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510101
依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学院《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种植业第一线需要,具备从事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农资经营管理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作物生产、病虫草害防治、良种繁育、农资经营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农资营销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作物生产技术岗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人才规格 1.通用与专业知识
(1)通用知识:熟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具有体育与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写作与口语表达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
农作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业气象和小气候知识,熟悉土壤形态、理化性质,掌握肥料使用知识;具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具有农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绿色食品生产知识;具有自交作物和异交作物良种繁育知识;具有农产品贮藏加工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知识;具有农资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知识。
2.职业能力
(1)基本能力: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业能力。
(2)专业能力:具有作物生产能力、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能力、作物良种繁育能力、种子管理与检验能力、农资营销能力和新技术推广能力。
(3)综合能力:具有作物生产与管理能力、种子生产能力、农资营销能力和新技术推广能力。
3.综合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专业素质:热爱农业,关注粮食安全,具有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环境保护和质量管理意识,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熟练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3)身心素质:具有科学的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方法,能适应作物生产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多变的工作和社会环境。
4.职业资格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农艺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应职岗位与职业能力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主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及相关课程见表1。
表1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应职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序工作领域 应职岗位 工作任务要求 专业技术专业基础号 课程 课程 1 农作物生农业技术编制作物生产计划;粮食作物植物及植产 员 进行生产准备;完成作物生产技术操作;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合理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建立技术档案 生产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物生理、作物生产环境、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农机具使用与维护、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植物及植物生理、作物生产环境、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 植物及植物生理、作物生产环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植物及植物生理、作物生产环境、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 编制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方案;正确设计试验区,方法得当,结作物良种种子生产果准确;开展作物育2 繁育 技术员 种工作;了解种子特征、特性,按照技术要求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作物种子 编制园艺作物生产计园艺作物划;按照绿色食品生园艺作物3 生产技术产技术标准组织园艺生产 员 作物生产;掌握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 参与农资营销计划编制;认识农资营销与农资营销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员 律,进行农资企业日常管理;从事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工作 自交作物良种繁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制种 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 农资营销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法规 4 农资营销 五、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通过产学合作,实施“两个生产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安排在两个生产季节内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
根据黑龙江省作物生产季节性特点,将第二、三学期划分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草防治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与生产活动。第四、五学期划分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立足于黑龙江省第一、二、三积温带进行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自交作物良种繁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制种、农资营销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生产活动。通过两个生产过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参
与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生产和教学活动,掌握黑龙江省作物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
第五学期部分时间和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其中第五学期安排三周时间,同实习企业一起参加黑龙江省种子交易会和肥料、农药交易会的筹备、交易工作。
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德育课教育、文化课教育、体育课教育、班团活动、社会调查、大型文体活动及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完成,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着重学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学习中国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方法、文字编辑排版软件、电子表格的编辑和处理、电子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使用等基本知识及应用。熟练掌握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具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外语: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学习词汇、语法、翻译、写作、阅读等知识,并进行听说强化操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外语业务资料,形成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
5.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
