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
内江十小(西区)马俊
【教学内容】
“借物喻人”知识点 【执教年级】 五年级 【设计理念】
该微课是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进行录制的,主要对“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微课中结合课内阅读课文《梅花魂》、课外阅读《白杨》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层次清晰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2、读写结合,尝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了解“借物喻人”写法背后的思维路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通过阅读《梅花魂》片段,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熟悉的文章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指引教学方向
。】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一、了解什么是“借物喻人”
借助《白杨》片段,找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二、感知“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片段,结合实际感知“借物喻人”文学知识。】
第三环节:对比统整,探究“借物喻人”背后的思维方法
一、揭示思维方法 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认识“借物喻人”思维方式】
第四环节:进行创作
带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进行“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范本,通过思维描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借物喻人构思”思维的理解、构建和运用】
5.搭石——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阅读速度。
2.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同学,你们好。欢迎来到语文小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在平时少不了读书看报,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我们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
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
所以说,阅读速度很重要。
我们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呢?
首先是在阅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不回读。集中注意力指的是阅读时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外界和自己内心的纷扰,不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是指阅读时重新扫视前面阅读的文字,当我们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我们阅读的速度也就越慢,这两种读书方法也是阅读方法里最基础的手段,当然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误区,我们要想一想,既然要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的速度越快越好。对吗?很明显是不对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握好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提高阅读速度不是一味的求快,它与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同步的,没有同步的阅读理解,再快的阅读速度都没有意义。
所以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既要运用阅读速度的方法,也要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那么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下段落,记下所运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进行阅读,注意要集中注意力读,不回读。那么同学们阅读这段文字用了多少秒呢?比如说50秒。这就是我们
说的阅读速度。刚才我们说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要求是同步的,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给刚才那段文字取一个题目,你觉得应该取什么题目呢?对。摆搭石。那么在内容上你还理解出了什么信息呢?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本段的中心句。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这段话从侧面写出了搭石对人们的重要性。
我们接着再来看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我们读到“无论”、“只要”、“一定”、“再”、“才”等词语可以发现,这段话着重描写调整搭石的老人,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最后,我们来进行一下方法总结,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呢,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其次要做到不回读。当然我们还要注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它与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同步的。
好了,今天的课堂到此结束,语文小课堂,一起来成长。
《手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程资源整合:
收集并阅读丰子恺的文章,体会作家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积累。 教法学法:自读自悟 读——思——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平凡的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每只手上都有五根手指,
这五根手指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地想他们。我国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就曾经仔细研究过他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出示挂图)请看,有趣吗?其实,不仅这幅插图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写更有趣,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篇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文章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a、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b、边读边想:课文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2、交流。屏幕出示: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齐读。 3、师小结:这句话概括指出了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板书:姿态不同 性格不同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姿态和性格呢?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学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姿态和性格的句子。
2、出示表格。指名说大拇指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师在表格中板书)文中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姿态的?读相关句子。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 指 姿 态 性 格 中 指 无名指和小指 3、小结:作者从体型、头型、构造三方面,寥寥数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大家注意,,文中写大拇指用了单人旁的“他”,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相机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注意品读、感悟。 5、作者又是如何写大拇指的性格特点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6、这段话用到了那些修辞方法?指名说。小结:排比句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7、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特点?指名说。 出示学法: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8、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赞美可敬的大拇指,你们想到了那些词?指导朗读,读出对大拇指的真诚赞美。
四、总结学法,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我们已
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
他手指又有什么姿态和性格特点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出示自学要求并齐读。
A、认真读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并填入表格;
