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一 1. 检查内容 符不未不符合 符涉合原合 及 因 GB50202-2018 表4.2.4 备注 抽查子分部工程名称:地基工程子分部 保 证 项 目 地基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每300m2不应少于1点,超过3000m2部分每500m2不应少于1点。每单位工程、每一种地基土不应少于3点。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 配合比: 符合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拌和时的体积比是否符合设计值。 压实系数:不小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筏形与箱形基础的地基检验点数量每50m2~100m2不应少于1个点;条形基础的地基检验点数量每10m~20m不应少于1个点;每个基础不应少于1个点。 检查方法:环刀法测量是否符合要求。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厚度的2/3深度处。 其 他 项 目 含水量:最优含水量±2%。 检查方法:检查检测报告中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比较是否符合要求。 分层厚度 :允许偏差±50mm。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压实系数检测中分层厚度与设计分层厚度比较是否符合要求。 地基静载试验的压板面积和试验最大加载量: 检查方法:静载试验的压板面积是否不小于1.0m2;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是否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分项小计(项): (1)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素土、灰土地基分项 2. 3. 1. 2. 3. (2)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强夯地基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地基承载力 :不小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每300m2不应少于1点,超过3000m2部分每500m2不应少于1点。每单位工程、每一种地基土不应少于3点。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 处理后的地基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原位测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变形指标: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原位测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其 他 项 目 夯锤落距:允许偏差±300mm。 检查方法:检查钢索设标志是否符合要求。 1
表4.6.4 2. 3. 1.
2. 3. 4. 5. 6. 7. 夯锤质量:允许偏差 ±100kg。 检查方法:称重夯锤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夯击顺序 :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的距离): 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夯击范围是否符合要求。 前后两遍间歇时间 :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 设计值。 检查方法:水准测量或检查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二 1. 强夯地基静载试验的压板面积和试验最大加载量:检查静载试验 的压板面积不小于2.0m2;检查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是否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分项小计(项): 抽查子分部工程名称:基础工程子分部 保 证 项 目 轴线位置允许偏差:砖基础:≤10mm ;混凝土基础≤15mm;毛 石基础:毛石砌体≤20mm、毛料石≤20mm、粗料石≤15mm 。 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或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砂浆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基础尺寸允许偏差:L(或B)≤30:±5mm;30<L(或B)≤60:± 10mm;60<L(或B)≤90:±15mm;L(或B)>90:±20mm。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毛石砌体厚度允许偏差: 毛石砌体:+300mm;毛料石+300mm; 粗料石+150mm。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天然地基验槽:天然地基验槽前是否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轻型 动力触探检验;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地基处理:对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是否有经设计单位确认 的地基处理方案,并形成处理纪录和验收纪录。 地基验槽程序:检查地基验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验槽记录 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分项小计(项): 保 证 项 目 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1)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无筋扩展基础分项 表5.2.4 2. 3. 1. 2. 3. 4. 5. 1. 2. (2)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钢筋砼扩展基础分项 表5.3.4 轴线位置允许偏差: ≤15mm。 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或用钢尺量或检查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2
1. 其 他 项 目 基础尺寸允许偏差: L(或B)≤30: ±5mm;30<L(或B)≤60: ±10mm;60<L(或B)≤90:±15mm;L(或B)>90:±2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天然地基验槽:天然地基验槽前是否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轻型 动力触探检验。 地基处理:对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是否有经设计单位确认的地基处理方案,并形成处理纪录和验收纪录。 地基验槽:检查地基验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验槽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分项小计: 保 证 项 目 混凝土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2. 3. 4. 1. 2. 1. 2. 3. 4. 5. 6. (3)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筏形与箱形基础分项 表5.4.4 轴线位置允许偏差 : ≤15mm。 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或用钢尺量或检查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平整度允许偏差: ±10mm。 检查方法:用2米靠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预埋件中心位置允许偏差: ≤10mm 。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预留洞中心线位置允许偏差: ≤15mm 。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允许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天然地基验槽:天然地基验槽前是否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检验。 地基处理:对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是否有经设计单位确认的地基处理方案,并形成处理纪录和验收纪录。 地基验槽:检查地基验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验槽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分项小计(项): (4)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锤击、静压预制桩)分项 1. 2. 1. 保 证 项 目 表5.4.4-1 承载力: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高应变法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桩身完整性: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低应变法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成品桩的进场验收: 2. 3
检查成品桩进场验收台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产品合格证是否符合要求。 3. 成品桩的质量:表面平整,颜色均匀,掉角深度小于10mm,蜂窝面积小于总面积的0.5%。 检查方法:目测法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接桩焊缝质量:外观是否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接桩焊缝探伤检测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方法:目测、超声波或射线探伤检测报告。 终压标准(静压桩):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实测或检查沉桩记录。 收锤标准(锤击桩):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或检查沉桩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桩位允许值或允许偏差:本标准表5.1.2。 检查方法:检查桩位偏差检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表5.1.2 预制桩(钢桩)的桩位允许偏差 4. 5. 6. 7. 8. 垂直度允许偏差:≤1/100。 检查方法:经纬仪测量或检查桩位垂直度检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的水平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水平承载力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9. 10. 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5)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2. 3. 4. 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 表5.6.4 孔深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用测绳或经井仪测量或检查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嵌岩深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取岩样或超前钻孔取样确定嵌岩深度是否符合要求。 桩身完整性: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钻芯法、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检测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和钻芯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4
5.
