotactic B. syndiotactic C. atactic D. polyfunctional 114. D is added to soften a polymer.

A. Stabilizers B. Colorants C. Flame retardants D. Plasticizer

115. In the A range, the modulus drops precipitously an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is leathery. A.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B. viscou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C. critical temperature D. rubbery transition temperature

116. There are two distinct ways in which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can take place. A and A. Chain growth, step growth B. Chain growth,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C. Step growth,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D. Chain growth, copolymerization

117. A is a polymeric structure in which side groups are along one side of the molecule. A. isotactic B. syndiotactic C. atactic D. polyfunctional

118. Thermoplastic polymers become soft and deformable upon heating. This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olymeric molecules.

A. linear B. natural C. synthetic D. cross-linking

119. C is another form of alloying in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already formed polymeric molecules

are mixed together.

A. polystyrene B. linear polymer C. blend D. polyformaldehyde

120. An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adding large side groups is to add a polymeric molecule to the side of the

chain. This process, called B . 21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cross-linking B. branching C. polymerization D. vulcanization

121. By contrast of D , must be cooled in the mold to prevent distortion

A. graft polymers, thermosetting polymers B. thermoplastics, thermosetting polymers C. branch polymers, graft polymers D. thermosetting polymers, thermoplastics 122. The phenol-formaldehyde is formed by the process of B .

A. Chain growth B. Step growth C.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D. thermosetting growth 123. Thermoplastic polymers become soft and deformable upon heating. This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olymeric molecules.

A. linear B. graft C. branch D. cross-linking 124. The boundary between elastic and glass behavior is known as the A . A.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B. viscou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C. critical temperature D. rubbery transition temperature

125. In ( CH2-CH2 )n, n is termed the C and is also designated DP.

A. root-mean-square length B. molecular weight

C.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 length of polymerization.

126. B is a polymeric structure in which side groups are alternating along opposite sides of the

molecule.

A. isotactic B. syndiotactic C. atactic D. polyfunctional

127. In fabricating D products, they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mold at the fabrication temperature

(typically 200 to 300℃)

A. graft B. thermoplastic C. branch D. thermosetting

128.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condensation by-products in step growth processes provides the descriptive

term C . A. Chain growth B. Step growth C.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D.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129. A (also known as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involves a rapid, “chain reaction” of chemically

activated monomers.

A. Chain growth B. Step growth C.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D. thermosetting growth 130. In C-glass, C means B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31. A give cement early strength and curing.

A. Accelerators B. Air entrainers C. Bonding admixtures D. Coloring agents 132. Concrete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 A .aggregate composite B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C .natural composite D .polymeric matrix material

133. Wood is a structural analog of A , that is , a natural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A fiberglass B glass fiber C concrete D metallic matrix material

134.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result is obtained for the case of perpendicular loading of the reinforcing fibers.

This isostress condition is defined by B . A.cccmmmfff B. cmf

2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C.

PfPcfAfEffAfEff D. PcPmPf cAcEccAcEc135. In AR-glass, AR means B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alkali resistant (for concrete reinforceme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36. B reduce air-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 to give entrapped air bubbles and resulting workability

and freeze-thaw durability.

A .Accelerators B. Air entrainers C. Bonding admixtures D. Coloring agents 137. In E-glass, E means C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alkali resistant (for concrete reinforceme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38. D retard curing and prevent bonding between hardened and fresh concrete. A. Accelerators B. Air entrainers C. Bonding admixtures D. Retarders 139. Fiberglass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B . A aggregate composite B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C natural composite D metallic matrix material

140. Three common fiber configurations are illustrated in Figure 1.

Parts (a) show the use of A .

A .continuous fibers B. discrete fibers

C. chopped fibers D. woven fabric configuration

141. This loading parallel to reinforcing fibers- isostrain condition is

true even though the elastic module of each component will tend to be quite different. In other words, A . A

cccmmmfff B cmf

Figure 1

1mfC LcLmLf D EcEmEf142. In B composites, failure generally originates in the matrix phas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for these materials, it is desirable to have a relatively weak interfacial bond allowing fibers to pull out.

A. metal-matrix B. ceramic-matrix C. polymer-matrix D. metal-matrix,ceramic-matrix 143. In S-glass, S means D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alkali resistant (for concrete reinforceme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44. D provide surface colors.

A .Accelerators B. Air entrainers C. Bonding admixtures D. Coloring agents

145. For the aggregate case, a simple approximation to the results for aggregate composites is given in the

general form as C .

cA.

ccmmmfff B.

cmf

23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nnnPPmPfcllhhC. D. c

146. B typifies human-made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Various fiber geometries are commonly

used in any case.

A glassfiber B fiberglass C wood D concrete 147. In A-glass, A means A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alkali resistant (for concretereinforceme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48. C produce abrasion-resistant surface. A .Accelerators B. Air entrainers C. Surface hardeners D. Retarders

149. Three common fiber configurations are illustrated in Figure 1. Parts

(b) show the use of B .

A. continuous fibers B. discrete fibers

C. chopped matrix D. woven fabric configuration Figure 1 150. Composites include D which combine different

components on the microscopic scale.

A. multiphase alloys B. multiphase ceramics C. microcircuits D .concrete

151. Wood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C . A aggregate composite B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C natural composite D metallic matrix material 152. In A-glass, A means A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alkali resistant (for concrete reinforceme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53. While concrete has been a construction material for centuries, there are numerous composites developed

in recent decades that use a similar C . A aggregate composite concept

B dispersion-strengthened concept C particulate-reinforcement concept D metallic matrix material

154. Three common fiber configurations are illustrated in Figure 1. Parts (c)

show the use of C . A continuous fibers B discrete fibers

C chopped fibers D woven fabric configuration

155. A classic example is fiberglass. The A of small-diameter glass

Figure 1

fibers is combined with the of the polymeric matrix.

A strength, ductility B ductility, strength C strength, stiffness D stiffness, ductility

156. In C-glass, C means B . A common soda-lime silica B 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t C electrical composition D high strength and modulus

157. In part II we discussed the four categories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But Chapter 11 identified a fifth typ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 A , which is important for electrical rather than mechanical properties.

2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semiconductors B. conductors C. ceramics D. metals

158. C are ceramiclike compounds formed from combinations of elements clustered around group ⅣA. A. Intrinsic semiconduction B. Extrinsic semiconduction C. Compound semiconductors D. N-type semiconduction

159. To summarize, the A of a solid is the sum of contribution from negative and positive charge carriers. A. conductivity B. resistivity C. permeability D. electricity 160. D is an n-type dopant because it has five valence electrons.

A. Aluminum B. Silicon C. Boron D. Phosphorus 161. This deficiency of one (B) can easily produce an electron hole. A. atom B. electron C. neutron D. proton

162. C is to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what steel is to the automotive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A. Phosphorus B. Aluminum C. Silicon D. Vanadium

163. B results from impurity additions known as dopants, and the process of adding these components

are called doping.

A. Intrinsic semiconduction B. Extrinsic semiconduction C. P-type semiconduction D. N-type semiconduction

1. The A is a nearly horizontal plateau in which the number of charge carriers is fixed. A. exhaustion range B. intrinsic range C. extrinsic range D. conductive range

165. Many compounds have the B structure, which is the diamond cubic structure with cations and

anions alternating on adjacent atom sites.

A. fcc B. zinc blende C. bcc D. Hcp

166. The D is an amplifier, since slight increase in emitter voltage can produce dramatic increases in

collector current.

A. rectifier B. emitter C. transducer D. transistor

167. The “extra electron” that is not needed for bonding is relatively unstable and produces a D near the

conduction band.

A. acceptor level B. Fermi level C. conductive level D. donor level

168. In extrinsic semiconduction, C activation produces a single charge carrier as opposed to the two

carriers produced in intrinsic semiconduction.

A. optical B. magnetic C. thermal D. electric

169. The plateau in conductivity between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regions is termed the A for p-type

behavior rather than exhaustion range.

A. saturation range B. intrinsic range C. extrinsic range D. conductive range

170. The structural steel and glass windows of modern buildings are familiar to us all. But the miniaturized

applications of B materials are generally less so.

A. liquid-state B. solid-state C. gas-state D. electronic-state

171. B results from impurity additions known as dopants, and the process of adding these components

are called doping.

A. Intrinsic semiconduction B. Extrinsic semiconduction C. P-type semiconduction D. N-type semiconduction

172. 1. an electrical current loop generates a A field, illustrated by a set of magnetic flux lines. A. magnetic B. electrical C. force D. heat

173. The C and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at any given point near the current loop is given by H, a

vector quantity.

25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length B. weight C. magnitude D. height

174. some materials are inherently magnetic; that is, they can generate a magnetic field without a

macroscopic B current.

A. magnetic B. electrical C. force D. heat

175. The “pairing” of dipoles is symbolic of the interaction of B orbitals that occurs on the atomic scale

in magnetic materials.

A. atomic B. electron C. molecule D. ion

176. The A , M, is the volume density of magnetic dipole mo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solid.

A. magnetization B. magnet C. molecule D. moment

177. For some materials, the D increase dramatically with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 weight B. direction C. length D. induction

178.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ost common magnetic ceramics leads to some D spin pair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net magnetic moment below that possible in metals.

A. opposite B. perpendicular C. parallel D. antiparallel

179. The magnetic moments of cations on tetrahedral and octahedral sites are antiparallel. There for,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trivalent ions between these two sites in the inverse spinel structure leads to C of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net magnetic moment for the crystal.

A. increase B. another C. cancellation D. adding

180. There is, however, another category of magnetic behavior in which the relative A is substantially

greater than 1 (as much as 106). Such magnitudes provide importa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 permeability B. induction C. field D. magnitude

181. By continuing to increase the magnitude of the A field, material can again be saturated (at an

induction of -Bs). As before, a remanent induction (-Br) remains as the field is reduced to zero. A. reversed B. parallel C. antiparallel D. perpendilular

182. It can be a A quantity (for spin “up”) or negative (for spin “down”). The orientation of spin is, of

course, relative but is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 magnetic contribution of associated electrons. A. positive B. parallel C. antiparallel D. reversed

183. For these, the term “ C metals” has been given, that is, elements in the periodic table representing a

gradual shift from the strongly electropositive elements of groups ⅠA and ⅡA to the more electronegative elements of ⅠB and ⅡB.

A. refractory B. heavy C. transition D. precious

184. Each unpaired electron contributes a single Bohr D to the “magnetic nature” of the metal. A. meter B. minute C. moment D. magneton

185. This is simply a case of an electron configuration stabilizing the system as a whole. As such, this case is

analogous to the electron D that is the basis of the covalent bond. A. equaling B. decreasing C. increasing D. sharing

186. In effect, domains favorably A with the applied field “grow” at the expense of those not favorably oriented.

A. oriented B. decreased C. increased D. shared

187. We can appreciate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domain growth can occur by noting the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B between adjacent domains.

A. edge B. boundary C. volume D. line

188. Bloch C is a narrow region in which the orientation of atomic moments changes systematically by

2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180°”.

A. edge B. boundary C. wall D. line

1. During domain A , the domain wall shifts in a direction to favor the domain more closely oriented

with the applied field.

A. growth B. decrease C. reduce D. divide

190. For the inverse spinel, the trivalent ions occupy the tetrahedral sites and one-half of the octahedral sites.

The divalent ions occupy the remaining half of the octahedral sites.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16 trivalent ions being equally divided between tetrahedral and octrahedral sites. All D divalent ions are, then, located at octahedral sites.

A. 4 B. 6 C. 16 D. 8

191. The historical model of a magnetic material is magnetite (Fe3O4 = Fe Fe2O4), with Fe2+ and Fe3+ ions

being distributed in the C spinel configuration. A. antiparallel B. parallel C. inverse D. reverse

192. The A within a ferromagnetic hysteresis loop represents the energy consumed in traversing the loop. A. area B. volume C. length D. angle

193. Although unsuited for ac power application, the D magnets are ideal as permanent magnets. The

large area contained within the hysteresis loop, which implies large ac losses, simultaneously defines the “power” of a permanent magnet.

