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第1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14 N0.1 2013年3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2013 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 孙 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 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发现与阐释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引发的文学史研究肇 始。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性”理论的明确提出,以及李欧梵和王德威的影响,对晚 清文学现代性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认识和研究是近30年来现代文学研究 的重要变化和收获之一,也是从现代文学学科建立以来,最富变革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晚清文学;现代性;述评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13)O1—0021—07 在很长一段时问内,学术界认为现代文学的起 1985年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提出“二十 点大致在1917年开始的文学,而晚清文学即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后来又在《读书》杂志上 五四文学之前的20多年的文学活动常常被纳 就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阐发,对现代文学研究产生 入近代文学的范畴。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发现与诠释 了很大的影响。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 改变了以往对现代文学历史起点的认识,关于晚清 出,并不单是为了打通“近代文学”、“现代文学”、 文学的性质和内涵也形成了新的认识。 和“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而是要把20世纪中 国文学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命题的提 出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初 自现代文学学科建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普 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 遍认为现代文学是从五四文学开始的,具体的 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过 时间为1917或1919年。如王瑶在《中国新文学 程。从时间上看,把上限放在戊戌变法的1898年。 史稿》绪论部分认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是从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体现在与世 ‘五四’的文学开始的。” 直到上世纪80年 界文学的关系、改造民族灵魂的主题、以悲凉为核 代,一些学者才注意到海外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起点 心的美感特征、文体形式和艺术思维等层面上。这 问题。1982年唐驶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 一概念的提出带来了文学史观念和方法的革新,体 写问题》的讲演中谈到欧洲人把现代文学起点放在 现了把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出 1901年。 受此观点的启发,他提出关于现代文 来的努力。对晚清文学性质意义的探讨并不是他们 学发展的历史,一般都从五四讲起,将来可能会改 关注的问题,但是,这一文学史观念却首次提出, 变。唐驶的提法在80年代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 应该把五四文学之前近2O年的文学看作是中国文 意。但也表明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的恢复和重建,一 学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些学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若要重写现代文学的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提出之后,对现代 史,首先要处理晚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甚至 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晚清文学现 把晚清文学纳入现代文学的范畴。 代因素的探讨在这股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潮流中 【收稿日期]2012—09—20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1001.14) 【作者简介]孙强(1972一),男,甘肃镇原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2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深化。在新的文学史观和“重 写文学史”的双重作用下,国内第一部《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史》由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出版。孔范今在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新文学史概 念提出的依据和意义,他认为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 程来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其上限应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孔 范今指出:“如果我们不仅仅把‘新文学’看作是 体精神,从而区别于传统的历史著作。丛书的前两 卷由谢冕和程文超撰写,题目分别为《1898:百年 忧患》、《l 903:前夜的涌动》,两部著作都以晚清 文学作为论述的对象。《1898))通过1898年前后 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危机为文学活动勾勒了一个大 的政治文化的背景。