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4月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2008 Vo1.2l No.2 第21卷第2期 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徐裕人 ,吴 斌2,吴明峰2 (1.广西财经学院 财政系,广西 南宁 530003;2.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财富对于个人储蓄账户具有挤出效应。本文运用我国1993—2005年的 数据,采用相关回归分析证实两者高度相关,并得出储蓄额的增加量比养老金额的增加量大得多,居民储蓄额相对 于养老基金额是富于弹性的。我国制度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缺乏必要 的养老保障安全感。从而导致大量居民储蓄没有真正释放出来而投人到消费领域中去,进而形成社会养老金对储 蓄的“挤进效应”。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生命周期假说;挤出效应;挤进效应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609(2008)02—0068—05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Pension System on Savings in China XU Yu—ren,WU Bin,WU Ming—feng Departntent f oFinance,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2.School of Econom ics,TiaToin Un iversity f oFinance and Econora ics,Tianj in 300222,China) Abstract:Feldstein believ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wealth has crowded—out effect on personal savings accounts.Using the data during the years of 1993—2005 in China,and adopting regressive analysis,this article proved that the two were highly eorre— lated.it alo c0nclsuded that the increment of savings amounts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pension funds,and the household savings were flexible relating to the pension funds.The uncertain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has led to the unsureness of peo— pie’S expection for the future.and made them lack necessary reassurance to the pension security. a result,a great lot of household savings have not really been released to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and then come to the crowded—in effect of social pension on savings. Key words:pension system;personal savings;life—cycle hypothesis;crowded—out effect;crowded—in effect 养老金制度的实施对一国储蓄是增加还是减 响是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之上。它是由美 少呢?自从美国学者费尔德斯坦(Feldstein)于1974 fi-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则想通过 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亚尼(Franco Modigliani)和理查德・布伦伯格(Richard Brumberg) 对我国1993年至2005年的相关数据来对养老5Z制 共同创立。这一理论是分析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储蓄 影响的基础。 生命周期假说的出发点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消 度对我国的居民储蓄是的影响做一些实证分析,用 以研究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对储蓄是否具有“挤 出效应”。“挤出效应”(crowded—out effect)是指现 收现付制(pay as you go)养老金金额的增加,导致社 费者,遵循收入约束条件下,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原 则,平衡生命周期内收入与消费支出。运用边际效 用理论,采用一生收入水平决定。形成跨时期消费 会储蓄量的减少。 、文献梳理 水平平滑运行。所以,短期的储蓄由即期收入和一 (一)生命周期假说 首先,费尔德斯坦分析礼会养老金对储蓄的影 生平均消费之差决定。储蓄目的之一是形成老年消 费的经济来源。这样的消费行为导致了个人储蓄和 [收稿Et期]2007—12—25 [作者简介]徐裕人(1987一),男,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学生,天津财经大学访问学生。 吴斌(1986一),男,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吴明峰(1986一),男,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6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徐裕人,吴斌,吴明峰: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4月 财富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分布①(见图1)。 WR max 费尔德斯坦能得出美国产生挤出效应的一个重 要因素是由于美国的养老金保险制度十分健全,而 这种健全的养老金制度是始源于1935年颁布的 《社会保障法》以及持续至今不断完善的机制。除了 普通的养老金,还规定了雇员的养老金,雇 主退休金计划(企业补充养老金)和个人退休储蓄计 划等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障形式,所以可以很好的解 C 决人们的老年保障问题。 T WL 0 二、我国养老金计划对个人储蓄影 响的实证分析 说明: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养老金制度 对我国的居民储蓄的影响,因此储蓄额不包括 和企业储蓄。