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HP-UX操作系统备份及恢复

HP-UX操作系统备份及恢复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32卷第2期 2015年2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Vo1.32 No.2 Feb.2015 HP—UX操作系统备份及恢复 刘 振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32) 摘 要 从系统备份及恢复的角度论述了HP—UX操作系统备份恢复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种新的系统备份策 略——点面备份策略。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论述了点面备份策略的具体实现以及HP.UX操作系统的整个备份及恢复过程。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HP—UX备份策略TP3 系统备份 A DOI:10.3969/j.issn.1000—386x.2015.02.026 文献标识码BACKUP AND RECoVERY oF HP.UX oPERATING SYSTEM Lii1 Zhen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 却merit Istnitute,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whole backup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HP—UX operating system in terms of system backup and recovery,and bring forward a new system backup strategy,namely key-full backup strategy,in combination with work practices.In end of the paper,we expou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full backup strategy and the whole backup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HP—UX operating system via application instances. Keywords HP-UX Backup strategy System backup 份、差分备份策略。完全备份就是拷贝给定计算机或文件系统 0 引 言 计算机用户迟早会发现偶尔会丢失文件。丢失文件的原因 有很多:用户会意外地删除文件,程序漏洞会导致损坏数据文 件,硬件出错会损坏整个磁盘,如此等等。由文件丢失而引起的 损坏可大可小,并且修复非常耗时间。备份与恢复是防止用户 数据丢失、确保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 用户最关心的是数据,比如一台UNIX数据库服务器,用户 一上的所有文件,而不管它是否被改变 ;增量备份就是只备份 在上一次备份后增加、改动的部分数据。增量备份可分为多级, 每一次增量都源自上一次备份后的改动部分 ;差分备份即备 份上一次完全备份后产生和更新的所有新数据,其主要目的是 将完全恢复时涉及到的备份记录数量在两个,以简化恢复 的复杂性 。在使用过程中,这三种策略常结合使用,常用的 方法有:完全备份、完全备份加增量备份、完全备份加差分备 份等 。 般会要求数据丢失后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恢复,目前关于 数据备份策略和方法的文章很多,但有关操作系统的文件及配 置备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只要备份的数据在,系统及 完全备份 完全备份将会产生大量数据移动,选择每天完 全备份的用户经常直接把磁带介质连接到每台计算机上(尽量 避免通过网络传输数据以降低网络负担),过多的人工干预导 致较差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人力花费,但系统恢复时最为便捷。 应用软件的环境搭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实际上一旦系统崩 溃,即便理论上恢复不成问题,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安装、环境 参数的调配仍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以笔者工作所维护 的系统为例,安装有HP-UX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应用软 件如MC/SERVICEGUARD等,安装后还要调整核心参数、安装 设备、内核重建等,如果是具有更复杂业务的系统,安装起来将 更加费时,极大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目前关于用户数据备份及恢复的文章很多,本文主要从系 完全备份加增量备份这种备份方法源自完全备份,不过 减少了数据移动和存储,其思想是减少使用完全备份的频次。 