在此基础上,该书主要从百年 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叙述了诗界、刘鹗的《老 残游记》和新小说的兴起、翻译文学等重要的文学 对‘五四新文学’的特指,而是与古典文学相颉颃 的意义上,从新文学基质的规定性上作松动一些的 理解,那就不难发现,虽然五四文学表现出了 更为彻底、更为强劲的叛逆精神和摧枯拉朽的力 量,但从新文学所必备的基质和由其所决定的基本 倾向而言,早在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这一文学 的历史变革早己开始,而这种文学也己萌生且自成 规模了。” 该文学史从白话文的提倡、新文学文 体格局的开辟和初创、新文学文化审美基质的初步 呈现、翻译文学热潮的出现和中国文学世界化趋势 的启动四个方面,论证了“新文学”的文学革新运 动早在1898~l917年间已开始。在此基础上,对 这一阶段的维新文动、谴责小说、派文 学、翻译文学、通俗小说等文学现象也给予了充分 地诠释。次年黄修己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也 相继问世。2010年由严家炎主编的三卷本最能体 现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和学术品格的文学史著作也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命名。该文学史通过对 黄遵宪1887年定稿的《日本国志》中的言文合一 主张、陈季同对“世界的文学”观念的接受以及 《黄衫客传奇》和《海上花列传》等作品的问世一 系列文学史实的发掘,强调现代文学的源头,应该 从戊戌变法向前推进10年,即从19世纪80年代 末、90年代初算起。该著用了很大的篇幅详尽地 叙述了五四文学之前20年间的文学活动,认 为“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晚期,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 迎面碰撞,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 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性质,至五四文学兴起达 到高潮” 。 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启发,谢冕在80 年代末提出了“百年中国文学”的概念,将现代文 学的起点前移至1895年前后。后来,谢冕主持编 写了《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通过一个人物、 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 活动。同时,还从“大文学”的理念出发,通过 《清议报》的介绍,论述了报纸的盛行和文学发展 之间的关系,强调晚清时务文体的出现是中国近代 文学改良运动中文体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 《1903))和《1898))比较,更加明确地阐述了晚清 文学的现代性特征。程文超指出:“中国的现代性 追求并不是从五四才开始的,它于世纪之交就开始 孕育,而在孕育期的文学与文化状态里,特别值得 一提的有两点:第一,在现代性的内部,在其被孕 育的同时,已经生长出与其对话的力量,第二,在 现代性的外部,已出现了反抗现代性的声音。” " 通过对王国维的思想的分析诠释,他得出了非常新 颖的观点:王国维不仅不是启蒙思想家,反而恰恰 代表着与启蒙思想不同的另一思想维度,他“是世 纪初的一个非理性的、人本话语的言说者,一个不 自觉的现代性的反抗者” ¨ 。 文学史观念的变革给文学历史的叙述提供了 更多的想象空间,现代文学的上限被提前了20多 年,对清末民初文学现代性因素的认识在一系列重 写文学史的活动中确实显得引人注意,迄今为止, 也基本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对这一时期文学 性质的认识并非没有争议,这主要反映在80年代 关于近、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的讨论中。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的“中国近代、现 代、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会”在北京现代文学 馆举行。会后整理发表了《认真求实,共同探索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会纪 实》。2001年《复旦学报》开设专栏,重新就这一 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本文并不想就文学史分期的 问题本身展开论述,只是从对清末民初文学认识的 角度梳理一下关于文学史分期的问题。在关于文学 史分期的讨论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代文学的起 点及20世纪初文学的性质。综观这些讨论基本形 成了四种意见:第一种以王瑶为代表,主张现、当 代合一,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始的标 第1期 孙强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 23 志。王瑶指出,五四文动与晚清文学改革 运动之间不仅有彻底性和妥协性的差别,而且从历 史发展的观点看,五四文学并不是与晚清文学 的时候,也不得不面对五四文学和它之前的文学之 间的差异性,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就其规模,气 势,还是就其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紧张对抗来 说,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都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 改革运动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个由数量 的积累到逐渐深化的演进过程。第二种主张近代、 现代合一,称为“近代文学”,以任访秋为代表。 他主张把近代(184O一1916)与现代(1917—1949) 具典范意义和深刻影响的一次启蒙运动”口¨ 。因 此,如何很好地理解五四文学和清末民初文学之间 的关系成了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取 得巨大突破的是刘纳的专著《嬗变——辛亥时 合在一起称为“近代文学”,理由是:第一,两段 时期的社会性质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第二,从 性质而言,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 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马良春也持相同的意见, 认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学划开了 界限,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反帝反封 建思想的表现,反对八股文、提倡语体文,直到五 四文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80年的近代 文学与30年的现代文学,结成了一个从内容到形 式的不可分割的、逐渐深化而终未变质的整体。