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有感
作者:范文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0期
摘 要:从时代背景来看,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是伴随着中国古代藏书的衰落和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的新旧交替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争直接打击了晚清藏书事业。另一方面,封建经济的逐步衰落和解体又直接导致了晚清藏书事业的衰落,为了维新变革,救国图强,一批维新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图书馆,并由此导致了清末公共图书馆的创设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晚清 藏书楼 图书馆 萌芽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伤疤,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心中无法言喻的痛。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经济凋零,政治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唯独图书馆学由此萌芽,成为风雨飘摇的晚清一缕令人欣慰的曙光。
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发展的故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晚清西方图书馆观念的东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清末新政与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清末地方的公共藏书楼思想与实践中……作为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这本著作厘清了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的重重迷雾。 晚清时期是从鸦片战争后至辛亥前,即1840-1911年期间。这段时间,封建统治进入了风雨飘摇的阶段。自清朝中后期开始,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皇权,采取文化、闭关锁国等手段禁锢国民的思想。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僵化、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从目录和前言部分中,我了解到这本著作的大致框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书馆学家彭斐章、谢灼华和历史学家林家育撰写的序言和前言;第二部分是课题内容,分为八个章节;第三部分是参考文献和附录。从课题内容子目录的标题上来看,作者详细论述了晚清图书馆学观念的起源、传入、中西方文化碰撞、私家藏书楼公开化到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主线则是从中国古典藏书思想向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转变的过程,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作者悉心梳理大量零散的晚清史料,以西学东渐为经,以晚清图书馆的发展为纬,从西方图书馆观念与学术的流入,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中国宣传和办理近代图书馆事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在社会发展剧烈动荡、社会思潮汹涌澎湃的晚清时代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第一次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公允、观点新颖的力作,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西方图书馆学相对比,中国的图书馆学走的道路坎坷不平。自清朝中后期开始,在封建帝制的思想统治下,国内政治僵化、文化、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时代背景来看,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是伴随着中国古代藏书的衰落和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的新旧交替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争直接打击了晚清藏书事业。例如:清乾隆年间建立的、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府藏书达到鼎盛的“四库七阁”藏书体系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创,“七阁”之中有三阁被毁,藏有《四库全书》底本等大量珍贵藏书的“翰林院“则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掠一空。另一方面,封建经济的逐步衰落和解体又直接导致了晚清藏书事业的衰落,尤其以私人藏书为甚。私人藏书家的破落导致私人藏书纷纷散佚,或弃如敝帚,或流落海外。在古代藏书衰落的同时,为了维新变革,救国图强,一批维新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图书馆,并由此导致了清末公共图书馆的创设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清末的“新政“与公共图书馆的兴起关系密不可分。20世纪初,封建皇权处于穷途末路之际,不得已稍稍实行了些许皮毛新政。虽然清末”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进行的一场变革,总的倾向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真正革新,但是,这场新政废除了科举、将建立新军,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正式因为新政在客观上具有这些积极的因素,所以,它在客观上对于推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以来学习西方图书馆与创办近代图书馆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清的提倡,西方的图书馆观念在清末新政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并由此形成了一场”公共图书馆运动“,为时期的“新图书馆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了皖省藏书楼、古越藏书楼和文华公书林等具有私人性质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创造性的意义。而京师大学堂图书馆的兴建更多的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主旨在于“保存国粹、造就通才”。应该注意到,它将保存国粹放在了首位,尽管当时图书馆学的思想已经涉及到了藏书的利用问题,但藏书楼的痕迹还是十分明显,图书收藏仍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读者利用藏书存在着诸多的,而且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传统文人,面非常窄。孙毓秀曾感叹当时“奉旨”开办、而实为官藏的图书馆存在着因循守旧、排斥新书的陋习。是的,如果建立一座图书馆仅仅只是为了保存国粹而不向公众开放借阅,又何来“开民智”之说呢? 宣统元年,即预备立宪的第二年,学部拟定看《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第一条中所述:“图书馆之所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这是我国关于图书馆概念的第一个定义,而且因为这个定义并非个人见解,而是的规定,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馆自其诞生,就与书籍知识密不可分。尽管中西方从一开始使用图书馆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但是发展至今日,上至国家机构,中至诸多学者,下至普通国民,都已然认识到从信息技术、服务、法制建设等方面建设未来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为一个致力于保障知识平等和信息自由的机构,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正能量,在图书馆的能量下,机遇之门已经叩响,若能成功驾驭这场图书馆学的,图书馆将成为人类知识的天堂。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程焕文.论郑观应的藏书楼思想[J]. 图书馆. 2004(01)
[2] 苏健.“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图书馆研究概述[J]. 图书馆界. 2015(05)
[3] 余银萍.晚清时期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 图书馆建设. 2015(06) 作者简介:
范文静(198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知识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