比如说在每周六晚上进行完全备份(此时对网络和系统的使用 最小),在其他6天(周日到周五)则进行增量备份,把发生变化 的数据存储在当天的增量备份磁带上。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减少 了人力花费,备份时间短,节省网络资源,缺点是恢复起来比较 统备份恢复的角度,结合我们中心应用实际,论述HP—UX操作 系统备份与恢复的策略及过程。 麻烦,需要从最近的完全备份开始,各级增量备份逐级恢复。 完全备份加差分备份差分备份方法备份自完全备份以来 发生过变化的数据,尽管差分备份比增量备份需要移动和存储 1备份策略理论概述 一更多的数据,但恢复操作简单多了,只需要最近的完全备份加差 收稿日期:2013—08—19。刘振,工程师,主研领域:ORACLE数据 般来说,现在的备份策略可分为三种:完全备份、增量备 库开发及管理。 106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5丘 分备份两步恢复操作。表1比较了这几种备份策略各自的 特点。 表1 几种常用混合备份策略及其特点 备份策略 备份数据量 网络负担 恢复速度 完全备份 大 大 快 完全备份+增量备份 小 小 慢 完全备份+差分备份 一般 一般 较快 2 HP-UX系统备份及恢复 2.1确定要备份的数据 系统备份时首先明确要备份哪些数据。要在丢失全部数据 后恢复系统,一般需要备份的数据有:原始操作系统文件(最初 安装时添加的系统文件)、在最初安装后安装的任何附加程序、 定制的系统配置文件(例如,/etc/passwd)、所有的用户数据 文件。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备份内容。从系统备份 的角度讲,主要包括如下三种应该备份的数据: 1)系统配置文件 对于系统一些关键性的文件或信息需要单独进行备份,这 样有利于对系统进行恢复 』。这些文件或信息包括: (1)系统Swap信息 #swapinfo t (2)系统文件系统信息 #bdf (3)系统的I/0信息 #ioscan—fnC disk #ioscan fnC tape (4)/etc/fstab、/etc/passwd fstab提供了设备文件挂载信息;passwd提供用户登陆权限 及密码信息。 (5)系统逻辑卷配置文件 /etc/lvmconf/vgO0.conf、vgO1.conf等,这些逻辑卷配置文件 可以用命令:vgcfgbackup/vgcfgrestore生成和恢复。 2)应用程序文件备份 如果应用软件相关的数据有缺失,而操作系统本身没太大 问题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必做整个系统的全盘恢 复,只需将相应的数据文件或者逻辑卷上的数据恢复即可。 3)操作系统引导信息 如果系统崩溃,即便有完整的用户数据副本也不可能进行 任何恢复操作,因此有必要创建可引导恢复介质。 2.2选择存储设备类型 接下来要确定使用哪种介质来备份数据,要备份的数据量 大小、备份和恢复数据的速度以及希望备份进程的自动化程度 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表2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存储设备及其 特点。 表2存储设备特点 存储设备类型 容纳数据 恢复和备份 可以作 的容量 数据的速度 自动备份 DLT磁带驱动器 极好 极好 不可以 DLT磁带库 极好 极好 可以 DDS格式(DAT)磁带驱动器  很好 好 不可以 DDS格式(DAT)磁带 好 好 可以 驱动器自动装载机 硬盘 好 极好 不可以 光盘多盘库 好 好 可以 光盘单驱动器 一般 好 不可以 2.3点面备份策略 具体备份策略的确定要结合应用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工作 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种新的系统备份策略——点面备份策略, 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点面备份策略包括点备份和面备份策 略,下面分别作予以解释: (1)面备份策略 一般来说,所谓系统备份仅仅是备份未安装其他应用软件 的最小OS,系统一旦崩溃,首先需要恢复这个最小OS,再进行 系统参数配置并安装其他应用软件。但实践证明,与常见的 windows操作系统不同,UNIX的系统参数配置以及软件安装是 一件非常费时的事情,拿系统参数的配置来说,不存在适用于任 何UNIX环境的一套固定的参数配置,每一个系统都要经过一 段相当长的参数调整过程才能达到系统性能比较优良的状态。 因此笔者所提出的面备份的范围比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备份广一 些,它是操作系统以及与业务相关的应用软件均安装完毕,并经 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调优,系统相对稳定后的整个环境的备份。 但这个“面”也不是包罗万象越全越好,它应该是相对稳定 的。拿UNIX系统上的ORACLE数据库来说,运行数据库应用 程序所需要的支持文件在安装完成后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 于“面”的范围内,而数据库中不断增长更新的数据则不应包括 进来。 