A. light B. heavy C. soft D. hard

194. Although the term ferrite is sometimes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the term magnetic ceramic, the

ferrites are only one group of ceramic crystal structures exhibiting B behavior. Another is the garnets. A. ferrimagnetic B. ferromagnetic C. electrical D. electronic 195. A remarkable new family of A materials has exhibited the property of superconductivity. A. ceramic B. metal C. glass D. polymer

196. Superconductivity in metals had been associated with a limited set of elements and alloys which, above

Tc, were relatively B conductors.

A. better B. poor C. greater D. good

197. In a similar way, a specific family of oxide ceramics, traditionally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insulators,

was found to exhibit superconductivity with substantially A Tc values than possible with the best of the metallic superconductors.

A. higher B. poor C. lighter D. lower

198. As a result, the small area hysteresis loop of a B magnet provides a minimum source of energy loss. A. hard B. soft C. light D. heavy

199. A second source of energy loss in ac application is the generation of fluctuating electrical currents (eddy

currents) induced by the fluctuating A field. A. magnetic B. electronic C. electrical D. thermal

200. The energy loss comes directly from Joule heating (= I2R, where I is current and R is resistance). This

loss can be reduced by the D resistivity of the material. A. dividing B. lighting C. decreasing D. increasing

201. Further improvement of magnetic properties is produced by cold-rolling sheets of the silicon steel. This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 permeability along certain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s. A. smaller B. lower C. greater D. lighter

202. One of the early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amorphous metals has been as ribbons for A

magnetic applications.

27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soft B. hard C. heavy D. light

203. The absence of grain boundaries in this material apparently accounts for the B motion of domain

walls.

A. hard B. easy C. heavy D. light

204. The major barrier to wide applic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has been the relatively A critical

temperature, Tc, above which the superconducting behavior is lost.

A. low B. high C. easy D. light

205. The recent, rapid progress in producing B Tc valu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xide material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a major revolu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materials.

A. lower B. higher C. easier D. lighter 206. Both ferrites and garnets are A magnets.

A. soft B. hard C. heavy D. light

207. As with the garnet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agnetoplumbites is substantially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e ferrite spinels. There are, in fact,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for C . A. atoms B. electrons C. cations D. anions

208. Permanent magnets fabricated from these materi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B coercive field and low

cost.

A. low B. high C. easy D. light

209. Recording tape consists of fine particles of γ-Fe2O3 oriented on a plastic tape. The resulting thin film of

Fe2O3 has a B hysteresis loop. A. “soft” B. “hard” C. “heavy” D. “light”

210. High-fidelity record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residual magnetization of the film being C to the electrical signal produced by sound.

A. antiparallel B. parallel C. proportional D. reverse

211. Active research following the initial success of the Ba-Y-Cu-O type materials is expected to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eramics with B Tc values, and, consequently, higher operating temperatures for engineering designs involving superconducting ceramic magnets.

A. lower B. higher C. easier D. lighter

212. Ceramic superconductors, rather than their metallic counterparts, are proving to have relatively B

operating temperature and, thereby, vastly wid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 low B. high C. easy D. light

213. Ceramics involves high strength and ABD . A. high melting point B. insulation

C. ductility D. chemically stable 214. Alloys include ABC

A. brasses B. aluminum alloys C. titanium alloys D. iron 215. BCD is common examples of composite.

A. ceramics B. concrete C. wood D. fiberglass 216. ABC is typical of the traditional ceramics. A. aluminum oxide B. magnesium oxide C. silica D. ethylene 217. Glass-ceramics involves BC . A. high melting point B. low-thermal-expansion coefficients

2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C. high strength D. chemically stable

218. The ceramic Al2O3 has a significantly AD than does the metallic Al. A. higher melting point B. lower melting point C. opaque D. chemical stability 219. Which one among the following items is not a cast iron? BD

(A) white iron (B) austenite (C) ductile iron (D) ferrite 220. Which mechanical property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tensile test? ABD (A) elastic modulus (B) yield strength (C) hardness (D) ductility

221. There are two distinct ways in which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can take place. AC . A. Chain growth B.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C. step growth D. copolymerization

225. Additives to polymers include ABC . A. fillers B. colorants

C. stabilizers D. fusing assistants

222. In the equation below, AC is wrong for the case of perpendicular loading of the reinforcing fibers. A.cccmmmfff B. cmf

C.

PfPcfAfEffAfEff D. LcLmLf cAcEccAcEc223. Composites do not include AB .

A. multiphase alloys B. polyethylene C. wood D. concrete

224. For AD composites, failure originates in or along the reinforcing fibers. As a result, a high

interfacial strength is desirable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composite strength A. polymer-matrix B. ceramic-matrix C .cement-matrix D. metal-matrix

226. BD do not belong to semiconductors.

A. CdSe B. SiO2 C. GaAs D. CaO

225. AC are p-type dopant because it has three valence electrons.

A. Aluminum B. Silicon C. Boron D. Phosphorus 227. About Fermi level (EF), the descriptions AD are wrong.

A. The energy of the highest filled state in the energy band (at 0oC) is the Fermi level.

B. Since the energy levels below EF are full, conduction requires electrons to increase their their energy to

unoccupied levels.

C. Ar these levels (E> EF), the accessibility of unoccupied levels in adjacent atoms yeilds high mobility of

free electrons through the solid.

D. For semiconductor, EF falls in the center of the valence band. 228. AB are important examples of insulators.

A. ferroelectrics B. piezoelectrics C. superconductors D. thermocouples 229. About magnetic induction (B), which description below are right? ABCD A. B = μH

B. the magnitude of B is the flux density.

C. the magnetic induction is analogous to current density in the electronic behavior.

29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D. The units for B are webers/m2.

300. Which metals below are not nonmagnetic CD A. Mn B. Cr C. Cd D. Cu

301. What data can we obtaind directly from the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 ABD A. saturation induction Bs B. coercive field Hc

C. magnetization M D. remanent induction Br

30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1.

以下不属于决定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主要因素是;D

A.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及分布情况 B.基体材料的性能及含量 C.界面的结合情况 D.添加剂种类 2. 一般来讲,生产批量大、数量多及外形复杂的小产品,多采用A

A.模压成型 B.手糊工艺 C.喷射工艺 D.连续成型工艺 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即:B

A.自身凝固过程 B.与乙烯类单体共聚的过程 C.自聚过程 D.外界条件(紫外线)作用过程 4. 过氧化物的特性指标不包括:C

A. 活性氧含量 B. 临界温度 C. 分子量 D. 半衰期 5. 以下不属于影响玻纤强度的因素是:D

A. 玻纤直径和长度 B. 化学成分 C. 存放时间 D. 玻璃纤维的质量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应用最普遍、用量最大的一类树脂是:A

A. 不饱和聚酯树脂 B. 环氧树脂 C. 胶衣树脂 D.酚醛树脂 7. 以下不属于玻璃纤维的处理方法的是:B

A. 后处理法 B. 池窑拉丝法 C. 前处理法 D. 迁移法 8. 以下不属于玻璃纤维表面毡和玻璃纤维短切毡作用的是:D

A . 增强胶衣,防止表面微裂纹;

B . 形成富树脂层以提高模具光洁度和耐腐蚀性能; C . 消除玻纤布在表面产生的痕迹。 D. 增加材料强度 9. 不饱和聚酯树脂胶液的配制方法是:A

A. 先加引发剂,再加促进剂 B. 先加促进剂,再加引发剂 C. 引发剂和促进剂同时加入 D. 只加引发剂 10. 响蜂窝夹层性能的因素不包括:D

A. 含胶量 B. 玻纤布 C. 蜂窝尺寸和高度 D. 外界环境 11. 泡沫塑料的发泡方法不包括:C

A物理发泡法 B机械发泡法 C紫外线发泡法 D化学发泡法 12. 模压成型工艺的成型压力较其它工艺方法(),属于()A

A. 高,高压成型 B. 相仿,中压成型 C. 低,低压成型 D. 远小于,无压成型 13. 模压成型工艺所用树脂一般为环氧树脂与:D

A. 不饱和聚酯树脂 B. 琼脂 C. 胶衣树脂 D. 酚醛树脂 14. 俗称SMC的“三大员”不包括:D

A. 不饱和聚酯树脂 B. 玻璃纤维 C. 填料 D. 水 15. 生产中,胶布含胶量控制方法不包含下列的:D

A. 调整树脂胶液粘度 B. 调整胶布浸胶时间 C. 调节胶辊间距 D. 调整胶液成分 16. 层压工艺中的三大工艺参数不包含:D

A 成型压力 B温度 C时间 D粘度

31

17.

缠绕线型分类不包括:D

A环向缠绕 B纵向缠绕 C螺旋缠绕 D直接缠绕 18. 缠绕工艺分类不包括:C

A干法缠绕 B半干法缠绕 C螺旋缠绕 D湿法缠绕 19. 在环向缠绕中,其缠绕角必须:A

A 大于70° B 小于70° C 等于70° D 其它 20. 缠绕设备中床头箱作用为传递电机动力与: B

A加热 B变速 C传输 D供电 21. 固化炉加热方式不包括下列的:D

A、电阻加热 B、远红外加热 C、蒸汽加热 D、加热油换热 22. 不是拉挤制品应用领域的是:D

A、耐腐蚀领域 B、电工领域 C、建筑领域 D、耐高温领域 23. 连续成型工艺中的连续指的是:C

A 增强材料连续 B基体材料连续 C从添加原料到成品过程连续 D设备连续 24. 为适应连续制管要求,通常选用的增强材料不包括(B)

A连续玻纤粗纱 B方格布 C短切纤维毡 D表面毡 25. 从连续成型工艺特点出发,使用较多的树脂是(C)

A环氧树脂 B高粘度树脂 C不饱和聚酯树脂 D酚醛树脂 26. 拉挤成型工艺不同于其他工艺的地方是外力拉拔和(A) A挤压模塑 B浸胶 C预成型 D切割 27. 拉挤成型所用的增强材料绝大部分是(A)

A玻璃纤维 B 聚酯纤维 C 钢纤维 D碳纤维 28. 连续制管工艺中,对树脂的要求不包括(D)

A粘度低 B 浸润性好 C较短的固化时间 D较高的固化放热峰 29. 常见的典型耐腐蚀结构管材的结构层最主要的作用是(A)

A提供较高的机械强度 B防渗漏 C表面光滑 D耐磨损

30. 离心法制管是将树脂、玻纤和填料按一定比例加入到旋转的模具内,依靠高速旋转产生的(A),

使物料在模内挤压密实,固化成型的一种方法。

A离心力 B向心力 C 重力 D 剪切力 31. “EPF”的工艺特点不包括(D)

A整个过程是连续 B生产效率高 C制品性能好 D所用引力较小 32. 添加树脂的方法不包括(D)

A预混法 B用树脂泵 C采用喷射成型法 D手工涂刷

33. 一般说,用连续纤维增强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A)短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A优于 B次于 C等同于 D无法比较

34. 注射成型是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成型方法,它不适用于(C)复合材料。 A、热塑性 B、热固性 C、SMC 35. 注射成型工艺在(A)复合材料生产中应用最广。 A、热塑性 B、热固性 C、SMC

36. FRTP注射过程中的定向作用分为大分子定向和(B)两个方向 A 小分子定向 B纤维定向 C喷射定向 D牵引定向 37. 热固性片状模塑料是(A),热塑性片状模塑料则是(A) A 热压成型 冲压成型 B冲压成型 热压成型 C 注射成型 冲压成型 D热压成型 注射成型

3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38. 生产热塑性片状模塑料的原材料主要是(A)

A 树脂 增强材料 B 纤维 增强材料 C 树脂 墙体材料 D 树脂 填料 39. 天然纤维加入到水泥基材料中后,复合材料的(A)和韧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A 抗拉强度 B 弹性 C 脆性 D 耐碱性 40. 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品中最常用的玻璃纤维是(A)

