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你真的了解黄河吗?

你真的了解黄河吗?

来源:宝玛科技网


你真的了解黄河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不死心……自古而今有关黄河的俗语、诗句不绝于耳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见证了太多的兴衰更替承载了数不尽的恩怨情仇俨然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镌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那么话说回来关于黄河的历史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最爱君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黄河

1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是这个样子的▼但显然

对“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来说这不是她最初的样子

黄河改道主要发生在中、下游河段中游黄河自龙门涌出山陕峡谷后失去了山壁的束缚河道陡然变宽黄河便在冲积扇上东西摇摆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向西时,陕西境内的洛水

便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直接注入黄河向东时,洛水则先注入渭水再注入黄河

由于这段黄河河道频繁变迁有的城村便时而在河东时而在河西俗语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来源于此

2黄河中游河道善变但与下游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事儿

在流经桃花峪进入下游河段之后地势一马平川辽阔的华北平原摆在黄河眼前任其四处奔腾▼黄河含沙量巨大

俗语有云“一担水,六斗泥”在下游河段黄河河道变宽,流速放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使得下游黄河渐渐变成了“地上河”▼如果没有河堤束缚

或者河堤溃决洪灾便会席卷华北黄淮河道亦会因此改变即所谓“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以致自古以来治河都是历代的大事

治不好黄河的洪水猛兽母亲河就秒变活阎罗带走沿河数万百姓性命不说更有可能带走国运

3关于古黄河下游河道流向有三本书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记载《尚书·禹贡》这是古代中国第一部介绍地理的著作根据其中的记载禹贡黄河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紫色)▼《山海经》家喻户晓的志怪古书里面也提到了黄河其流向与《禹贡》所载相似是下面这个样子(红色)▼《汉书·地理志》正史中第一次将地理单列为志根据其中的记载古黄河又是这个样子的(蓝色)▼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记载实在是因为当时的下游黄河“居无定所”直到战国中期修筑河堤黄河的河道才渐渐稳定下来而拜之前的黄河频繁改道所赐河北平原腹地从考古遗存上来看(红圈处)杳无人烟▼

4河堤修好后以黄河的含沙量泥沙不断趁沉积河床不断抬高没过多少年“地上悬河”便形成了

为了防治河患或者加高河堤或者为黄河寻找新的河道别无他法

而若黄河决口由于正东泰山阻挡一直泛滥的河水或者向北流或者向南流

向北则洗劫河北诸地向南则多侵夺河道最后夺淮河入海口东入大海

河堤溃决堵,还是不堵?这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是个难题

胸怀天下者思考这个问题多从治河的角度出发若新河道优于旧河道便不堵溃口转而在新河道两岸筑堤

若决口之后的黄河四处奔腾无法约束那还是要堵以便断绝河患

然而对某些心怀不轨者来说堵或不堵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黄河决口于今河北大名而后奔流向东为害千里此时当政者王莽却乐见于此主张不堵因为

黄河决东流正好避免自己祖坟被淹于是黄河在河北泛滥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东汉王景治河饱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5经过王景治理的黄河是下面这个样子的▼在这之后900年间黄河虽时有泛滥却无大的改道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少有河患

五代后晋时期(944年)老迈的黄河河堤抵不住奔腾的黄河水于滑州溃堤今鲁西南、豫北一带尽被淹没河水冲入大野泽(红圈处)将其扩展为梁山泊▼北宋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口于今濮阳东昌湖集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这次改道不同于以往改道后的黄河居然分出了两条河道分别称“北流”“东流”

之后黄河又数次决口平均每两三年决一次口三四十年改一次道或走北流,或走东流河道始终不固定以致在两条河道之间的土地水过之处田庐荡然无存▼

6黄河平静时造福万民泛滥时为害千里但除了经济上的作用在古今的军事战略中河,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毕竟一水之隔

你过不去他过不来有水的地方自然是天险

所以看古代许多有分量的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皆与“水”息息相关▼公元960年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回师入京,代周建宋为什么兵变地点选在陈桥驿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为在当时陈桥驿是黄河南岸重要据点过了陈桥驿渡河向北到那时再反水就不得不打过黄河这造反的难度系数就从“简单”变成“噩梦”了▼