为便于备份策略的执行,需要把所有属于“面”范围的文件 与UNIX系统支持文件集中存放在一个磁盘或卷组内(一般是 存放在vgOO卷组),而把经常需要变更的与程序运行无关的数 据存放在其他磁盘或卷组上。 操作系统在安装完应用程序并进行相应的环境参数配置 后,就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除非有软件升级、打补丁 或是增删设备,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对于面备份可以采用 完全备份的策略,时间间隔视情况而定。 (2)点备份策略 有了面备份,应该说系统恢复已经无忧了,但还有一个恢复 效率的问题。我们知道,UNXI系统完全崩溃不能启动的情况 是极其罕见的,更多的情况是系统中某个或某些文件遭到意外 更改而需要恢复,这种情况下如果也用面备份全部恢复无疑会 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为了提高备份恢复效率,我们提出了点 备份的概念。 所谓点备份是相对于面备份的概念来说的,它只备份一些 关键点,比如系统配置相关的文件以及比较重要的系统或应用 程序文件等。 第2期 刘振:HP—UX操作系统备份及恢复 107 点备份的数据量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系统恢复的便捷性, 恢复。所谓点恢复是指在系统未崩溃的情况下,将某个或某些 因此我们倾向于采用完全备份加差分备份的策略。 另外,点备份无疑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为节省人工,可购 置DDS格式(DAT)磁带驱动器自动装载机并结合使用crontab 文件从点备份的归档文件中恢复;面恢复则是在系统崩溃不能 从硬盘引导的情况下,将整个系统从面备份的归档文件中恢复。 系统恢复时具体使用什么程序是与上节所选择的备份程序 相对应的,一般情况下选择了什么实用程序作备份,也用同样的 实用程序进行自动备份,具体方法可参考程显林《UNIX平台下 应用程序的数据备份方法探讨》 。 程序进行恢复,需要说明的是用fbackup/frecover和SAM作备份 和恢复时是可以互用的,它们无论哪个做的归档文件都可以用 其中任何一个实用程序恢复。 另外,某些实用程序所备份的归档文件不仅能够进行面恢 2.4选择备份实用程序 可供选择的适用于点备份和面备份的实用程序非常多,下 面我们依据点面备份策略分成两类,简单介绍几个比较常用的 备份实用程序: 1)点备份策略 (1)tar 可以在多用户环境下备份,因此能够在不中断业务正常运 行的前提下备份数据。同时,由于tar能够以追加的方式备份多 个文件,因此用这个工具备份小文件时可以有效提高磁带利用 率。该程序小巧易用,但稍欠灵活。 (2)fbackup fbackup命令是不能将文件追加到同一个备份磁带上的,文 件备份完毕它将自动对磁带进行回卷,因此适用于进行较大文 件的备份。该程序参数繁多,操作比较复杂,使用非常灵 活,可选择的余地较大。 (3)SAM SAM是HP-UX系统管理的一个工具,它的备 恢复模块 实际上是分别调用了fbaekup和frecover,而且SAM比HP—UX命 令更简单,可以使用SAM恢复fbackup或SAM创建的归档文 件。另外,SAM可以在多用户环境下进行系统备份。 应针对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备份恢复程序自身的特点,选择 合适的备/q./恢复程序。表3简单列举了以上几个备份实用程 序各自的特点。 表3 I-IP-UX点备份实用程序比较 任务 备份实用程序 tar fbackup/frecover 从磁带错误恢复 不能 可以 磁带使用效率 高 一般 追加备份 可以 不能 在多用户状态下备份 可以 一般需进入 单用户模式 列出磁带上的文件 慢(必须搜索 快 整个备份) 查找具体文件 慢(须搜索整个备份) 快(使用frecover) 进行增量备份 功能相对简单 有强大的多级备份 恢复到相对位置 将绝对路径名 不能 相对于当前目录,使用 一X选项 2)面备份策略 make_taperecovery 作为Ignite-UX中的实用程序,可从“Application Release CD—ROM”安装,能够制作用于系统崩溃恢复的可启动磁带。有 关详细信息参考Ingite-UX Administration Guide¨8],System admin. istration for business continuity——the case of HP— UX oper ̄ing system[ 。 2.5 I-IP-ux系统恢复 与点备份、面备份相对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恢复和面 复,同时也可以作点恢复,因此系统管理员只需用此程序进行面 备份,而不必进行点备份,就能够完全实施点面备份策略,大大 简化了备份流程。 3 用 例 以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应用为例,操作系统是HP—UX B. 11.23,运行ORACLE 9i服务器程序。系统有两个卷组:vsOO和 vsO1。其中vsOl由磁盘阵列构成,主要存放数据库数据文件, 数据库数据实时更新,除ORACLE自身的归档日志外,我们用 RMAN在磁带库上作周循环制两级备份(完全备份和增量备 份);vsOO则由小型机自带的两块物理硬盘构成,装有系统的核 心文件以及ORACLE程序文件,系统自数据库安装完毕后基本 没有设备或软件的更新工作。 