A耐碱玻纤 B中碱玻纤 C E-玻纤 D无碱玻纤

41. 在机械化喷射工艺中,模具与喷一般的移动方式是(D)。 A 模具移动,喷静止 B模具静止,喷静止 C 模具移动,喷移动 D模具静止,喷移动 42. 水泥对玻璃纤维的微观侵蚀有(A)和化学侵蚀

A物理侵蚀 B离子侵蚀 C反应侵蚀 D溶液侵蚀 43. 在通常的研究中,习惯于把()界面称为液相表面。A

A气-液 B液-液 C气-固 D液-固

44. 在通常的研究中,习惯于把()界面称为固相表面。C

A气-液 B液-液 C气-固 D液-固

45. 以下那种理论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A)

A润湿理论 B化学键理论 C优先吸附理论 D防水层理论

46. 什么理论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能起化学反应?(B)

A润湿理论 B化学键理论 C优先吸附理论 D防水层理论 47. (C)认为在基体树脂和增强体的界面上可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

A润湿理论 B化学键理论 C优先吸附理论 D防水层理论

48. (D)认为经过偶联剂处理并覆盖的玻璃表面是疏水表面,可以防止水分侵蚀,从而改善复合材

料湿态强度。

A润湿理论 B化学键理论 C优先吸附理论 D防水层理论 49. 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的观点不包含:D

A微裂纹破坏理论 B界面破坏理论 C化学结构破坏理论 D断层破坏理论 50. 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型时,一般在高温条件下,界面上以()为主体反应。A

A主价键结合 B次价键结合 C静电作用 D范德华力结合 5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时,界面上以()为主体反应。B

A主价键结合 B次价键结合 C静电作用 D范德华力结合

52. 硅烷偶联剂中的R基团针对不同的聚合物基体可以是双键、环氧基、氨基等,R基团若为双键,

则:A

A可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交联反应,在界面实现牢固的化学键结合 B可参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形成化学键结合的界面层 C自聚成高分子链结构

D实现与基体分子的插入与缠结

53. 硅烷偶联剂中的R基团针对不同的聚合物基体可以是双键、环氧基、氨基等,R基团若为环氧基、

胺基,则:B

A可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交联反应,在界面实现牢固的化学键结合 B可参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形成化学键结合的界面层 C自聚成高分子链结构

D实现与基体分子的插入与缠结

54.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常用的沃兰处理剂是:A

33

A有机铬类偶联剂 B有机硅类偶联剂 C钛酸酯类偶联剂 D过氧化物类偶联剂 55. 有机硅类偶联剂中的X基团处理玻璃纤维表面所经历四个阶段的顺序是:B

①偶联剂Si上的三个不稳定X基团发生水解 ②低聚体与基质表面的-OH形成氢键 ③缩合成低聚体

④在干燥或固化过程中与基质表面形成共价键并伴随少量的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56.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常用的沃兰处理剂的化学名称是:C

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B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C甲基丙烯酸氯化铬盐 D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多项选择题 1. 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的“混合材料”和“化合材料”的特征是AB

A.多相体系 B. 复合效果 C.强度高 D.耐腐蚀 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三个主要阶段不包括:CD

A. 链引发 B. 链增长 C. 链转移 D. 链膨胀 3. 影响凝胶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ABC

A. 引发剂、促进剂用量 B.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C. 胶液体积和制品表面积影响 D. 增强材料的影响 4. 聚酯树脂从粘流态转为不能流动的凝胶,再到坚硬固体的固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ACD

A. 凝胶阶段 B. 伸长阶段 C. 定型阶段 D. 熟化阶段 5. 模压成型中,模压料的工艺性包括:ABD

A. 流动性 B. 收缩性 C. 柔韧性 D. 压缩性 6. 模压料收缩的影响因素包括:ACD

A. 原材料的影响 B. 界面的影响

C. 模具结构和制品形状的影响 D. 成型工艺条件的影响 7. 短纤维模压料的基本组分包括:ABD

A. 短纤维增强材料 B. 树脂基体 C. 水 D. 辅助材料 8. 模压成型工艺的压力制度包括:ABC

A.成型压力 B.加压时机 C.放气充模 D.模压温度 9. 层压工艺成型压力的大小是由树脂特性、(C)、(D)、流动度和升温速度等确定的。

A板长 B温度 C板坯的厚度 D树脂含量 10. 干法缠绕的特点不包括:BD

A制品质量稳定 B设备投资小 C 设备清洁 D 产品强度高 11. 连续制管所用原材料不包括(AC):

A碳纤维 B 树脂 C 短切纤维 D 纤维毡

12. 拉挤成型所得的制品用于宇航、航空、造船等领域时所用的增强材料包括(BCD) A植物纤维 B 芳纶纤维 C 玻璃纤维 D碳纤维 13. 拉挤成型的特点包括(ABD)

A生产效率高 B制品性能可靠 C制品的纵向和横向强度固定 D可定长切割

14. 离心法制管工艺中配料过程包括(BCD)

3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原料的清洗 B原料的选择 C原料的称量 D原料的混合

15. 树脂的可模塑性主要取决的因素不包括:(CD)

A流变性 B热性能 C粘度 D耐久性 16. 挤出成型工艺的优点包括(ABC)

A能加工绝大多数热塑性复合材料及部分热固性复合材料; B生产过程连续,自动化程度高; C 工艺易掌握及产品质量稳定等; D可生产各种形状的制品。

17. 短切纤维原丝单螺杆挤出法的缺点包括(ABD)

A玻璃纤维受损伤较严重; B料筒和螺杆磨损严重; C纤维和树脂混合不均匀; D 生产速度较低。

18. 天然纤维加入到水泥基材料中后,复合材料强度的提高取决于(ABC)

A纤维的用量 B纤维的长度 C纤维的分散性 D 纤维的干燥程度 19. 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防止侵蚀途径包括(ABD)

A提高玻璃纤维抗碱性能 B玻纤的被覆处理 C加入酸液 D降低水泥碱度

20. 对于不同组分形成的复合材料,根据组分本身特点和复合特点,对材料有着不同的复合效果,包

括:ABC

A组分效果 B结构效果 C界面效果 D系统效果 21. 化学吸附的特点不包括:ABC

A有选择性; B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是单分子层; C吸附和解吸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D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是多分子层。 22. 导致接触角的滞后效应的因素包括:BCD

A表面离析; B固体表面的粗糙度; C表面的化学不均匀性; D污染

35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无机材料工艺学

1. 材料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性能特征,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和( B ) A 金属材料 B 功能材料 C 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复合材料 2.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中,( D )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 A 原料的破碎 B 粉备 C 烘干 D 高温热处理 3. 在拌水后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的材料称为( A ) A 水硬性胶凝材料 B 非水硬性胶凝材料 C 气硬性胶凝材料 D 水泥 4. 广义的玻璃包括无机玻璃,有机玻璃,金属玻璃等,狭义的玻璃仅指无机玻璃,最常见的是( B ) A 硼酸盐玻璃 B硅酸盐玻璃 C金属玻璃 D硒玻璃 5. 陶瓷按组成可分为( C )、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 A 日用瓷 B 建筑瓷 C 硅酸盐陶瓷 D 结构陶瓷 6. 陶瓷的致命弱点在于( D )。

A 硬度 B 强度 C 韧性 D 脆性 7. 水泥的工艺流程简单的说就是( A )。

A 两磨一烧 B 一磨两烧 C 两磨两烧 D 三磨一烧 8. 水泥原料经烘干、配料、粉碎制成生料粉,然后喂到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 B )。 A 湿法 B 干法 C半干法 D半湿法 9. 目前各国的水泥生产均以(C)生产技术作为优先发展对象。 A干法中空窑 B 立波尔窑 C窑外分解窑 D立筒预热器窑

10.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玻璃不需要进行的一个环节是( A )。 A 粉备 B 原料的破碎 C 成型 D 高温热处理 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常使用的原料方解石的主要成分是( A )。 A CaCO3 B CaO C SiO2 D Al2O3 12. 钙质原料主要提供材料组成所需的( B )。

A CaCO3 B CaO C SiO2 D Al2O3 13. 陶瓷使用的钙质材料一般为( B )。

A石灰石 B 方解石 C泥灰岩 D白垩

14. 用于烧制硅酸盐水泥熟料的钙质原料一般为石灰石和( B )。 A 方解石 B 泥灰岩 C 白泥 D 白垩 15. 玻璃中的CaO主要作用是( C )。

A 反应剂 B 助熔剂 C 稳定剂 D 澄清剂 16. 在硅酸盐水泥生产中,为便于配料又不掺硅质校正原料,要求黏土质原料的 SiO2与Al2O3和Fe2O3

之和之比最好为( C )。

A 3.7-4.1 B 2.9-4.0 C 2.7-3.1 D 2.5-3.0 17. 黏土中的氧化镁含量应小于( A )。

A 3.0% B 4.0% C 2.0% D 1.0% 18. 黏土中混入的硫酸盐主要是( C )。

A 方解石 B 赤铁矿 C 石膏 D 菱镁矿 19. CaCO3·MgCO3是下列哪种矿物的分子式( B ) 。

A 方石英 B 白云石 C 菱镁矿 D 方解石 20. 滑石的化学通式为:( C )。

3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BaCO3·MgCO3 B BaCO3·Al2O3 C 3MgO·4SiO2·H2O D Al2O3·10 H2O 21. 玻璃生产中长石的技术要求是:( A )。

A Al2O3>16%,Fe2O3<0.3% B Al2O3>16%,Fe2O3<0.4% C Al2O3>20%,Fe2O3<0.4% D Al2O3>20%,Fe2O3<0.3% 22. 玻璃生产中高岭土的技术要求是( C )。

A Al2O3>16%,Fe2O3<0.3% B Al2O3>16%,Fe2O3<0.4% C Al2O3>30%,Fe2O3<0.4% D Al2O3>30%,Fe2O3<0.3% 23. 玻璃生产中叶腊石的技术要求是( C )。

A Al2O3>16%,Fe2O3<0.3% B Al2O3>16%,Fe2O3<0.4% C Al2O3>25%,Fe2O3<0.4% D Al2O3>25%,Fe2O3<0.3%

24. 当O/Si比小时,主要为断键作用,助熔作用强烈;当O/Si比大时主要为积聚作用的是哪类原料

在玻璃中的作用( B )。

A 长石类原料 B氧化锂类原料 C纯碱 D芒硝 25. 石英的主要化学成分为( A )。

A SiO2 B CaO C Al2O3 D MgO 26. 在陶瓷和玻璃工业中常用之做熔剂原料是( A )。

A 镁质原料 B 氧化锂 C钠 D氢氧化钠

27. 在陶瓷工业生产中,白云石和方解石及滑石一样,可以用来配制釉料起( B )作用。 A 融化 B 熔剂 C 溶质 D 熔制 28. 在硅酸盐水泥生产中,BaO可以稳定( C )。 A α-C2S B C3A C β-C2S D γ-C2S 29. 高铝矾土按其成因可分为( A )和风化两种类型。 A 沉淀 B 溶解 C 粉合 D A+B

30. 使物质着色的物质,称为物质的着色剂。着色剂的作用,是使物质对光线产生选择性吸收,显出一定

的颜色. 但( B )不使用着色剂。

31. 硅酸盐水泥熟料由C2S、C3S、C3A和下边的那种组成?( B ) A C4S B C4AF C C3AF D C12A7

32. 在水泥熟料中四个主要氧化物中,下边哪个为( A )碱性氧化物。 A CaO B Al2O3 C Fe2O3 D SiO2

33. 玻璃结构是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配制、有序程度以及它们间的结合状态。玻璃结构可分为

三种尺度来讨论:其中( C )的尺度为亚微结构范围。 A 0.2—1nm B 1—3nm C 3—几百nm D 微米以上 34. 配合料一般制备与加工的工艺为:( B )

A 烘干—破碎—配料—成型 B 破碎—烘干—配料—成型 C 配料—破碎—烘干—成型 D成型—烘干—破碎—配料

35. 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之间只能以(A)相连,否则结构不稳定。 A.共顶方式 B.共棱方式 C.共面方式 D 其它