6.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留置:第5.1.3条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来自同一搅拌站的混凝土,每浇筑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当混凝土浇筑不足50m3时,每连续浇筑12h件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对单柱单桩,每根桩应至少留置1组试件。 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钢筋笼质量:主筋间距±10mm、长度±100mm、钢筋材质检验设计要求、箍筋间距±20mm、笼直径±1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钢筋材质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孔径允许偏差 :≥0。 检查方法:用超声波或井径仪测量是否符合要求。 桩位允许偏差 :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或检查桩位偏差检查记录。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1. 2. 3. 4. 5. 垂直度允许偏差 :≤1/100。 检查方法:用超声波或井径仪测量或垂直度偏差检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沉渣厚度允许值: 端承桩≤50mm、摩擦桩≤150mm。 检查方法:用沉渣仪或重锤测或检查检测报告中的沉渣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的水平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水平承载力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6. 7. 8. (6)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干作业成孔灌注桩(螺旋钻孔、人工挖孔)表5.7.4 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大直径人工挖孔端承桩可结合孔底土岩性检测报告和桩身完整性检测报告确定,在检测试验方案中明确。 5
2. 桩径: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经井仪测量或超声波检测是否符合要求;干作业时用钢尺量,人工挖孔桩不包括护壁厚是否符合要求。 孔深: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用测绳或测钻杆套管长度或检查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孔底土岩性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桩底土岩性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孔底下3倍桩身直径或5m深度范围内有无土洞、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3. 4. 5. 桩身完整性: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钻芯法(大直径嵌岩桩应钻至桩尖下500mm)、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检测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和钻芯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6. 7.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留置:5.1.3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 验的试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来自同一搅拌站的混凝土,每浇筑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当混凝土浇筑不足50m3时,每连续浇筑12h件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对单柱单桩,每根桩应至少留置1组试件。 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钢筋笼质量:主筋间距±10mm、长度±100mm、钢筋材质检验设计要求、箍筋间距±20mm、笼直径±1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钢筋材质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桩位允许偏差: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或检查桩位偏差检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1. 2. 3. 4. 垂直度允许偏差: 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检查或检查垂直度偏差检查记录是否符合要6
求。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5. 6. 7.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的水平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水平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端承桩地基验槽: 检查地基验槽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验槽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分项小计(项): (7)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2. 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和钻芯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3. 4. 5. 6. 桩长: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施工中测钻杆长度,施工后钻芯法或低应变法检测,检查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桩径: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桩径是否符合要求。 桩身完整性: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低应变法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留置:5.1.3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 验的试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来自同一搅拌站的混凝土,每浇筑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当混凝土浇筑不足50m3时,每连续浇筑12h件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对单柱单桩,每根桩应至少留置1组试件。 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垂直度允许偏差: ≤1/100。 检查方法:用线锤测量或经纬仪测量,或检查垂直度偏差检查记7
1. 2.