第 三种,一些学者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出 发,认为应该把百年的中国文学视为一个整体。关 爱和、解志熙、袁凯声等人认为以1896年前后梁 启超等维新志士所发动的文学改良为标志,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90年。 第四种主张 把20世纪初至文学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纳入现 代文学的范畴。章培恒认为,20世纪初至文学革 命这一阶段的文学,已经各自存在着与其相同的因 素,所以,应该把它视为新文学的酝酿期而列入现 代文学的范畴。n 郜元宝也持相同的意见,只是在 具体的年份事件上,他更加强调鲁迅文言论文的文 学史意义,把起点放在1907年。 历史分期的分 歧缘于分期方法与标准的不同,是以文学自身发展 的规律作为分期的依据,还是从社会政治发展的角 度出发,抑或是两者的结合?对清末到五四文学的 认识,既使对文学发展具体状况认识不尽相同,但 是,许多学者基本认为清末到五四前的文学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百年中国文学”文 学史观念的提出和相应的文学史研究,以及文学史 分期的讨论都主张把现代文学的上限前移,强调从 历史的连续性看待从晚清开始的文学活动与五四 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许多论者大致认为从19世 纪末到2O世纪初开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已经开始 酝酿,从晚清开始的文学活动已经具有了现代文学 的一些基质。但是,在重新诠释文学历史发展过程 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刘纳通过1902年左右 开始到五四文学嬗变过程的系统研究,认为我 国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变革开始于1902、1903年 间,完成于五四之后,经历近20年,由两代文学 作者完成。刘纳在考察中国文流“近代”嬗变 的时候,尤其对辛亥时期新派文学和五四新文 学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 在本书的后记中 刘纳曾坦诚地交代了“文学的延续性与阶段性的关 系也是我的困惑”n ,正是出于对这种困惑的深入 思考,刘纳找到了辩证地理解和处理这个难题的思 路。在第四章她梳理了从辛亥时期至五四文学 时期中国文学“近代性”变革的轨迹,探究了 不同时期文学的连续性。但作者并不像人们惯常所 做的那样刻意寻求不同时期文学的相似性、共同 性,反倒着力揭示和比较它们的差异。如此一来, 两个时期的文学似乎失去了连续性和统一性,但刘 纳又从这两个时期文学的差异性中揭示了其问的 连续性:不仅辛亥时期进步作家的政治觉悟和五四 作家的思想觉悟以及国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 都是中国文学“近代”意识的一个方面和一个阶 段,而且从前者到后者的变迁更显示出中国文学近 代变革的轨迹。 80年代以来,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认识一直 处于一种暧昧的状态中,这种暖昧主要缘于对何谓 “现代”认识上的含混不清。王瑶曾经在不同的场 合强调现代文学的内涵就是:用现代的语言现代文 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他从语言的现 代化、思想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个层次总结五 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强调自五四迄今我们一直处于 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所以,80年代的“现代”基 本上等同于现代化。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 性理论被学界广泛运用 ,以及李欧梵和王德威 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影响,便引发了明确地从 2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现代性”范畴探讨晚清文学的热潮。 关于晚清文学现代性的阐释,李欧梵和王德威 的研究可谓影响巨大,对国内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李欧梵并不是单纯地讨论中国文学的现 代性,他大致勾勒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轮廓。首 先,他认为从中国文化的范畴来看,现代性的基本 来源是“现代”这两个字,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时问 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现在是对于将来的一种开创。 这种现代性观念实际上是从晚清到五四逐渐酝酿 出来的,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产生的文化土壤 有赖于晚清时期。其次,现代性对中国意味着新的 国家风貌的想象。他主要借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 讨了晚清时期由报纸、小说等印刷媒体催生的民族 国家和公共领域,指出这些新的观念进入中国晚清 的境遇时,它们与中国本身的文化产生了一系列非 常复杂的冲击,这种冲击最后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基 础。另外,李欧梵认为,中国的现代性不可能只从 一个精英的观点来看待,除了梁启超这样的一流人 物之外,随着科举制度的结束,无法在科举入仕之 途中获得满足的半吊子文人,在中国现代性形成过 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恰恰是他们完成了晚清现代 性的初步想象。他们创作的五花八门、相互杂陈的 文体,展现的正是中国刚刚开始的摩登世界,这个 世界是都市人生活的世界,最后在30年代的上海 集其大成,形成了中国通俗文化中的现代性。从文 学的层面来看,李欧梵认为现代性最重要的是叙述 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模式把故事叙述出 来,晚清的小说家在文体中做了一种重要的转化。 李欧梵的结论是:中国的现代性是从20世纪初期 开始,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论附加于在其影响之下产 生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然后变成对都市文化和 现代生活的想象。