除了防御黄河亦有运输功能在古代战争中最省事儿的运输方式不管是运粮还是运人都是走水路为佳于

是在北宋朝廷关于北流和东流保哪一条朝臣是有一番争论的

两边都有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北流派说北流不仅更合乎水情还可以水充塘泊辽国骑兵南下而东流派则反驳说以塘泊御辽徒有其名不仅如此北流更会淤塞漕运影响宋辽边境的粮草运输“若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要,为契丹之利”结果两派势均力敌皇帝始终没有下决断

7除了防御和运输黄河在军事上,还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以水当兵”

宋以后的黄河决口次数也很多但大的改道莫出于以洪水阻拦、杀伤敌军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宋军于今滑县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黄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又一次经泗水夺淮如海

改道后的黄河又多次泛滥由于此时黄泛区处于宋金两国交界因此两国均无意堵塞决口▼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衰落的金朝顶不住蒙古的猛攻金哀宗南下出奔开封为了赶走围城的蒙军金朝再次祭出了决河的大招想以黄河水冲散蒙军

而蒙闻讯竟也想借水攻城所以在金兵突围不成决河无望的情况下蒙古兵却把黄河给决了于是大水最终奔腾而下怎知开封城池地势高洪水竟然绕城而去蒙军攻城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拉了风雨飘摇的金朝一把让其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年

公元1234年端平入洛宋蒙战争开始又是蒙军再次决河水攻宋军在天崩地裂的战局之下黄淮一带生灵涂炭

8元朝建立四海终于归于一争息止治河的议程又被提了上来在贾鲁的主持下元朝在黄淮修建了新河道史称“贾鲁河”▼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贾鲁河建成不久“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大爆发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治河的任务就此传给了后世

然而明朝治理黄河十分不顺史载明朝治河既惧伤田庐,又恐坏城郭;既恐妨运道,又恐惊陵寝;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钱;甚至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异职之使各争其利。于是虽说有刘大夏等人治河明朝的黄河还是经常决口或者冲入运河,或者冲入淮河如金朝时期多股并存,一片纷乱

直到嘉靖年间潘季驯

以“束水攻沙”之策治河这才将黄河下游的河道渐渐归一即现在地图上所标“废黄河”▼9经过潘季驯的治理在“废黄河”流淌了200多年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兰考西北再度溃堤决口这次黄河引流向北一路奔腾冲入大清河最终注入渤海

继承了明朝“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堵还是不堵?这在当时清廷大员之中也是一番拉锯

这次黄河改道起初时河道并不固定河北山东一带深受其苦因此山东巡抚丁宝桢力主堵口

而对原黄河流经区皖苏之地的大员来说好不容易这黄河自己“走了”又怎能再“请回来”?加上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清廷也无暇顾及以致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1884年下游黄河两岸大堤完工河道最终确定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然而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与黄河相联系的“厄运”并没有就此终结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军南下1938年国民决开花园口大堤黄河再度奔流南下肆虐于黄淮之间

怎想阻拦日军没怎么见效数百万百姓却为此遭殃千万亩良田被淹,近百万人死亡并间接造成1942年的大饥荒“黄泛区”这个字眼以民族剧痛的形式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

抗战胜利后

堵溃口的问题又回来了国共双方又是一番争论

自1938年至1947年十年间原黄河故道已是区百姓生息之地但国民有区发展的考量故而决定“黄河归故”

并加紧修复花园口大堤

“宁停军运,不停河运”再一次滔滔黄河被拿来“以水当兵”在故道村镇尚未做好防洪准备时公然完成堵口以致黄河下游区沿河村庄农田尽数被淹人间惨祸二度上演

10天下太平,明君当世时老百姓说“圣人出,黄河清”

建国之后一座座水电站在黄河中上游建立黄河水的确是清了与历史记载比肩的大水患也再没有发生这是当代人之幸

而不论世事怎样变迁黄河总是会继续流淌下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未来我中华之命运如何?黄河亦将如她千百年来那样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民族之魂继续奔腾在这抔黄土之上!

-End-很多最爱粉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最爱君做得不错记得点赞+关注表示鼓励哦

▼▼▼ 最爱君推荐什么好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