录。 3. 桩位允许偏差 : 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或检查桩位偏差检查记录。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4. 5.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应进行水平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水平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抗拔桩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8)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沉管灌注桩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2. 3. 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静载试验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桩身完整性: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低应变法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表5.7.4 4. 5. 桩长: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施工中测钻杆长度,施工后钻芯法或低应变法检测,检查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和钻芯强度报告。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留置:5.1.3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 验的试件应在施工现场随机抽取。来自同一搅拌站的混凝土,每浇筑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当混凝土浇筑不足50m3时,每连续浇筑12h件必须至少留置1组试件,对单柱单桩,每根桩应至少留置1组试件。 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沉管灌注粧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桩径: 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钢尺测量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1. 2. 8
3. 4. 垂直度允许偏差 : ≤1/100。 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检查或检查垂直度偏差检查记录。 桩位允许偏差 :本标准表5.1.4。 检查方法: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或检查桩位偏差检查记录。 表5.1.4 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桩位允许偏差 5. 6. 三 1.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的水平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水平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抽查子分部工程名称:基坑支护子分部 保 证 项 目 灌注桩桩身完整性:第7.2.4条 灌注桩排桩应采用低应变法检测 桩身完整性,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5根。采用桩墙合一时,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数量应为总桩数的100%;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的灌注桩排桩数量不应低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当根据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判定的桩身完整性为Ⅲ类、Ⅳ类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 检查方法:检查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灌注桩强度:第7.2.5条 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件应在施工 现场随机抽取。灌注桩每浇筑50m3必须至少留置1组混凝土强度试件,单桩不足50m3的桩,每连续浇筑12h必须至少留置1组混凝土强度试件。有抗渗等级要求的灌注桩尚应留置抗渗等级检测试件,一个级配不宜少于3组。 检查方法:检查桩身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强度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截水帷幕的强度指标:第7.2.7条: 基坑开挖前截水帷幕的强度 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强度检测宜采用钻芯法。截水帷幕采用单9
2. 3.
轴水泥土搅拌桩、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时,取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截水帷幕采用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时,取芯数量宜沿基坑周边每50延米取1个点,且不应少于3个。 检查方法:检查截水帷幕的强度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4. 土钉抗拔承载力检验:第7.6.3条: 土钉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验数量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1%,且同一土层中的土钉检验数量不应小于3根。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锚杆抗拔承载力检验:第7.11.3条: 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验, 检验数量不宜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杆检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检查方法:检查抗拔承载力检测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6. 1. 2. 3. 4. 5. 6. 基坑监测:基坑支护第三方监测方案和监测记录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检查方法:检查基坑支护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基坑开挖施工: 检查方法是否按方案和设计要求分段分层开挖。 基坑顶面截水措施: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基坑顶面硬化措施: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基坑底排水措施: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基坑回填: 检查是否及时、均匀、对称进行分层夯实;检查施工记录、隐蔽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基坑回填土: 检查基坑工程周围800mm以内是否采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检查压实系数检测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5. 7. 四 抽查子分部工程名称:边坡工程子分部 (1)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喷锚支护分项 1. 保 证 项 目 承载力:不小于设计值。 验收试验数量:锚杆(索)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检查方法:锚杆(索)拉拔试验(验收)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锚杆(索)锚固长:允许偏差 ±5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差值法):每孔测1点或检查锚杆(索)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喷锚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10
2. 3.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4. 预应力锚杆(索)张拉力、锚固力:不小于设计值。检查方法: 检查拉拔试验报告和预应力锚杆(索)张拉、锚固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预应力锚杆(索)原材料: 检查方法:检查锚杆(索)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1.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边坡工程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边坡工程监测: 检查方法:边坡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和监测记录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预应力锚杆(索)原材料进场验收: 检查锚杆(索)进场验收台账是否符合要求。 5. 2. 3. 4. 锚杆(索)基本试验:第10.2.3条:锚杆(索)在下列情况应进行 基本试验,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的规定执行: 1 当设计有要求时; 2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新技术的锚杆(索); 3 无锚固工程经验的岩土层内的锚杆(索); 4 一级边坡工程的锚杆(索)。 基本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根。 