36.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以一定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来表示,采用符号C.这一龄期为(D)。 A 1天 B 3天 C 7天 D 28天

37. 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中,具有固定组成的六方板状结构的是( B )。 A C-S-H凝胶 B 铝酸钙 C 钙矾石 D 其它 38. “两磨一烧”指的是哪种材料的生产工艺。(A) A 水泥 B 玻璃 C 陶瓷 D 耐火材料

39. 水泥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游离CaO的量,因为它直接影响水泥( B )性能。

37

A 水泥强度性能 B 水泥体积安定性 C 凝结时间 D 抗侵蚀性能。 40. 高岭土中的结合水为哪种结合水?( A )

A 化学结合水 B 物理化学结合水 C 机械结合水。 41. 热压烧成一般应用于哪种材料的制备?( C ) A 水泥 B 玻璃 C 陶瓷 D 耐火材料

42. 阿利特在适量液相存在的条件下,生成温度大约在( B )。 A 800 ℃ B 1250℃ C 1600 ℃ D 2000 ℃ 43. 水泥煅烧过程中,固相反应发生在( C )。

A 干燥带 B 预热带 C 放热反应带 D 烧成带 44. 不同窑型生产的熟料最易磨的为(A)。

A 立窑熟料 B 湿法回转窑熟料 C 干法回转窑熟料 D 回转要熟料+矿渣 45. 以下哪种不是主要的水泥组成材料( D )。 A 熟料 B 石膏 C 混合材 D 石灰石 46. 水泥窑尾废气温度大约在( B )。

A 30℃ B 300℃ C 1200℃ D 1350℃

47. 国家标准规定水泥生产要控制SO3含量不得超过(A)。 A 3.5% B 5.5% C 7.5% D 10% 48. 高岭土(Al2O3·2SiO2·2H2O)中的H2O是:( A )

A 化学结合水 B 物理化学结合水 C 机械结合水 D物理结合水 49. 回转窑中温度最高的是(C )。

A 分解带 B 放热反应带 C 烧成带 D 预热带 50. 回转窑的斜度为( B )。 A 3º B 3º-5º C 5º D 4º-6º 51. 陶瓷玻化成瓷期的起始温度是( D ) A 800℃ B 850℃ C 900℃ D 950℃ 52. 陶瓷的主要原料包括( D )。

A 粘土 B 高岭石 C 蒙脱石 D 以上全是 53. 属于悬浮预热器的是( A )。

A 旋风预热器 B笼子预热器 C 波尔预热器 D AQC预热器 54. C3S的生成是在( B )。

A放热反应带 B 烧成带 C分解带 D余热带 55. 水泥生料的主要原料不包括( B )。 A 石灰石 B 煤 C 粘土 D铁粉 56. 一次风占燃烧所需要空气量的( A )。

A 15%-30% B 20%―50% C 40%―60% D 50%―70% 57. 石膏的作用为( A )。

A 调凝剂 B 降低烧成温度 C 水泥的原料 D 助熔剂 58. 玻璃熔制的主要设备为( C )。

A 立波尔窑 B 倒燃窑 C 池窑 D 辊道窑 59. 能够单独形成玻璃网络形成体的单键能一般大于( D ) A 251kJ/mol B 235 kJ/mol C 350 kJ/mol D 335 kJ/mol

60. 扎哈里阿森(Zachariasen)提出的形成氧化物玻璃的规则中,氧多面体应当相互(A) A 共角 B 共棱 C 共面 D 不相联

61. 下列氧化物中,加入过量会使玻璃的料性变短的是( B )

3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SiO2 B CaO C MgO D Na2O 62. 淬火和退火同一玻璃的密度相比较,( C )

A前者大于后者 B 相同 C 前者小于后者 D 无法判断 63. 玻璃配合料的均匀度一般要求大于( C ) A 85% B 90% C 95% D 98% . 玻璃网络外体的单键能一般小于( A )

A 251kJ/mol B 235 kJ/mol C 350 kJ/mol D 335 kJ/mol 65. 下列化学键中,容易形成玻璃的是:( D ) A 离子键 B 共价键 C 金属键 D 极性共价键 66. 玻璃退火点的粘度为:( C ) A 1013Pa·S B 1011Pa·S C 1012Pa·S D 1010Pa·S

67. 查哈里阿森(Zachariasen)提出的形成氧化物玻璃的规则中,氧的配位数不大于( A ) A 2 B 3 C 4 D 5

68. 下列哪个不是调整陶瓷坯料的添加剂: ( C ) A. 解凝剂 B. 结合剂 C. 减水剂 D. 润滑剂 69. 陶瓷坯料成型方法中,哪种含水量最低: ( C )

A 注浆坯料 B.可塑坯料 C.压制坯料 D其它

70. 从硅酸盐水泥生产熟料实际组成来看,其氧化钙的低限大约为: ( B ) A 55% B 62% C 67% D 72% . 71. KH为: ( A )

A. 石灰饱和系数 B. 石灰标准值 C. 李和派克石灰饱和系数 D. 水硬率 72. KH,SM( ),生料难道;反之易烧。SM,IM( )难烧,要求较高的烧成温度。(D)A. 高 低 B.低 高 C. 低 低 D. 高 高 73. 玻璃的组成不包括: ( A )

A. 玻璃游离体 B. 玻璃形成体 C. 玻璃调整体 D. 玻璃中间体 74. 配料计算中芒硝含率指:( B ) A. 芒硝引入的Na2O / 纯碱引入的Na2O

B. 芒硝引入的Na2O / (芒硝引入的Na2O+纯碱引入的Na2O) C. 纯碱引入的Na2O / 芒硝引入的Na2O

D. 纯碱引入的Na2O / (芒硝引入的Na2O+纯碱引入的Na2O) 75. 普通玻璃中,煤粉的含率在生产上一般控制在:( D ) A. 0.2%-3.5% B. 5%-8% C. 18%-26% D. 3%-5% 76. 水泥熟料烧成后进行(C)对改善熟料质量有很大好处。 A慢冷 B室温冷却 C急冷 D先慢冷再急冷 77. 铝酸三钙(C3A)属( D )晶系。

A. 正方 B. 立方 C. 三斜 D. 等轴

78. 新拌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C)才能有利于施工和制得密实且均匀的混凝土. A稳定性 B可塑性 C和易性 D易密性

79. 下述特性中,哪个不属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特性(D) A抗冻性 B碱-集料反应 C抗炭化性 D徐变性 80. 水泥的水化过程简单地划分为除(A)之外的三个阶段

A初始水解期 B钙矾石形成期 C C3S水化期 D结构形成和发展期 81. 硬化水泥浆体由(A)组成的非均质的多相体系。

39

A固液气三相 B固液两相 C固气两相 D液气两相

82. 水在水泥水化以及水泥浆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按其与固相组成的作用情况,可以分以下

几种类型,(B)除外

A结晶水 B外加水 C吸附水 D自由水

83. (A)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在水泥用水拌和的几分钟内物料就显

示凝结,搅拌后又可恢复可塑性。 A假凝 B终凝 C快凝 D缓凝

84. 多晶材料在高温时,在恒定应力作用下,由于形变不断增加而导致断裂称为(B) A相变断裂 B蠕变断裂 C扩展断裂 D应力断裂

85. 玻璃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即为玻璃的(A) A色散 B反射 C吸收 D透过

86. (A)阶段水解反应很慢,又称静止期或潜伏期。一般维持2~4小时,是硅酸盐水泥能在几小时

内保持塑性的原因。

A诱导期 B加速期 C衰减期 D稳定期

87. (A)用于成型大型的结构复杂的薄壁制品。 A注浆法 B浸渍法 C气相沉积法 D热压法

88. 水热法是(B)反应,反映在高温高压下,以水为介质进行的化学反应。 A液相 B水热 C还原 D氧化

. (C)是指对环境具有可感知,可自应并具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 A结构材料 B功能材料 C智能材料 D梯度材料 90. 材料开发的历史是结构材料——功能材料——(B) A灵巧材料 B智能材料 C复合材料 D梯度材料

91. 复合材料的(D)是其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根本特点之一 A耐腐蚀性 B耐用性 C抗疲劳性 D可设计性

92. 二水石膏在800-1000℃下煅烧,所得高温燃烧石膏磨成细粉即成为(D) A一水石膏 B半水石膏 C工业石膏 D硬石膏胶凝材料 93. 氯氧镁水泥也称(C)

A普通水泥 B氧化镁水泥 C菱苦土水泥 D氯化镁水泥

94. 石灰的水化又称(B)是指生石灰与水发生水化反映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 A溶解 B消化 C活化 D降解

95. (A)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水泥加水几分钟内就凝结,同时发出

大量的热,再搅拌也不恢复可塑性,对强度影响极大。 A快凝 B假凝 C终凝 D初凝 96. 水泥强度通常分(D)三种

A抗压,抗冲击,抗拉 B抗拉,抗压,抗热震 C抗压,抗热震,抗弯曲 D抗折,抗压,抗拉 97. FGM是指(A)

A梯度材料 B智能材料 C结构材料 D功能材料 98. 玻璃制品退火分(D)个阶段 A 1 B 2 C 3 D 4 99. SM是指(B)

A石灰石饱和系数 B硅率 C铝率 D氟率

100. (C)是指在玻璃熔化的高温阶段能分解或汽化并放出气体,从而促进玻璃液中的可见气泡排除,

40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加速玻璃液澄清过程的原料。

A起泡剂 B助融剂 C澄清剂 D分散剂

多项选择题

101. 在钠—钙—硅酸盐玻璃中,下列那项是SiO2的作用?( ABC )

A降低热膨胀系数 B提高热稳定性 C提高机械强度 D补偿坯体收缩作用

102. 按照[SiO4]4-的连接方式,石英有三种存在状态,870℃以下不稳定存在的是(ABD) A 方石英 B 单斜石英 C 石英 D 鳞石英 103. 在玻璃生产中,( ABC)是Na2O起的作用。

A 能提供游离氧使玻璃结构中的O/Si比值增加 B 降低玻璃黏度

C 是良好的助熔剂 D 降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104. 不是长石类原料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为( BCD )。

A 降低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 B 抑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和长大 C 提高产品的机械强度 D 提高介电性能 A 玻璃 B 耐火材料 C水泥 D 陶瓷

105. 能促使玻璃熔制过程加速的原料称为助熔剂(或加速剂)。是下列哪几种一般是有效的助熔剂

( ABC )?