爱好和专长,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6.就业指导:学习国家就业形势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具备一定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7.写作能力与口语表达:学习口语表达、常用汉字和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技巧。具备能清楚、明白地进行自我介绍和居间介绍,能对校园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解说,能结合自身特点回答求职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能根据所给主题材料、运用正确的态势语进行演讲,能撰写条据、启事、计划、总结、常规的经济合同,演讲稿、毕业论文、求职信和自荐信等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
1.植物及植物生理:学习植物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生化反应过程及生长发育知识;掌握作物和常见农田杂草识别、作物主要生理指标测定技能;具备植物识别运用和生长发育进程判断的能力。
2.作物生产环境:学习光、温、水、土、肥等作物生产环境因素的形成及变化知识;理解其变化规律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掌握气象要素观测、土壤养分测定、配方施肥等基本技能;具备作物生产环境因素测定及环境改良能力。
3.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学习农机具的性能、构造、工作过程等基本知识;理解常用农机具工作原理,掌握农机具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技术;初步具备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具的能力。
4.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学习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试验设计、试验实施、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技能;具备田间试验设计、实施、分析和总结能力。
5.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学习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资料选用、生产过程控制等基本知识;理解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技术原理,掌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具备因地制宜组织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
(三)专业技术课
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学习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的基本知识;掌握粮食作物生产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测产收获等技能;具备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和管理能力。
2.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学习农业昆虫、植物病害、杂草群落和综合防治的基础知识;掌握病虫害识别、综合防治措施确定、农药使用、防治效果调查
等技能;具备因地制宜开展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能力。
3.经济作物生产技术:学习黑龙江省主要经济作物开发利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知识;掌握经济作物生产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初加工等技能;具备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能力。
4.农业法规:学习农业生产、土地管理、农资经营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文;具备依法从事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和新技术推广的能力。
5.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学习黑龙江省主要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的基本知识;掌握园艺作物育苗、定植、管理、采收等技能;具备主要园艺作物生产和管理能力。
6.自交作物良种繁育:学习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和自交作物种子繁殖的基本知识;掌握自交作物良种繁育、种子检验、加工贮藏等技能;具备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选育自交作物新品种和进行良种繁育的能力。
7.玉米杂交种选育及制种:学习玉米遗传变异规律和杂交种选育基本知识;掌握玉米自交系选育、配合力测定、杂交制种等基本技能;具备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制种的能力。
8.农资营销技术:学习农资市场营销及管理基本知识;掌握农资市场调查与分析、农资定价、售后服务等技能;具备农资销售渠道建设、农资促销、农资网络营销、农资营销管理能力。
9.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学习农产品贮藏加工新技术,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本原理;掌握粮食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的基本技能;具备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贮藏加工的能力。
10.农业技术推广:学习农民心理、农民行为、采用和沟通、创新扩散等基础知识;掌握推广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总结和项目管理等技能;具备因地制宜选推广项目和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四)专业限选课
1.植物组织培养:学习培养基配制、外植体接种、植物脱毒、组培苗培养等知识;掌握植物脱毒、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组培苗训化与移栽技能;具备进行有关作物离体培养、无菌操作的能力。
2.饲料作物栽培:学习黑龙江省主要饲料作物生产概况、饲料价值和生长发育规律等基础知识;掌握饲料作物栽培管理技能;具备主要饲料作物栽培及利
用能力。
3.农产品质量检测:学习农产品质量检测主要项目和常用方法,理解各项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主要营养物质的检测方法;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能力。
4.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习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知识;调查分析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掌握农业环境保护基本技能;具备在农业生产中兼顾环境保护的能力。
5.食用菌栽培:学习食用菌生长习性及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等知识;掌握食用菌菌种制备、常见食用菌栽培技能;具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能力。
6.观光农业:学习农业观光旅游基础知识;掌握观赏植物栽培、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和旅游经营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观光农业开发和经营能力。
7.农资软件应用:学习农资企业的进、销、存等基本业务知识;掌握农资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在农资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学习常见的具有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的生态习性、栽培管理等知识;掌握栽培管理、采收和利用技能;具备利用野生植物资源能力。
9.测量技术:学习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基本知识;掌握DS3水准仪、DJ6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技能;具备农田测图和用图能力。
10.农业经济管理:学习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技能;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七、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时间分配、课程教学进程、集中性教学进程、专业限选课学时及学分、专业教学实训进程、实训实习项目进程见表2、3、4、5、6。
表2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时间分配表