B、指出每段都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C、找出最能表现各手指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品读。
2、分小组开始自学。
3.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不断补充表格内容,随机朗读及其它训练。
A、食指。他的性格学生归纳起来有难度,因此要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生读书的答案可能有:从事的工作复杂,经常从事冒险和受伤的工作。还有他很机敏。此时老师请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己比较,再形成一致的结论。
了解的食指的性格,你想怎么表达心中的喜爱、敬佩之情呢?学生可能选择通过朗读的方式,可能选择用词语或者句子直抒胸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机敏能干……老师都要尊重并且积极评价。
B、中指。引导学生以“养尊处优”一词的理解上挂下连。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良好环境之中。即文中提到的有“两个保镖”,做事因为身体工出工不出力。因此大拇指是——幸福的、优越的、高傲的……这就叫做“养尊处优”。
朗读的时候感悟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进一步感受“养尊处优”。 C、无名指和小指。以这两根手指做事只能依赖于其它手指,自己做事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进而理解“附庸”。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准备一支笔,一块砖,指名学生上台配合做游戏。
用任何一根手指去拿这只笔,看能不能拿起来,拿不起来找其手指帮忙,用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手指去拿,你会有什么发现?再分别用同样的方法去拿这块砖,
你有什么感受?(团结就是力量)
2.做了这个游戏后,你认为和文中哪段文字相符找出来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4.理解中心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用不同的语文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深刻道理并完成板书。
5、结合生活实际,举几个团结就是力量的例子。如:拔河,盖楼,打篮球,共同努力战胜灾难。 五、开放性作业: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六、拓展延伸:
团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谚语。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感悟,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走得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附表格: 手指名称 姿 态 体型矮而胖,头大 性 格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而肥,构造简单。 肯吃苦 直直落落的曲线 机敏 相貌堂皇,曲线优 出工不出力 美。 无名指和小指 体态秀丽,样子可 附庸 爱。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落花生》《白杨》《荔枝蜜》《石灰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扫读、跳读、寻读、目标精读等群文阅读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2.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群文议题
借物喻人的文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物喻人的阅读方法。 2.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课前谈话:1.快速阅读形式。2. 四大文学体裁。 教学过程 一、 揭题释题
师:(手指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请齐读课题。 生:借物喻人的秘密。 师:知道什么是借物喻人吗? 生:…………
师:你首先想到了哪篇课文呢? 预设:《落花生》
师:能口头填写表格吗?【课件1.表格。】 生:…………
师: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借物喻人的意思,那么,你们知道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隐藏的秘密吗? 生…………(不知道)
好,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阅读这一组借物喻人的文章(课件2:出示三篇文章的题目),探索借物喻人里面的一些秘密。请齐读这三个课题。
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桌上的这三篇文章,看看哪一篇文章的篇幅最长?
(《荔枝蜜》,好,那我们就先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阅读方法。学习文本《荔枝蜜》【教学目标1】 课件2 导学提示:1.用浏览的形式快速阅读文章,明确文章所写
的物体是什么?2.从文章关键语句中体会所写物体的品质或者精神。3.勾画出文章中最能揭示借物喻人的句子或者段落。4.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第二栏。
师:请看大屏提示(师读导学提示)。好,学习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3.表格: 文章题目 写的物 品质或精神 喻的人 (一)明确借物喻人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上台进行分享交流。
预设:所写的物体是秘密,比喻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农民。 师:请说说你是如何体会到蜜蜂的那种品质或精神的? 生1:…… 生2.……
师: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读懂了文章是借蜜蜂来比喻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农民的呢?
(讲解华龙点睛之笔) (二)总结阅读方法。
师:下面,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读懂《荔枝蜜》这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的。
梳理板书:
1.明确文章中所写的物体是什么。(板书:明确所写物体)
2.从重点句段中明白所写物体的特点。(板书:明白物体特点) 3.找到文章画龙点睛的句段,体会文章感情。(板书:明确借物喻人)
过渡: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另外两篇文章。填写好表格剩余的内容。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三、巩固运用阅读方法(自学其余两篇文本)
师:好,时间到,下面小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表格,并推荐一名代表作汇报。(时间:3分钟)
3分钟后
师:好,时间到,有请XX小班代表上台展示交流。 生:…… 生………… 生………………
四、探索借物喻人的秘密【教学目标2】 (一)探索秘密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看看你能发现一些什么秘密,简要地填写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预设1.秘密之二;所写的物体不同(植物 动物 静物等)(归
纳板书:物体可不同)
预设2.秘密之三:不同的物体,他们的共同点不同,有的是表现人物品质,有的说明做人道,有的歌颂一种精神等(归纳补充共同点板书:道理 精神 品质等)
师引导:从这两个秘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是从文章的内容上去比较发现的,一个是从文章的中心主题上去比较发现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发现呢?
生:……
预设:文学体裁、写作方法等。
课件5.表格增添第五列(文学体裁)。师:请同学们再完成表格的第五列:(增添表格列:文学体裁)观察发现了什么?
预设:秘密之三:文学体裁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散文等。(师归纳板书:体裁不一)。
师: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秘密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采用扫读或者跳读的方式快速找出每篇文章中,最能提示体现借物喻人的句子或者段落,这种句段我们称它为“点睛之笔”看看他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秘密之四:点睛之笔一般在文章末尾处。 (二)引导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快速阅读的方式,看看文章点睛之笔前面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跟这种物体有关的一些事情,突出物体的特点。 师归纳:写作方法:故事(事件)+点睛之笔。
师:同学们,关于借物喻人的秘密,你们发现了这么多。请问,到现在为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
五、总结拓展:试着创作借物喻人。【教学目标3】
师:是的,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时间关系我们这里不再一起探究。下面,请回忆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能有这样的收获,我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生活当中,一切事物,如果我们去认真去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或者品质。例如:老师手中的粉笔,你能说说它有什么品质吗?
生……
师:它可以比喻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生……
很好,看来,你们不但会观察,还会思考。想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什么样的人呢?
生……
好,下去我们也可用我们的秘密之“故事(事件)+点睛之笔”的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六、 课后作业(小练笔)
试用 “故事(事件)+点睛之笔”的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