3.1中心HP-UX系统备份 1)确定需要备份的数据 为防止部分文件发生意外改变,应进行点备份,我们需要备 份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ORACLE程序文件相关的 逻辑卷( ̄I/oracle、/orasys、/opt等),这是由于本中心的UNIX 系统上主要运行数据库程序,同系统文件相比发生意外(删除、 覆盖等)的几率较大;二是HP—UX系统配置文件信息,将这些信 息输出重定向至文件予以备份。 为防系统崩溃的意外发生需要进行面备份,制作能够引导 系统的恢复磁带,内容包括整个系统及程序文件。为便于备份, 我们把这些文件集中存放于vsOO卷组上。 2)选择存储设备类型 我中心使用HP StorageWorks DAT 40,DDS4格式磁带驱 动器。 3)确定备份策略 采用点面备份策略。对于面备份,我中心每月末对vgO0卷 组进行完全备份;对于点备份,理想情况下是采用每月完全备份 加每周差分备份的策略,但限于设备及人工,我中心暂采用每月 完全备份的策略。 4)选择备份实用程序 如前所述,这里我们同样根据备份策略分成两类: (1)点备份 tar: 一c:建立新的归档文件 一r:向归档文件末尾追加文件 一x:从归档文件中解出文件 一O:将文件解开到标准输出 一v:处理过程中显示详细信息 一f:指定设备文件名 一t:显示归档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10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tar—xvf/dev/rmt/Om/trap 2015正 一z:调用gzip来压缩归档文件,与一X联用时调用gzip完 z:调用compress来压缩归档文件,与一x联用时调用 成解压缩 一(2)frecover —f:设备文件名 r:恢复磁带上的所有数据 x:恢复磁带上某个或某些目录 compress完成解压缩 一若要将目录/sample备份至磁带上(设备文件名为/dev/ 一rmt/Om),执行: #tar—cvf/dev/rmt/0m/sample fbackup: 一f:设备文件名 一i:要包含的目录 ~e:不包含的目录 一I:备份内容检索目录 一v:备份内容详细列表 一0:零级备份 举例来说,要备份除了目录/home外的所有目录到磁带 (设备文件名为/dev/rmt/Om)上,操作如下: 首先进入单用户模式: #shutdown—Y 0 #/etc/mount—a 然后进行系统备份: #fbackup—f/dev/rmt/0m—i/一e/home SAM: 有GUI和文本两种模式,基本步骤如下: 选择 Backup and Recovery” 选择”Interactive Backup and Recovery” 选择”Backup Device 选择 Backup Files Interactively”(From[Action]menus) 选择备份范围 选择 Local File Systems Only (no NFS) 选择”0K” (2)面备份 安装ignite后,/opt/ignite/bin目录中有make—tape—recovery 程序: 一A:指定要备份整个磁盘和卷组 一x ine entire=磁盘或卷组:指定要备份的磁盘或卷组 一P:预览备份过程,并不创建Bootable DDS Tape —f:该选项可识 ̄tJ/var/opt/ignite/recovery/arch—content文 件,用于指定备份范围 一v:用于显示备份过程的详细信息 一a:指定设备文件名(default:/dev/rmt/Omn) 一B:指定备份过程中所用临时文件(default:/var/tmp/1.IX— instlf.recovery) 一i:交互模式 一t:磁带说明 如下命令可以备份整个vs00卷组: maketape—recovery—v—x inc—entire=vsOO 3.2中心HP-UX系统恢复 1)点恢复 (1)tar 若要恢复磁带上所有数据,执行: #tar—xvf/dev/rmt/Om 恢复目录/tmp: 一I:将磁带上文件索引存到指定的文件中 一O:覆盖已有的、相同名称的文件 一i:要恢复的目录 首先进入单用户模式: #shutdown—Y 0 #/etc/mount—a 然后,如果要恢复磁带上的所有数据: #frecover—ro—f/dev/rmt/Om 要恢复某一目录: #frecover—XO—i/dirl—i/dir2 (3)SAM 操作步骤与备份时相似,根据交互界面(图形或文本式)提 示容易完成,不再赘述。 2)面恢复 从ignite备份磁带(可启动)恢复,操作步骤如下: 在磁带机中,插入系统恢复带 Boot系统 中断Boot流程,进入Boot admin bo磁带机的硬件路径 选取non—interactive(也可选择交互方式) 等待系统恢复完毕。 4 结语 与目前众多关于用户数据备份及恢复的文章不同,本文主 要从系统备份恢复的角度,结合应用实际,论述HP—UX操作系 统备份与恢复的策略及过程。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备份策略——点面备份策略,这 种备份策略结合HP—UX应用实际,将备份目的、备份内容等因 素考虑进来,具有可操作性强、提高系统恢复效率等优点。 本文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论述了点面备份策略的具体实现以 及HP UX操作系统的整个备份及恢复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迎献.