检查方法:锚杆(索)拉拔试验数量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锚孔深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每孔测1点或检查锚杆(索)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杆(索)长度允许偏差:±5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每孔测1点或检查锚杆(索)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5. 6. 7. 8. 9. 预应力锚杆(索)张拉伸长量:允许偏差±6%。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或检查锚杆(索)张拉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锚固段注浆体强度: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是否符合要求。 泄水孔直径、孔深允许偏差:±3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 10. 泄水孔布置: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 11. 应力锚杆(索)锚固后外露长度:≥3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2)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挡土墙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挡土墙埋置深度:±10mm。 检查方法:经纬仪测量或检查验槽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1
2. 3. 挡土墙基础持力层: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检查验槽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墙身材料强度: 石材:≥30MPa。 检查方法:检查点荷载试验(石材)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混凝土: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检查标养试块强度(混凝土)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分层压实系数: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环刀法测量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检测与试验方案: 检查方法:检查边坡工程检测与试验方案及审批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边坡工程监测: 检查方法:边坡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和监测记录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墙身、压顶断面尺寸:不小于设计值。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每一缝段测3个断面,每段面各2点。 泄水孔尺寸:允许偏差±3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每一缝段测3点。 泄水孔布置: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宽度:+200mm。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是否符合要求。每一缝段测3点。 4. 1. 2. 3. 4. 5. 6. 7. 墙表面的平整度(混凝土):允许偏差±10mm。 检查方法:2m直尺、塞尺直量是否符合要求。每一缝段测3点。 分项小计(项): (3)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边坡开挖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坡率:设计值。 检查方法:目测法或用坡度尺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每20m抽查1处。 坡底标高:±100mm。检查方法:水准测量或检查测量施工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边坡开挖专项方案: 方案编审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具针对性。 边坡开挖施工: 是否按方案和设计要求分段分层开挖。 边坡工程监测: 检查方法:边坡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和监测记录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边坡顶面截水措施: 12
2. 1. 2. 3. 4.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5. 6. 五 边坡顶面硬化措施: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边坡底排水措施: 检查方法: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 分项小计(项): 抽查子分部工程名称:地下防水子分部 GB 50208-2011 (1)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主体结构防水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第4.1.14条: 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2. 防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第4.1.15条: 防水混凝土 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防水混凝土施工:检查施工中是否在防水混凝土拌和物中擅自加水。是为不符合。 防水混凝土结构的细部构造:第4.1.16条: 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卷材防水层材料:第4.3.15条: 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及其配套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第4.3.16条: 卷材防水层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按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铺设加强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涂料防水层材料:第4.4.7条 涂料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3. 4. 5. 6. 7. 8. 涂料防水层的厚度:第4.4. 涂料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 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90%。 检验方法:用针测法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9. 涂料防水层细部构造:第4.4.9条 涂料防水层在转角处、变形缝、 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0. 金属板防水材料:第4.6.6条: 金属板和焊接材料必须符合设计 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
13
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11. 金属板焊接焊工:第4.6.7条: 焊工应持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 检验方法:检查焊工执业资格证书和考核日期是否符合要求。 1. 其 他 项 目 防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条件: 检查地下防水施工过程中是否有可靠的降、排水措施;检查降水工程施工期间是否能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 防水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 检查构件表面是否坚实、平整、无露筋、蜂窝、孔洞等缺陷。 防水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 检查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现场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2. 3. 4. 5. 防水卷材的铺设: 检查防水卷材的铺设搭接接缝是否粘贴或焊接牢固,搭接宽度、长度符合要求且密封严密;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涂料防水层基层处理: 检查无机防水涂料基层干净、平整、无浮浆和明显积水;检查有机防水涂料基层无气孔、凹凸不平、蜂窝麻面等缺陷。 6. 涂料防水层施工: 检查涂料防水层是否与基层粘结牢固、涂刷均匀,是否流淌、鼓泡、露槎;检查胎体增强材料铺设搭接宽度是否大于100mm,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胎体的接缝是否错开1/3幅宽;施工记录、隐蔽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保护层: 检查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查保护层与防水层是否结合紧密;检查施工记录、隐蔽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保 证 项 目 施工缝用防水材料:第5.1.1条: 施工缝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和预埋注浆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施工缝防水构造:第5.1.2条: 施工缝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变形缝用防水材料:第5.2.1条: 变形缝用止水带、填缝材料和密封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变形缝防水构造:第5.2.2条: 变形缝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14
7. 1. (2)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细部构造防水分项 2. 3. 4.