A氟化合物 B 硼化合物 C 钡化合物 D 磷化合物

106.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为了后续工序的顺利的进行,应对所采用的原、燃料进行的必要的预

处理。这其中包括下面的哪几种?( ABC ) A 破碎 B干燥 C筛分 D煅烧

107. 压制法成型有三种加压方式,主要包括( ABC )。

A单面加压 B 双面同时加压 C 双面先后加压 D双面都不加压

108. 按照水和物料结合的强弱,物料中的水分可以分为三类,包括( ABD )。 A 化学结合水 B 物理化学结合水 C 物理结合水 D 机械结合水 109. 影响耐火材料侵蚀介质的种类包括( BCD )。

A气体 B配合料 C 玻璃液 D 配合料和玻璃料的挥发物 110. 池窑的工艺制度中包括(ABC )。

A温度制度 B 气氛的影响 C 液面制度 D 配合料 111. 玻璃制品的退火制度包括( ACD )。 A 加热 B 加压 C 保温 D 冷却 112. 高温加工过程中的三种方式的是( ABC )。 A 煅烧 B 烧成 C熔化 D 烧结 113. ( ABD)一般用于水泥生产。

A 回转窑 B 立窑 C 隧道窑 D 立波尔窑

114.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煅烧中固相反应影响因素包括( ABC )。

A温度和反应时间 B 生料的细度及均匀性 C 原料的性质 D 烧成设备 115. 通常所说的玻璃池窑“四稳”包括( ABC ) A 温度 B 泡界线 C 压力 D 气氛 116. 下列制品中,( BCD )是利用玻璃分相或析晶等原理制造的。 A 钢化玻璃 B 微晶玻璃 C 多孔玻璃 D 高硅氧玻璃 117. 下面关于介质对玻璃侵蚀说法正确的是:( BCD )

41

A 浓酸对玻璃的侵蚀能力高于稀酸;

B 大气对玻璃的侵蚀实质上是水汽、CO2、SO2等作用的总和; C 水气比水溶液对玻璃具有更大的侵蚀性; D 退火玻璃比淬火玻璃的化学稳定性高。

118. 下列各种玻璃系统中不属于硬质玻璃的是:( ABD )

A 钠钙硅玻璃 B 铅硅酸盐玻璃 C 硼硅酸盐玻璃 D 磷酸盐玻璃 119. 硅酸盐水泥熟料含有的矿物为: ( ABCD ) A C2S B C3S C C3A D C4AF 120. 从结构上看,陶瓷组成相中包含:( ABD )

A. 结晶物质 B. 气孔 C. 液相 D. 玻璃态物质 121. 陶瓷坯料组成的表示方法包括:( ACD )

A 配料比表示 B 物理组成表示 C 化学组成表示 D 实验公式表示 122. 对压制坯料的质量要求为:( ACD)

A 堆积密度大 B 触变性适当 C 含水率和水分的均匀性好 D 流动性好 123. 提高水泥抗蚀性的措施为:(ABC)

A调整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B在水泥中掺混合材 C提高混凝土致密度 D提高硬度 124. 影响玻璃折射率的因素为(BCD)。

A色散 B玻璃的组成 C温度的影响 D波长的影响 125. 水泥体积安定性直接反应水泥质量的好坏,(ABC)是影响安定性的主要因素。 A游离氧化镁 B游离氧化钙 C石膏的掺入量 D氧化铝

126. 水泥强度是硬化水泥石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根据受力形式不同可分三种:(BCD) A剪切强度 B抗压强度 C抗拉强度 D抗折强度 127. (BCD)对于硬化水泥浆体都有显著的侵蚀作用。 A硫酸钡 B硫酸亚铁 C硫酸镁 D硫酸铝

4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1. 由晶体对称定律可知晶体中不可能出现几次对称轴( C ) A 2次 B 3次 C 5次 D 6次 2. 下列哪个晶系不属于低级晶族( B )

A三斜 B三方 C单斜 D正交 3. 宏观晶体中可能存在的对称型有几种( C ) A 7 B 23 C 32 D 47 4. 哪个晶系的晶体对称性最高( D )

A正交 B三斜 C六方 D等轴 5. 哪个晶系的晶体对称性最低( B )

A正交 B三斜 C六方 D等轴 6.

四方晶系的晶体几何常数应满足的条件(A) Aa=b≠c α=β=γ=90°

Ba=b=c α=β=γ=90°

Ca=b=c α=β=γ≠90° D a≠b≠c α=β=γ=90° 7. NaCl晶体属于哪种布拉维格子( C )

A立方体心 B四方体心 C立方面心 D正交面心 8. 下列哪个不是晶体的基本性质(C)

A对称性 B自限性 C各向同性 D最小内能性 9. 下列哪个晶系属于中级晶族( B )

A三斜 B三方 C单斜 D正交 10. 宏观晶体中可能存在的晶系有几种(A)

A 7 B 23 C 32 D 47 11. 等轴晶系的晶体几何常数应满足的条件(B) A a=b≠c α=β=γ=90°

B a=b=c α=β=γ=90°

C a=b=cα=β=γ≠90° D a≠b≠cα=β=γ=90° 12. 三斜晶系的晶体几何常数应满足的条件(D) A a=b≠c α=β=γ=90°

B a=b=c α=β=γ=90°

C a=b=cα=β=γ≠90° D a≠b≠cα=β=γ=90° 13. 正交晶系的晶体几何常数应满足的条件(D) A a=b≠c α=β=γ=90°

B a=b=c α=β=γ=90°

C a=b=cα=β=γ≠90° D a≠b≠cα=β=γ=90° 14. 共有多少个空间群(C)

A 23 B 32 C 230 D 320 15. 共有多少个点群(B)

A 23 B 32 C 230 D 320 16. 共有多少种布拉维格子(B)

A 7 B 14 C 23 D 32

43

17.

晶体初基平移矢量为a=3i b=3j c=

32 (i+j+k)它属于何种布拉维格子(A)

A体心立方 B体心四方 C面心立方 D面心正交 18.

以下哪个为晶体初基平移矢量为a=3i b=3j c=

32 (i+j+k)最密集的{h k l} (D)

A {001} B {010} C {011} D {110} 19.

晶体初基平移矢量为a=3i b=3j c=

32 (i+j+k)晶胞的体积(D)

A 9 B 13.5 C 18 D 27 20.

晶体初基平移矢量为a=3i b=3j c=

32(i+j+k)原胞的体积(B)

A 9 B 13.5 C 18 D 27 21. NaCl中Na离子的配位数为(C)

A 4 B 5 C 6 D 8 22. AgI的实际配位数为(A)

A 4 B 5 C 6 D 8 23. NaCl 晶体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B) A 2 B 4 C 6 D 8

24. 在CsCl中,如果取单位晶胞时把坐标原点取在Cs离子的位置,那么Cl-的坐标为(C) A 000 B 002 C

1121212 D

1200

25. 在晶体缺陷理论中进入晶体正常结点之间的间隙位置的原子称为(D) A取代原子 B空位原子 C杂质原子 D填隙原子

26. 在晶体缺陷理论中外来原子进入晶格就成为晶体中的杂质,这种杂质原子如果取代原来晶体中的

原子而进入正常结点的位置称为(A)

A取代原子 B空位原子 C杂质原子 D填隙原子

27. 当晶体的温度高于绝对0K时,由于晶体内原子热震动,使一部分能量较大的原子离开平衡位置

造成的缺陷称为(B)

A杂质缺陷 B热缺陷 C点缺陷 D面缺陷

28. 硅氧四面体通过公用氧离子相连,在一维方向延伸成链状,链与链之间是通过其他阳离子按一定

的配位关系连接起来。这种硅酸盐结构称为(C)

A岛状结构 B层状结构 C链状结构 D组群状结构 29. 镁橄石中根据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方式属(A)

A岛状结构 B层状结构 C链状结构 D组群状结构 30. 属于金红石型结构的晶体是(D)

A CaCl2 B BaF2 C CsBr D MnO2 31. 属于萤石型结构的晶体是(B)

A CaCl2 B CaF2 C CsBr D MnO2

32. 在CaF2、MgO、TiO2晶体中形成间隙型固溶体的次序是(C) A MgO>CaF2>TiO2 B CaF2>MgO>TiO2 C CaF2>TiO2>MgO D TiO2>CaF2>MgO 33. α石英与β石英的转变温度是(A)

A 573℃ B 870℃ C 160℃ D 268℃

34. 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之间只能以(A)相连,否则结构不稳定。

4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共顶方式 B共棱方式 C共面方式 35. 硅酸盐熔体的黏度随O/Si的上升而 (B)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再下降 D先下降再上升 36. 熔体是(B)的混合物

A相同聚合度的聚合物和游离碱 B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 C各种低聚物 D各种高聚物 37. 在UO2晶体中,O2-的扩散是按( D )进行的

A掺杂点缺陷 B空位 C间隙 D亚间隙机构 38. 在岛状结构中[SiO4]4-四面体中桥氧的数目是(A) A 0 B 1 C 2 D 3

39. 在链状结构中[SiO4]4-四面体中桥氧的数目是(C) A 0 B 1 C 2 D 3

40. 在层状结构中[SiO4]4-四面体中桥氧的数目是(D) A 0 B 1 C 2 D 3 41. 熔体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度与( A )

A 活化能 B 自由焓 C 聚合程度 D R值 42. 在温度高时,熔体主要以( B )为主。

A 高聚物 B 低聚物 C 高聚物与低聚物的混合物

43. 粘度随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而剧烈降低,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D A 粘度大小是由碱性氧化物的含量决定的 B 碱性氧化物的增加会改变熔体的性质 C 碱性氧化物过多,会引发其它的化学反应

D 粘度大小是由熔体中硅氧四面体网络连接程度决定的 44. 二价阳离子对粘度降低次序为( B )

A Ba2+>Pb2+>Cd2+>Zn2+>Ca2+>Mg2+ B Pb2+> Ba2+>Cd2+>Zn2+>Ca2+>Mg2+ C Cd2+>Ba2+> Pb2+ >Zn2+>Ca2+>Mg2+ D Mg2+>Ca2+>Zn2+>Pb2+>Ba2+>Cd2+

45. 熔体内原子的化学键型对其表面张力有很大影响,其规律是( B )

A 分子键>离子键>共价键>具有金属键的熔体表面张力 B 具有金属键的熔体表面张力>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键 C 共价键>具有金属键的熔体表面张力>分子键>离子键 D 分子键>具有金属键的熔体表面张力>共价键>离子键 46. 下面哪项不是玻璃的通性( B )

A 各向同性 B 最小内能性 C 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渐变性 D 介稳性

47. 区分玻璃与其他非晶态固体的重要特征是( C )

A 脆性温度 B 软化温度

C 玻璃形成温度 D 转化温度范围

48. 当某种氧化物的单键强度小于250kJ/mol,这类氧化物属于( A )

A 网络变性体 B 中间体 C 玻璃网络形成体 49. 硅的单键能为444kJ,那么硅属于( B )

A 网络变形体 B 玻璃网络形成体 C 中间体50. 具有( D )键型的离子能生成玻璃?

45

A 离子键 B 金属键

C 纯共价键 D 极性共价键或半金属共价键

51. 在硅酸盐系统的网络结构中,O/Si比增大,玻璃的粘度( B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52. 在玻璃的四个基本结构参数中,Y值代表( A ) A 每个多面体中桥氧离子的平均数 B 每个多面体中非桥氧离子的平均数 C 每个多面体中氧离子平均总数

D 玻璃中氧离子总数与网络形成离子总数之比 53. 随Y值的减小,玻璃会出现热膨胀系数( C ),电导( )和粘度( )等变化。 A 增大 减小 增大 B 减小 增大 减小 C 增大 增大 减小 D 减小 增大 减小

54. 在二元硅酸盐熔体中,随着R值的增大,低聚物数量( A ) A 增大 B 减小

D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55. 下面属于晶子假说的是( B )

A 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构成 B 硅酸盐玻璃是由无数晶子组成的 C 玻璃中结构多面体重复没有规律性 D 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构筑起来的

56. 范德华力是固体表面产生物理吸附和气体凝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力,其中静电力主

要发生在(A)之间。

A、极性分子 B、非极性分子 C、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D、分子与原子

57. 固体表面是不规则和粗糙的,存在着无数的台阶和凹凸不平的山峰谷等。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会

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B)和微裂纹。 A、裂缝 B、表面粗糙度 C、晶界 D、双电层

58. 固体表面和表面附近的分子或者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的

范围只有几个分子直径的距离,大约为(A)。

A、0.3—0.5nm B、0.3—0.5um C、3—5nm D、0.03—0.05nm 59. 范德华力又称分子引力,以下哪种力不是范德华力的主要来源(D)。 A、静电力 B、诱导作用力 C、色散力 D、库仑力

60. 固体表面的各种性质(A)其内部性质的延续,这是由于( )的缘故。 A、不是 表面吸附 B、不是 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 C、不是 空位和位错 D、是 表面吸附

61.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能与周围环境条件,如温度、气压、第二相的性质等条件有关。随着温度上升,

表面能(B)。

A、上升 B、下降 C、呈抛物线关系变化 D、无关

62. 液体总是力图形成球形表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而晶体由于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于离