试谈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6):84—85. [2]李玲,付园,麻晓珍,等.云存储系统中数据冗余策略优化问题 [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1):1—7. [3]孙在宏,张应奎,王勇.土地利用数据库实时增量更新与监管模式 及技术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1): I24一l28. [4]钱存发,张晓如,张金龙.基于Android移动终端的计算机文件备 份系统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1):49—52. [5]李勇.UNIX系统数据备份方法的改进[J].福建电脑,2005(1):62 63. [6]Jing W,Lu Q,Jinlong S,et a1.Method,device,and system for disaster recovery:WIPO Patent Application PCT/CN2012/072357[P].2012— 3—15. (下转第127页) 第2期 周凯等: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的无干扰多径路由协议 lenges[J].Sensors,2012,12(1):650—685. 127 路由表,随着速度的不断增加,链路更容易频繁地断开,因此端 到端的传输时延也随之增加。 艘 留 露 疆 两 释 图2不同节点移动速度下的端到端的时延 节点的移动速度对吞吐量的影响如图3所示。MR2协议 和AOMDV协议的平均吞吐量都随着节点速度的增加而变小, 并且,MR2协议的平均吞吐量变化幅度比AOMDV协议更大。 这是因为MR2协议是多径干扰避免路由,当速度较低时,链路 相对稳定,此时,MR2协议能获得很高的平均吞吐量。当速度 增大时,链路经常断开,MR2协议的链路维护开销比AOMDV协 议的大的多,因此,MR2协议的平均吞吐量变的比AOMDV协议 更低。当节点移动速度较高的时候,RGMR协议的平均吞吐量 比MR2协议高,因为RGMR协议无需维护拓扑,适应节点移动 速度较快的网络,节点速度的变化对其吞吐量的影响非常小。 节点移动速度(m,8) 图3不同节点移动速度下的平均吞吐量 3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无干扰的多径路由协议 RGMRo本发明充分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和MAC层RTS/ CTS机制。将平面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有利于寻找多条路径。 利用MAC层的RTS/CTS机制,节点在传输数据的同时实现了 对干扰节点的标记,从而可以构建出多条互不干扰的路径,相对 于传统的多径路由,数据可以在多条路径上并行传输,提高了网 络的吞吐量,减小了端到端的时延。利用地理位置信息,节点无 需维护全网拓扑,减少了节点的能量损耗,能更好地适应节点快 速移动的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构建了最小化干扰的多条 路径,与另外两个多径路由协议相比,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控制开 销和端到端的延迟,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下一步的工作 将集中在如何控制数据发送速率,使得网络的吞吐量最大化,并 结合合适的流量控制算法进一步提高协议性能。 参考文献 [I]Maljan Radi,Behnam Dezofuli,Kamalrulnizam Abu Bakar,et a1.Mul- tipath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Survey and Research Chal— [2]Mohammed Tarique,Kemal E Tepe,Sasan Adibi,et a1.Survey of mul— tipath rout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J].Journal of Net— 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09,32(6):1125一l143. [3]Wu K,Harms J.Performance Study of a Muhipath Routing Method for Wireless Mobile Ad Hoc Networks[C]//Proc.Ninth Int’l Syurp.Mod— cling,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MASCOTS’O1),2001,99. [4]Jones E P C,Karsten M,Ward P A S.Muhipath load balancing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WiMob’2005),2005:158—166. [5]Kamal