数据选择方面,我们以我国1993年至 2005年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作为现收现付制 下的养老支出(包括离退休金、退职生活费、医疗卫 NL:预期寿命wL,工作期,C:消费,YL:劳动收人 公式:(YL—C)wL=(NL—wL)C 圈1 个人储蓄的驼峰形态分布 (二)费尔德斯坦的“挤出效应”分析 费尔德斯坦在他的开创性研究中认为,现收现 付制养老金对社会储蓄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 面——财富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 财富替代效应,是由于养老金制度保障了职工 在退休之后依法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如果在职职工 视社会保障税(费)为今后退休生活的一笔储蓄,那 么职工们通过理性决定,减少他们作为退休生活期 间的消费而在工作时积累的储蓄。 生费及其他费用)。储蓄额是指1993年一2005年 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额。 (一)绝对数分析 设Xl为养老金制度下的养老支出金额,y。为储 蓄额。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养老金支出金额与储蓄额表 (单位:亿元) 退休效应,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导致人们做 出放弃工作而选择提前退休的决定。由于人们退休 期的延长,人们必须在工作期间具有更高的储蓄 率,才能维持长退休期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导致 社会储蓄量的增加。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养老金支出金额x】 养老金年增量 储蓄额yi 储蓄额增量 901、7 1218.9 1522.4 1797.7 2043.8 2330.3 2708.3 3040.5 3337.2 3870.7 4359.9 4814.9 5492.4 317.2 303.5 275.3 246.1 286.5 378 332.2 296.7 533.5 489.2 455 677.5 15203、5 21518、4 29662.2 38520.8 46279.8 53407.5 59621.8 64332.4 73762.4 86910.7 103617.7 119555.4 141051 6314.9 8143.8 8858.6 7759 7127.7 6214.3 4710.6 9430 13148.3 16707 15937.7 21495.6 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对社会储蓄量的影响取决 于上述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比较。如果财富替代效应大 于退休效应,社会储蓄量会降低,即产生了“挤出效 应”。反之,则社会储蓄量会升高。这种养老金计划对 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的分析具有不确定性。 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财富对于个 人储蓄账户具有挤出效应。菲尔德斯坦以美国的 I930一I992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一个回 归方程。根据他的计算,2O02年美国的社会保障 财富大致估计值为16O0O0亿,美国的回归系数为 +0.028(“+”表明,社会保障财富的将使消费增 加,从而使储蓄减少,因此财富替代效应大于退休 效应),这意味着,2002社会保障是个人储蓄减少了 4480亿美元(=0.028×1600O0亿)。相比之下, 注:本表的养老金支出金额不包括民政部门支付的离退休费。 资料来源:(2oo6年中国统计年鉴》 用Exce1分析工具,我们得出如下表格: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2002年的私人储蓄额为2960亿美元,4480是潜在 私人储蓄7440亿美元(4480亿美元加上2960亿美 元)的60%。G;) 回归分析 1 1.75E+10 1.75E+10 1375.564 6.60449E一13 残差 总计 11 1.4E+08 12720074 12 1.76E+10 ①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②Harvey S.Rosen‘财政学》.郭庆旺,赵致耘译.jB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正 统计表中,显著值Significance F=6.60449E一13, 显著值Sigaaificance F=0.000196464,远远小于显著 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 性水平0.05,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 著的回归关系。另外,还可通过Excel求得x。,y 之间 的相关系数r=0.99602546,这表明x。和yl之问的线 性相关度非常高。 X Variable 1 Line Fit Plot l50000 l00000 50000 O 0 2000 4000 6000 X Variable l 线性拟台图 从上面线性拟合图中可以看出,因变量的预测值 我们可以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与实际值之间的拟合程度非常高。故可以建立一元线 y2=1.12x2+0.0336 性回归方程。 由这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可得,当养老金 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 支出金额年增长率每增加1单位,储蓄额年增长率将 yl=26.62xl一11011.5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养老金制度下的养老金支出 增加1.12单位。即养老金支出金额年增长1%,储蓄 金额每增加1单位。居民储蓄额将增加26单位。可见 额年增长1.12%。不难得出,斜率表示的是居民储蓄 从我国1993年至2005年,随着社会养老金支出金额 额对养老金支出金额的弹性系数,记为E。可见我国 的增加,储蓄额的增加量比养老金额的增加量大得多。 l993年至2005年,居民储蓄额相对于养老金支出金额 (二)相对数分析 是富于弹性的(E=1.12>1)。 设x:为养老金制度下的养老金支出金额的年增长 率,y2为储蓄额的年增长率(年增长率=报告期增长金 (三)从回归方程中得出的结论 额/报告期上一年金额)。 从我国1993年至2005年的数据来看: 表2养老金支出与储蓄额年增长率表 1.由绝对数分析显示,随着社会养老金支出金额 年份 养老金支出增长率Xz 储蓄额增长率y2 的增加,储蓄额的增加量比养老金支出金额的增加量 1993 1994 35.18% 41.54% 大得多。 1995 24.90% 37.85% 2.由相对数分析显示,居民储蓄额相对于养老金 1996 18.O8% 29.86% 1997 13.69% 20.14% 支出金额是富于弹性的。 1998 14.O2% l5.40% 1999 16.22% 11.64% 三、我国养老金“挤进”效应分析 2000 1,,7% 7.90% 2001 9 76% 14.66% 我国社会养老金支出金额对储蓄具有“挤进”效 2002 15.99% 17.83% 2003 12.64% 19.22% 应。养老金计划的完善程度不同,对个人储蓄影响是 2004 10.44% 15.38% 不同的。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的财务 2005 14.07% 17.98% 制度,当一国社会保障完善程度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 注:①本表不包括民政部门支付的离退休费。 ⑦数据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 预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量,即 由Excel工具可得,x2,Y2的相关系数r=0.86518, 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国社会保障完善程 这说明x2,Y2的线性相关性较高。