子极化、变形、重排并引起(A)来降低表面能。

A、晶格畸变 B、位错 C、空位 D、表面吸附

63. 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使弯曲表面上产生一个附加压力。附加压力△P有正负,它的符号取决于

r(曲面的曲率)。凸面时,r为(B);凹面时,r为(B)。

A、正值 正值 B、正值 负值 C、负值 负值 D、负值 正值

4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

固体表面如未受到特别的处理,其表面总是被吸附膜所覆盖。吸附膜(B)润湿,它使接触角( ),阻碍液体铺展,使润湿性能( )。

A、不利于 变小 下降 B、不利于 增大 下降 C、利于 减小 提高 D、利于 增大 提高

65. 表面曲率对材料蒸气压、溶解度和熔化温度等物理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固体颗粒越小,表面曲

率(A),则蒸气压和溶解度增高而熔化温度( )。

A、越大 降低 B、越大 降低 C、越小 降低 D、越大 增高

66. 润湿是固液界面上的重要行为。根据润湿程度不同可分为附着润湿、铺展润湿及浸渍润湿三种。

则下面两个图分别为:(B)。

A、附着润湿、铺展润湿 B、附着润湿、浸渍润湿

C、铺展润湿、浸渍润湿 D、浸渍润湿、附着润湿

67. 附着润湿、铺展润湿及浸渍润湿三种润湿的共同点是:液体将气体从固体表面排挤开,使原有的

固-气(或液-气)界面消失。而代之以固-液界面。其中(C)是润湿的最高标准。 A、附着润湿 B、浸渍润湿 C、铺展润湿 D、浸渍润湿和铺展润湿

68. 表面改性是利用固体表面的(D)特性,通过各种表面处理改变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以适合

各种预期的要求。

A、润湿 B、粘附 C、晶格缺陷 D、吸附

69. 浸渍润湿下,当真实接触角小于90度,粗糙度越大,表观接触角越小,就(B)润湿。当真实接

触角大于90度,粗糙度越大,就( )润湿。

A、利于 利于 B、利于 不利于 C、不利于 不利于 D、不利于 利于

70. 在多晶材料中,如果有两种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晶相组成,在高温烧结时,这两个相之间完全处于

一种(D)状态,但当它们冷却至室温时,有可能在晶界上出现裂纹,甚至使多晶破裂。 A、应力保持不变 B、应力减小 C、应力变大 D、无应力

71. 当界面两侧的晶体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类似的取向,越过界面原子面是连续的,这样的界面称

为(A)。

A、共格晶界 B、半共格晶界 C、非空格晶界 D、小角度晶界

72. 晶界应力与热膨胀系数差、温度变化及厚度成(B)关系,如果晶体热膨胀( ),晶界应力不会

产生。

A、反比 各相同性 B、正比 各向同性 C、反比 各向异性 D、正比 各向异性

73. 在多晶体中,晶界是原子(离子)快速扩散的通道,并容易引起杂质原子(离子)偏聚,同时也

47

使晶界处熔点(A)晶粒;晶界上原子排列混乱,存在着许多空位、位错和键变形等缺陷,使之处于应力畸变状态。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不确定

74. 离子吸附是(C)之间相互作用。而离子交换则是( )之间的相互作用。 A、离子 粘土胶体 B、粘土胶体 离子

C、粘土胶体与离子 离子 D、粘土胶体与离子 粘土胶体 75. 当环境条件相同时,离子价数越高,则与粘土之间吸力(A )。对于同价离子,半径越小,则离

子水化膜( )。

A、越强 越厚 B、越弱 越厚 C、越强 越薄 D、越弱 越薄

76. 水在粘土胶粒周围随着距离增大,结合力的( B)而形成牢固的结合水、疏松结合水和自由水,

粘土颗粒吸附着( )的水分子层和水化阳离子,这部分与胶核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在介质中移动。 A、增强 完全定向 B、减弱 完全定向 C、增强 非定向 D、减弱 非定向 77. 1809年,卢斯发现分布在水中的粘土粒子可以在电流的影响下向阳极移动,可见粘土粒子是带(C)

的,且这些电荷主要是由于粘土晶格内离子的( )产生的。 A、正电 同晶置换 B、正电 腐殖质离解

C、负电 同晶置换 D、负电 腐殖质离解

78. 离子水化膜的厚度与离子半径大小有关。对于同价离子,半径越小则水膜越厚。则下列离子水膜

厚度排序正确的是(A)。

A、Li+>Na+>K+>Cs+ B、Na+>K+>Cs+>Li+ C、Na+>Li+>K+>Cs+ D、Li+> K+>Na+>Cs+

79. 粘土不同价的阳离子吸附后的结合水量通过实验证明:粘土与一价阳离子结合水量>与二价阳离

子结合的水量>与三价阳离子结合的水量,同价离子与粘土结合水量随着离子半径增大,结合水量减小。则下列排序正确的是(D)。

A、Li+>Na+>Mg2+>Cs+ B、Na+>K+>Cs+>Li+

C、Al3+>Li+>K+>Cs+ D、Li+>K+> Mg2+> Al3+ 80. 在硅酸盐系统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沿着(C)

A.温度升高的方向进行 B.温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C.吉布斯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 D.吉布斯自由能增大的方向进行 81. 在固相反应体系中,米德洛夫-别托扬规则是指(A) A.反应产物的生成序与产物的稳定序正向一致 B.反应产物的生成序与产物的稳定序反向一致

C.反应产物的热力学稳定序与动力学生成序之间毫无规律性 D.其他

82. 在固相反应体系中,奥斯特瓦德规则是指(B) A.反应产物的生成序与产物的稳定序正向一致 B.反应产物的生成序与产物的稳定序反向一致

C.反应产物的热力学稳定序与动力学生成序之间毫无规律性 D.其他

83. 热力学应用计算方法不包括(D)

A.经典法 B.Ф函数法 C.△G计算法 D.分析法 84. 氧在多数金属材料中的扩散机构属于(A)

A.间隙机构扩散 B.空位机构扩散 C.环易位机构扩散 D.直接易位机构扩散 85. 高岭石,蒙托石,伊利石三种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顺序是(B) A.高岭石>蒙托石>伊利石 C.蒙托石>伊利石>高岭石

4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B.伊利石>高岭石>蒙托石 D.伊利石>蒙托石>高岭石

86. 一般情况下,离子晶体中,尺寸较大离子的扩散多是通过(B)机构进行的 A.间隙 B.空位 C.环易位 D.直接易位

87. 在烧结过程中,只改变气孔形状而不引起胚体致密化的传质方法有(C) A.晶格扩散 B.晶界扩散 C.蒸发-凝聚 D.非本征扩散 88. 根据扩散系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扩散活化能Q值的关系是(A) A.Q值越大说明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越敏感 B.Q值越小说明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越敏感 C.Q值大小与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无关 D.其他

. 由扩散和化学反应构成的固相反应历程其整体反应速度和扩散最大速度和化学反应最大速度的

关系是(C)

A.整体反应速度是扩散最大速度和化学反应最大速度之和

B.整体反应速度的倒数是扩散最大速度和化学反应最大速度之和

C.整体反应速度的倒数是扩散最大速度的倒数和化学反应最大速度的倒数之和 D.整体反应速度是扩散最大速度的倒数和化学反应最大速度的倒数之和 90. 利用金属氧化物标准生成△G与该金属氧化物稳定性的关系是(B) A.金属氧化物标准生成△G负值越大,该金属氧化物稳定性越低 B.金属氧化物标准生成△G负值越大,该金属氧化物稳定性越高 C.金属氧化物标准生成△G与该金属氧化物稳定性越没有关系 D.其他

91. 下列无机材料的合成工艺过程中,不伴有气相参与的固相反应是(D)

A.碳酸盐分解 B.硫酸盐分解 C.粘土被加热后的脱水 D.陶瓷烧结 92. 高龄石属于层装硅酸盐结构,其结构特征是(C) A.二层型三八面体结构 B.三层型三八面体结构 B.二层型二八面体结构 D.三层型三八面体结构

93. 凡组成相同,结构相同而趋向不同的晶体间形成的接触面为(C) A.相界 B.表面 C.晶界 D.间隙 94. 当PH=7时,高岭石边面上共带有(C)

A.一个正电荷 B.二个负电荷 C.零电荷 D.一个负电荷 95. 熔体是(B)的混合物

A.相同聚合度的聚合物和游离碱 C.不同聚合程度的各种聚合物 C.各种低聚物 D.各种高聚物 96. 单元系统的相律公式可以表示为:(B)

A.f=2-p B.f=3-p C.f=4-p D.f=5-p 97. 我们希望硅砖制品中:(D)

A.α-石英越多越好。 B.β-石英越多越好。 C.鳞石英越少越好。 D.方石英越少越好。

98. 下列关于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统相图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一致熔融化合物在相图上的特点是化合物组成点位于其液相线的组成范围内。 B.不一致熔融化合物在相图上的特点是化合物组成点位于其液相线的组成范围以外。 C.在转熔过程中,液相组成保持在一点不变,但系统温度有变化。

D.加热不一致熔融化合物到某一温度变发生分解,生成一种液相和一种晶相。 99. 下面方法不属于凝聚系统相图测定方法的是:(B)

49

A.冷却曲线法 B. 热重曲线分析法 C.差热曲线法 D.淬冷法 100. 用热分析法测定凝聚系统相图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能够用于过冷过热的体系。 B.能够用于相变速度快的体系。

C.不能象静态法一样符合相平衡的热力学要求。

D.此法只能测出相变温度,不能确定相变前后的物相。 101. 三元凝聚系统的最大自由度数为:(C)

A.1 B.2 C.3 D.不能确定 102. 下面对三元系统相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一个三元组成点越靠近某一顶点,该角顶所代表的组分含量必定越高。 B.平行于浓度三角形某一边的直线上的各点,其第三组分的含量不变。 C.等含量规则和定比例规则只适用于等边三角形。

D.由浓度三角形某角顶引出的射线上的各点,另二组分含量的比例不变。 103. 对三元系统相图的分析叙述错误的是:(A) A.划分的副三角形的个数与无变点个数相等。 B.不能任意在三个组成点间连副三角形。

C.三元系统相图的无变点必定都处于三个初晶区,三条界线的交点,而无其他形式。 D.有多少个无变点,就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多少相应的副三角形。

104. 在CaO-Al2O3-SiO2相图中有一部分与硅酸盐水泥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对这部分叙述错误的是:(D) A.这部分相图上共有三个无变点。 B.在所有无变点有两个单转熔点。

C.配料点落在何副三角形,最后析晶产物就是这个副三角形三个角顶代表的三种晶相。 D.系统从三相进入四相平衡先进行量的渐变再发生质的飞跃。 105. 对水型物质和硫型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冰的熔点曲线向右倾斜,斜率为正。 B.硫型物质在熔融时体积收缩。

C.印刷用的铅字,可以用铅铋合金浇注,用的就是其凝固时的体积膨胀可以充填铸模。 D.铋、镓、三氧化铁等物质属于硫型物质。 106. 下列错误的是:(A)

A.SiO2所处于介稳状态的变体的饱和蒸气压比同温度范围内处于稳定态的变体的饱和蒸气压低。 B.介稳状态是一种高能量状态,有自发转变为稳定态的趋势。 C.在给定温度范围内具有最小蒸气压的相一定是最稳定的相。

D.在573℃下的相互转变由于彼此间结构相近,转变速度很快,一般不出现过热现象。 107. 对具有一个低共熔点的二元系统相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两个组分在液态时能以任意比例互溶。 B.二个组分各自从液相分别结晶。

C.组分间无化学作用,不生产新的化合物。 D.液相点不是时刻与系统点重合。 108. 什么物质对于硅砖是有害的:(C)

A.Fe2O3 B.CaO C.Al2O3 D.鳞石英 109.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莫来石质及刚玉质耐火砖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 B.Al2O3的加入能造成硅砖全熔温度的上升。

C.莫来石是普通陶瓷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矿物。

50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D.原顽火辉石是滑石瓷中的主要晶相。 110. 不属于淬冷法特点的是:(D)