Jain,Jitendra Padhye,Venkata N Padmanabhan,et a1.Impact of interference on mulit—hop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C]//Proceed— ings of the 9th annual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nad networking,San Diego,CA,USA,2003:66—80. [6]Koojana Kuladinithi,Chunlei An,Andreas Timm—Giel,et a1.Perform. ance evaluation of radio disjoint multipath muting[J].European Trans— actions on Telecommunications,2009,20(7):668—678. [7]Moufida Maimour.Maximally radio—disjoint multipath muting for wire— 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4th ACM worksh叩on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ing and performance model— ing,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Canada,2008:26—31. [8]Teo Jennyue,Ha Yajun,Tham Chenkhong.Interference-Minimized Mul— tipath Routing with Congestion Contr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 Hihg-Rate Stream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08,7(9):1124—1137. [9]刘权,王晓东.MR2一GRADE:一种基于梯度值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高 能效多径干扰避免路由协议[J].电子学报,2011,39(z1):147 —152. [10]Oh Hyun Woo,Jang Jong Hyun,Moon Kyeong Deok,et a1.An explicit disjoint multipath algorithm for cost efifciency in wireless sensor net— works[C].IEEE 21st Intenr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PIMRC),2010:1899—1904. [1 1]M Mahesh K,Samir R D.Ad hoc om—demand multipath distance vector routing[J].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2006,6(7):969 —988. [12]Rappaport T.Wireless Communications:Principles nad rPactice[M]. 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96. [13]Yang Xinyu,Fan Xiaojiing,Yu Wei,et a1.HLLS:A History Infomraiton Based Light Location Sevrice ofr MANETs[J].Computer Networks, 2012,56(2):731—744. [14]Vieira L F M,Lee Uichin,Gerla M.Phero—trail:a bio—inspierd lcoation service for mobile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J].IEEE Journal on Se— 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10,28(4):553—563. (上接第108页) [7]程显林,远近.UNIX平台下应用程序的数据备份方法探讨[J].教 育信息化,2005(2):64—65. [8]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Ignite—UX Administration Guide [EB/OL].2007-2-26.http://does.hp.com/en/5991—644o/ch0l8o1. htm1. [9]Bajgoric N.System administration for business continuity the case of HP—UX operating system[J].Intenrational Journla of Business Conti. nuity and Risk Management,2012,3(1):19—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