“ 13 在分析中国文化、文学的现代性的同时,李欧 梵还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和西方的现代性做了比 较。他主要借用卡林内斯库的理论,辨析了西方现 代性的两种不同意蕴,一种是作为西方文明史的一 个阶段的现代性,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 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的产物;另一种是 作为美学观念的现代性,它主要指以象征主义和前 卫主义的新思潮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强 烈的反前一种现代性观念的倾向。他认为中国人对 现代性的理解表现出某些明显的不同,一方面,在 中国,现代性这个概念似乎在不同的层面上继承了 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若干常见的含义:进化与进 步思想,积极地坚信历史的前进,相信科学和技术 的种种益处,相信广阔的人道主义所制定的那种自 由和民主的理想。但是,在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里,对个人的信念则与一种狂热的民族主义结合在 一起,中国人的眼光并没有预见到个人与集体之间 必然要发生。从美学的角度看,五四作家某种 程度上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那种艺术上的反抗有 意气相投的时候,可是他们并没有抛弃对科学理性 和进步的信仰。因此,中国现代文学里,我们很难 找到证据说明现代主义在嘲笑和反对自己,中国现 代作家不是转向自身和艺术领域,而是淋漓尽致地 展现出他的个性,并且把这种个性色彩打在外部显 现上面。 。’ 尽管李欧梵也强调世界上存在多种 现代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 束缚,他强调中国现代作家和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不 同,认为他们不能够否弃“现实”,为了自己的那 种爱国主义的地方观念所付出的代价,乃是一种深 刻的精神上的痛苦感,这种痛苦负载着那种危机临 头的“现实”压力。他不无遗憾地说,甚至连最深 刻的鲁迅似乎也不能超越这种感时陇国精神,鲁迅 本人转向左翼,这代表从20年代开始的文学政治 化倾向,最终导致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终结。显 而易见,他更加偏好的是倾向于浪漫与颓废的现代 主义传统。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 来“五四”》和《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 重新评价》两篇同题互文性的文章中,充分阐述了 晚清文学的现代性。王德威指出,中国作家文学现 代化的努力,未尝较西方为迟,这股跃跃欲试的冲 动不始自五四,而是开端于晚清。通过对狭邪、公 案侠义、谴责、科幻四类小说的解读,他认为:“这 四个文类其实已经预告了20世纪中国‘正宗’现 代文学的四个方向:对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 畴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如何叙述欲望、正义、价 值、知识的形式性琢磨。”可是“五四以来的作者 或许暗受这些作品的启发,却终要挟洋自重,他们 视狭邪小说为欲望的污染、侠义公案小说为正义的 堕落、谴责小说为价值的浪费、科幻小说为知识的 扭曲。从为人生而文学到为而文学,五四的作 家别有怀抱,但却将前此五花八门的题材及风格, 逐渐化约为写实/现实主义的金科玉律” 。在王 第1期 孙强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 25 德威看来,五四精英的口味其实远较晚清的前辈为 窄,他们延续了“新小说”的感时忧国叙述,却摒 弃或压抑其他已然形成的实验,因此,晚清不只是 一个过渡到现代的时期,而是一个被压抑了的现代 时期,五四其实是晚清以来对中国现代性追求的收 煞,而非开端。 李欧梵和王德威都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 放在晚清,但是实际上两人的言说方式存在一定的 差异。李欧梵对晚清文学现代性图景的描绘旨在突 破传统的五四起源说,把文学现代性的源头推向晚 清。可是王德威并无意去讨论晚清的现代性如何发 生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方面,他强调:“重新评价 晚清小说并非一场为中国现代小说找寻新源头的 战役,或将曾被拒斥的加以复原,其实这是试图去 了解,五四以来的作家及批评家回顾其文学传承及 自己的写作时,被上流文学所压抑的是什么。我的 取法不在于搜寻新的正典,规范或源头,而是白处 于弱势思想,将一个当代词汇稍加扭转以为己用: 试图拼凑已无可认记的蛛丝马迹,试图描画现代性 的散播而非形成。” 另一方面,他也批评了以西 方为马首是瞻的现代性论述和一味按照时间直线 进行表探勘中国文学进展的方法。认为由于我们沉 浸于五四典范,而昧于典范之外的花花世界。因 此,他的目的是要重理世纪初的文学谱系,发掘多 年来隐而不彰的另外一条现代性线索。 对李欧梵、王德威的晚清文学现代性论述,在 国内学界也引起了的一些批评,主要的论文有张志 云的《一个错位的“晚清”想象,——评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说”》、李建周的《“被压抑的现代 性”:叙述策略与意识形态》、周新顺的《现代性的 迷思——李欧梵、王德威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 评》、李扬《“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两种读 法》。④张志云认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论述实际 是以西方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为标准衡量中国文 学,是抽离中国文化语境的误读,在推重晚清时却 将五四误读和窄化了。李建周主要探讨了王德威的 现代性论述与西方汉学界的传承关系,并挖掘了他 的理论预设和文本修辞的内在矛盾,最终凸显了王 德威的论述实际上暗含了对20世纪话语的反 转和。周新顺就两个人的现代性论述所包含的 方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李欧梵是一种基于资 料和考据的历史分析方法,王德威则是一种后现代 的思维方式,其要义是在线性发展的历史观和 具有前因后果的历史本质主义。和前面几位的诘难 式批评不同,李扬的文章不仅揭示了王德威的论述 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注重其中的问题意识。