相关表格如下 度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即对储蓄具 DF SS MS F Signiifcance F 有“挤进”效应①。之所以我国社会养老金支出金额对 回归分析 10 .08944 0.08944 32.56753 0.000196464 残差 10 0.027463 0.002746 储蓄具有“挤进”效应,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联系的。 总计 11 0.116903 1995年,我国正式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 ①李珍,岳斌.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2)。 7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徐裕人,吴斌,吴明峰: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储蓄影响的实证分析 2.个人账户基金的“空账”运转 4月 合的养老金制度①,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模 式的结合。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即改变传统的 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新的资金运行方 个人账户基金的“空账”运转,是指用当代人的个 人账户的资金给现在退休者(他们没有或只有很少个 式。原有的养老金收支方式是现收现付,即从企业收 人账户的资金)发放退休金,以致当代人的个人账户资 金仅有一定的剩余和积累,而其他很大一部分只是名 义上的资金。 入或国家财政收入中随时支付退休金。在收与支之间 无基金积累,也谈不上增值。这种办法在退休者大量 增加老年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的新形势下,资金供给难 以适应需要。为此,1995年在《关于深化企业 职工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通知附件》中规定:“为度过本 地区人口老龄化高峰,各地区按照部分积累制的筹资 模式,测定长期的统筹费率,目前可先按当地的现行统 养老金的空账运转产生的原因,从本质上看,是上 文中的隐性债务问题引起的。 从宏观的债务关系来说,养老金的空账运转是现 在向未来透支,是老一代向年青一代的透支,是社会统 筹账户对个人账户的代际拆借,是社会统筹基金对个 人账户基金的占用和透支。 从长远角度看,“空账”运转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造 筹费率缴纳养老金费”;当积累的基本养老金基金发生 短缺时,“由同级财政予以支持”。 造成“挤进”效应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保 成巨大的资金风险。例如,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 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这直接 给我国养老金未来的收支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的压力, 障制度改革中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其具体表现如下: 1.转制中的隐性债务 养老金隐性债务(implicit pension debt,IPD),也称 为隐性养老金债务⑦,是指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 向部分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 并对“老人”和大部分“中人”的养老保障承诺和“新人” 缴费的激励机制带来很大的冲击。 同时,一旦养老金的“空账”危机问题过于严重,不 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过去的积累,而他们又必 须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那些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 的“积累”部分。 仅迫使为维持养老保障基金水平的相对稳定而增 加财政负担,而且由于养老金制度采用了代际转移模 式,而导致了代际矛盾日益恶化,破坏社会的稳定。 因此做实个人账户是目前养老金改革的重要着力 点。一旦彻底解决了“老人”和大部分“中人”的“个人账 户”的“欠债”问题,那么“新人”的个人账户就做实了。 3.养老金筹集困难 养老金隐性债务问题是制度转变必然显现出来 的,因为过去的人在现收现4,-t制度下没有个人账户积 累部分,形成了历史欠账。只要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 户积累制转变,隐性债务显性化就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转制中的隐性债务与下文所述的“空账”问题紧密 相连。正是由于隐性债务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国在统账 结合的制度下,现有的劳动人口个人账户被用于支付 (1)企业欠费问题严重拖慢了养老保障事业的发 展。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累计 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6亿元,全国千万元以上的欠 费企业177户。这表明企业欠费问题不是个例,并且 严重影响了社保工作和支付能力的进行。 由于职工处于企业的大环境之下,除去职工自身 这笔巨额的债务。随着隐性债务显性化,人们逐渐关 注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我国老龄化问题在未 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所缓和,反而会_日益严峻 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未来劳动人群身上的养老负担会 加重,人们开始担心这笔“养老债”是否真能在有生之 年还清。似乎也意识到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多 的工资水平因素外,职工的缴费能力很大程度受制于 企业的运营情况,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必然会影响职工 次在相关会议上着重强调把个人账户“做实做大”的重 要性。有人甚至建言把那令人瞩目的万亿外汇储备用 作“偿债”之用。可是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动不可能 轻易做到。如何下好全国这一盘大棋,协调好这当中 的各粒棋子的作用考验着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是 各方利益协调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在短期之内是不 会得到彻底解决的,因为在现有的情况看来,各方都没 能拿出针对消除隐性债务的有效方案,更遑论其方案 实施之效所需的检验时间了。 的投保能力。除了困难企业缴费不足的情况外,由于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让有些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 部利益,拖欠缴费或者是瞒报工资总额。 (2)养老保障覆盖面水平不高。所谓养老保障覆 盖面水平不高,就是指养老保障覆盖窄,全民化程度 低。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覆盖国有企业和集 体企业,但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依然很低。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发布的《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显 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①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实行个人账户,将个人投保与 企业投保的一部分完全记在个人的名下。 ②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焦 18766万人,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 反观我国的社会保障现状,从中可以得到不少有 76%。与此同时,在2005年之前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 益的思考。社会养老金对储蓄的“挤进”效应产生的储 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 蓄率偏高,对于消费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只有 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 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保制度,做到低标准、广覆盖才能使 4.养老金的管理 人们真正解除后顾之忧.激发新的消费活力。要做到 我国在建立新的养老金制度时,国家明确规定: 这一点,从制度结构入手进行有效的改革也许是不断 “基本养老金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根本的途径。 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金,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制度改革的效果需要 但是,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资金挤占挪用等违规违 一个较为长期的表现,因此,在短期之内,我国在社会 纪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在养老金的资本运作上,每年 保障方面的投入会继续刺激储蓄量的增长。任何制度 形成的巨额的养老金费的管理仍然只停留在保值的目 的变革都需要一个渐进式的发展,只有经历了这一时 标上,但增值问题也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如 期才有可能出现费尔德斯坦所说的挤出效应,所以不 果养老金不能有效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将很难适应人 能简单地根据我国目前的一些现状就立刻得出我国没 口老龄化高峰期的需求。 有挤出效应的结论。另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呈多元 5、企业年金缺失 结构.广大国有企事业单位、机关的社会保障水平 企业年金作为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养老 总体上高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早熟特征。 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中的第二大支柱,是基本养 在这部分人中,社会养老金对储蓄可能存在“挤出”作 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 用。但是,城镇其他居民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保 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及社会的 障,但水平不高。随着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 和谐稳定。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企业年金 度改革的进行,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导致他们的储蓄 规模小,覆盖面过窄。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企 倾向大于目前消费的倾向。而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 业年金积累基金总额量2002年底为260亿元,占同期 度刚刚列入的议程,人们的生老病死主要靠家庭 GDP的比重为0.25,2003年底为300亿元。而在 来解决。因此,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相当强烈。后面 OECD国家,2001年的企业年金资产占同期GDP比重 两类居民的储蓄额的上升拉动了总的城乡居民储蓄额 甚至达到了102%(瑞士)、¨3%(荷兰)、85%(英国)、 的上升。 75%(美国)①。由于企业年金的缺失,人们要想提高退 休后的生活水平,也只能依靠个人储蓄。 [参考文献] 四、结论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我国社会养老金支出金额对储蓄具有“挤进效应” 社,2001. 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使人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们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障安全感,最终导致了居民储蓄 学出版社,2004. [3]Harvey S.Rosen.郭庆旺,赵致耘译.财政学[M].北京: 额的大幅上升。因此,尽管人们的消费欲望随着我国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但是出于“养老防老”的预期动机,我 [4]张松.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的大量居民储蓄没有真正释放出来而投入到消费领域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中去,进而导致社会养老金列‘储蓄的“挤进效应”。 [5]蒲晓红.养老金的储蓄效应[J]、当代经济研究,2003, 通过前文中费尔德斯坦对美国存在“挤出效应”的 (11). 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设计养老金的给付时, [6]邓大松.社会保险[M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遵循的是降低给付水平的思想,因此其养老保障 社.2002. 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 [责任编辑:唐红祥] 仅为44%,不仅大大低于经合组织(OECD)的平均水 [责任校对:冰之】 平,还大大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替代率水平。 ①林义,彭雪梅,胡秋明.企业年金的理论与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