实习学年 学期 课堂 教学 生产性实训 顶岗 学期 实习 考核 报告与成绩评定 1 一 2 3 二 4 5 三 6 合计 16 13 16 16 13 1 1 1 1 法定军事、入毕业教育 1 1 1 1 1 2 9 5 9 5 9 1 3 26 24 28 24 28 20 37 150 假日 学、假期 总计 3 15 4 18 1 1 1 1 1 3 74 1 6 5 3 表5专业限选课学时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名称 植物组织培养 饲料作物栽培 农产品质量检测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食用菌栽培 观光农业 农资软件应用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 测量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 2 2 2 32 32 38 22 22 22 10 10 16 四 四 五 3 48 28 20 三 学分 3 学时 48 理论教学 实验实习 开课学期 24 24 三 表4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集中性教学进程表课程性质授课方式考核方式课程名称考试考查证书学分合计0.51.511141831311548161612932722473124966357540323296理论101816161293272实践530一1548484842442442424723607224454二三四五六学时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必修课集中教育与实践入学教育军事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训两部分)形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实习报告与成绩评定毕业教育合计*********说明:①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第一学期每两周开设1次专题,共9学时。 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第二学期每两周开设1次专
题,共13学时。安排不少于3学时的民族团结专题教育。
③形势与课通过每学期2次的专题完成,共16学时。 ④体育与健康在第三、四学期设体育俱乐部48学时。
⑤就业指导在第三至五学期开设8学时专题讲座。
⑥心理健康教育在第一、二学期,通过每学期4次的专题讲座完成。 ⑦艺术教育在第二至四学期,每学期安排2次艺术类课程专题讲座。
表6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实习项目进程表 实训实习类实训实习项目 实训实习内容摘要 型 编制生产计划,进行生生产性实训 粮食作物生产 产准备、生产管理 种子生产营销方案制生产性实训 种子生产营销 定及实施、总结 农作物生产、编制农作物和园艺作顶岗实习 作物良种繁物生产计划,进行生产育、园艺作物技术操作,完成作物生开设学期 二、三 四、五 五、六 学时 48 48 432 学分 2 2 18 生产、农资营产任务;开展作物育销 种;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种子生产;参与农资营销计划编制,进行农资企业日常管理 合计 八、实践教学条件利用 1.专业实训室
528 22 实训室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必备的条件,按照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应设置以下实训室:
(1)植物及植物生理实训室:具有生物显微镜、实体显微镜、切片机、放大镜、光合作用速测箱、叶面积测定仪、显微照相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等仪器设备,完成植物识别分类、植物解剖观察、植物生理指标测定、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等实训项目。
(2)植物生产环境实训室:具有照度计、风向风速表、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各种温度计等仪器设备,完成气象因子观测、土壤养分测定、农业设施小气候观测等实训项目。
(3)组织培养实训室:具有显微镜、解剖镜、超净工作台、酸度计、高压灭菌设备、冰箱、臭氧发生器等仪器设备,完成组培苗的相关技能训练。
(4)作物生产实训室:具有作物标本、人工智能气候箱、光照强度测定仪、电子天平、气(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完成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园艺作物生产实训。
(5)种子检验实训室:具有种子标本、电子太平、恒温培养箱、扦样器、净度分析工作台、分光光度计、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幼苗培养
室、多媒体等仪器设备,完成种子纯度、净度、含水量、发芽率、千粒重等检验项目实训。
(6)遗传育种实训室:具有解剖镜、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电泳仪、多媒体等仪器设备,完成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技能实训。
(7)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训室:具有显微镜、实体解剖镜、放大镜、冰箱、无菌接种箱、各式施药机械、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病虫种类识别、标本采集制作、药械使用等实训项目。
2.校内实训基地
(1)植物标本园:面积1公顷以上,植物200种以上,温室400平方米,完成植物识别、农作物种类和品种展示等实训项目。
(2)作物生产基地:面积4公顷以上,基地建设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拖拉机、整地机、中耕播种机、施药机、收获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满足生产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基地运行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按企业经营模式运作,科研、教学和生产一体化,专业教学和生产任务共同完成。
3.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学生规模,与作物生产企业、种子生产加工企业、农资营销企业进行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确定一定数量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满足顶岗实习所需岗位和工作内容需要。
九、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课,应以分组教学为主要形式,设置职业化教学情境,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及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学生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集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训练。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特点,可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为进入企业就业打好基础。
十、成绩考核及毕业学分要求 1.课程成绩考核
每门课程结业后进行考试,以检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情况是否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以采取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要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比例为4:6,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比例为7:3。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进行评定,成绩及格者可得到规定的学分。
2.实践技能考核
技能实训采用项目操作考核方法,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可以考取高级农艺工、高级农作物植保员、高级种子繁育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达到及格以上标准可得到规定的学分。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考核按岗位要求,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实习总结和实习单位作出的实习鉴定综合评定成绩,成绩以百分制评定,达到及格以上标准可以得到规定的学分。
4.毕业
学生必须修满153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04学分,选修课18学分,
集中性教学31学分。达不到规定学分者,在1~2年内补修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十一、说明
本方案自2014级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正式执行。 执笔起草人(签字): 系部意见(签字): 教务处审核意见(签字): 主管院长意见(签字): 年月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