他认 为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 重的意义: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 史”命题,因为他通过批评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 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的现代性”的文 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现 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 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 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 大概从1993年以后,中国学者对现代性概念 与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代性”理论也成为 认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另外,由 于李欧梵和王德威对晚清文学现代性诠释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明确地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晚清文 学的现代性特征。首先看看陈平原的相关研究,陈 平原对晚清文学的关注最早体现在他参与提出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里。后来他又完成了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和《二十世纪中国小 说史》(第一卷),这两本著作都是国内率先探讨晚 清小说现代性的论著。在对晚清文学认识和思考的 基础上,陈平原对现代文学的理论基础做了进一步 的反思,在他看来,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是以批评 晚清文学登场的,对晚清文学的批评,本身有合理 的地方,但也不乏傲慢与偏见。今天历史的叙述完 全接纳了五四的眼光,晚清就被遮蔽了,以五四的 立场看待晚清,对晚清是不公平的,所以他始终认 为晚清和五四这两代人是同构的,或者说,正是两 代人的合力,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转型。陈平 原强调,他对晚清魅力的挖掘并非是要像王德威那 样贬低五四,基本思路是用五四来看晚清,用晚清 来看五四,它们都有各自的品格,只有在不断 的对话状态中,才能理解各自的价值与局限。 另 外,余虹认为20世纪文学发端于晚清,标志 是梁启超的新文学工具论和王国维的新文学自主 论,他们两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都受西学 启发而在现代性立场上倡导文学,因此,他们 的文学论与旧式文人所持的文学革新论迥然 不同。 栾梅健通过对1 894年出版的韩庆邦的长 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解读,指出这部小说不仅 给读者提供了最早形象展示中国古老宗法社会向 2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现代工商社会转变的历史画面,而且表现了掩盖在 社会表象之下的新的社会伦理和思想内涵,同时其 在艺术结构与文字语言上刻意为之的现代性探索, 都使这部作品竖起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标志的界 尺,承载起了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使命。 王本 朝从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关系入 手,探讨了从晚清到现代,中国文学逐渐实现了文 学知识的社会化、文学组织的制度化和审美主义信 念的建立,它们相互调适、运作,构成了中国现代 文学由外到内的意义结构,并演化为中国现代文学 的三大传统。” 张颐武则梳理了对晚清文学现代性 认识的两种不同的视点和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是 50年代以来的普遍看法,即晚清的现代性乃是五 四现代性的先驱,它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话语 建构乃是五四新文学的先导,是现代民族国家话语 的前提;一种被王德威称为“被压抑的现代性”, 即欲望的现代性。而对晚清的欲望现代性的凸显和 肯定与当下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历史语境有 直接的关系。怛 90年代以来,从现代性角度深入探讨晚清文 学的著作是杨联芬的《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 性的发生》。该书将“现代性”作为考察20世纪中 国文学的一个有效视点,作者既不想重复前人的路 数,也无意于做“翻案文章”,“现代性”是她为重 写文学史找到的一种可以将其历史感受的全部复 杂性“诉诸形式的话语方式”。该书通过对晚清新 小说、林纾的翻译、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 说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晚清到五四的国民性 问题、曾朴的《孽海花》等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历 史还原式的解读,钩沉析疑,就人们熟知的若干老 话题阐释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解,厘清了一系列有 关晚清与五四关系的误读,叙述了晚清至五四文学 现代性的发生史。一方面,与王德威志在打破历史 叙述的不可逆性不同,著者并没有忽视历史发展的 潮流之所向,比如她指出晚清时期有一批读书人的 小说创作是“入世”之途突然斩断、万般无奈之下 对自由和西方观念的随意玩味,思想既不系统,而 新旧杂陈、鱼龙混杂的情形也比较突出,因此它们 “只是一种极其有限的‘现代性 。另一方面, 由于著者尽力避免叙述主体的价值“僭越”与干扰, 因此,也没有因为对晚清现代性之“过渡性”的认 知而压抑贬低它。在这一点上,她与刘纳的研究区 别开来,后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证明,中国文学在这 一时期实现了新旧的嬗替,结束了一种文学又真正 开始了另一种文学。杨著则不承认存在着这样一条 结束与开始的明确的分界线,新与旧、现代性与前 现代性之间的鸿沟只是逻辑地存在的,事实是它们 许许多多的支流仍然处在“流动”状态之中。如果 说刘纳强调的是晚清至五四整体性联系中的“嬗 变”,杨联芬强调的则是晚清至五四嬗变潮流中的 “联绵”。正是在开掘丰富的细节,展现流动状态的 基础上,著者对文学的多种可能性与历史的必然性 进行了辩证的阐释。张光芒指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 面杨联芬做了极有特色的努力:其一是深入发掘易 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与偶然性;其二是试图以一种相 对超越的客观立场来对待晚清与五四这两个长期 以来被“隐喻化”并额外增添了许多价值立场标签 的对象;其三则是展现现代性流动的多层次性及其 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结构关系。