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5. 中埋式止水带设置:第5.2.3 条:中埋式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 其中间空心圆环与变形缝的中心线应重合。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后浇带用止水材料:第5.3.1条: 后浇带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 水胶、预埋注浆管、外贴式止水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后浇带防水构造:第5.3.3条: 后浇带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补偿收缩混凝土原材料:第5.3.2条: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6. 7. 8. 9. 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第5.3.4条: 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 凝土,其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膨胀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水中养护14d后的膨胀率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10. 穿墙管用止水材料:第5.4.1条: 穿墙管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和密封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1. 墙体水平施工缝设置:第5.1.3条 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设在高出 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与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与墙交接处以下150mm~300mm处;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水平施工缝清理:第5.1.5条: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 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铺设净浆、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再铺30mm~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垂直施工缝清理:第5.1.6条: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 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遇水膨胀止水条施工:第5.1.: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膨 胀性能;止水条与施工缝基面应密贴,中间不得有空鼓、脱离等现象;止水条应牢固地安装在缝表面或预留凹槽内;止水条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宽度不得小于30mm。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5
2. 3. 4.
5. 6. 7. 外贴式止水带施工:第5.2.6条:外贴式止水带在变形缝与施工 缝相交部位宜采用十字配件;外贴式止水带在变形缝转角部位宜采用直角配件。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固定应牢靠,并与固定止水带的基层密贴,不得出现空鼓、翘边等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缝嵌填密封材料:第5.2.:嵌填密封材料的缝内两侧基面应 平整、洁净、干燥,并应涂刷基层处理剂;嵌缝底部应设置背衬材料;密封材料嵌填应严密、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变形缝隔离和加强设置:第5.2.9条:变形缝处表面粘贴卷材或 涂刷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和加强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8. 9. 后浇带接缝处理:第5.3.6条:后浇带两侧的接缝表面应先清理 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第5.3.: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 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0. 固定式穿墙管构造:第5.4.3条:固定式穿墙管应加焊止水环或 环绕遇水膨胀止水圈,并作好防腐处理;穿墙管应在主体结构迎水面预留凹槽,槽内应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实。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1. 套管式穿墙管构造:第5.4.4条:套管式穿墙管的套管与止水环 及翼环应连续满焊,并作好防腐处理;套管内表面应清理干净,穿墙管与套管之间应用密封材料和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处理,并采用法兰盘及螺栓进行固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2. 穿墙管、埋设件密封材料:穿墙管、埋设件等密封材料嵌填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13. 穿过混凝土结构的螺栓要求:第5.5.6条:用于固定模板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止水环。拆模后留下的凹槽应用密封材料封堵密实,并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平。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3) 抽查分项名称及部位:(结构裂缝)注浆分项 保 证 项 目 1. 结构裂缝注浆材料:第8.2.6条:结构裂缝注浆的注浆材料及其 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计量措施和材料进场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16
2. 结构裂缝的注浆效果:第8.2.7条:结构裂缝注浆的注浆效果必 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裂缝的条数抽查10%,每条裂缝检查1处,且不得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压水或压气检查;必要时钻取芯样采取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方法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其 他 项 目 结构裂缝的注浆施工:第8.2.: 注浆孔的数量、布置间距、 钻孔深度及角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结构裂缝的注浆施工:第8.2.9条: 注浆各阶段的控制压力和注 浆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分项小计(项): 分部小计(项) 抽查符合率=(∑符合项/∑检查项)×100% 考评得分=抽查符合率×100(分) 分部考评结果 1. 2.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检查人员(签名): 检查日期:
填表说明
1、本表按分部工程填写,80分及以上为“优良”、70~80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施工企业可参照本表制定工程项目的《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查表》。
3、本表根据《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市政道路)、《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市政桥梁)、《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市政地铁)、《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46)(市政隧道)、《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市政工程)等规定划分原则在“监管平台”中统一设置。
4、考评内容根据施工现场适时完成或出现的分部、子分部、分项的内容进行确定,按不同分部分别计分;满足规范、标准、设计及规定要求的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检查批次划分按相应验收规范要求;
5、涉及规范标准中强制性条文及主控项目为保证项目,出现1项及以上“不符合”,该分项工程考评结果为“不合格”,该分项工程考评得分为0分;
6、地基基础分部、主体结构分部考评“不合格”的,当次项目考评为“不合格”; 7、其它有一个分部考评为“不合格”的,当次项目不得考评为“优良”。
8、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可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质量形势适时调整本表内容。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