A.准确度高 B.可对试样中平衡共存的相数和各相组成进行测定。 C.不能应用于相变速度快的系统。D.操作较热分析法简便。 111. 对杠杆规则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在三元系统内由二个相合成一个新相时,新相的组成点必在原来二相组成点的连线上。 B.新相组成点与原来二相组成点的距离和二相的量成反比。

C.由一相分解为两相时,这两相的组成点不一定分布在原来的相的两侧。 D.杠杆规则是相图研究的重要规则之一。 11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界线的温度下降方向一般是通过连线规则进行判断。

B.二元系统相图中系统点、液相点、固相点三点一定处于同一条等温的水平线上。 C.系统组成点取决于系统的总组成。

D.生产硅砖时一般是加入CaO和Al2O3做矿化剂。 1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相应的连线”是指与界线上液相平衡的二晶相组成点的连接直线。 B.在三元相图上共熔界线的温度下降方向用双箭头表示。

C.无变点处于其相应副三角形的交叉位,则该无变点为低共熔点。 D.单转熔点不止回析一种物质。 11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界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相应连线的交点实际上表示了该点液相的瞬时析晶组成。 B.无变点处于相应副三角形的共轭位置则该点为单转熔点。

C.在三元系统相图内,任何一个无变点必处于三个初晶区和三条界线的交汇点。 D.转熔界线的温度下降方向用双箭头表示。 11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凡属低共熔点,则三条界线的温降箭头一定都指向它。

B.凡属单转熔点,则二条界线的温降箭头指向它,另一条界线的温降箭头背向它。 C.被回吸的晶相是温降箭头指向它的两条界线所包围的初晶区的晶相。 D.凡属双转熔点,二条界线的温降箭头背向它,所以此点又叫双升点。 116. 四元凝聚系统的相律公式可以表示为:(C)

A.f=3-p B.f=4-p C.f=5-p D.f=6-p 11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四元系统相图的界面可以是共熔界面,也可以是转熔界面。 B.判断界面性质的方法是连线规则。

C.判断界线上任一点的性质可以综合运用切线规则和重心规则。 D.四元系统状态图中,浓度四面体的六条棱表示六个二元系统。 11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若四元系统内组分之间不生产任何化合物,则其界面、界线、无变点都是共熔性质的。 B.四元系统的无变点代表了系统的五相平衡状态。 C.凡三次转熔点,则有三条界线的温降箭头指向它。 D.四元系统的无变点一定处于四条界线的交点上。

119. 下列不属于日用陶瓷及普通电瓷的一般配料的是:(D) A.粘土 B.长石 C.石英 D.白榴石 1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51

A.在MgO-Al2O3-SiO2系统相图有四个三元化合物。

B.镁质陶瓷是一种用于无线电工业的高频瓷料,其介电损耗低。 C.假蓝宝石在MgO-Al2O3-SiO2系统相图中是不一致熔化合物。 D.莫来石是日用陶瓷的重要晶相。

121. 在MgO-Al2O3-SiO2系统相图中,以下错误的是:(A) A.滑石瓷的烧成温度范围比较宽。

B.系统中各组分氧化物及多数二元化合物熔点都很高,可制成优质耐火材料。

C.系统中不同二元系列的耐火材料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液相出现的温度和耐火度。 D.滑石配料中加入氧化镁可以改善电学性质,制成低损耗滑石瓷。 12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位于相图中低共熔点的熔体比组成位于界线上的熔体的析晶能力小。 B.组成位于界线上的熔体比组成位于初晶区的熔体的析晶能力小。 C.玻璃中若出现析晶,就会破坏玻璃的均一性,是严重缺陷称为失透。 D.玻璃的形成温度有叫做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12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三元交互系统中是否有稳定对角线是由系统中离子交换反应的方向所决定的。 B.在可逆三元交互系统中,平衡并不显著偏向某一方,这时图上会出现稳定的对角线 C.三元交互系统的立体状态图是一个正方主体。

D.在可逆三元交互系统中阳离子总当量数于阴离子总当量数必定相等。 12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水、蒸汽和冰组成的系统:温度和压力都不能改变,所以f=0。

B.按照自由度数的不同,可将系统分为:无变量系统、单变量系统、双变量系统。 C.相律既适用于平衡系统又适用于非平衡系统。 D.相律表达式: f=c-p+n 12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C2S和C3S是水泥的重要矿物组成,两组分配料时,配料点应在C2S和C3S之间。 B.水泥的矿物组成中要想有尽可能多的C2S和C3S,熟料冷却时必须快冷。 C.由相图可以看出,加入少量CaO做矿化剂不会引入很多液相。

D.C12A7的水硬性差,C3S是水泥中重要的水硬矿物,C2S在后期强度高。 126. 质点在固体中的扩散的特点是:固体中明显的质点扩散开始于(A) A.稍低于熔点的温度 B.稍高于熔点的温度 C.等于熔点的温度 D.远高于熔点的温度 127. 晶体中的质点扩散往往具有(B)

A.各向同性 B.各向异性 C.低于能垒的能量 D.迁移自由程远大于晶格常数大小 128. 对菲克第一定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它可直接用于求解稳定扩散问题 B.它是不稳定扩散动力学方程建立的基础 C.它可直接用于求解不稳定扩散问题

D.菲克第一定律认为,在扩散体系中,参与扩散质点的浓度因位置而异,且可随时间而变化 129. 扩散的一般推动力是(B)

A.浓度梯度 B.化学位梯度 C.温度梯度 D.能量梯度

130. 金属体系或离子化合物体系等固体材料中质点扩散的主要机构是(B) A.间隙机构 B.空位机构 C.环易位机构 D.直接易位机构 131. 下面属于空位扩散活化能的是(B)

52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热辐射能 B.形成能 C.间隙原子迁移能 D.杂质离子迁移能 132. 下面属于间隙扩散活化能的是(C)

A.形成能 B.空位迁移能 C.间隙原子迁移能 D 热辐射能 133. 非化学计量空位形成的类型包括(D)

A.非金属离子空位型 B.杂质离子空位型 C.原子空位型 D.金属离子空位型 134. 固体材料中的扩散及影响扩散的诸因素不包括(D)

A.晶体组成的影响 B.化学键的影响 C.结构缺陷的影响 D.以上均正确 135. 改善扩散的主要途径是(A)

A.利用杂质对扩散的影响 B.利用改善晶界 C.利用细化晶粒 D.提高温度 136. 狭义的讲,下列反应属于固相反应范畴的是(C)

A.固体的热分解 B.固体与气体间的化学反应 C.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 D.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化学反应 137. 固相反应的特点是(B)

A.属于均相反应 B.属于非均相反应

C.固相反应开始温度远高于熔点 D.固相反应开始温度就是熔点 138. 固相反应的特点是(D)

A.固相反应开始温度就是系统低共熔温度 B.固相反应开始温度就是熔点 C.固相反应开始温度远高于熔点 D.固相反应开始温度远低于熔点 139. 所谓转化率一般定义为参与反应的一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被反应了的(B) A.质量分数 B.体积分数 C.摩尔分数 D.其他

140. 杨德尔方程中,反应物以平行板模式接触时,反应产物层厚度与时间的(A)成正比 A.二分之一次方 B.一次方 C.二次方 D.三次方 141.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不包括(D)

A.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B.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 C.反应温度、压力与气氛的影响 D.外加剂的影响 142.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不包括(C)

A.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B.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 C.保温时间的影响 D.矿化剂的影响 143. 矿化剂可以产生的作用不包括(D)

A.影响晶核的生成速率 B.影响结晶速率及晶格结构 C.降低体系共熔点,改善液相 D.阻止多晶转变 144. 矿化剂可以产生的作用包括(D)

A.与反应物形成固溶体 B.与反应物形成化合物 C.阻止多晶转变 D.影响结晶速率及晶格结构

145. 在金斯特林格方程中,反应速率常数“K”与颗粒半径的关系是(D)

A.正比 B.反比 C .“K”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D. “K”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146. 非化学计量空位形成的类型包括(D)

A.非金属离子空位型 B.杂质离子空位型 C.原子空位型 D.氧离子空位型

147. 体系由一相变为另一相时,如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商不相等,这样的相变称为

( A )。

A、一级相变 B、二级相变 C、连续型相变 D、无扩散性相变 148. 二级相变时两相化学势相等,下列还相等的是(A)。

A、熵 B、热容 C、热膨胀系数 D、压缩系数 149. 下列相变不属于二级相变(D)

53

A、超导相变 B、磁性相变 C、玻璃态相变 D、铁电相变 150. 下列不属于二级相变特点的是( D )

A、热容量的不连续变化 B、热膨胀系数的不连续变化 C、压缩系数的不连续变化 D、体积的不连续变化 151. 下列相变属于一级相变的是( C )

A超导相变 B磁性相变 C扩散型相变 D二级铁电相 152. 下列相变属于扩散型相变的有( D )

A、铁电相变 B、玻璃态相变 C、磁性相变 D、沉淀 153. 下列对马氏体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B )

A、相变后存在习性平面和晶面的定向关系; B、扩散性;

C、马氏体相变往往以很高的速度进行,有时高达声速;

D、马氏体相变没有一个特定的温度,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154. 在理论上应发生相变而实际上不能发生相转变的区域,称为亚稳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A、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是物相在理论上不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 B、在亚稳区内,物系不能自发产生新相;

C、当有外来杂质存在时,或在外界能量影响下,也有可能在亚稳区内形成新相; D、在亚稳区内,没有外来杂质存在时,物系也可以自发产生新相。 155. 下列不属于相变过程的推动力的是( D )

A、过冷度 B、过饱和浓度 C、过饱和蒸汽压 D、平衡蒸汽压 156. 以下不属于一级相变的是( D )

A、晶体的熔化 B、液体的凝固 C、气体的凝聚 D、合金的有序-无序转变

157. 要形成临界半径大小的新相,则需要对系统作功,则其值等于新相界面能的( B ) A、1/2 B、1/3 C、1/4 D、1/5

158. 晶核的成核位垒越低,析晶过程越容易进行,按析晶过程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 C)

A、均匀成核>非均匀成核>润湿的非均匀成核 B、非均匀成核>润湿的非均匀成核>均匀成核 C、润湿的非均匀成核>非均匀成核>均匀成核

D、润湿的非均匀成核>均匀成核>非均匀成核

159. 熔体形成玻璃正是由于过冷熔体中晶核形成最大速率所对应的温度(B)晶体生长最大速率所对

应的温度所致。

A、等于 B、低于 C、高于 D、不低于 160. 在碱性金属氧化物含量相同时,阳离子对熔体结构网络的断裂作用大小决定于其离子半径。例如:

一价离子中随半径增大而析晶本领增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

A、Na+< K+A、过冷度增大 B、温度升高 C、熔体质点动能降低 D、粒子间吸引力相对增大

163. 在成核-生长区。如果单相液体不存在界面,则形成新相核的界面必须消耗功。此功大小随界面能

的增加而( C ),随过冷度的增加而( )。

A、增大 增大 B、增大 不变 C、增大 减小 D、不变 减小

1. 一个均一相对于组成微小起伏的稳定性或亚稳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相应的化学位随组分的变化:

54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

A、必须为正值,至少为0 B、必须为负值,至多为0

C、可正可负 D、不可以为0

165. 在液-液相变过程中,液-液不混溶区在TK温度以下又分为两部分,亚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下列

哪种不属于亚稳定区特点的是( C)

A、第二相组成不随时间变化 B、第二相分离成孤立的球形颗粒 C、颗粒尺寸和位置在母液中是有序的 D、在分相开始界面有突变 166. 下列对不稳定相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D )

A、第二相组成随时间而连续向两个极端组成变化,直至达到平衡组成 B、第二相分离成有高度连续性的非球形颗粒 C、分相开始界面是弥散的逐渐明显 D、分相需要位垒

167. 一种或多种固体(金属、氧化物、氮化物、黏土‥‥‥)粉末经过成型,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