[2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提出到对中国 现代文学起点的讨论,从对现代化范畴的倚重到现 代性理论的借鉴,说明文学史观念的变革和相关理 论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叙述。 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研究也从和五四文学的历史关 系探讨逐渐过渡到现代性内涵的阐释,由于现代性 理论所蕴含的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在价值上的矛盾 性,“五四”和晚清的对照关系、欲望现代性的挖 掘、文学论、社会伦理思想问题、发生学视角 等等,都表明现代性为晚清文学的历史叙述提供了 新的认识视野和更为广大的阐释空间。总之,对晚 清文学现代性的认识和研究是近30年来现代文学 研究的重要变化和收获之一,也是从现代文学学科 建立以来,最富变革性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合署名的文章发表在《文 学评论》第5期,后来他们又在《读书》连续6期发表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二十世纪文学三人谈》,收录了相关的文章。 ②分别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文艺争鸣》 2008年第l1期;《文艺评论》2007年第4期;《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2 唐驶.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2][M]//现代文学讲演 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7. 【3】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M】.济南:山东文艺 第1期 孙强晚清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 27 出版社,1997:2. [13】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 [14]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3:16. 版社,201O:1. [15】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M],/王 [5】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126. [6 6]李葆炎,王保生.认真求实,共同探索——中国近、现、当 [16]李杨.“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 代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会纪实【J]_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的晚清文学问题[J】_渤海大学学报,2007(2):14-24. 1987(1). [17】余虹.晚清文学的两大现代性立场[J】_文学前沿,2000 [7】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2):212—229. [J].复旦学报,2001(2). [18】栾梅健.1892: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论《海上花列传》的 [8】 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 断代价值[J1.文艺争鸣,2009(3):60—65. 期[J】.复旦学报,2001(3). 【19】王本朝.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 [9】 解志熙.走出困惑的历史理解力——《嬗变》对文学史研究 国现代文学传统[J].福建论坛,2001(4):15-18. 的贡献与启示[J].文学评论,2001(1). [20]张颐武.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J].江苏社会科学, [1O】刘纳.嬗变——辛亥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M】. 2003(2):41—4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40. [21]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 [11】石敦国.辩证的现代性与我国社会的发展[J].燕山大学学 京大学出版社,2003:33.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1(12):72—75. [22]张光芒.评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12】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 [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267—274. 出版社,2002. Review about the Modernity of Late Qing Literary SUNQiang (TheNorthwest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modernity of Late Qing literary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y that caused by the concept of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Since 1 990,the dis- cussing about the modemity ofLate Qing literary reach to its climax,because ofthe speciifc raise ofmodernity hteoryandtheinfluencebyLiOufan andWangDewei.The studyonthemodemity of LateQingliteraryis an important change and a harvest of the achievement in hte study of modem literature in hte recent 30 years.It iS also a remarkable revolutionary achievement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m literary discipline. Key words:Late Qing Literary;modernity;review [责任编辑董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