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雀东南飞》解读及教案

《孔雀东南飞》解读及教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为“焦母”翻案

——《孔雀东南飞》的性格悲剧

《孔雀东南飞》是一出震撼人心的爱情伦理剧,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命运引起了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被视作反封建斗士。诗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焦母,还有刘兄,历来被视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坚守”了反面形象两千多年。不断蒙受着读者道德上的无情鞭挞。这首长篇叙事诗的主题,也就披上了“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反封建家长制”的外衣。

几千年来读这首诗的, 少有同情这老太太而不同情这少奶奶的人。我却不以为然。其实这首诗的人物有着复杂的思想爱与性格, 很难对里面的人物作简单的道德评价。

焦母事实上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有着隐蔽而深沉的心理背景。《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 礼教对于男女婚姻生活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有限的。

从文中的几处地方可以看出,婚姻在当时还是存在一定的“自由”。比如刘兰芝在丈夫写休书之前,可以主动回娘家的,可以自主把握婚姻的主动权,主动辞别焦家。又如兰芝“被谴归”之后,还有很多的媒人接二连三地替名门工资上门求婚。说明当时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贞节要求没那么高,所谓的礼教观念比较淡薄。媒人第一次登门的时候, 刘母对兰芝说: “汝可去应之。”第二次登门的时候, 刘母又代她辞谢道: “女子先有誓, 老姥岂敢言! ”这说明作为母亲, 她对女儿婚事并没有主动干涉。

再从另外一首汉乐府《上邪》中窥见一斑。《上邪》一诗呼天喊地,看上去是在进行强烈的反抗 是一则“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宣言, 并没有明确的反抗对象。这样的女子, 礼教如何能约束得住她呢?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

1

为“短章中神品”。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 我们会发现,刘兰芝的命运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悲剧。造成这出悲剧的主犯,其实是兰芝自己,而帮凶是焦仲卿。

一、刘兰芝的性格缺陷:

长诗的开头就是刘兰芝对丈夫的独白, 由此我们知道她是一位无可挑剔的淑女。历来的读者总是于此处起疑: 既然她如此完美, 那焦母到底容不得她什么呢?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 那么她的自我评价未尝不有些自以为是, 隐隐透露出个性的刚强与倔强。可以说是高度的自尊心。所谓高度的自尊心就未免有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了。

焦母说她“无礼节, 举动自由专”也不是莫须有的罪名。刘兰芝自求遣归的举动, 常为现代读者所宽容, 以为是情势之必然。其实可以设想一下, 此时婆媳关系自非一日之寒,但即使如此, 事态也并非真的不可挽回了, 毕竟焦母还没有主动赶她走。如果刘兰芝能真诚地向婆婆请示自己的不是所在, 并请求多加教导, 焦母未必那么急于遣之而后快。但在长诗里, 我们没有看到她对于婆婆“降低身份”的谦卑, 反而是主动地以退为进, 引起焦仲卿的同情;临行时严妆打扮, 本质上更是一种示威。她对婆婆说的一席话: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 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听起来极为得体, 实际上却寒意逼人, 由诗书礼仪养成的文化气质成了她自我保护的冰冷的盔甲。

这次交锋,刘兰芝确实“赢”了一把,赢得千年来读者的赞叹,在人们心中显得不卑不亢,然而这种过于自尊性格缺陷,却为故事的悲剧买下了伏笔。以至于做出“举身赴清池”这种殉情的“傻事”。

或许我们会说,这出悲剧还在“刘兄”的逼迫下上演的。“刘兄”在传统的解读中也是“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兰芝之死的推手。刘兄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兰芝自求遣归在当时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除非她真要与焦仲卿断绝婚姻关系。否则此举极不

2

明智, 不仅把难题推到了丈夫身上, 而且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试想后来哪怕没有阿兄逼婚, 她如何再走进焦家的门呢? 她能让焦母让步向她道歉吗? 而她居然在遣归之后, 还满心期待着焦仲卿车马来接, 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回到娘家之后自然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 她也早有心理准备, 但在兄长“怅然心中烦”的一番泄愤之后, 她居然为了一时的尊严就假装答应下来, 目的是什么?如果出于刘兄的逼迫,大可以以死要挟,不必在答应婚事之后再殉情。在个人看来,一是用另一头婚事来触动焦仲卿,从而产生危机感;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冲动所致。从性格的一贯性来看, 两个关乎命运的重大决定无不是刚强、冲动与幼稚的产物, 因而她的悲剧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性格因素。一个巴掌拍不响,再说说焦仲卿的性格缺陷。