始收缩,在(C)温度下变成致密,坚硬的烧结体,这种过程称为烧结。

A.熔点 B.高于熔点 C.低于熔点 D.任何温度 168. 泰曼发现烧结温度(TS)和熔融温度(TM)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A) A.金属粉末TS=(0.3~0.4)TM B.盐类 TS=0.55TM C.硅酸盐 TS=(0.8~1.0)TM D.硅酸盐TS=0.9TM 169. 烧结的推动力是 (B)

A.粉末物料的表面能等于多晶烧结体的界面能 B.粉末物料的表面能大于多晶烧结体的界面能 C.粉末物料的表面能小于多晶烧结体的界面能 D.粉末物料的表面能不小于多晶烧结体的界面能 170. 下列那种不属于烧结模型(B)

A.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 B.中心距变大的双球模型 C.中心距变小的双球模型 D.单球模型 171. 下列那种情况下易促进烧结(A)

A.γSV >>γGB B. γSV<<γGB C. γSV=γGB D. γSV<γGB 172. 固态烧结的主要传质方式不包括(D)

A.蒸发-凝聚 B.扩散传质 C.塑性流变 D.粘性流变 173. 蒸发-凝聚传质采用的模型是(A)

A.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 B.中心距变大的双球模型 C.中心距变小的双球模型 D.单球模型 174. 下列不属于蒸发-凝聚传质的特点是(D)

A.烧结时颈部扩大 B.球变为椭圆 C.气孔形状改变 D.两球之间的中心距变小 175. 扩散传质采用的模型是(D)

A.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 B.中心距变大的双球模型 C.单球模型 D.中心距变小的双球模型 176. 空位在扩散传质中不可以在以下哪个部位(B)

A.自由表面 B.外界面 C.内界面 D.位错

177. 在扩散传质中,颗粒不同部位空位浓度不同,下列哪个部位最低( C)

A.颈表面张力区 B.晶粒内部 C.受压应力的颗粒接触中心 D.晶粒表部 178. 在扩散传质中,不包括哪个阶段( C)

A.初期 B.中期 C.晚期 D.后期

55

179. 在扩散传质烧结初期,不属于物质迁移的路径(A)

A.固态扩散 B.表面扩散 C.气相转移 D.晶格扩散

180. 以扩散传质为主的烧结中,从工艺角度考虑,在烧结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D) A.烧结时间 B.原料的起始粒度 C.温度 D.烧结速度 181. 以扩散传质为主的烧结中,到烧结中期时,收缩达(B)

A.70% B.80%-90% C.90% D.85%-95% 182. 以扩散传质为主的烧结中,在烧结中期的模型是( D)

A.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 B.中心距变大的双球模型 C.中心距变小的双球模型 D.十四面体模型 183. 以扩散传质为主的烧结中,到烧结后期时,收缩达(C)

A.90%-95% B.80%-90% C.90%-100% D.85%-95% 184. 液态烧结与固态烧结的共同特点是(B)

A.推动力都是界面能 B.推动力都是表面能

C.推动力都是表面能与界面能之和 D.推动力都是表面能与界面能之差 185. 下列传质中不属于液态烧结的( D)

A.扩散传质 B.溶解-沉淀 C.塑性流动 D.蒸发-凝聚 186. 与液相烧结过程的速率无关的是( D)

A.液相数量 B.液相性质 C.固相在液相中的溶解度 D.固相数量 187. 在粘性流动传质中,不属于决定烧结速率的是(A)

A.液相数量 B.颗粒起始粒径 C.黏度 D.表面张力 188. 不属于发生溶解-沉淀传质条件的是(D)

A.显著数量的液相 B.固相在液相内有显著的可溶性 C.液相润湿固相 D.固相的溶解度 1. 下列那种传质方式产生的原因是应力-应变( C)

A.扩散传质 B溶解-沉淀 C.流变 D.蒸发-凝聚 190. 下列那种传质方式产生的原因是压力差△P ( D)

A.扩散传质 B.流变 C.溶解-沉淀 D.蒸发-凝聚 191. 下列那种传质方式产生的原因是溶解度△C( A)

A.扩散传质 B.流变 C.溶解-沉淀 D.蒸发-凝聚 192. 下列那种传质方式的特点是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D)

A.扩散传质 B.流变 C.溶解-沉淀 D.蒸发-凝聚 193. 下列那种传质方式的特点是中心距缩短的双球模型( A)

A.扩散传质 B.流变 C.溶解-沉淀 D.蒸发-凝聚 194. 初次再结晶的推动力是( A)

A.基质塑性变形所增加的能量 B.基质塑性的表面能 C.基质塑性变形所固有的能量 D.基质塑性的界面能 195. 二次再结晶是指(A)

A.少数巨大晶粒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的过程 B.多数巨大晶粒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的过程 C.晶粒不断成核长大的过程

D.少数大晶粒在细晶消耗时成核长大的过程

196. 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过程不会在烧结的哪个过程进行(A)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197. 二次再结晶的推动力是( B )

56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A.大晶粒界面与邻近低表面能和小曲率半径的晶面相比有效低的表面能 B.大晶粒界面与邻近高表面能和小曲率半径的晶面相比有效低的表面能 C.大晶粒界面与邻近低表面能和大曲率半径的晶面相比有效高的表面能 D.大晶粒界面与邻近高表面能和小曲率半径的晶面相比有效高的表面能 198. 防止二次再结晶最好的方法是( C )

A.控制烧结速率 B.控制粒晶 C.加适当的添加剂 D.改变温度 199. 下列不属于造成二次再结晶的原因是( C )

A.原始粒度不均匀 B.烧成温度偏高 C. 烧成温度偏低 D.烧结速度太快 200. 影响烧结的因素不包括( D )

A.原始粉料的粒度 B.外加剂 C.烧结温度 D.烧结速度 201. 下列不属于烧结气氛的是( B )

A.氧化 B.催化 C.还原 D.中性 202. 下列关于外加剂对烧结的影响不正确的( D )

A.与烧结主体形成固溶体 B.与烧结主体形成液相 C.与烧结主体形成化合物 D.与烧结主体形成络合物 203. 不是加快烧结反应速率的( A )

A.增加粉料粒度 B.减小粉料粒度 C.增大A值 D.升高烧结温度 204. 一般无机非金属烧结温度TS与熔点TM的关系( C )

A.TS=0.8~0.9TM B.TS=0.8~1.0 TM C.TS=0.7~0.8 TM D.TS=0.6TM 205. 一般无机非金属热压烧结温度THP与熔点TM的关系( D )

A.THP=0.8~0.9TM B.THP=0.8~1.0 TM C.THP=0.7~0.8 TM D.THP=0.5~0.6TM 206. 一般盐类烧结温度TS与熔点TM的关系( B ) A.TS=0.69TM B.TS=0.57TM C.TS=0.78TM D.TS=0.65TM

57

多项选择题

207下列哪些晶系不属于中级晶族( ACD ) A三斜 B三方 C单斜 D正交 208玻璃的通性包括下面哪些选项(ACD )

A 各向同性 B 最小内能性 C 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与渐变性 D 介稳性 209下面不属于晶子假说的是( ACD )

A 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构成 B 硅酸盐玻璃是由无数晶子组成的 C 玻璃中结构多面体重复没有规律性 D 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构筑起来的 210 热力学应用计算方法包括(ABC)

A.经典法 B.Ф函数法 C.△G计算法 D.分析法

211下列无机材料的合成工艺过程中,同时伴有气相参与的固相反应是(ABC)

A.碳酸盐分解 B.硫酸盐分解 C.粘土被加热后的脱水 D.陶瓷烧结 212下列关于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统相图叙述正确的是:(ABD)

A.一致熔融化合物在相图上的特点是化合物组成点位于其液相线的组成范围内。 B.不一致熔融化合物在相图上的特点是化合物组成点位于其液相线的组成范围以外。 C.在转熔过程中,液相组成保持在一点不变,但系统温度有变化。

D.加热不一致熔融化合物到某一温度变发生分解,生成一种液相和一种晶相 213 下面方法属于凝聚系统相图测定方法的有 (ACD)

A.冷却曲线法 B. 热重曲线分析法 C.差热曲线法 D.淬冷法 214 用热分析法测定凝聚系统相图下面叙述正确的是:(BCD) A.能够用于过冷过热的体系。 B.能够用于相变速度快的体系。

C.不能象静态法一样符合相平衡的热力学要求。

D.此法只能测出相变温度,不能确定相变前后的物相。 215. 对三元系统相图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有:(BCD) A.划分的副三角形的个数与无变点个数相等。 B.不能任意在三个组成点间连副三角形。

C.三元系统相图的无变点必定都处于三个初晶区,三条界线的交点,而无其他形式。 D.有多少个无变点,就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多少相应的副三角形。 216. 对水型物质和硫型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ABD) A.冰的熔点曲线向右倾斜,斜率为正。 B.硫型物质在熔融时体积收缩。

C.印刷用的铅字,可以用铅铋合金浇注,用的就是其凝固时的体积膨胀可以充填铸模。 D.铋、镓、三氧化铁等物质属于硫型物质。 217 以下物质对于硅砖无害的有:(ABD)

A.Fe2O3 B.CaO C.Al2O3 D.鳞石英 218 以下属于淬冷法特点的是:(ABC)

A.准确度高 B.可对试样中平衡共存的相数和各相组成进行测定。 C.不能应用于相变速度快的系统。D.操作较热分析法简便。 2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

A.位于相图中低共熔点的熔体比组成位于界线上的熔体的析晶能力小。

58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B.组成位于界线上的熔体比组成位于初晶区的熔体的析晶能力小。 C.玻璃中若出现析晶,就会破坏玻璃的均一性,是严重缺陷称为失透。 D.玻璃的形成温度有叫做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220对菲克第一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D) A.它可直接用于求解稳定扩散问题 B.它是不稳定扩散动力学方程建立的基础 C.它可直接用于求解不稳定扩散问题

D.菲克第一定律认为,在扩散体系中,参与扩散质点的浓度因位置而异,且可随时间而变化 221下面不属于空位扩散活化能的是(ACD)

A.热辐射能 B.形成能 C.间隙原子迁移能 D.杂质离子迁移能 222以下哪些不属于固相反应的特点(ACD)

A.属于均相反应 B.属于非均相反应

C.固相反应开始温度远高于熔点 D.固相反应开始温度就是熔点 223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包括(ABD)

A.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B.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 C.保温时间的影响 D.矿化剂的影响 224 下列哪些相变属于二级相变(ABC)

A、超导相变 B、磁性相变 C、玻璃态相变 D、铁电相变

225 在理论上应发生相变而实际上不能发生相转变的区域,称为亚稳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BC )

A、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是物相在理论上不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 B、在亚稳区内,物系不能自发产生新相;

C、当有外来杂质存在时,或在外界能量影响下,也有可能在亚稳区内形成新相; D、在亚稳区内,没有外来杂质存在时,物系也可以自发产生新相。 226 下列对不稳定相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BC )

A、第二相组成随时间而连续向两个极端组成变化,直至达到平衡组成 B、第二相分离成有高度连续性的非球形颗粒 C、分相开始界面是弥散的逐渐明显 D、分相需要位垒

227 下列属于烧结模型的有(ACD)

A.中心距不变的双球模型 B.中心距变大的双球模型 C.中心距变小的双球模型 D.单球模型 228下列属于蒸发-凝聚传质的特点是(ABC)

A.烧结时颈部扩大 B.球变为椭圆 C.气孔形状改变 D.两球之间的中心距变小 229下列传质中哪些属于液态烧结( ABC)

A.扩散传质 B.溶解-沉淀 C.塑性流动 D.蒸发-凝聚 230. 在粘性流动传质中,决定烧结速率的有:(BCD)

A.液相数量 B.颗粒起始粒径 C.黏度 D.表面张力 231. 影响烧结的因素不包括( ABC )

A.原始粉料的粒度 B.外加剂 C.烧结温度 D.烧结速度 232. 关于外加剂对烧结的影响,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BC ) A.与烧结主体形成固溶体 B.与烧结主体形成液相 C.与烧结主体形成化合物 D.与烧结主体形成络合物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