二、焦仲卿的性格缺陷

如果焦仲卿是个彻底的“孝子”,这出悲剧肯定不会发生。可偏偏他是个“不孝子”。焦仲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怕母亲, 遣妻回家似乎更是懦怯的表现。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在这场家庭纠纷中, 他是坚定地站在了妻子一边,我们且看他听了妻子的一面之辞之后, 与母亲的第一次对话: “儿已薄相禄, 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娶! 且不论他未经调查就偏袒妻子有失公允,这种露骨的反抗本身就不象一个孝子,且“终老不复娶”本质上就是利用母亲的溺爱以自残相要挟。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由此看来焦仲卿根本就不怕母亲的命令。既然如此,那么所谓的刘兰芝“被迫遣归”就有了商榷的余地了。其实焦仲卿让妻子回家不是对母亲压迫的屈服, 而是缓兵之计。他对妻子说: “卿但暂还家, 我今且报府。不久当还归, 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 慎勿违吾语。”

所以分别没有一点绝望的气息, 他又一次叮嘱妻子: “誓不相隔卿, 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而刘兰芝则说: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也是充满了期待。

3

我可以说这只是焦仲卿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自负的表现。当刘兰芝假装答应刘兄出嫁来刺激焦仲卿时,焦仲卿不但没有加快他重新迎娶刘兰芝的“原计划”,完全忘记了当初的誓言,还用尖酸刻薄的话语刺激刘兰芝:“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此话一出,刘兰芝内心高度的自尊又开始作祟,在冲动与幼稚的性格缺陷作用下,举身赴清池了。而焦仲卿呢?原本说的“吾独向黄泉”并没有立刻执行,而是“府吏闻此变, 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他没有先死, 他是得知刘兰芝赴死之后才死的。

可见焦仲卿从来就没有把孝道看成是束缚自己的枷锁, 从来没有把焦母看成是自己的对手。他不是死于礼教的压迫,焦母也不舍得将自己的儿子逼死。焦仲卿是死于心爱之物的丢失。这出悲剧还源自于焦仲卿自私的性格缺陷。

三、可怜的老母亲

当然, 悲剧已经发生了, 谁负多少责任意义已经不大了。读这首诗的人多有一个误解, 以为焦母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共同敌人, 没有注意到她其实是深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如果母子间有对立, 那也是儿子自绝于母亲, 而不是母亲成心和儿子过不去。

但刘兰芝的出现, 夺走了她最心爱的儿子, 儿子媳妇的幸福生活又反衬了她的孤独,她明显感到受了冷落, 从而自然而然地迁怒于刘兰芝。可叹的是, 她遇到的是一个强硬、过度自尊的儿媳, 以孤傲和倔强对她的多事和专断寸步不让。更可叹的是, 在这场冲突中, 她亲爱的儿子完全站到了媳妇一边, 这叫她恼火而又辛酸。

从这一点上看, 焦母是彻头彻尾地失败了, 她不仅没能拉回儿子的心, 反而把他推向了儿媳的怀抱, 使自己越发孤立。刘兰芝是幸福的,因为她心爱的人正和她一起死去, 而悲剧发生后焦母却成了痛苦的承受者。她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社会还把道德的遣责加在她本来脆弱的心上, 真使人慨叹不已。最后,“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旁”———她最终还是向儿媳屈服了, 或许从心底里承担了所有的罪责, 终其一生不能解脱。

4

至此我可以说这是一出深刻的性格悲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多角度了解人物性格,了解造成悲剧的性格原因。

二、教学铺垫

前两个课室主要梳理诗歌的知识背景、文言知识、故事情节。

三、教学重点

1.刘兰芝的性格

2.焦仲卿的性格

3.焦母的性格

四、教学方式

开放性讨论

五、教学过程

1.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讨论出现行解读下的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

5

2.让学生结合诗句及其它知识讨论社会背景、婚姻制度;

3.结合第二步再次讨论三人的性格缺陷。

4.结论:分析人物要看两面,造成悲剧的原因不可能是单方的,是性格的矛盾造成冲突。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